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他人利用你的安全感的三個手段
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
渴望安全感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本能。連嬰兒也會在遇到不熟悉的人時放聲大哭。因為遠古使其,擁有尋求安全感的人類可以更好的生存。因此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只有尋求安全感的那些人存活了下來並把基因遺傳了下去。
但在如今的社會,你隱藏在基因中尋求安全感的本能反而會被他人所利用。
(1)多看效應
據研究,嬰兒在6個月大時,就擁有分辨陌生人和熟悉的人的能力。
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在我們新認識的人中,有時會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人難看,可是在多次見到此人之後,反而會覺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就是這個道理。
同理,你可能會很疑惑,有些品牌為什麼要在電視上反覆打廣告。甚至打出那種復讀機式的重複廣告。但事實就是,通過反覆讓你熟悉這些品牌,會不知不覺的改變你的消費傾向和消費觀念。
(2)從眾效應
個體生存總是不易,跟著群體可以更好生存。因此,人類有了從眾效應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
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於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
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
而這種效應的運用也更加成熟,更加隱蔽。比如說引導輿論的水軍。前幾天的新聞才展示了,水軍是如何運用少量的帳號,通過引導風向,營造出一種從眾浪潮,從而使得大多數群眾被撬動,不知不覺的成了他們的工具。
3.框架效應
人類總是厭惡風險的。
這句話是不對的。事實上,當以獲利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避免風險;當以損失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冒風險。
框架效應是指對同一個問題在兩種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卻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我們的思維會受到不同框架(例如表達方式不同)的影響,從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情景一:如果一筆生意可以穩賺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機會賺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賺。
情景二:如果一筆生意要穩賠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可能賠1000美元,但相應地也有15%的可能不賠錢。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結果表明,在第一種情況下,84%的人選擇穩賺800美元,表現在對風險的規避,而在第二種情況下87%的人則傾向於選擇「有85%的可能賠1000美元,但相應地也有15%的可能不賠錢」的那筆生意,表現為對風險的尋求。
去看看各種騙子是怎麼宣傳賺錢的,你就會對這個效應有著更深的理解。
結語:
世間套路深,且行且小心。


※心理學: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心理學:你又沒有仔細想過,究竟什麼是自尊?
TAG:木木瞎扯 |
※心理學家:放棄一個深愛的人有三種感覺!
※心理學家:放棄一個深愛的人會有三種感覺!
※心理學:人際關係中,這三種人最容易被人利用,有你嗎
※心理學家:社交高手常用的3個心理學小技巧,你會幾個?
※心理學:人際關係中三個特別幼稚的心理,你千萬不能有
※心理學:一個女人最該用心的,其實是這三個地方,你用心做到了嗎
※心理學:學會這三句話,輕鬆面對情緒失控的他人
※心理學:超實用的7個心理暗示技巧,讓別人乖乖聽你的話
※心理學家:內向的人有三個致命的缺點!
※給男人這三個」心理營養「,他會愛你愛的很徹底
※心理學:人人都應該遠離的4種弱者心態,你中了幾個?
※心理學:學會這5個小技巧,幫你快速獲得他人的好感
※心理學家:總喜歡取悅他人屬於一種人格障礙!
※心理學:人際關係中,這三種好人可能最吃虧
※心理學:人類心理中最陰暗的一面,死亡本能
※心理學家:喜歡一個人真的需要理由嗎?
※你不可不懂的戀愛心理學 男人和女人分手的4種借口
※心理學家:最實用的7個心理暗示技巧,讓人對你言聽計從!
※袖手旁觀的人比動手的人更壞些!心理學「責任分散效應」的啟示
※心理學:戀愛時原來男人都是這種心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