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微風軒新書榜◎高懷軍《新聞舊事》後記

微風軒新書榜◎高懷軍《新聞舊事》後記

《新聞舊事》後記

從1997年7月走進《咸陽日報》算起,已近二十年。每每想到此,總有一種誠惶誠恐、愧對讀者的感覺,為自己的懶惰與浮躁,也為自己的淺薄與貧乏。我是一個非專業出身的新聞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新聞事業的外行,寫編採手記,只是為自己的新聞操作理念和寫作技巧補課。

嚴格地講,我至今沒有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學生時代,偶爾心血來潮,順手記下一點東西,早已束之高閣。參加工作後,對文學的激情減退,這一習慣也就無果而終了。到報社工作後,因為業務積累的原因,又覺得工作中的一些事情需要「備忘」,便又重操舊業。只是這些文字東一榔頭、西一斧頭,像一本流水賬,很不成章法。沒有想到的是,我自認為還非常淺薄的業務筆記竟會引起大家的興趣。有同事偶爾翻看,覺得很實用。認為這對業務的幫助「不是教科書上能學到的」,希望我把它整理出來,和大家共享,讓更多的年輕人得到啟發。

新聞工作是爭分奪秒的工作,把以前寫在筆記本上的文字重新敲進電腦,把這麼多的東西進行歸納整理,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2013年來,我擠出大量業餘時間,重新審視自己近20年來走過的新聞里程,像讀小說似的翻閱自己積攢下來的採訪筆記和編採手記,對它進行歸納、梳理,有了今天這本《新聞舊事》。

有緣從事新聞工作是我的幸運。我本不相信什麼命運之說,但是從情感上講,我更願意相信命中注定我要與新聞結緣。回想起青少年時代對新聞的嚮往,感到蠻有趣:「嚮往」猶如種子開出了幾朵小花。上世紀八十年代,捧讀著路遙的《人生》,咀嚼著小說的精彩片段,青春似火的我想入非非,覺得廣播站記者「高加林」的職業更適合我的個性追求。當新聞輿論工作者以胡思亂想的開端黑洞般吸引我,我宿命般轉向了文科,在學校我開始偏科,專業課湊合上,大學語文課則一點不馬虎。走上工作崗位後,拚命花時間靠近新聞采寫,雖然寫得艱難,但新聞經典思想的密度、語言的密度,讓我不斷領略新聞的魅力。1997年春,我「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決然放棄了在組織部門的好工作,報考到了咸陽報社,開始了我的新聞人生。

我相信這種緣分,珍惜這個崗位,熱愛這份事業。正如我的一個同學所言:「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他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的興趣愛好一致。」而我就是同學所說的那個「幸福的人」。我常想,也許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比新聞這個職業更能令人著迷的了。因為這個職業只要你勤奮,只要你敏銳,只要你不滿足,就有做不完的選題、跑不完的路、寫不完的文章。你每天所接觸的都是不同於前一天的新人、新事、新現象,每天所采寫的新聞產品都不同於前一件,甚至整天處於一種新的興奮、激動甚至刺激之中,你永遠都不會對你的工作感到厭煩、單調或者疲倦。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我像小草一樣貪婪地吮吸著來自各方的雨露,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心中的夢想。我要求自己不能懈怠、不能偷懶,更不能投機,踏踏實實採訪,認認真真寫稿,每一篇稿件都力求用最準確、最精鍊、最優美的文字,傳達出它最有價值的信息。

新聞是「易碎品」,但從來都不放棄對思想的傳播、對溫度的傳遞、對品質的傳承。思想、溫度和品質,從三個維度標定出新聞作品的審美標準,也為新聞輿論工作者指明了跋涉的路徑。思想是新聞的靈魂,也是新聞的魅力所在。置身於海量信息當中,我們缺的往往不是信息,而是觀點和分析。就新聞的傳播效果來看,「讓人驚不如讓人喜,讓人喜不如讓人思。」

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新聞的常態是「活蹦亂跳」。本書中的一些經驗做法不一定在當下具有指導意義,但新聞的形式在推陳出新,新聞輿論工作堅持的職責和使命沒有變,筆下帶情的要求永不過時。當一個新聞輿論工作者真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感動著人民的感動時,筆下的文字自然有溫度、接地氣。

時間與生活同構,思想與文章同構。新聞的競爭進入「秒殺時代」,傳統紙媒靠什麼留人?靠什麼制勝?靠獨特的見解、深刻的思想。新聞是生髮思想的一種能力,文章因思想而存在。新聞經典能恆久鮮活,首先緣於它擁有巨大的生命力、能穿透歷史的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就像自然的天空一樣需要珍視……

