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輯思維第86期——南明為什麼扛不住

羅輯思維第86期——南明為什麼扛不住

感謝各位來到《羅輯思維》捧場,此前我們曾經講過一期節目,叫《崇禎為什麼跑不了》。今天我們講它的續集,叫《南明為什麼扛不住》。

理解一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北方的中原政權一旦面臨外敵入侵,通常有一個戰略性的逃跑方向,就是一路往南,只要跑過了長江天險,喘息已定,立住腳跟,通常都能把中原王朝的命脈再續上那麼一兩百年。比如說晉朝的時候有永嘉南渡,宋朝的時候有靖康南渡,但是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的場景,為啥在明朝身上就沒能重演呢?

南明政權可以說是節節敗退,從來就沒站住腳跟,幾十年時間就亡國滅種請問為啥?如果從直覺出發,你可能會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滿洲大兵太厲害。不是國軍不爭氣,是皇軍太狠。第二、說漢奸太多,什麼洪承疇、吳三桂,就是「汪精衛」出了很多很多。第三、說士大夫無恥,所以南方軍隊沒有戰鬥力。

這些結論呢,你也不能說它錯,但是它都帶有一種用局部的事實來解釋整體的歷史構架的這樣的一個意味,這些結論都太蒼白、太廉價。所以今天我們就試著回復到當時的歷史情境當中,看看能不能得出一個更符合當時歷史情境的。

我們先來看當時的力量對比。一場戰鬥嘛,通常就是三個層次的力量對比,第一是人,第二是錢,第三是民心向背。

我們先說人。這滿清在人上,你能說他有多大優勢啊。在這兒有一個誤解,很多人都說滿族人是游牧民族,錯。他們叫漁獵民族,他們吃飯是靠在塘里打一些魚,到森林裡打一些鹿,是這麼一個生活方式。他們和當年的蒙古人那是沒法比的。蒙古人恨不得一生都長在馬背上,所以從騎兵作戰這個角度上說,蒙古人在戰場上是有極大的戰術優勢的。滿清人可沒有,雖然他們的騎兵也很厲害,但對照蒙古人,那實在是差遠了。最關鍵的時候,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打的是人數。滿清大兵進關的時候,你算算他有多少人?滿州八旗不到十萬人,蒙古八旗不到五萬人,漢軍八旗勉強夠五萬人,所以整體算下來還不到二十萬人。

你再看南明這邊的部隊,我們漢族政權,你可以說缺戰略眼光,缺精兵強將,你甚至可以說他缺德,但是他永遠不會缺的就是人。就拿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來說,他的北方五鎮一次性投降,就向對方輸送了二十三萬步兵。我們有的是人,可以揮霍,不斷地揮霍,即使到南明的後期,鄭成功他那個地點已經多小啊,就是金門廈門那麼一丟丟的地方,但是他組織一次北伐動輒還能夠上十萬人。所以從來就沒有缺過人。

再從錢這個角度分析。當時明末的農民戰爭已經把北方踩躪得殘破不堪了,什麼山西陝西河南是被反覆蹂躪的地區,你像四川已經被殺得幾乎沒有人了。但是南方基本上還沒有被破壞,而且在明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南方經濟高度發展,像江南一帶那已經是國家的財富之區了,所以南明政權它建立在南方,所以它敗亡跟錢的關係也不是很大。

那你再說民心向背。當然老朱家這個天子,到後來真的是不得民心。但是問題是,這不是什麼民族內部矛盾,這是跟滿清作戰。這個南方的知識分子縉紳階層里,腦子裡面一直有一個叫「夷夏大防」,這是從孔夫子那兒就傳過來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矛盾那是要豁出命去跟你乾的,雖然不斷地也有吳三桂這樣的漢奸,但是你在南明的歷史上看見那些士大夫,有氣節的那也有的是啊,什麼闔門投火而死,闔門投環而死。比如說南明有一個魯王政權,他有一個尚書叫王之仁,他們全家93口,最後老頭一看,也堅持不下去了,乾脆全家人送上一艘船,把船底給鑿沉,全家人沉水而死。像這樣的事情,在南明歷史上可以說是史不絕書。

再比如說當時有一個人叫張煌言,他是南明的兵部尚書,他領導的抗清基地,就在今天的浙江舟山群島。可想而知,手裡有的是船,所以經常就派他的船隊在長江口進進出出,打的旗號就叫北上抗清,一共三次。但是他這支抗清隊伍其實沒打過什麼大仗惡仗硬仗,但是即使如此,只要這隻船隊一旦出現在長江口,沿岸的很多市鎮縣城往往是望風歸降,重新打起明朝的旗號。

所以你看,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士大夫還是縉紳階層,往往心是不死的,心向南明,畢竟國家養士三百年,這一點恩澤、這一點念想還是在的。有人重點攻擊士大夫,說南明的士大夫實在太無恥了。其中著名的軟骨頭就是那個錢謙益,他把頭髮也剃了也算歸降了。但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人,不是有個段子在黑他嗎?說他那個著名的老婆柳如是,曾經就勸他,說國家也亡了,你還不殉國就算了,你死了吧。錢謙益說是這麼個理兒,是該死,這麼著,找一個塘自己就跳下去了。過一會兒自己又爬上來了,說水太冷了,能不能不死啊。

這是錢謙益的段子。但即使如此是這樣的一個人,只要鄭成功那邊,包括我們剛才講的張煌言那邊稍有風吹草動,有一個北伐的動作,他往往就要跟他們勾勾搭搭、眉來眼去,心不死嘛。所以歸結剛才講的那麼多,無論從人來講,還是從錢來講,還是從民心向背來講,南明都不是必敗之局。那為什麼到最後它又敗得那麼慘敗,那麼徹底呢?今天我們就嘗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就是組織變形的角度來重新構架這一段歷史事實。

我們先來看看滿清這一邊有一個詞你肯定很熟了,叫八旗。我還記得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提到八旗的時候用了一個詞,叫努爾哈赤創製了八旗制度,你會覺得好奇怪的,不就是把人分成八撥嗎?但凡是大一點的人群,領導者都要給他分分撥的好不好,這談何創製呢?如果你這麼想,可就小看了八旗制度。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農耕時代,一個人如果想獲得內心的安寧感和所謂的歸屬感,他一定得認同一個什麼東西,主要是兩個認同對象:一個是血緣,一個是地緣。,所謂血緣就是認同親族,所謂地緣就是認同老鄉、認同這塊地方,只有在跟親人一塊兒玩和跟老鄉一塊兒玩的時候,大家的那個組織成本才是最低的,抱團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所以血緣組織和地緣組織,就成為農耕時代兩種最古老的組織方式。但是他也有問題,就是他不太適應那個劇烈變化的形勢,尤其是在戰爭的背景下。

給大家舉兩個例子。比如說北方的草原上,他往往都是血緣,認同一個爹一個媽生一大堆娃,然後漸漸成長為一個部落。這個部落和周邊的部落打打殺殺、和和好好,最後形成大的部落聯盟,大家認同一個大的可汗作為共主。可是大可汗對於部落當中的人,其實他的影響力和權力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比如說當年突厥的頡利可汗,就曾經帶領突厥的很多部落,一直殺到了長安城邊渭水橋邊。這個時候唐朝的皇帝李世民也沒什麼辦法,只有一個招,把城內的珠寶全部運出城外,說兄弟們分一分吧。很多部落一看已經得著了,還何必打長安城呢?撤吧,就撒了。所以頡利可汗不管他有多少侵佔中原的野心,他面對這樣的組織,實際上他沒有控制能力,這就是血緣組織的壞處。

那地緣組織呢?也是這樣。一旦客兵作戰到別的地方打仗,往往就沒有戰鬥力在家鄉保護自己,那是很兇悍。比如說鄭成功有一次圍攻南京為什麼沒打下來?當然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一個解釋就是,他是福建人嘛,誰願意跑到北方跟南京人死磕呢?我們認同的是老鄉,只有在家鄉才有戰鬥力。

這就要回來說到我們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它既不是血緣認同,也不是地緣認同,它是一個純粹的組織化的人身控制系統。八旗制度的底層是一個叫牛錄的組織,它有300個丁構成,啥叫丁?就是能夠承擔戰爭或賦稅責任的成年男子,他和他的家屬一共300家共同生活在一個牛錄當中,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打仗、共同生產。然後五個牛錄構成一個甲喇,五個甲喇構成一個囤山,一大堆囤山構成一個旗,旗的數量後來就定下來是八旗,就是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個數量是不變的。

你會發現在這個組織當中,人和人的關係比較奇怪,也比較重純,既沒有什麼親戚關係,也沒有什麼老鄉關係。這樣的組織他就特別適應於尤其是戰爭背景下的那個大變局,他適應力極強。我們先說空間上,只要逮住這個人,把他編到一個牛錄當中設一個佐領把他給看住,這個人就跑不了。所以清朝入關之後,特別在乎什麼投充法、逃人法、包衣制度,就為的是這個只要你收留別人家逃過來的人,別人牛錄裡邊流落過來的人。對不起,這是重罪,重到什麼程度?當時清朝有幾個漢人的藩王,就是後來的三藩之一,就是耿精忠他老爹(爺爺)叫耿仲明,當時已經封為靖南王,就是因為在江西一時手癢,沒管住自己收留了別人家300個逃奴,可能也是一時貪點小便宜,後來被朝廷發現了,最後生把一個偌大的靖南王給嚇得畏罪目殺。

