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孩子懂藝術之後都有什麼變化呢?

孩子懂藝術之後都有什麼變化呢?

知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於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右腦。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孵化情懷,表達思想

懂藝術的孩子更懂自己

藝術課程一直是歐美國家相當重視的科目。為了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美國在1994年就專門制定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而歐洲孩子是從小就被鼓勵了解藝術史,廣泛接觸藝術作品,參加藝術實踐活動。

但這種藝術教育,和國內不少家長所關注的考級不同,它不重技法,而重孩子藝術修養的錘鍊——孩子如何使用藝術這一工具,發現自我、表達自我。

英國教育部有這樣一個說法——他們培養的孩子的標準,要有優異的學術成績,有出色的體力技能,有傑出的藝術修養,還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識。

這裡的「藝術修養」可不是學生畫畫考多少級畫得多好,不是他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運用美術這一工具發現自我、表達自我,才是他們想要傳承給孩子的樂趣。

再看美國。美國學校的大環境,是非常要求孩子會畫畫的。但這個「會畫畫」不是說畫得美,而是懂得畫出自己的想法。

等到高年級,孩子們就要從「畫出我自己」過渡到「畫出這世界」。比如歷史課,可能會讓孩子為一個不存在的國家畫一面國旗;比如生物課,可能會讓孩子畫出色彩斑斕的立體細胞結構,以此鞏固知識點;再比如外語課,可能會讓孩子畫出語法的變化過程……

總而言之,藝術在這裡,不是一項獨立於孩子課業學習、日常生活的「技能訓練」,而是讓孩子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生活的工具。

我一位從事美術教育18年的朋友曾對我說,「一個好的藝術班,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思想。」與上述藝術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她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課」,孩子們圍繞一個主題去思考、實踐,最後呈現出來。比如前段時間,她就帶學生以「北京北京」為主題,去觀察北京市的橋樑、城門、道路,上網收集很多資料,最後用繪畫、攝影等方式呈現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看法。

學通了藝術

也就擁有了2大武器

可以說,就藝術而學藝術,學到的是技能,受益一時,融藝術於生活,練就的是思維,影響一世。

真正懂藝術的孩子,能把生活過得更細緻。

美國油畫老師Michael Jacks有一個訓練方法很有趣。他會給每個學生一人發一粒葡萄乾,要求大家含在嘴裡,可是誰都不許咽下去,一直含到下課。一節課大概有兩個小時,誰不小心咽下去了,就要被請出教室,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地含著這個葡萄乾。

學生們一開始都很納悶,但當他們含到了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二十分鐘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一粒小小的葡萄乾,味道的層次比最高級的紅酒或者茶更豐富,剛入口時甘甘的,然後有一點甜味,這點甜味再慢慢滲透出來,直到整個口腔甜如蜜……

如果把這種過程拿來觀察、體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別的小東西、小物件,觀察力便會大大提高,哪怕是一些別人熟視無睹的東西,也能從中窺見美好。

藝術,就是逼著人們這樣慢下來。真正懂藝術的孩子,下筆不一定惟妙惟肖,但他們看得到風吹過大樹後,萬片樹葉的變化;演奏不一定高山流水,但他們記得住水流過指尖時,溫度和觸感的變化。他們是這個快節奏時代里,最容易體會到細碎美好的人。

真正懂藝術的孩子,能和全世界交流。

我認識的一位外語名師,曾告訴我,學習任何一門語言,學習那些活在另一個文化環境里的人們的世界觀、文化觀與價值觀,本質上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對此我深表認同,但無論是哪一門外語,都有局限,唯獨藝術是真正的無國界。

以設計而言,它的辭彙就是點、線、面、色彩、灰階、機理,它的語法就是和諧、對比、平衡、動感、重點、比例、簡化。當這些元素有機地、有邏輯地結合到一起,一個信息、一種情感便傳遞了出來,由此,哪怕一個美國學生也能感受到中國對聯精妙的對稱、對仗、相似、相反、平仄、押韻。孩子們的眼界,接觸藝術,大大拓寬。

