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Nature、Science 雙雙跌出前50名:這個期刊評價體系正在挑戰影響因子

Nature、Science 雙雙跌出前50名:這個期刊評價體系正在挑戰影響因子

CiteScore 統計了兩萬餘份學術出版物,涵蓋330個學科類別。圖片來源:Elsevier

當地時間2017年6月2日,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發布了2016年度期刊引用分數榜CiteScore 。這個給期刊排行帶來「地震」的新生評價方法,與統治科研評價體系數十年的影響因子有何不同,又能否取而代之?

撰文 張士超

全球科研人員心目中的「聖刊」《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影響因子排名都在前20之列,然而在剛剛發布的2016年 CiteScore 榜單上,兩者的排名僅為54、67位。

排名「大跌」的還有愛思唯爾旗下的《柳葉刀》(theLancet) ,這份影響因子高達44(2015年)的著名醫學期刊 CiteScore 僅為6.93,全榜排名315。同屬愛思唯爾的《細胞》(Cell)排名19,是前20名中少數幾個非綜述期刊之一,相比其在影響因子榜中的位置(27位)略有上升。

相比之下,發文量較少的期刊和綜述類期刊所受影響較小,例如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無論是影響因子(137.578)還是 CiteScore(89.23),均高居頭名。

2016 CiteScore 前20

2015 影響因子前20

(2016影響因子尚未公布)

影響因子的重量級對手

CiteScore 是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基於旗下資料庫 Scopus 統計得到的學術出版物評分,其計算方式為:期刊連續3年論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且不剔除任何類型的文章。

在此之前,愛思唯爾曾推出過 SJR、SNIP 等期刊評價方式,但均未產生廣泛影響。在全球學術評價體系中,影響因子仍居於統治地位。直到2016年12月 CiteScore 誕生,《自然》新聞的評價給人們留下了直觀而深刻的印象——「影響因子的重量級對手」。而愛思唯爾官方則表示:

CiteScore 定位為這樣一個工具:幫助研究人員決定哪裡發論文、哪裡讀論文、哪些研究者值得合作;幫助圖書館員和信息專家管理收錄範圍;幫助機構領導者展示研究成果、評估研究策略;幫助出版方評判出版物業績。

CiteScore 有何不同?

樣本量更大

CiteScore 在樣本量上的優勢,本質上是 Scopus 資料庫的優勢——截至2017年6月,Scopus 共收錄學術期刊、書籍、會議論文集、行業刊物等各類學術出版物共22618種,約為 Web of Science (影響因子的數據來源)的兩倍。如果不考慮谷歌學術,Scopus 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學術文獻資料庫。然而自2004年成立以來,Scopus 的發展一直舉步維艱,大多數研究人員只知某期刊被「SCI 收錄」,少有人提及某期刊被「Scopus 收錄」。

只收錄、不評定,這是 Scopus 不被科研人員重視的原因之一。但有了基於 Scopus 的評價體系 CiteScore,這一問題有望得以解決。

樣本量擴大是一柄雙刃劍,Scopus 收錄的期刊中,約半數都沒有影響因子,這使得許多科學家擔憂 Scopus 資料庫是否「注水」過多。但據愛思唯爾方面統計,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期刊中也有被 SCI 遺漏的明珠,有超過300種無影響因子期刊進入了 CiteScore 學科排名前10%。另外,CiteScore 自誕生之日就收錄了近600種中文期刊。

新的計算方式

在期刊評分計算方式上的差別,是《自然》、《科學》、《柳葉刀》等期刊影響因子十分風光的期刊在 CiteScore 「跌落神壇」的根本原因。簡而言之,計算方法的差別在於兩點:所考察論文的年限範圍和文章類型。

影響因子計算方法是:期刊連續2年論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且剔除了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新聞、病例報告等計入分母;而 CiteScore 計算方法則是:期刊連續3年論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且不剔除任何類型的文章。愛思唯爾認為,這種評價方式可以避免某些期刊「操縱指數」。

CiteScore 統計三年範圍內文章被引數,有利於反映期刊在較長時間段內的穩定水平,減少了單個期刊得分「暴增」或「暴跌」的可能性。在這方面,Web of Science 也曾推出「5年影響因子」(將計算範圍擴大至5年),作為輔助參考指標,但其影響力終究沒有超過影響因子本身。另外,對於生物醫藥等進展較快的領域,將時間窗口擴大至5年不利於反映行業變化。

CiteScore 計算方法示例。其中 A 代表2015年內,2012~2014年發表文章被引總數,B 代表這三年內發表的所有類型文章總數。影響因子只考慮前兩年的論文。圖片來源:Elsevier

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病例報告和新聞等內容與正常論文相比,引用數當然不佔優,但這些文章也並非沒有價值,其中利弊,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 Eigenfactor 團隊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從影響因子轉移至 CiteScore 體系後,自然出版集團(現已與施普林格合并為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期刊的整體評分表現暴跌 40%,而愛思唯爾旗下期刊則有12%的提升。

Web of Science 於2016年7月從湯森路透轉讓至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手中,但前後兩家公司均不涉及學術出版業務。紐約市出版顧問 Joseph Esposito質疑,作為本身下轄兩千餘種期刊的學術出版方,愛思唯爾發布期刊評價榜是否正當。但愛思唯爾方面回應稱,該集團「不僅是出版方,還是信息解決方案供應方」,且在評價中對所有出版方一視同仁。