所以可見清朝是極其重視這種空間上對人的控制的,時間上控制得也很厲害。只要你們家被編入了一個牛錄,對不起,世世代代你都屬於這個小組織裡面的。牛錄的頭叫佐領,佐領一直就是你們家的頭,不管你以後官當得多大。歷史上有這麼個小段子,嘉慶朝,你聽聽已經到清朝的中期了,有一個大學士叫松筠,有一天皇上讓他辦一件事,松筠說對不起,報告皇上,我今天家裡有事,我得請假。皇上說你有什麼事比我的事還重要,松筠說我們家佐領過生日就是他們家,早年間編的那個牛錄的那個頭過生日。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就相當於一個政治局委員,向國家主席請假說我們家那個街道委員會、那個居委會主任過生日我得去他們家拜壽去,您這國家大事我可不能管,就是這麼嚴格。

我甚至在一些民國的作品裡看見滿洲人,當時清朝已經滅亡了,滿州人還擺那個架子。一個佐領可能混得已經很窮了,他們家原來手下的一個人已經當大官或者發大財,在街上還經常攔轎,你給我下來,見到主子居然不下馬,這成何體統啊?那有錢人只好打發點兒錢,把這個面子維護住。這樣的段子我在民國時候的文學作品裡還看得到。所以它是一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把人控制得死死的制度,與此同時又有極強的變形能力。

剛才我們只強調了,八旗制度的一個側面就是它對人身控制方面的優勢。可是你別忘了,一個組織如果加強控制到最後,就是沒有活力。八旗制度牛就牛在它不僅能夠控制人身而且有著強大的開放性。滿洲人搞的這一套八旗制度和原來蒙古人搞的那一套可不一樣,蒙古人搞的是血緣成分論,只要你是蒙古人,那就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他們永遠高高在上,下面是森嚴的等級,什麼色目人、漢人、南人,是等級森嚴。可是滿洲的八旗制度不是這樣,滿州有八旗,蒙古也有八旗,漢人也有八旗,即使你原來是一個漢人,你可以為這個組織做貢獻,貢獻得好,你就可以按照既定的規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所以八旗其實不是什麼民族制度,它是一個利益集團制度,在有清一代很多漢人因為為八旗做出貢獻,那當得官也不小,獲得的利益也很大。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佟家,大家看電視劇知道一個人叫隆科多,就是雍正皇帝一口一個舅舅叫的那個人,他們家就是佟家。佟家的始祖就是個漢人,你看這個單站人旁一個冬天的冬,這是一個典型的漢姓,他始祖叫佟養性,原來是明朝的一個逃亡的犯人,後來就到了努爾哈赤那兒。努爾哈赤一看,小夥子不錯,直接給他提拔為滿洲重炮部隊的領導,戰功無數。後來佟家人特別會當官,在滿清的官場上他甚至有一個稱號叫佟半朝,叫佟佳氏,就是在佟姓後面加了一個佳字,聽起來像滿洲姓,其實還是個漢人。康熙皇帝的母親就是佟佳氏,佟半朝一時輝煌到什麼程度?京官當中他們家當了108個,知縣以上的官他們家當了577個,這是有歷史學家統計過的。

再比如說嘉慶皇帝的生母叫魏佳氏,你一聽就知道了,他是一個姓魏的漢人,後來加入了八旗。再比如說,載灃的母親叫劉佳氏,是一個姓劉的漢人加入了八旗集團。所以滿洲人入關的時候,他在人口上不佔優勢,但是他在制度上佔優勢,我有開放性,只要好好乾,跟哥哥干有肉肉吃,是這麼一個基本的姿態。所以在順治年間,有八個天下的巡撫你放眼一看,全是漢人,但是人家不怕我們。有八旗制度,不管你原來是什麼身份,幹得好直接給你抬到八旗裡面,甚至可以給你抬到正黃旗。比如說雍正皇帝有一個寵臣叫田文鏡,田文鏡他們家的出身可不怎麼樣,是鑲藍旗的包衣奴才,後來就因為皇帝賞識,立下大功,所以一路抬旗抬到了正黃旗,這可比普通滿人的地位還要高,而田文鏡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人。

說到這兒,你可能就會理解南明時期的一個現象,就是滿洲大兵在往南打的時候,前鋒部隊往往是漢人。比如說往西打的那支軍隊是阿濟格帶領的,但是他的先鋒可是吳三桂,往南打的是多鐸帶領的,可是他的前鋒是孔有德和耿仲明兩個漢人將領。他們打的不僅勇猛而且堅決,你說為啥啊?殘害自己的民族為啥那麼賣命啊?因為人家在創業嘛,只要打得好,打下來的地盤和利益,清廷真的是捨得跟他們分,就像吳三桂後來一路往南打,最後不就把雲南封給他了嗎?後來的三藩之亂的根才扎在這兒。甚至鄭成功曾經和清廷也做過談判,清廷就告訴他,開出條件只要你投降,整個福建就歸你了,世代藩封永不反悔。

當然後來康熙也反悔了,但是這說明什麼?說明八旗制度,打一個今天的比方,它是一個創業制度,八旗這個平台就相當於納斯達克。你只要好好乾跟哥哥干有肉肉吃,你可以在我這兒創業、在我這兒上市,最後拿到屬於你國己的那份果實。在整個組織戰鬥的過程中它就帶來了一樣好處,就是聽得見炮聲的人可以做出決策,而坐在中央的人他往往起到一個平台的作用。他並不像我們後來在清朝歷史上,看到的那個極端的皇權專權,那已經是清初之後的事情了。說到這兒你可能多少有點理解了,八旗為什麼有戰鬥力?

接著跟大家聊南明為什麼扛不住?剛才我們說的是滿清這邊的情況,他們通過八旗制度創新了自己的組織運行樣式。那南明這邊的情況怎麼樣呢?在十幾年的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大的翻盤機會呢?還真有,而且不止一次,有四五次之多。

第一次機會其實就出現在1644年甲申年,這一年大家知道,3月19號的時候,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殺,不到兩個月,5月15號小福王就已經在南京稱帝。這個反應速度還是很快的,而且江北很迅速地就雲集了四陣兵馬,這當然都是雜牌軍了,但是不管怎麼樣,整個場面還是撐起來了。

第二次機會是多鐸杭州城之後,這個時候福王政權已經覆滅了,北京的滿清政府覺得差不多了吧,江山要搞定了吧,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吧,結果做了一項特別錯誤的決策,就是強逼著江南老百姓剃髮,變成那個豬尾巴一樣的辮子,江南老百姓接受不了,所以一時風起雲湧地反抗,很多原來已經投降滿清的勢力又開始反正過來,集中在唐王和魯王兩個政權的周圍,這又是一次機會。

那麼第三次機會應該算到1653年了,當時的永曆政權下面有一個大將叫李定國,這是南明史上不得了的一個將軍,他試圖恢復,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就是兩蹶名王。這是南明史上一個固有名詞,李定國兩蹶名王,把孔有德和尼堪兩個王爺追殺在戰場之上,當時什麼雲貴廣西廣東幾乎都恢復了,甚至湖南的一半也已經回來了,如果當時和鄭成功勝利會師的話,半壁江山就已經光復了。到了1659年,這已經是順治十三年的時候,鄭成功甚至還有一次機會,北上北伐把南京城居然圍了半年之久,但是不管怎麼樣,不管出現了多少次機會,最後都失敗了。你會問為啥?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很難找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但是從歷次機會和歷次失敗當中,我們又看出了一個規律就是一個中心化組織的缺陷。所以我強烈建議那些搞MBA,尤其是企業組織研究的教授們研究一下南明史,因為南明這十幾年時間,實在是把一個中心化組織能夠犯的所有錯誤,能夠暴露的所有缺陷都給你演繹了一遍,所以是一個絕佳的中心化組織的案例,而且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你說中心化組織好不好?當然好,如果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中心化組織是最有戰鬥力的,因為它控制力強嘛。但是如果在戰爭請況下,那個時局的變化是那麼的迅速而且眼花繚亂,中心化組織就會暴露出很多問題。

