好好說話的人,有多可愛
我們總是把最好的態度留給了陌生人,把最壞的態度留給了親近的人。
一位妻子眼睛不舒服,想讓丈夫關一盞燈,可一開口便說成:「你開那麼多燈幹嘛?電費不要錢的?」聽完後的丈夫極不舒服,惡狠狠地瞪了妻子一眼,然後把燈關掉。
其實是一件小事,卻非要說得如此尖酸刻薄,原本溫馨的氛圍瞬間變得冰冷。然而很多家庭的冷淡與破裂,未必有多麼嚴重而不可原諒的理由,很可能就是生活中那麼一丁點的小事,卻偏偏就不能好好說話。
對父母:不耐煩
一次和幾位朋友在外面聊天,聊得正酣的時候,一位朋友的手機突然想起,因為站得比較近,聽得到電話裡頭的聲音,是他的老媽,告訴他正在準備晚飯,叮囑他早點回家吃飯。
「好了好了,知道了。」朋友匆匆掛掉,若無其事,繼續和大家聊天,沒有動身的意思。
過了大約三十分鐘,電話再次響起,問他何時到家。
「哎呀,就快到家了。」朋友有點不耐煩,未等對面反應,又掛掉電話。
當電話再次響起的時候,朋友隨手把電話掛掉,然後起身告辭。
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朋友看上去溫文爾雅,甚至未見他對朋友發火,對老媽的態度卻不免讓人震驚。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和父母的交流方式悄然變成了這番模樣,或許很多人會覺得稀疏平常,並沒有什麼不好。可你的每一句話,對父母而言,都像是一把刀子,刀刀戳心。
有人總結了出了最傷父母的十句話,句句見血:
1.好了,好了,知道了,真啰嗦!
2.有事嗎,沒事?那掛了啊。
3.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
4.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5.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6.叫你別收拾我的房間,你看,東西找都找不到!
7.我要吃什麼我都知道,別夾了!
8.說了別吃這些剩菜了,怎麼老不聽啊!
9.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說了,煩不煩?
10.這些東西說了不要了,堆在這裡做什麼啊!
是否你也曾如此說過。
明知道父母都是為了自己好、為了關心自己,可面對父母的「嘮叨」,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不耐煩,話剛一出口就立馬後悔,也常常自責,然而下次卻又重複著同樣的情緒。
原本在父母面前唯唯諾諾、不敢聲張,可這樣的狀態卻不知道在何時已悄然逆轉,父母在孩子面前變得唯唯諾諾、百般討好。
對另一半:冷暴力
有一位朋友陳女士,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羅先生,半年後步入婚姻殿堂,然後喜得千金,三口之家,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羨煞旁人。
羅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有時忙起來,沒日沒夜,到家已是深夜,第二天又得早早出門,兩人連說句話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一起出去玩了。
羅先生的不少工作都要與秘書對接,經常跟她打電話、發簡訊,一起參加應酬什麼的。被冷落的陳女士看在眼裡,內心總覺著不是滋味,卻又沒有機會交流。
當然,丈夫與秘書只是工作關係,並沒有半點私情。然而,壓抑得越久,爆發的威力也就越大。
情緒終於在一天晚上爆發,羅先生因為應酬,到家已是一點,陳女士按捺不住,所有的脾氣全部爆發,羅先生一聽,立馬火了,自己拚命掙錢,妻子不但不領情,反而懷疑自己,兩人各不退步,大吵一架。
然而,最嚴重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之後的冷戰,兩人都覺得自己沒錯,誰都不肯委屈自己的尊嚴,哪怕躺在同一張床上,也是背對而睡。
一冷就是七年。
在這七年之間,兩人之間再也沒有吵過架,也很少說話。只是因為孩子還小,才勉強維持著一個完整的家庭。
原本羨煞旁人的模範夫妻慢慢成為擦肩而過的路人,那些恩恩愛愛、相濡以沫早已成為遙遠的回憶。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憤怒時容易出現「意識狹窄」現象,死盯著負面信息不放,無限放大,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從旁觀的角度來看,問題根源算不上多大的事,如果兩個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找個時間好好交流,有話好好說,也不必如此大發雷霆。
吵架還不算最壞,再好的脾氣也總有那麼幾次,雖免不了惡語相向,但至少能將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對自己來說也算是一種解脫,最可怕的是吵架之後的冷戰,從不能好好說話,變成了不說話。
冷暴力其實是一種極端的不能好好說話。對很多家庭而言,冷暴力的傷害更讓人可怕。
對孩子:語言暴力
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的成長事例:
小時候因為父親經常出差,女孩和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的性格十分強勢,管教也很嚴格,不容許孩子放錯,更不容許頂嘴。
一次,女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回家告訴媽媽,媽媽不但不找學校反應,反而將女兒大罵一頓:
「你是豬啊,在學校不好好學習,和別人打什麼架啊!」
那次,女孩哭得很慘,從此在外面被人欺負了,從不敢告訴媽媽。
對女孩來說,語言暴力算是家常便飯,每天如此,原因無非是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練琴之類的小事情。
「你怎麼這麼笨!」