當這本小冊子即將面世之時,我慶幸,這些年在向新聞這座大山不斷跋涉「圓夢」的路上,我的老師、同事和領導,給了我終生受用不盡的幫助和教誨,給了我一次又一次不斷進取的動力和機會,在此,我要真誠地向他們鞠躬致謝!老實說,這座山究竟有多高,我至今不清楚,更要命的是,我永遠也不會清楚。不過,爬山爬了幾十年,總算對高度有了一點感覺。在點點滴滴的靠近中,驀然回首打量自己爬過的路,可能獲得了尋乎異常的瞬間印象。由這種印象引申集聚的能量火花般地噴射並顯現出眾多景觀,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其實,不用查太多的資料:感覺和印象的緊急集合似乎更能撲向思索。歷時一年半,我在同行們的催逼之下保持了強行軍的態勢,攏集了二十多年讀、思、寫的這本小冊子終於要和大夥見面了,這令我愈加誠惶誠恐。不管怎麼說,有人喜歡這些流水賬式的文字記錄,說明來自實踐一線的一孔之見雖然淺薄,但也許多少還有些實用價值,畢竟它凝結著一個基層媒體人幾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我知道今天的虛心是為了明天的不心虛。「媒體人的實踐」系列之「新聞舊事」僅僅是一個粗淺的開始。今天這本小冊子要和大家見面,我不敢奢望它對讀者朋友有多大的教益,只是像剛交完試卷的小學生一樣,忐忑不安地等待老師的評判。

需要說明的是,對這本書的出版,我本人沒多大把握:若原汁原味還原,會傷一些同志的自尊;若模糊處理,則失去實際意義,這是我最糾結的。好在有高人指點迷津,讓我茅塞頓開:在整個文字處理過程中,在堅持最大程度保留原稿原貌和體例風格的同時,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對稿件、版樣和案例進行了適當技術處理,體現對相關人的尊重。同時,基於內外有別的原則,對一些內部爭議較大、涉及政治的敏感事項(哪怕極具典型性,也忍痛割捨)予以迴避。使這一令我十分糾結的問題迎刃而解。這裡我還要再次聲明,本書中涉及的相關稿件以及稿件中涉及的人和事,僅局限於新聞業務探討,絕無損傷和貶低他人之意。若不湊巧,有所冒犯的話,在此,我深深地鞠躬,致歉!

最後,我要真誠地感謝著名新聞人張書省老師撥冗作序,前輩對後學的抬愛和提攜,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之源;感謝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關心幫助,感謝為本書出版付出艱辛勞動的龐茜、韓麗娟、黎瀟三位女士,諸位的鼎力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關懷和厚愛;感謝朋友們的批評幫助,錯訛和失誤的指正,更是對我的激勵和鞭策。在此,我要深深地鞠躬,致謝!!

高懷軍

2017 年5月28日

高懷軍,筆名:秋實,陝西彬縣人。現任咸陽日報總編辦主任,咸陽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咸陽市新聞學會常務理事。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多年來,先後有60多件新聞作品榮獲全國地市報和陝西新聞獎,100多件作品獲市級以上各類新聞獎,20多篇經濟、黨建論文獲市級以上獎勵。出版有新聞人的實踐系列著作《隨「新」所欲(作品集)》《用「新」呼吸(評論集)》《從「新」出發(感悟集)》《新聞舊事(采編札記)》四部近120萬字。先後被授予咸陽市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咸陽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陝西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等稱號,2011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微風書香社專註簽名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風軒書香 的精彩文章:

書畫鑒賞■孫化良:尋找中國畫寫意精神

TAG:微風軒書香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寶《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傳奇舊事
書香家園 《城南舊事》
高樹偉︱楝亭舊事:張伯駒、啟功、周汝昌與《楝亭圖》
舊事新編:商鞅
關於《城南舊事》的舊事
姚祥雨著作的《舊事閑憶》和主編的《魚釣古詩鑒賞》與大家見面
好書共賞 《城南舊事》
《如懿傳》熱播,周迅前男友朴樹和高曉松聊了一夜,兩人舊事曝光
《城南舊事》中林海音的成長足跡
逸聞舊事#湘繡晉·漢文化每日一條系列科普
台灣紀念林海音百年誕辰,著有《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愚騃而神聖的童年
舊事新篇 丨過往雲煙 一組有意思的畫,來自中國畫家吳齊明!
東北舊事·懷念的冬
【史河拾零】西北馬家軍舊事情(3)
逸聞舊事#魚玄機#●晉·漢文化每日一條系列科普
天寶舊事記-興慶宮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竟是台灣文學的地母
《莽荒紀》破收率撲街,刷新最低記錄,劉愷威王鷗舊事再度被提起
酵母軟糖他醒了 《龍城舊事》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