下面我們就按照南明史大概的格局給大家捋一捋,中心化組織的第一個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如果中心不穩那就全盤皆輸。你看福王政權犯就犯在這兒,這個福王是誰呢?聽過我們前面有一期節目,講魏忠賢的可能會有一些印象,他是萬曆皇帝和鄭貴妃生的兒子那個叫福王,現在在南明登基的這個福王是小福王,是那個老福王的兒子,老福王已經被李自成殺掉,已經吃掉了,那這幫人和當時的東林黨,就完全搞不到一起去。講魏忠賢的時候,我已經把這段恩怨交代得比較清楚了,東林黨就是跟福王跟萬曆皇帝做鬥爭搞了一輩子。所以東林黨後來的那些學生們子弟們一看,我們搞了半天勝利成果現在又被小福王給拿住了,他在南京城登基那可不行。所以東林黨就四處造謠,就否定這個小福王本身統治的合法性。不僅說他什麼荒淫無恥給他造一堆謠,而且最狠的是乾脆說這個小福王是假的。當初搞出了各種各樣的事件,比如說什麼童妃案,說這是以前他的一個妃子你看他不認識她嘛,然後又弄出一個太子案說你看,崇禎皇帝的太子來了,其實真假也沒人知道。但是不管怎麼樣,福王政權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他作為一個中心實際上位置是不穩的,整個東林黨都在跟他搗亂。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感慨一下,你看宋朝,為什麼趙構往南跑他就能成立,因為他的中心化組織在,因為他所有的兄弟,都被金國人一把虜到了北方,整個徽宗皇帝那麼多兒子只有趙構一個人跑出來了,所以他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所以他在南宋,就很容易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化組織。可是福王就沒有這份福氣了,福王政權最後怎麼倒的其實就跟這個有關。當時在武昌有一個大將叫左良玉,那其實也是個土匪出身的玩意兒。他就聽信了東林黨的這一套,說什麼你是一個假冒的,而且在南京還干出各種各樣道德敗壞的事請。對不起,我要清君側。所以帶著部隊就往下訌殺,所以你想一個福王政權好不容易撐起一個攤子,兩面受敵,北面有清軍,這邊左良玉又來了。其實左良玉走到半道就死了,接位的是他的兒子,叫左夢庚,一看也不是個事兒,左夢厭迅速地就投降了清朝。但是福王這邊那可是如臨大敵,當時江北在揚州鎮守的那個史可法,手裡一共就兩萬兵,福王是今天一個詔書,明天一個詔書說迅速至少給我撥一半人,把那個左良玉給我攔住,所以很快揚州就失陷了,福王政權就覆滅了。

所以你看中心本身出問題了,中心化組織能好得了嗎?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其實也在印證中心化組織的一個缺陷,就是當第一個中心喪失之後馬上分裂為多個中心,而多個中心心中又只有一個中心的情況下,那就先自己內訌了。再說,你看南明在福王政權覆滅了之後,很迅速就出現各地都有一些王稱帝或者說監國,啥叫監國?就是我負責看管這個國家,雖然我沒稱帝,但是他也是一個政權。當時最典型的就是福建的唐王政權和浙江的魯王政權,唐王叫朱聿健,這個人說實話,是比較英明偉大的一位君主,小時候也吃過苦,然後又非常勤奮愛學非常簡樸,符合一個聖賢帝王幾乎所有的標準。這個唐王而且寫得一筆好文章也非常勵精圖治,唐王是稱帝在前,但是當時浙江人不知道,所以從台州浙江的台州又搞出了一個魯王,叫朱以海。然後浙江人又把這個魯王給扶出來了,魯王監國在後,但是一旦兩個政權成立之後,大家想的事情就不是怎麼樣同心協力。我們來對抗滿清,大家想,我們先拼出只有一個中心再說,所以唐王政權和魯王政權先掐起來了。當然他們之間也不是沒有做過和好的嘗試,其中有一次唐王就派了一個人跑到魯王那兒說,說這樣,咱倆你看,大敵當前咱可不能打,我呢先當這個皇帝,你先臣服於我,你封的所有大臣我都認,這個官位到我這兒一模一樣,咱不能變。你本人怎麼辦呢?你看,我又沒兒子,我死之後就封王給你,就是這個皇位就傳給你,這樣好不好呢?對於唐王來說,這已經是釋放出最大最大的善意了。但是魯王這邊呢?其實魯王這個人的性格,並不是那麼有上進心,但是他身邊的人不幹啊,我們毫不容易把你抬出來了,我們也要將來位極人臣,萬一成功了之後,到底是唐王那邊的人官大還是我們官大,所以一定爭一爭。

所以唐王的使者到了魯王的朝廷,那就是一鍋粥,其實什麼朝廷,沒有什麼金鑾殿了,就是幾個草棚子搭個行富,大家就在裡面吵成一團,魯王的部下就分成了清清楚楚的兩撥人,一撥就說你看唐王那邊,你看人家勢力又大,承認他的人又多,要不我們就承認投降過去算了,既然他使者來了,就讓他宣讀詔書唄。這邊還有一撥人,那就死活不幹,說我們好不容易擁立的魯王,堅決不能承認唐王的重要性。所以雙方最後鬧到什麼程度,這邊派人打那個使者的嘴巴子,這邊有人就拚命把使者拉到這個朝堂上來,說你趕緊宣讀詔書,一看這邊要宣讀,又有人把魯王弄到後宮裡藏起來,說不能聽不能聽,你一定要當著這個使者的面拒絕唐王。一塌糊塗一地雞毛,但是這樣的場景在南明歷史上可是反覆演出。

後來還有一個唐王和桂王之間又打過一架,甚至在廣西還出過一個小王叫靖江王。你聽這詞,靖江王。在明朝的歷史上,單字的王,什麼桂王唐王這都是比較大的王,兩字的王都是小王。連這麼一個鎮守在廣西的靖江王,其實都是朱元璋,要論親戚關係得論到朱元璋那兒去,跟後來的萬曆這一家子其實血脈關係已經很遠了。這個靖江王也要當一回,跟這個唐王又打一架等等。只要出現多中心,其實大家心裡想的是,只能有一個中心,所以中心化組織的第二個缺陷,又暴露了。

南明史的第三個階段,其實朱家的人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原來那些明朝的士大夫已經被搞得零落殆盡了,這個時候其實最後剩下來的一支力量是誰呢?是張獻忠的力量,對。當時張獻忠和李自成,一直是明末農民戰爭的兩股勢力,張獻忠主要往西打,在四川殺了很多人,李自成主要是往北打,當然流寇了,當中的這個路線也比較亂。張獻忠後來死了,他有幾個乾兒子,什麼孫可望、劉文秀、還有剛才我們講的那個大將李定國。剛開始這叫大西政權,就是張獻忠的政權叫大西政權。等張獻忠死了之後,這三個人實際上成功的去中心化了,這三個人其實合作得很好,劉文秀主要往四川打,李定國主要往湖南一帶打,孫可望主要守住雲貴這個老家。你看,配合得挺好的吧。一路也是勢如破竹啊,很多地方都被光復了。後來大西政權一看,你看老百姓也不歡迎我們,老說我們是流寇是賊,那怎麼辦呢?乾脆我們再舉起明朝的旗幟,所以當時就把桂王叫朱由榔請到了貴州,說您看我們歸依你們明朝政權了,這是南明的永曆政權這一段。

好了,本來是去中心化好好的,等桂王朱由榔往皇帝的位置上一坐,情況就又不一樣了。你看中心化組織的又一個毛病,就出來了,就是去中心化之後一旦再中心化,所有人的目光就又回來了,又盯著這個中心的位置,怎麼樣,誰將來要上位啊?你比如說孫可望,孫可望實際上當時在地位上,是比劉文秀和李定國要稍微高那麼一丁點兒,雖然都是兄弟,仨原來都是張獻忠的乾兒子,但是孫可望這個時候心就不是滋味,為啥?因為我看守老家,你李定國在前方傳來勝利的戰報,好像你功勞越來越大,我們又供奉著這個桂王朱由榔,認他為皇帝,那到最後如果天下光復有我什麼事呢?尤其是李定國戰報好像老報給皇帝又不報給我,不認我這個大哥,所以心裡越想越不是滋味。尤其有一次李定國戰報之後還送來一點戰利品,但是打開箱子一看都是一些土特產又沒有金銀,說一定是這孫子自己給眯了,所以孫可望這個時候就不服,加上看見身邊的這個永曆皇帝越看越來氣,說這麼著吧,扒拉開吧。我來,所以孫可望一度要篡位。好,李定國這些人在前面打仗,包括劉文秀在四川,打得也很好,一看這邊不行,三王內訌,李定國回師這麼一打,孫可望哪打得過他呢?