「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女兒!」
「你豬腦子啊,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能弄錯!」
……
每一句話都像一支箭,使勁往心裡戳,導致女孩小小年紀就天天有自殺的慾望,還曾自製一瓶毒藥,想在忍無可忍難以支撐的時候,在深夜拿菜刀殺了母親,然後服毒自殺。幸好爸爸及時發現,密切關注,才讓女孩放棄輕生求死的慾望。
這樣的故事讓人不寒而慄,要不是發現得及時,很可能又是一個慘不忍睹的家庭悲劇。
在很多父母的意識里,遠遠沒有意識到語言暴力本身有多大的危害,想著只要出於好意,孩子總能領會。所謂「打是親、罵是愛」是他們最好的擋箭牌。
可對孩子而言,這樣的語言暴力簡直就是摧殘,而且是毀滅級的摧殘。
對外人我們總是彬彬有禮,客客氣氣,卻容易對身邊的親人毫無顧忌、頤指氣使,甚至嘲諷、貶低、謾罵、冷戰,原本美好的家庭也變得淡漠冰冷。
一個真正溫馨的家庭,一定是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
馬丁老是責怪父母老了,同一件事說了好幾遍都記不住。一天,馬丁的父親指著外面花園的喜鵲問馬丁:「那是什麼?」
馬丁說:「喜鵲。」
過了五分鐘,馬丁的父親又指著外面的喜鵲問馬丁:「那是什麼?」
馬丁說:「那是喜鵲!」
過了三分鐘,父親又問,馬丁說:「喜鵲!喜鵲!喜鵲!你怎麼了,不是告訴你了嗎?」對著父親大吼了一通。
馬丁的父親隨後拿出一本日記,點著裡面的一段讓馬丁看:「馬丁今年三歲了,他在園子里看到一隻喜鵲,問我是什麼,我告訴他是喜鵲。過了一會兒又問我這是什麼,一共問了我12遍,終於他記住了,那隻鳥叫喜鵲,我真的很開心……」
耐心,是長大後的孩子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原本意氣風華的他們已是風燭殘年,唯有孩子的耐心與傾聽,能給他們些許的安慰。
那些恩愛的夫妻,就是懂得彼此間好好說話。哪怕吃包子這麼簡單的事情,也會有截然不同的事情發生:
場景一:
男:一會兒吃包子吧!
女:就知道吃包子,吃包子,你不能換個花樣嗎?
男:那你想吃什麼?
女:不知道!
男:算了,愛吃不吃。
場景二:
男:一會兒吃包子不?
女:好啊,不過我今天不是太想吃包子。
男:那你想吃什麼呢?我給你買。
女:先陪你買包子,再去賣油條吧。
男:好啊,我們走吧。
那些看似瑣碎的事情,往往因為不能好好說話而演變成鬥嘴或是爭吵,久而久之,變成了生活的常態,無奈與折磨也就隨之而生。
《一句頂一萬句》中寫道:「找一個能說得著的人過一輩子是福分,不管是愛人、朋友還是親人。」人與人的感情就是如此奇妙,一句話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獄。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說話方式就是學會不說話,先聽孩子把話說完。
一位孩子回家後跟媽媽說:「媽媽,對不起!」
媽媽:「發生什麼事了,來!告訴媽媽。」
兒子:「我不敢,你會生氣的。」
媽媽:「不會!媽媽保證。」
兒子:「今天我和同學打架,被老師罰掃一個禮拜的廁所,老師說還要通知家長。」
媽媽正要發作,好好教訓孩子一頓,但還是強忍住怒火:「為什麼要打架呢?」
原來是孩子看到同學欺負女孩子,他看不過去,上去「主持公道」,同學不服,便要打他,出於自衛,孩子才動手,其實並不是多嚴重的問題。
要是換作其他媽媽,很可能孩子還沒說理由,責罵就脫口而出了:「什麼?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看我不好好教訓你……」
中國的父母最喜歡長驅直入、直搗黃龍,對過程永遠沒有傾聽的耐心,閉嘴,是中國父母最欠缺的素養,懂得傾聽的父母,孩子往往
成長得更加健康。
劉震雲說:人生在世說白了也就是和七八個人打交道,把這七八個人擺平了,你的生活就會好過起來。
而父母、伴侶、孩子就佔了一半,快樂幸福與否往往就在你的說話之間,不懂得好好說話,話越多,傷害就越大,可要是懂得好好說話,一句能頂一萬句。
對父母的耐心與傾聽,對另一半的關愛與交流,對孩子的平等與溫情,才是一個家庭最美好的東西。
當你不能對家人好好說話的那一刻起,隔閡已經開始慢慢地蠶食著你們的溫馨與甜蜜,待到最後瓜分完畢,感情的基礎也就蕩然無存。
善待自己的親人就是善待你自己,說到底,好好說話,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韓非子:格言九則,字字珠璣!
※王陽明的生活美學:境界與美
※老樹畫畫:仔細想想,人生有限,有幾件事,趕緊得辦
※王陽明: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
※人生6智: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TAG:禪境 |
※有多少親密的人,不會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有多難
※有多少人,學不會好好說話
※愛一個人,就是和她好好說話
※和你愛的人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我的病人
※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從來沒有這樣對你說話的男人,他也沒有多愛你,別不懂,好好思量
※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好好說話,對孩子有多重要?
※愛一個人,就是跟他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好好愛你
※跟在乎的人,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不難,難的是讓人舒服!
※這樣說話,可以讓男人更愛你,聰明的女人都懂!感情需要好好說話
※愛,要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好好說話,不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