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略說菩薩種性(6),六波羅蜜多種性相(2):二、戒種性相(上)

略說菩薩種性(6),六波羅蜜多種性相(2):二、戒種性相(上)

略說菩薩種性(6)

六波羅蜜多種性相(2)

二、戒種性相(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二、戒種性相(上)

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

《瑜伽論記》卷第八:「辨戒中初問次解後結。解中景云:分二,初明有種姓(性)者設起惡業但成軟品而不暴惡,二明對緣行戒。」

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

《瑜伽論記》卷第八:「戒有三聚,文中略明三聚。初明十善業道,是律儀戒。次明四攝,是攝眾生戒。測云:此明攝善法戒,中有二。初明性戒,二若見若聞已下現行善。前中有二。初種成,二於己下舉他況己。今解,大判文勢依如景師。然於其中亦明攝善法戒,即修十善四攝等一切善法名攝善法戒故。言於諸有情不極損惱乃至不生歡喜,於殺業中是其果離亦名自性離。言不以刀杖手塊等惱害有情者。是其因離。十地經言,不以殺心受畜刀杖。言於諸眾生性常慈愛者,此對治離慈能治愛。上來三句是不殺業也。」

這是攝律儀戒。

怎麼樣可以知道菩薩有戒波羅蜜的相貌?

菩薩也和一切眾生一樣,久遠以來流轉生死的,但是他的內心和一般的凡夫不同,他本性是軟品的不善的身、語、意業。什麼叫做「軟品」不善的身業、語業、意業?是「不極暴惡」,他也有暴惡,但不是那麼嚴重。「於諸有情,不極損惱」,就是有情對他有所傷害的時候,他不損惱有情,或者雖然也會損惱有情,但是不會有殺害的心情,是「名不極暴惡」。「軟品」,輕微的不善身語意業,容易制伏。貪瞋痴的煩惱生起的時候,用正念就能夠把煩惱調轉過來,那就叫做軟品。如果是正念生起了,不能制伏煩惱,煩惱反倒能制伏自己的正念,那就不是軟品了,那就是暴惡的境界了。

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

「雖作惡業,速疾能悔」,雖然有了損惱有情的罪過,但是很快的會懺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他的內心裏面常能反省自己,有羞恥心、有慚愧心,他不會因為做了惡事生歡喜心,所以這都是軟品不善身、語、意業的相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喜樂顛倒者,謂:如有一,不善業道現前行時,如遊戲法極為喜樂。」這個眾生做惡事的時候,就像人在遊玩的時候,心裏面感覺到喜樂。做惡事的人,他也有這種心情,感覺到很快樂,這就叫做「喜樂顛倒」。與這個喜樂顛倒相違反的,就叫做「不生歡喜」。

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

「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這位菩薩他雖然沒入聖位,但是他不用刀,也不用杖,也不用手,也不用塊,這等等的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對於一切眾生,好的眾生,或者是有罪過的眾生,他都有慈愛之心。

能夠警止十不善業,修學十善,那就叫做攝律儀戒。

於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

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為愚鈍,善順他心。

常先含笑,舒顏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

《瑜伽論記》卷第八:「於所應敬特起奉迎乃至非為愚鈍者,是其不盜。由敬尊長乃至修和敬業,故離偷盜。此果離也。景云:此文身三業中略無離邪淫也。今解。由敬尊長修和敬業故離偷盜及邪淫也。言善順他心乃至先言問訊者,總是離口四過,即四善語。」

現在是說攝善法戒,先說敬事尊長。「於所應敬」,應該恭敬的就是師長,「時起奉迎」能夠立起來去歡迎,還「合掌問訊,現前禮拜」,禮拜師長。

「修和敬業」,做和敬業的時候,「所作機捷」,非常的敏捷,「非為愚鈍」,並不那麼樣的遲鈍。而能「善順他心」,能善巧的隨順他人的想法,而不違背別人的想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如是思惟攝取捷慧,愛樂修福同梵行者以為助伴,所有僧事及其餘事皆令彼作,我獨蕭然自得而住。

「攝取」,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聯絡,聯絡有敏捷智慧的人,聯絡歡喜修福的同梵行者,同他多聯絡,「以為助伴」,就是同他做朋友。「所有僧事及其餘事」,所有大眾僧的事情,「及其餘事」,及其它的不屬僧事、僧事以外其它的事情。「皆令彼作」,叫這個有捷慧歡喜做福的人去做。「我獨蕭然自得而住」,自己單獨地很清閑自在的這樣子住,所有的事情都叫好朋友去做,自己什麼事都不要做!人若是這樣的態度,在同梵行裡面,其他人都會不歡喜他、不尊敬他的。