一看大事不好,乾脆我去八旗那邊創業去也,孫可望就投敵了。原來在李定國全盛時期,當時洪承疇的職務叫五省經略,就是專門跟李定國作戰,打不過呀,就覺得西營這幫孫子太厲害了。但是這個時候孫可望一加入,那可就如虎添翼了,因為有了帶路黨嘛。所以又是稀里嘩啦,把李定國好不容易獲取的那一點點優勢,又煙消雲散了。

所以你看,中心化組織最大最大的毛病就在這兒,當他們內部只要出一丁點兒的問題,那必須先解決內部的問題再說。蔣介石說得好啊,「攘外必先安內」,先打出一個猴王來,然後再考慮跟其他猴群之間的戰爭,這是南明史的第三段。

到了第四段就更是讓人長嘆,因為它暴露出的中心化組織的問題。那就更是沒有解藥了,經過十年的風雨飄搖,南明政權終於走到了它的最後一段。這一段的皇帝叫永曆皇帝,他本名叫朱由榔,封的是桂王,這個桂王在當時真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皇帝的材料。為啥?首先根正苗紅,人家在血脈上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和什麼魯王唐王那是沒法比的。第二呢?他人長得又很帥,而且性格也很好,跟大臣們也很處得來。但是他身上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膽兒實在是太小了。他在逃亡的過程當中,曾經被張獻忠的西營抓起來過,從此就嚇破了膽。所以一幫士大夫扶保著他在廣東的肇慶登基的時候,他就顫顫巍巍,大家可想而知,如果你是他,如果你不是朱家的子孫,你也不願意坐那個皇帝的寶座,那玩意兒真的是燙屁股啊。整個江山已經到了什麼份兒上!所以他一聽江西的贛州被拿下之後,馬上掉屁股就想跑,你回去翻翻地圖,你看看江西的贛州距離廣東的肇慶有多遠,那也不行,很危險了嘛。必須跑,所以一路跑到了桂林。他身邊的士大夫有一個人叫瞿式耜,這個人就跟他講,說你往哪兒跑?你跑到桂林,然後你再跑到柳州,你到柳州還往哪兒跑?你往海上跑嗎?所以你就別跑了,你就坐下來,踏踏實實地組織反抗唄,就跟他當面爭起來了,這個桂王就指著瞿式耜說,說你小子想幹什麼,你難道不就是想讓我死於社稷嗎?你就想把我弄死就算了唄。不行,我得接著跑,所以又去了廣西的梧州。這個瞿式耜就替他看著桂林這個大門,所以到後來瞿式耜也不想跑了。等清兵壓境的時候整個桂林城,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可守的了,瞿式耜最後生命的一個階段,就乾脆跟當時守城的那個總督兩個人就喝酒,天天作詩,最後城破就乾脆死那兒算了,老臣實在是跑不動了,桂王您接著跑吧。

但是後來在西營,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李定國他們的扶保之下,這個桂王在昆明,還就真把永曆這個江山坐住了那麼幾年,一直到了1658年的時候,局勢就又不對了,因為永曆政權面對三王內訌之後,整個大好局勢又已經失去了。

這個時候其實他有兩個戰略選擇,第一個戰略選擇呢?李定國其實已經跟他談

好了,說咱們去四川,到了四川之後因為在湖北那一帶,就是現在宜昌那一帶,還有所謂的夔東十三家,這其實是李自成的殘部在那兒,這個時候也歸依了,也打起了這個明朝的旗號。說咱們經營四川,因為四川在前面我們講的那個劉文秀,也是張獻忠的乾兒子已經把四川經營得挺好,所以我們到四川去避難。這個時候什麼張煌言,鄭成功在長江口還經常搞一些動作,你看我們通過長江還可以做一些聯絡,這樣不就把整個滿清可以攔腰切斷嗎?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進取的戰略方案。

但是永曆皇帝一想,不對,到四川萬一給人捂那兒,我往哪兒跑?我進西藏啊,那個時候可沒有什麼川藏公路,我住哪兒跑,那不就瓮中捉鱉嗎?得了,您往四川去我是不去,我往南邊跑,因為雲南嘛,大家知道跟緬甸接壤,所以當時他身邊還有一個世守雲南的一個王爺,叫沐天波,世守雲南,所以跟緬甸當地的部族關係,也比較好。就帶著這個沐天波向緬甸去跑。當時這個永曆皇帝是不知道有澳大利亞,如果知道,估計下一步就得乘船渡海直奔澳洲去也。好,進了緬甸之後,那李定國不幹啊,說你這一跑,我還保著誰啊?我好不容易把明朝的旗號打起來,你跑到緬甸我昨辦呢?就派人去追他,追的人到了緬甸的邊境又被緬甸的部隊給殺了。整個永曆皇帝帶著自己的臣子跑到緬甸之後,被緬甸的守軍又全部繳械。但是畢竟是中國天子嘛,像這些番邦就是緬甸當時的那個國王還是很怵他的,所以就同意他在緬甸避難。

但是大家可想而知了,你畢竟是喪家之犬即使身上帶著玉璽,頭上帶著皇冠,你也畢竟是一個落魄的天子,所以在緬甸實際上過得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最後實際上就是形同軟禁。但是你想想李定國的處境,永曆皇帝在跑到緬甸之前曾經給他一項權力,叫假黃鉞,什麼意思?就是際代理天子,什麼事兒別問我,我去避難,有事您自個兒干就好,叫假黃鉞之權。但是李定國守在邊境,是走也不敢走,是守也沒法守,打又打不過,所以一直就在怒江這一帶轉悠。然後他甚至派了他手下的一個部將叫自文選,去到緬甸就想盡辦法想把這個永曆皇帝給勸回來,永曆皇帝說不去,哪兒也不去,就這兒好,就這樣安全。甚至有一次白文選已經帶著部隊,打到了他居住的那個城的底下,緬甸人說,說我保護你們的天子到我這兒避難,你怎麼還殺我的人呢?永曆皇帝就跟緬甸人說,說讓他走,讓他走,我不回去。到最後,甚至永曆跟緬甸人說,說你們在邊關你們就守好,萬一我的臣子派人來接我,你們就守關,把他們弄死就算了,這就是永曆的最後一段。

當然最後在緬甸的那個永曆王朝真的是不像話,他也有大學士,他也有宰相,那個人叫馬吉翔。馬吉翔就在金鑾殿門口賭錢,因為也沒有別的正經事,干到最後,把所有帶去的金銀財寶所謂的內帑已經花完了。最後永曆皇帝一看,還剩一樣東西,玉璽,那個東西是金子做的,玉做的,敲敲碎吧,給大家分一分。到最後因為緬甸的政局也不穩,有一個國王叫莽自篡位,然後就發動了一次叫咒水之難。就是請他們來喝符咒,然後把他身邊除了像馬吉翔幾個近臣,剩下的大臣幾乎都殺光了,最後把永曆皇帝軟禁,最後又把他交給了吳三桂,吳三桂是用一根弓弦,把永曆皇帝親手勒死在現場。

到這個時候南明基本就完了,那回到我們剛才講的那個線索,這又是中心化組織的一個什麼樣的缺陷呢?大家想想看,你永曆皇帝無能這無所謂,但問題是只要承認你這個中心在,所有周邊的機動力量就會喪失它的機動性。這就講到李定國,他的處境他怎麼辦呢?你在那兒,他即使有一個遠征四川的計劃,他不能跟皇帝隔絕啊,一旦隔絕,他就喪失合法性,他就又回了賊、變成了流寇。

像我們《羅輯思維》跟很多合作單位,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在合作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這一點,不是說人家中心無能,中心很能幹,也許是一個非常卓絕的企業家。但是你只要跟這種中心化的組織一合作,那你就等著吧。比如說一個合同能給你簽好幾個月,人家有法務,人家有財務,人家有總監,人家有分管的副總,一輪簽下來,一個字簽下來,整個合同可能黃花菜都涼了。如果其中再有幾個人出差度假,什麼事實際上都辦不成。

說白了,當一個組織它的權力,是掌握在中心手裡的時候,周邊的人即使再能幹,但是他的機動力就喪失了。與此同時,我們還講一個插曲就是鄭成功。其實南明的最後滅亡還不是永曆這一撥,而是鄭成功的兒子,就是鄭經。最後平了台灣,這已經到康熙朝的時候,南明的問題才算正式解決。而鄭成功打的也是南明的旗號,他不是管自己叫國姓爺嗎?什麼意思,就是前面我們講的那個唐王曾經封鄭成功叫國姓,就是你也姓朱吧,你別姓鄭了,鄭成功本名叫鄭森,你從此姓朱吧。但是鄭成功從來沒改自己的名,就給自己延平郡王的前面添了一個封號,叫國姓爺,我也可以姓朱。但是從這個名號當中,你就看出鄭成功打的那個小算盤,他就死活不承認任何中心,我可以打你南明的旗幟,但是我上面沒皇上。前面我們講的那個魯王朱以海,最後就落到了鄭成功的手上,鄭成功說你是魯王可以啊,我還可以出一份錢糧養著你,可以把你保護起來。

但是對不起,你可不是什麼監國,你也不是我的皇帝。甚至是永曆死了之後,按說當時明朝的很多遺老都說那我們得再立一個皇上,你鄭成功手裡不是現成有一個魯王,讓他當皇上吧。鄭成功說,不,那不行,這就得養在深宮,這不是皇上。所以他雖然打著明朝的旗號,但是他堅決地去中心化,所以就保持了他的機動能力。所以和滿清是一直周旋到了最後,所以這是一個去中心化成功的案例。

那今天我們講南明的故事就講到這裡,那到底我們想講一個什麼道理呢?羅胖子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又想講的是,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的應對策略。現在流行一些詞,比如說互聯網思維,那個東西也許太虛無縹渺,落實到最具體的商業環境里其實就是怎麼個事兒?就是中心化的組織面對那些去中心化組織的,那些門口的野蠻人時應對乏術,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其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原有的中心化組織把自己解體,成為去中心化的組織。