藝術教育的常見誤區與建議

幸運的是,藝術教育在中國正在成為主流。但有一些常見的誤區。

其一,不要誇孩子「你畫得真像」。這種鼓勵會讓孩子壓力山大,下次再畫,為了得到大人的鼓勵,就會拚命往「像」上去靠,反而不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不如以詢問代替誇獎,聆聽孩子藝術創造背後的故事,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畫?你在表達什麼?」並與他們分享你品讀之後的情緒和感受。

其二,不重孩子思想的培訓班,再好也不報。不少藝術培訓班的老師,衡量孩子的標準,就是「畫得整齊」、「畫得像」,不是說這個不重要,但只強調技法層面,則與我們培養孩子藝術修養的初衷大相徑庭。

不如把「鼓勵孩子表達自我」作為考察藝術班的一個依據,我們要相信,當孩子被鼓勵去表達,他們就會更有表達的慾望,更有畫畫的興趣,技法自然會更加嫻熟。

其三,為孩子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中國老師看重基本功,一些技藝不等個十年八年,都覺得孩子難登大雅之堂,但美國老師喜歡「趕鴨子上架」,在文藝學習上,學習和演出幾乎同步進行,讓孩子們通過練習、綵排和實際表演的方式來學習,所以,在美國,大部分人的文藝素養都還不錯。不妨中美結合,給孩子創造更多公開展示的機會,收穫最及時的反饋。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藝術啟蒙老師

美學大師蔣勛曾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當時,他受邀給一個公司的員工上課,這些員工多從名校畢業,平均年齡三十幾歲,工作很辛苦,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在晚上十一點之前回家,其中有一個人,八年了都沒有休假。

當他講完課時,這個人舉手提問,說「我女兒現在五歲了,您認為我應該去送她學美術么?」

蔣勛是這麼回答的:「你可不可以不要關心要學什麼,趕緊回家抱抱你的女兒!」

這個答案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因為點明了藝術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收穫其後的生活的哲學而顯然,一個只關心孩子學什麼技藝,卻疏於陪伴引導的父母,是不能給孩子真正的教育的。

藝術教育,應該是一個七彩的通道,為人父母,我們陪伴孩子穿越其間,最終抵達孩子內在最通透、最快樂的那片豐饒之地,讓他們願意傾聽自己的內心,懂得探索自己的本質,珍惜生活的美好,也表達他們對生活的認知。

點擊

想看什麼作品,

可以在文章底部給小編留言評論!

歡迎大家前來吐槽和讚美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子畫 的精彩文章:

了解孩子,一個天才畫家才不會被你扼殺
腦洞大開的世界
藝術家的「造假「不一般
大人看了會解壓,孩子看了會更加喜歡畫畫

TAG:博子畫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為什麼讓孩子學習藝術?
藝術家當了媽之後的變化?玩藝術玩曬娃藝術
這些奇葩的行為藝術你懂嗎?我的回答簡潔而有力!
玩泥巴也有藝術?盤點那些逼真的泥巴藝術,漢堡你敢吃嗎?還有鞋子穿嗎
為什麼我們看不懂藝術作品?
現代藝術腫么了?就這玩意兒也能展?為啥?
什麼是民間藝術?這些都是啊
那些你看不懂的藝術品,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嗎?
藝術家們都有哪些癖好?
你看不懂的那些當代藝術,是藝術還是陰謀?
那些無德才子們的藝術作品,我們還要欣賞嗎?
我不懂美術,如何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
藝術生必備的藝術修養!除了梵高還有很多有故事的「老同學」!
喝過的茶包不要丟,藝術家教你怎麼變廢為寶!
藝術真的都是故弄玄虛嗎?
看!這些電子垃圾竟然變成了藝術品
你要做少兒藝術教育行業,別把孩子父母的需求搞錯了!
家長這樣做才不會錯過孩子的藝術啟蒙!
藝術蛋糕甜點,你看懂了什麼?
聽說藝術家很厲害,把「垃圾」都能變成「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