菩薩不是這樣子,應該做的事情很快就去做了。菩薩成就了六種和敬業: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就是這六種六和敬法。成就這六種令人歡喜、令人愛敬、令人尊重的事情,與人都和合,而沒有衝突的,沒有糾紛。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彼此都是歡喜的,善順他心是這樣的意思。

這位菩薩,「常先含笑」,若與人見面的時候,先主動的表示歡迎,「含笑」。「舒顏平視」,他的面貌,會很開朗的,很和平的與人見面。「遠離顰蹙」,不會愁眉苦臉的。「先言問訊」,他先同人說話,問候他人好。

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

《瑜伽論記》卷第八:「言於恩有情下明不貪業,初報恩施。」

這是「饒益有情戒攝」。先說「了知恩報」。「於恩有情」對於有恩的人,「知恩知報」,他知道這位有情對我有恩,我應該要酬報他。「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對於遠來對我有求的人,「常行質直」,他內心很誠實的面對這件事,「不以諂誑而推謝之」,就是不會說妄語欺騙來拒絕那個人的希求。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於己有恩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現前酬報,隨能隨力如法令其意望滿足,雖無力能彼若求請,即於彼彼所作事業,示現殷重精勤營務,終不頓止彼所悕求。云何令彼知我無力非無欲樂?

「於己有恩諸有情所」,菩薩以前有什麼困難的時候,眾生也救護這位菩薩的,那就是眾生對於菩薩過去有過恩的事情。菩薩對於有恩的有情所「善知恩故」,他能知道這個人以前對他怎麼怎麼有恩。「若等若增現前酬報」,或者是同等地,以前有多大的幫助,現在同等地還謝,「若增」是增加,比以前的恩還要多一點,現前來酬謝這位有情。「隨能隨力如法」,隨自己的能力,合法地「令其意望滿足」,令那個有恩的人,他心裏面的希望能得到滿足。

「雖無力能」,有時候菩薩也可能是一個窮苦的人,沒有力量報恩,那怎麼辦?菩薩雖然沒有能力,「彼若求請」,當那個有恩的人,對菩薩有所請求的時候,「即於彼彼所作事業」,對於那位有恩的人的各式各樣事情「示現殷重」,「殷重」就是內心,「精勤營務」就是表現出來的行動。就表現出來特別地殷勤、特別地尊重、「精勤」地「營務」,專心地為他做事情。「終不頓止彼所希求」,決定不會一下子拒絕他所希求的事情。「云何令彼知我無力非無欲樂」,這位貧苦的菩薩他心裡想怎樣使令他人知道我沒有力量?我沒有力量幫助他,並不是我不願意幫助。

2、略說菩薩種性(1)種性持3、略說菩薩種性(2):發心持、覺分持

4、略說菩薩種性(3):二種種性

5、略說菩薩種性(4):菩薩超勝過聲聞緣覺

6、略說菩薩種性(5):六波羅蜜多種性相(1): 一、施種性相

文章|觀如法師美編|如梵 圖源|網路 校對|如相 編輯|如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師父們喜歡「誦經」 而非「看經」呢?
東晉與南朝時期佛寺建築初探之法堂
金剛經講錄(5)依八識二無我義解《金剛經》義
略說菩薩種性(5),六波羅蜜多種性相(1):一、施種性相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佛菩薩的神通(6)神境智通(3)十八種神變(2)(2)震動
佛菩薩的神通(9)神境智通(6)十八種神變(5)往來、卷、舒
佛菩薩的神通(7)神境智通(4)十八種神變(3)熾然、流布、示現
《菩薩戒本經》(8):四重戒(6)結問
《菩薩戒本經》(6):四重戒(4)三、瞋不受悔戒
佛菩薩的神通神境智通(7)十八種神變(6)眾像入身、同類往趣
《菩薩戒本經》(9):四十一輕戒(1)一、不供養三寶戒
《菩薩戒本經》(3):四重戒(1)總標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8):一、住律儀戒(8)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5):一、住律儀戒(5)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4):一、住律儀戒(4)
《菩薩戒本經》(5):四重戒(3)二、慳惜財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2):一、住律儀戒(2)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2):二、貪名利戒
佛菩薩的神通神境智通(8)十八種神變(7)隱、顯、所作自在、制他神通
《菩薩戒本經》(7):四重戒(5)四、謗亂正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9):二、住攝善法戒(1)
《菩薩戒本經》(4):四重戒(2)一、自贊毀他戒
《菩薩戒本經》:四十一輕戒(2):二、貪財物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7):七、障無畏施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