這個概念太多,給大家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這兩年在山東青島的海爾,就正在發生著一次大革命,張瑞敏以70多歲的高齡在發動也可能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面對這個企業的劇烈的改革,把所有的中層幹部幹掉。有新聞說,將近兩萬名中層幹部已經失業了,大家都是一樣,變成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海爾搞了一個創客計劃,也就是說我不是什麼領導者了,我也沒有層級機構了,我變成你們的創業平台。聽聽看,這跟我們前面講的八旗那個組織,是不是就有點像了?所有的能人都可以利用我創造的基礎設施,在我這兒各顯其能,你們各自拿到你們創新的那個成功的果實,我作為平台只要分一點點就好。

所以前一陣有一個阿里的產品經理就代步,可以說是駕機起義,自己帶著100萬現金,就跑到海爾的創業平台上去創業,號稱要做一個智能烤箱,這個人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劉百萬。所以一場去中心化的組織改造,正在海爾轟轟烈烈地展開。當然我們沒有替海爾做廣告的義務了,他到底做不做得成,實際上我們心裡也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是你畢竟看得出來,它真正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把中心變成平台,讓更多的能人在自己的基礎設施上進行施展,說什麼互聯網思維,說到最後,思維都是假的,組織變形才是真的。

本期推薦書籍:

《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 杜家驥 著

《南明史》 顧誠 著

《洪業》 魏斐德 著

86

2016-01-26

羅輯的思維文字版

感謝各位來到《羅輯思維》捧場,此前我們曾經講過一期節目,叫《崇禎為什麼跑不了》。今天我們講它的續集,叫《南明為什麼扛不住》。

理解一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北方的中原政權一旦面臨外敵入侵,通常有一個戰略性的逃跑方向,就是一路往南,只要跑過了長江天險,喘息已定,立住腳跟,通常都能把中原王朝的命脈再續上那麼一兩百年。比如說晉朝的時候有永嘉南渡,宋朝的時候有靖康南渡,但是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的場景,為啥在明朝身上就沒能重演呢?

南明政權可以說是節節敗退,從來就沒站住腳跟,幾十年時間就亡國滅種請問為啥?如果從直覺出發,你可能會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滿洲大兵太厲害。不是國軍不爭氣,是皇軍太狠。第二、說漢奸太多,什麼洪承疇、吳三桂,就是「汪精衛」出了很多很多。第三、說士大夫無恥,所以南方軍隊沒有戰鬥力。

這些結論呢,你也不能說它錯,但是它都帶有一種用局部的事實來解釋整體的歷史構架的這樣的一個意味,這些結論都太蒼白、太廉價。所以今天我們就試著回復到當時的歷史情境當中,看看能不能得出一個更符合當時歷史情境的。

我們先來看當時的力量對比。一場戰鬥嘛,通常就是三個層次的力量對比,第一是人,第二是錢,第三是民心向背。

我們先說人。這滿清在人上,你能說他有多大優勢啊。在這兒有一個誤解,很多人都說滿族人是游牧民族,錯。他們叫漁獵民族,他們吃飯是靠在塘里打一些魚,到森林裡打一些鹿,是這麼一個生活方式。他們和當年的蒙古人那是沒法比的。蒙古人恨不得一生都長在馬背上,所以從騎兵作戰這個角度上說,蒙古人在戰場上是有極大的戰術優勢的。滿清人可沒有,雖然他們的騎兵也很厲害,但對照蒙古人,那實在是差遠了。最關鍵的時候,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打的是人數。滿清大兵進關的時候,你算算他有多少人?滿州八旗不到十萬人,蒙古八旗不到五萬人,漢軍八旗勉強夠五萬人,所以整體算下來還不到二十萬人。

你再看南明這邊的部隊,我們漢族政權,你可以說缺戰略眼光,缺精兵強將,你甚至可以說他缺德,但是他永遠不會缺的就是人。就拿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來說,他的北方五鎮一次性投降,就向對方輸送了二十三萬步兵。我們有的是人,可以揮霍,不斷地揮霍,即使到南明的後期,鄭成功他那個地點已經多小啊,就是金門廈門那麼一丟丟的地方,但是他組織一次北伐動輒還能夠上十萬人。所以從來就沒有缺過人。

再從錢這個角度分析。當時明末的農民戰爭已經把北方踩躪得殘破不堪了,什麼山西陝西河南是被反覆蹂躪的地區,你像四川已經被殺得幾乎沒有人了。但是南方基本上還沒有被破壞,而且在明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南方經濟高度發展,像江南一帶那已經是國家的財富之區了,所以南明政權它建立在南方,所以它敗亡跟錢的關係也不是很大。

那你再說民心向背。當然老朱家這個天子,到後來真的是不得民心。但是問題是,這不是什麼民族內部矛盾,這是跟滿清作戰。這個南方的知識分子縉紳階層里,腦子裡面一直有一個叫「夷夏大防」,這是從孔夫子那兒就傳過來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矛盾那是要豁出命去跟你乾的,雖然不斷地也有吳三桂這樣的漢奸,但是你在南明的歷史上看見那些士大夫,有氣節的那也有的是啊,什麼闔門投火而死,闔門投環而死。比如說南明有一個魯王政權,他有一個尚書叫王之仁,他們全家93口,最後老頭一看,也堅持不下去了,乾脆全家人送上一艘船,把船底給鑿沉,全家人沉水而死。像這樣的事情,在南明歷史上可以說是史不絕書。

再比如說當時有一個人叫張煌言,他是南明的兵部尚書,他領導的抗清基地,就在今天的浙江舟山群島。可想而知,手裡有的是船,所以經常就派他的船隊在長江口進進出出,打的旗號就叫北上抗清,一共三次。但是他這支抗清隊伍其實沒打過什麼大仗惡仗硬仗,但是即使如此,只要這隻船隊一旦出現在長江口,沿岸的很多市鎮縣城往往是望風歸降,重新打起明朝的旗號。

所以你看,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士大夫還是縉紳階層,往往心是不死的,心向南明,畢竟國家養士三百年,這一點恩澤、這一點念想還是在的。有人重點攻擊士大夫,說南明的士大夫實在太無恥了。其中著名的軟骨頭就是那個錢謙益,他把頭髮也剃了也算歸降了。但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人,不是有個段子在黑他嗎?說他那個著名的老婆柳如是,曾經就勸他,說國家也亡了,你還不殉國就算了,你死了吧。錢謙益說是這麼個理兒,是該死,這麼著,找一個塘自己就跳下去了。過一會兒自己又爬上來了,說水太冷了,能不能不死啊。

這是錢謙益的段子。但即使如此是這樣的一個人,只要鄭成功那邊,包括我們剛才講的張煌言那邊稍有風吹草動,有一個北伐的動作,他往往就要跟他們勾勾搭搭、眉來眼去,心不死嘛。所以歸結剛才講的那麼多,無論從人來講,還是從錢來講,還是從民心向背來講,南明都不是必敗之局。那為什麼到最後它又敗得那麼慘敗,那麼徹底呢?今天我們就嘗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就是組織變形的角度來重新構架這一段歷史事實。

我們先來看看滿清這一邊有一個詞你肯定很熟了,叫八旗。我還記得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提到八旗的時候用了一個詞,叫努爾哈赤創製了八旗制度,你會覺得好奇怪的,不就是把人分成八撥嗎?但凡是大一點的人群,領導者都要給他分分撥的好不好,這談何創製呢?如果你這麼想,可就小看了八旗制度。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農耕時代,一個人如果想獲得內心的安寧感和所謂的歸屬感,他一定得認同一個什麼東西,主要是兩個認同對象:一個是血緣,一個是地緣。,所謂血緣就是認同親族,所謂地緣就是認同老鄉、認同這塊地方,只有在跟親人一塊兒玩和跟老鄉一塊兒玩的時候,大家的那個組織成本才是最低的,抱團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所以血緣組織和地緣組織,就成為農耕時代兩種最古老的組織方式。但是他也有問題,就是他不太適應那個劇烈變化的形勢,尤其是在戰爭的背景下。

給大家舉兩個例子。比如說北方的草原上,他往往都是血緣,認同一個爹一個媽生一大堆娃,然後漸漸成長為一個部落。這個部落和周邊的部落打打殺殺、和和好好,最後形成大的部落聯盟,大家認同一個大的可汗作為共主。可是大可汗對於部落當中的人,其實他的影響力和權力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比如說當年突厥的頡利可汗,就曾經帶領突厥的很多部落,一直殺到了長安城邊渭水橋邊。這個時候唐朝的皇帝李世民也沒什麼辦法,只有一個招,把城內的珠寶全部運出城外,說兄弟們分一分吧。很多部落一看已經得著了,還何必打長安城呢?撤吧,就撒了。所以頡利可汗不管他有多少侵佔中原的野心,他面對這樣的組織,實際上他沒有控制能力,這就是血緣組織的壞處。

那地緣組織呢?也是這樣。一旦客兵作戰到別的地方打仗,往往就沒有戰鬥力在家鄉保護自己,那是很兇悍。比如說鄭成功有一次圍攻南京為什麼沒打下來?當然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一個解釋就是,他是福建人嘛,誰願意跑到北方跟南京人死磕呢?我們認同的是老鄉,只有在家鄉才有戰鬥力。