除以上兩點外,CiteScore 對普通科研人員產生的直接影響在於——

免費開放

Web of Science 是一個收費平台,國內大部分高校都購買了使用許可權,但科研人員校外使用以及非高校(如企業、醫院、獨立研究機構)人員使用還很不方便。

與此不同的是,CiteScore 及其背靠的 Scopus 資料庫則完全免費(部分功能須註冊使用,但註冊同樣免費),所有數據都開放查詢。

實時更新

和影響因子一樣,CiteScore 每年只發布一次,例如2016年的分值,須等到2016年產生的引用統計完畢,在2017年發布。

如果某一期刊在當年的被引量很亮眼,研究人員是否可以及時觀測到?這就要提到一個CiteScore 每月更新的指標——CiteScore Tracker。該指標與 CiteScore 本身的計算方式類似,不同之處在於,CiteScore Tracker統計的是當年的引用數據,每月更新,也逐月上升。一年結束之後,分值不再變化,成為這一年的 CiteScore。

以 Science 為例,2013~2015年發表的6668篇文章,在2016年共被引用95939次,相應的 CiteScore 為14.39;2014~2016年發表的6475篇文章,在2017年(已過去的5個月)共被引用29151次,相應的 CiteScore Tracker 為4.50。這

Science 的2016年 CiteScore、2017年 CiteScore Tracker 及其計算方法。圖片來源:Scopus

相比每日更新的 Scopus 資料庫,每月更新的 CiteScore Tracker 還是會有略微的滯後。不過,相比每年發布一次的影響因子,這已經是個不小的進步。

新的科研評價體系?

相比影響因子,CiteScore 在覆蓋期刊範圍、開放程度、更新頻率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並未脫離以引用量和文章量打分的框架,人們在參考使用時,也依然難以擺脫「以期刊評判論文」的偏見。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學家 Stephen Curry 在接受《自然》採訪時曾表示,「任何期刊評分都應該和煙盒一樣附帶明確的警示語,這些評分是諸多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之惡的根源。」

2012年12月,在舊金山舉辦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會議上,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在內的75家機構和150多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關於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呼籲科學界停止使用影響因子評價科學家個人的工作。其核心理念在於,基於期刊(journal-based)的評價有失偏頗,對研究價值的評判應基於單篇文獻(article-based)。從這個角度看來,影響因子被廣受詬病的問題,CiteScore 並沒有解決。

圖片來源:DORA

背靠最龐大資料庫CiteScore 究竟能否取代影響因子?這個問題也許還須要學術評價體系來回答。

參考資料:

https://www.elsevier.com/about/press-releases/science-and-technology/citescore-releases-2016-annual-values-and-updates

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6/07/05/062109

https://journalmetrics.scopus.com/?DGCID=Social_Twitter_CS2017_Org_post17

http://www.nature.com/news/beat-it-impact-factor-publishing-elite-turns-against-controversial-metric-1.20224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new-comprehensive-and-transparent-metrics-improve-journal-assessment

http://eigenfactor.org/projects/posts/citescore.ph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動輒2米長的 DNA,為什麼不像耳機線那樣容易打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招聘研究人員
腸道細菌可引發腦損傷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童明漢研究組招聘博士後
武漢大學千人計劃陳銳志教授和柳景斌教授團隊普適導航研究組招聘重點資助博士後

TAG:科研圈 |

您可能感興趣

DxOMark推出Selfie前置攝像頭評測體系
2019計算機體系結構最高獎Eckert-Mauchly公布,Mark D. Hill獲獎
RoboSense聯手地平線、菜鳥等合作夥伴發布Smart Sensor System戰略體系
講座信息 | George Cardona:Pā?ini(波你尼),Pā?ini』s Kārakas波你尼語法體系中的「作者」
2019計算機體系結構最高獎Eckert-Mauchly獎公布,Mark D.Hill獲獎
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ovement,Fuctional movement system
DOTA2:傳說哥登場!KG火槍體系輕鬆擊破teamteam
我的Weekly、Daily體系
Azzedine Ala?a 的反時裝體系啟示錄
2017圖靈獎重磅公布!體系結構宗師Hennessy和Patterson獲獎!
乾貨!買澳洲酒之前必須了解的James Halliday評分體系!
微軟推出自主版本Linux,構建物聯網Azure Sphere體系
Cohda Wireless推出硬體系統MK6C EVK 用於C-V2X通信測試和評估應用
國際清算銀行(BIS)總裁Agustin Carstens:要防止數字貨幣成為現行金融體系「寄生蟲」
Windows 10慘遭鄙視:英國NHS醫療體系只升級了1%
Maxim TTS 部常務董事Anders Reisch談高效技術服務體系
通過區塊鏈構建分散式信用數據體系,Distributed Credit Chain打造去中心化的金融生態系統
71大師神奇不在 NB多變體系碾壓Mineski
谷歌自研Fuchsia OS將兼容安卓:亦可在x86體系運行
會員體系PK:亞馬遜Prime依然殺不死Cos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