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微生物學報》出版「微生物組專刊」

《微生物學報》出版「微生物組專刊」

編者按:隨著世界各國對微生物組研究投入大量努力,微生物組學研究得到快速發展,微生物組學也成為一個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戰略性科技領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部署了微生物組研究的國家計劃,2016年12月,香山科學會議召開了主題為「中國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的學術討論會,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的組織和實施奠定了基本原則。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微生物組計劃的實施,《微生物學報》邀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雙江研究員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施文元教授擔任特邀編輯,於2017年6月出版了「微生物組專刊」。本專刊分5個欄目:人體健康、土壤與環境、農業、工業、技術與方法,約稿12篇,闡述了微生物組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與前景。

微生物組:新機遇,新天地

蒼天之下,眾生芸芸。這裡的「眾生」,說的是我們肉眼所見,我們所不能見者,其數量遠遠超過所見者。「微生物」是給這些「不能見者」的一個統稱,藉助於各種工具包括光學和電子顯微鏡,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微生物;通過各種分析測試方法,我們可以感知他們的存在。其實,微生物無處不在,無處不顯現他們的作用:在江河湖海和土壤中,他們默默地清理人類活動造成的非自然狀況;他們與草木共生、與莊稼作物等共處,造就了我們看到的鬱鬱蔥蔥,提供了人類的食物;在我們的身體內,有著數量超過我們人體細胞10倍的微生物細胞,伴隨我們生老病死。

研究微生物的學問叫做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從18世紀誕生到20世紀末,以微生物分離培養、生理生化、遺傳代謝、系統進化為核心研究內容,取得了當代微生物學的豐碩成果,誕生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豐富了微生物學教科書,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建立了健康和科學的生活方式和醫療技術。然而,隨著科學研究技術手段的發展,以及我們探索微生物世界的理念革新,發現了更多的未知微生物(未培養微生物),並且發現了已知(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的微生物)和未知微生物做為一個整體,與其宿主或者環境相互作用。於是,我們不再糾結已知與未知、培養與未培養的繁枝瑣節,而是直接研究微生物群體和他們棲息的環境或者宿主相互關係、作用機制等,這便是微生物組(學)。

微生物組有3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微生物組是可辨識的。人體腸道微生物組是指生活在腸道中所有微生物及其遺傳物質,包括細菌、古菌、病毒等;環境微生物組是指一個指定的環境(例如污水處理廠)中全部微生物及其遺傳物質(污水處理廠主要形態是活性污泥);作物(植物)微生物組是指與作物(例如玉米)相共生的所有微生物,包括根際微生物、內共生微生物、葉面和體表微生物等。其次,微生物組是一個研究思路。微生物組的研究,核心理念是把系統中所有微生物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考慮這個整體的功能、表型、與環境或者宿主的相互作用及機制。最後,微生物組研究是一個技術體系,這個技術體系的一些主要特徵包括高通量,例如高通量DNA測序、高通量微生物培養與鑒定、高通量基因功能挖掘和表徵等,以及生物大數據分析和新型成像展示技術等。

本期《微生物學報》專刊以微生物組為主題,選取了在微生物組技術與方法、人體微生物組、工農業微生物組和土壤與環境微生物組等領域的12篇文章,與讀者共享,希望通過這個專刊的交流,進一步促進微生物組的研究和發展,有力推動我國以應用為導向的微生物組計劃的實施。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益生菌確實有作用嗎?
《自然》:科學家一周工作80小時?全職已足夠
《「十三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解讀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蜀道文化與歷史人物研究》出版
《火星生活》中文譯本出版發行
《原本大學微言》出版說明
《中國林業物聯網》正式出版
【學術快訊】上外中東研究所博士生譯著北大王逸舟作品《創造性介入:中國外交新取向》阿拉伯文版出版
接力出版社推出全新版《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和谷《人民日報》版散文集《秋聲》出版
魯迅先生與《引玉集》的出版
春風與——吳震寰詩書畫印專刊出版
學術專著《德都蒙古史詩文化研究》正式出版發行
《人生的智慧》出版發行
《虛無聲—祝山智 聲畫藝術專輯》出版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布
歐盟專家組:拆除論文「付費牆」並重塑學術出版生態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花木蘭文化出版古典詩歌研究彙刊
《怪物獵人世界》已正式送審上海新聞出版局 或推出國行版
《華強電子》雜誌3月刊已出版 精彩搶鮮讀
上海教育出版社語言文字出版中心成為上海學術?專業出版中心
《鹿鼎記》英文版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