這就要回來說到我們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它既不是血緣認同,也不是地緣認同,它是一個純粹的組織化的人身控制系統。八旗制度的底層是一個叫牛錄的組織,它有300個丁構成,啥叫丁?就是能夠承擔戰爭或賦稅責任的成年男子,他和他的家屬一共300家共同生活在一個牛錄當中,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打仗、共同生產。然後五個牛錄構成一個甲喇,五個甲喇構成一個囤山,一大堆囤山構成一個旗,旗的數量後來就定下來是八旗,就是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個數量是不變的。

你會發現在這個組織當中,人和人的關係比較奇怪,也比較重純,既沒有什麼親戚關係,也沒有什麼老鄉關係。這樣的組織他就特別適應於尤其是戰爭背景下的那個大變局,他適應力極強。我們先說空間上,只要逮住這個人,把他編到一個牛錄當中設一個佐領把他給看住,這個人就跑不了。所以清朝入關之後,特別在乎什麼投充法、逃人法、包衣制度,就為的是這個只要你收留別人家逃過來的人,別人牛錄裡邊流落過來的人。對不起,這是重罪,重到什麼程度?當時清朝有幾個漢人的藩王,就是後來的三藩之一,就是耿精忠他老爹(爺爺)叫耿仲明,當時已經封為靖南王,就是因為在江西一時手癢,沒管住自己收留了別人家300個逃奴,可能也是一時貪點小便宜,後來被朝廷發現了,最後生把一個偌大的靖南王給嚇得畏罪目殺。

所以可見清朝是極其重視這種空間上對人的控制的,時間上控制得也很厲害。只要你們家被編入了一個牛錄,對不起,世世代代你都屬於這個小組織裡面的。牛錄的頭叫佐領,佐領一直就是你們家的頭,不管你以後官當得多大。歷史上有這麼個小段子,嘉慶朝,你聽聽已經到清朝的中期了,有一個大學士叫松筠,有一天皇上讓他辦一件事,松筠說對不起,報告皇上,我今天家裡有事,我得請假。皇上說你有什麼事比我的事還重要,松筠說我們家佐領過生日就是他們家,早年間編的那個牛錄的那個頭過生日。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就相當於一個政治局委員,向國家主席請假說我們家那個街道委員會、那個居委會主任過生日我得去他們家拜壽去,您這國家大事我可不能管,就是這麼嚴格。

我甚至在一些民國的作品裡看見滿洲人,當時清朝已經滅亡了,滿州人還擺那個架子。一個佐領可能混得已經很窮了,他們家原來手下的一個人已經當大官或者發大財,在街上還經常攔轎,你給我下來,見到主子居然不下馬,這成何體統啊?那有錢人只好打發點兒錢,把這個面子維護住。這樣的段子我在民國時候的文學作品裡還看得到。所以它是一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把人控制得死死的制度,與此同時又有極強的變形能力。

剛才我們只強調了,八旗制度的一個側面就是它對人身控制方面的優勢。可是你別忘了,一個組織如果加強控制到最後,就是沒有活力。八旗制度牛就牛在它不僅能夠控制人身而且有著強大的開放性。滿洲人搞的這一套八旗制度和原來蒙古人搞的那一套可不一樣,蒙古人搞的是血緣成分論,只要你是蒙古人,那就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他們永遠高高在上,下面是森嚴的等級,什麼色目人、漢人、南人,是等級森嚴。可是滿洲的八旗制度不是這樣,滿州有八旗,蒙古也有八旗,漢人也有八旗,即使你原來是一個漢人,你可以為這個組織做貢獻,貢獻得好,你就可以按照既定的規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所以八旗其實不是什麼民族制度,它是一個利益集團制度,在有清一代很多漢人因為為八旗做出貢獻,那當得官也不小,獲得的利益也很大。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佟家,大家看電視劇知道一個人叫隆科多,就是雍正皇帝一口一個舅舅叫的那個人,他們家就是佟家。佟家的始祖就是個漢人,你看這個單站人旁一個冬天的冬,這是一個典型的漢姓,他始祖叫佟養性,原來是明朝的一個逃亡的犯人,後來就到了努爾哈赤那兒。努爾哈赤一看,小夥子不錯,直接給他提拔為滿洲重炮部隊的領導,戰功無數。後來佟家人特別會當官,在滿清的官場上他甚至有一個稱號叫佟半朝,叫佟佳氏,就是在佟姓後面加了一個佳字,聽起來像滿洲姓,其實還是個漢人。康熙皇帝的母親就是佟佳氏,佟半朝一時輝煌到什麼程度?京官當中他們家當了108個,知縣以上的官他們家當了577個,這是有歷史學家統計過的。

再比如說嘉慶皇帝的生母叫魏佳氏,你一聽就知道了,他是一個姓魏的漢人,後來加入了八旗。再比如說,載灃的母親叫劉佳氏,是一個姓劉的漢人加入了八旗集團。所以滿洲人入關的時候,他在人口上不佔優勢,但是他在制度上佔優勢,我有開放性,只要好好乾,跟哥哥干有肉肉吃,是這麼一個基本的姿態。所以在順治年間,有八個天下的巡撫你放眼一看,全是漢人,但是人家不怕我們。有八旗制度,不管你原來是什麼身份,幹得好直接給你抬到八旗裡面,甚至可以給你抬到正黃旗。比如說雍正皇帝有一個寵臣叫田文鏡,田文鏡他們家的出身可不怎麼樣,是鑲藍旗的包衣奴才,後來就因為皇帝賞識,立下大功,所以一路抬旗抬到了正黃旗,這可比普通滿人的地位還要高,而田文鏡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人。

說到這兒,你可能就會理解南明時期的一個現象,就是滿洲大兵在往南打的時候,前鋒部隊往往是漢人。比如說往西打的那支軍隊是阿濟格帶領的,但是他的先鋒可是吳三桂,往南打的是多鐸帶領的,可是他的前鋒是孔有德和耿仲明兩個漢人將領。他們打的不僅勇猛而且堅決,你說為啥啊?殘害自己的民族為啥那麼賣命啊?因為人家在創業嘛,只要打得好,打下來的地盤和利益,清廷真的是捨得跟他們分,就像吳三桂後來一路往南打,最後不就把雲南封給他了嗎?後來的三藩之亂的根才扎在這兒。甚至鄭成功曾經和清廷也做過談判,清廷就告訴他,開出條件只要你投降,整個福建就歸你了,世代藩封永不反悔。

當然後來康熙也反悔了,但是這說明什麼?說明八旗制度,打一個今天的比方,它是一個創業制度,八旗這個平台就相當於納斯達克。你只要好好乾跟哥哥干有肉肉吃,你可以在我這兒創業、在我這兒上市,最後拿到屬於你國己的那份果實。在整個組織戰鬥的過程中它就帶來了一樣好處,就是聽得見炮聲的人可以做出決策,而坐在中央的人他往往起到一個平台的作用。他並不像我們後來在清朝歷史上,看到的那個極端的皇權專權,那已經是清初之後的事情了。說到這兒你可能多少有點理解了,八旗為什麼有戰鬥力?

接著跟大家聊南明為什麼扛不住?剛才我們說的是滿清這邊的情況,他們通過八旗制度創新了自己的組織運行樣式。那南明這邊的情況怎麼樣呢?在十幾年的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大的翻盤機會呢?還真有,而且不止一次,有四五次之多。

第一次機會其實就出現在1644年甲申年,這一年大家知道,3月19號的時候,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殺,不到兩個月,5月15號小福王就已經在南京稱帝。這個反應速度還是很快的,而且江北很迅速地就雲集了四陣兵馬,這當然都是雜牌軍了,但是不管怎麼樣,整個場面還是撐起來了。

第二次機會是多鐸杭州城之後,這個時候福王政權已經覆滅了,北京的滿清政府覺得差不多了吧,江山要搞定了吧,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吧,結果做了一項特別錯誤的決策,就是強逼著江南老百姓剃髮,變成那個豬尾巴一樣的辮子,江南老百姓接受不了,所以一時風起雲湧地反抗,很多原來已經投降滿清的勢力又開始反正過來,集中在唐王和魯王兩個政權的周圍,這又是一次機會。

那麼第三次機會應該算到1653年了,當時的永曆政權下面有一個大將叫李定國,這是南明史上不得了的一個將軍,他試圖恢復,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就是兩蹶名王。這是南明史上一個固有名詞,李定國兩蹶名王,把孔有德和尼堪兩個王爺追殺在戰場之上,當時什麼雲貴廣西廣東幾乎都恢復了,甚至湖南的一半也已經回來了,如果當時和鄭成功勝利會師的話,半壁江山就已經光復了。到了1659年,這已經是順治十三年的時候,鄭成功甚至還有一次機會,北上北伐把南京城居然圍了半年之久,但是不管怎麼樣,不管出現了多少次機會,最後都失敗了。你會問為啥?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很難找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但是從歷次機會和歷次失敗當中,我們又看出了一個規律就是一個中心化組織的缺陷。所以我強烈建議那些搞MBA,尤其是企業組織研究的教授們研究一下南明史,因為南明這十幾年時間,實在是把一個中心化組織能夠犯的所有錯誤,能夠暴露的所有缺陷都給你演繹了一遍,所以是一個絕佳的中心化組織的案例,而且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你說中心化組織好不好?當然好,如果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中心化組織是最有戰鬥力的,因為它控制力強嘛。但是如果在戰爭請況下,那個時局的變化是那麼的迅速而且眼花繚亂,中心化組織就會暴露出很多問題。

下面我們就按照南明史大概的格局給大家捋一捋,中心化組織的第一個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如果中心不穩那就全盤皆輸。你看福王政權犯就犯在這兒,這個福王是誰呢?聽過我們前面有一期節目,講魏忠賢的可能會有一些印象,他是萬曆皇帝和鄭貴妃生的兒子那個叫福王,現在在南明登基的這個福王是小福王,是那個老福王的兒子,老福王已經被李自成殺掉,已經吃掉了,那這幫人和當時的東林黨,就完全搞不到一起去。講魏忠賢的時候,我已經把這段恩怨交代得比較清楚了,東林黨就是跟福王跟萬曆皇帝做鬥爭搞了一輩子。所以東林黨後來的那些學生們子弟們一看,我們搞了半天勝利成果現在又被小福王給拿住了,他在南京城登基那可不行。所以東林黨就四處造謠,就否定這個小福王本身統治的合法性。不僅說他什麼荒淫無恥給他造一堆謠,而且最狠的是乾脆說這個小福王是假的。當初搞出了各種各樣的事件,比如說什麼童妃案,說這是以前他的一個妃子你看他不認識她嘛,然後又弄出一個太子案說你看,崇禎皇帝的太子來了,其實真假也沒人知道。但是不管怎麼樣,福王政權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他作為一個中心實際上位置是不穩的,整個東林黨都在跟他搗亂。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感慨一下,你看宋朝,為什麼趙構往南跑他就能成立,因為他的中心化組織在,因為他所有的兄弟,都被金國人一把虜到了北方,整個徽宗皇帝那麼多兒子只有趙構一個人跑出來了,所以他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所以他在南宋,就很容易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化組織。可是福王就沒有這份福氣了,福王政權最後怎麼倒的其實就跟這個有關。當時在武昌有一個大將叫左良玉,那其實也是個土匪出身的玩意兒。他就聽信了東林黨的這一套,說什麼你是一個假冒的,而且在南京還干出各種各樣道德敗壞的事請。對不起,我要清君側。所以帶著部隊就往下訌殺,所以你想一個福王政權好不容易撐起一個攤子,兩面受敵,北面有清軍,這邊左良玉又來了。其實左良玉走到半道就死了,接位的是他的兒子,叫左夢庚,一看也不是個事兒,左夢厭迅速地就投降了清朝。但是福王這邊那可是如臨大敵,當時江北在揚州鎮守的那個史可法,手裡一共就兩萬兵,福王是今天一個詔書,明天一個詔書說迅速至少給我撥一半人,把那個左良玉給我攔住,所以很快揚州就失陷了,福王政權就覆滅了。

所以你看中心本身出問題了,中心化組織能好得了嗎?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其實也在印證中心化組織的一個缺陷,就是當第一個中心喪失之後馬上分裂為多個中心,而多個中心心中又只有一個中心的情況下,那就先自己內訌了。再說,你看南明在福王政權覆滅了之後,很迅速就出現各地都有一些王稱帝或者說監國,啥叫監國?就是我負責看管這個國家,雖然我沒稱帝,但是他也是一個政權。當時最典型的就是福建的唐王政權和浙江的魯王政權,唐王叫朱聿健,這個人說實話,是比較英明偉大的一位君主,小時候也吃過苦,然後又非常勤奮愛學非常簡樸,符合一個聖賢帝王幾乎所有的標準。這個唐王而且寫得一筆好文章也非常勵精圖治,唐王是稱帝在前,但是當時浙江人不知道,所以從台州浙江的台州又搞出了一個魯王,叫朱以海。然後浙江人又把這個魯王給扶出來了,魯王監國在後,但是一旦兩個政權成立之後,大家想的事情就不是怎麼樣同心協力。我們來對抗滿清,大家想,我們先拼出只有一個中心再說,所以唐王政權和魯王政權先掐起來了。當然他們之間也不是沒有做過和好的嘗試,其中有一次唐王就派了一個人跑到魯王那兒說,說這樣,咱倆你看,大敵當前咱可不能打,我呢先當這個皇帝,你先臣服於我,你封的所有大臣我都認,這個官位到我這兒一模一樣,咱不能變。你本人怎麼辦呢?你看,我又沒兒子,我死之後就封王給你,就是這個皇位就傳給你,這樣好不好呢?對於唐王來說,這已經是釋放出最大最大的善意了。但是魯王這邊呢?其實魯王這個人的性格,並不是那麼有上進心,但是他身邊的人不幹啊,我們毫不容易把你抬出來了,我們也要將來位極人臣,萬一成功了之後,到底是唐王那邊的人官大還是我們官大,所以一定爭一爭。

所以唐王的使者到了魯王的朝廷,那就是一鍋粥,其實什麼朝廷,沒有什麼金鑾殿了,就是幾個草棚子搭個行富,大家就在裡面吵成一團,魯王的部下就分成了清清楚楚的兩撥人,一撥就說你看唐王那邊,你看人家勢力又大,承認他的人又多,要不我們就承認投降過去算了,既然他使者來了,就讓他宣讀詔書唄。這邊還有一撥人,那就死活不幹,說我們好不容易擁立的魯王,堅決不能承認唐王的重要性。所以雙方最後鬧到什麼程度,這邊派人打那個使者的嘴巴子,這邊有人就拚命把使者拉到這個朝堂上來,說你趕緊宣讀詔書,一看這邊要宣讀,又有人把魯王弄到後宮裡藏起來,說不能聽不能聽,你一定要當著這個使者的面拒絕唐王。一塌糊塗一地雞毛,但是這樣的場景在南明歷史上可是反覆演出。

後來還有一個唐王和桂王之間又打過一架,甚至在廣西還出過一個小王叫靖江王。你聽這詞,靖江王。在明朝的歷史上,單字的王,什麼桂王唐王這都是比較大的王,兩字的王都是小王。連這麼一個鎮守在廣西的靖江王,其實都是朱元璋,要論親戚關係得論到朱元璋那兒去,跟後來的萬曆這一家子其實血脈關係已經很遠了。這個靖江王也要當一回,跟這個唐王又打一架等等。只要出現多中心,其實大家心裡想的是,只能有一個中心,所以中心化組織的第二個缺陷,又暴露了。

南明史的第三個階段,其實朱家的人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原來那些明朝的士大夫已經被搞得零落殆盡了,這個時候其實最後剩下來的一支力量是誰呢?是張獻忠的力量,對。當時張獻忠和李自成,一直是明末農民戰爭的兩股勢力,張獻忠主要往西打,在四川殺了很多人,李自成主要是往北打,當然流寇了,當中的這個路線也比較亂。張獻忠後來死了,他有幾個乾兒子,什麼孫可望、劉文秀、還有剛才我們講的那個大將李定國。剛開始這叫大西政權,就是張獻忠的政權叫大西政權。等張獻忠死了之後,這三個人實際上成功的去中心化了,這三個人其實合作得很好,劉文秀主要往四川打,李定國主要往湖南一帶打,孫可望主要守住雲貴這個老家。你看,配合得挺好的吧。一路也是勢如破竹啊,很多地方都被光復了。後來大西政權一看,你看老百姓也不歡迎我們,老說我們是流寇是賊,那怎麼辦呢?乾脆我們再舉起明朝的旗幟,所以當時就把桂王叫朱由榔請到了貴州,說您看我們歸依你們明朝政權了,這是南明的永曆政權這一段。

好了,本來是去中心化好好的,等桂王朱由榔往皇帝的位置上一坐,情況就又不一樣了。你看中心化組織的又一個毛病,就出來了,就是去中心化之後一旦再中心化,所有人的目光就又回來了,又盯著這個中心的位置,怎麼樣,誰將來要上位啊?你比如說孫可望,孫可望實際上當時在地位上,是比劉文秀和李定國要稍微高那麼一丁點兒,雖然都是兄弟,仨原來都是張獻忠的乾兒子,但是孫可望這個時候心就不是滋味,為啥?因為我看守老家,你李定國在前方傳來勝利的戰報,好像你功勞越來越大,我們又供奉著這個桂王朱由榔,認他為皇帝,那到最後如果天下光復有我什麼事呢?尤其是李定國戰報好像老報給皇帝又不報給我,不認我這個大哥,所以心裡越想越不是滋味。尤其有一次李定國戰報之後還送來一點戰利品,但是打開箱子一看都是一些土特產又沒有金銀,說一定是這孫子自己給眯了,所以孫可望這個時候就不服,加上看見身邊的這個永曆皇帝越看越來氣,說這麼著吧,扒拉開吧。我來,所以孫可望一度要篡位。好,李定國這些人在前面打仗,包括劉文秀在四川,打得也很好,一看這邊不行,三王內訌,李定國回師這麼一打,孫可望哪打得過他呢?

一看大事不好,乾脆我去八旗那邊創業去也,孫可望就投敵了。原來在李定國全盛時期,當時洪承疇的職務叫五省經略,就是專門跟李定國作戰,打不過呀,就覺得西營這幫孫子太厲害了。但是這個時候孫可望一加入,那可就如虎添翼了,因為有了帶路黨嘛。所以又是稀里嘩啦,把李定國好不容易獲取的那一點點優勢,又煙消雲散了。

所以你看,中心化組織最大最大的毛病就在這兒,當他們內部只要出一丁點兒的問題,那必須先解決內部的問題再說。蔣介石說得好啊,「攘外必先安內」,先打出一個猴王來,然後再考慮跟其他猴群之間的戰爭,這是南明史的第三段。

到了第四段就更是讓人長嘆,因為它暴露出的中心化組織的問題。那就更是沒有解藥了,經過十年的風雨飄搖,南明政權終於走到了它的最後一段。這一段的皇帝叫永曆皇帝,他本名叫朱由榔,封的是桂王,這個桂王在當時真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皇帝的材料。為啥?首先根正苗紅,人家在血脈上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和什麼魯王唐王那是沒法比的。第二呢?他人長得又很帥,而且性格也很好,跟大臣們也很處得來。但是他身上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膽兒實在是太小了。他在逃亡的過程當中,曾經被張獻忠的西營抓起來過,從此就嚇破了膽。所以一幫士大夫扶保著他在廣東的肇慶登基的時候,他就顫顫巍巍,大家可想而知,如果你是他,如果你不是朱家的子孫,你也不願意坐那個皇帝的寶座,那玩意兒真的是燙屁股啊。整個江山已經到了什麼份兒上!所以他一聽江西的贛州被拿下之後,馬上掉屁股就想跑,你回去翻翻地圖,你看看江西的贛州距離廣東的肇慶有多遠,那也不行,很危險了嘛。必須跑,所以一路跑到了桂林。他身邊的士大夫有一個人叫瞿式耜,這個人就跟他講,說你往哪兒跑?你跑到桂林,然後你再跑到柳州,你到柳州還往哪兒跑?你往海上跑嗎?所以你就別跑了,你就坐下來,踏踏實實地組織反抗唄,就跟他當面爭起來了,這個桂王就指著瞿式耜說,說你小子想幹什麼,你難道不就是想讓我死於社稷嗎?你就想把我弄死就算了唄。不行,我得接著跑,所以又去了廣西的梧州。這個瞿式耜就替他看著桂林這個大門,所以到後來瞿式耜也不想跑了。等清兵壓境的時候整個桂林城,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可守的了,瞿式耜最後生命的一個階段,就乾脆跟當時守城的那個總督兩個人就喝酒,天天作詩,最後城破就乾脆死那兒算了,老臣實在是跑不動了,桂王您接著跑吧。

但是後來在西營,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李定國他們的扶保之下,這個桂王在昆明,還就真把永曆這個江山坐住了那麼幾年,一直到了1658年的時候,局勢就又不對了,因為永曆政權面對三王內訌之後,整個大好局勢又已經失去了。

這個時候其實他有兩個戰略選擇,第一個戰略選擇呢?李定國其實已經跟他談

好了,說咱們去四川,到了四川之後因為在湖北那一帶,就是現在宜昌那一帶,還有所謂的夔東十三家,這其實是李自成的殘部在那兒,這個時候也歸依了,也打起了這個明朝的旗號。說咱們經營四川,因為四川在前面我們講的那個劉文秀,也是張獻忠的乾兒子已經把四川經營得挺好,所以我們到四川去避難。這個時候什麼張煌言,鄭成功在長江口還經常搞一些動作,你看我們通過長江還可以做一些聯絡,這樣不就把整個滿清可以攔腰切斷嗎?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進取的戰略方案。

但是永曆皇帝一想,不對,到四川萬一給人捂那兒,我往哪兒跑?我進西藏啊,那個時候可沒有什麼川藏公路,我住哪兒跑,那不就瓮中捉鱉嗎?得了,您往四川去我是不去,我往南邊跑,因為雲南嘛,大家知道跟緬甸接壤,所以當時他身邊還有一個世守雲南的一個王爺,叫沐天波,世守雲南,所以跟緬甸當地的部族關係,也比較好。就帶著這個沐天波向緬甸去跑。當時這個永曆皇帝是不知道有澳大利亞,如果知道,估計下一步就得乘船渡海直奔澳洲去也。好,進了緬甸之後,那李定國不幹啊,說你這一跑,我還保著誰啊?我好不容易把明朝的旗號打起來,你跑到緬甸我昨辦呢?就派人去追他,追的人到了緬甸的邊境又被緬甸的部隊給殺了。整個永曆皇帝帶著自己的臣子跑到緬甸之後,被緬甸的守軍又全部繳械。但是畢竟是中國天子嘛,像這些番邦就是緬甸當時的那個國王還是很怵他的,所以就同意他在緬甸避難。

但是大家可想而知了,你畢竟是喪家之犬即使身上帶著玉璽,頭上帶著皇冠,你也畢竟是一個落魄的天子,所以在緬甸實際上過得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最後實際上就是形同軟禁。但是你想想李定國的處境,永曆皇帝在跑到緬甸之前曾經給他一項權力,叫假黃鉞,什麼意思?就是際代理天子,什麼事兒別問我,我去避難,有事您自個兒干就好,叫假黃鉞之權。但是李定國守在邊境,是走也不敢走,是守也沒法守,打又打不過,所以一直就在怒江這一帶轉悠。然後他甚至派了他手下的一個部將叫自文選,去到緬甸就想盡辦法想把這個永曆皇帝給勸回來,永曆皇帝說不去,哪兒也不去,就這兒好,就這樣安全。甚至有一次白文選已經帶著部隊,打到了他居住的那個城的底下,緬甸人說,說我保護你們的天子到我這兒避難,你怎麼還殺我的人呢?永曆皇帝就跟緬甸人說,說讓他走,讓他走,我不回去。到最後,甚至永曆跟緬甸人說,說你們在邊關你們就守好,萬一我的臣子派人來接我,你們就守關,把他們弄死就算了,這就是永曆的最後一段。

當然最後在緬甸的那個永曆王朝真的是不像話,他也有大學士,他也有宰相,那個人叫馬吉翔。馬吉翔就在金鑾殿門口賭錢,因為也沒有別的正經事,干到最後,把所有帶去的金銀財寶所謂的內帑已經花完了。最後永曆皇帝一看,還剩一樣東西,玉璽,那個東西是金子做的,玉做的,敲敲碎吧,給大家分一分。到最後因為緬甸的政局也不穩,有一個國王叫莽自篡位,然後就發動了一次叫咒水之難。就是請他們來喝符咒,然後把他身邊除了像馬吉翔幾個近臣,剩下的大臣幾乎都殺光了,最後把永曆皇帝軟禁,最後又把他交給了吳三桂,吳三桂是用一根弓弦,把永曆皇帝親手勒死在現場。

到這個時候南明基本就完了,那回到我們剛才講的那個線索,這又是中心化組織的一個什麼樣的缺陷呢?大家想想看,你永曆皇帝無能這無所謂,但問題是只要承認你這個中心在,所有周邊的機動力量就會喪失它的機動性。這就講到李定國,他的處境他怎麼辦呢?你在那兒,他即使有一個遠征四川的計劃,他不能跟皇帝隔絕啊,一旦隔絕,他就喪失合法性,他就又回了賊、變成了流寇。

像我們《羅輯思維》跟很多合作單位,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在合作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這一點,不是說人家中心無能,中心很能幹,也許是一個非常卓絕的企業家。但是你只要跟這種中心化的組織一合作,那你就等著吧。比如說一個合同能給你簽好幾個月,人家有法務,人家有財務,人家有總監,人家有分管的副總,一輪簽下來,一個字簽下來,整個合同可能黃花菜都涼了。如果其中再有幾個人出差度假,什麼事實際上都辦不成。

說白了,當一個組織它的權力,是掌握在中心手裡的時候,周邊的人即使再能幹,但是他的機動力就喪失了。與此同時,我們還講一個插曲就是鄭成功。其實南明的最後滅亡還不是永曆這一撥,而是鄭成功的兒子,就是鄭經。最後平了台灣,這已經到康熙朝的時候,南明的問題才算正式解決。而鄭成功打的也是南明的旗號,他不是管自己叫國姓爺嗎?什麼意思,就是前面我們講的那個唐王曾經封鄭成功叫國姓,就是你也姓朱吧,你別姓鄭了,鄭成功本名叫鄭森,你從此姓朱吧。但是鄭成功從來沒改自己的名,就給自己延平郡王的前面添了一個封號,叫國姓爺,我也可以姓朱。但是從這個名號當中,你就看出鄭成功打的那個小算盤,他就死活不承認任何中心,我可以打你南明的旗幟,但是我上面沒皇上。前面我們講的那個魯王朱以海,最後就落到了鄭成功的手上,鄭成功說你是魯王可以啊,我還可以出一份錢糧養著你,可以把你保護起來。

但是對不起,你可不是什麼監國,你也不是我的皇帝。甚至是永曆死了之後,按說當時明朝的很多遺老都說那我們得再立一個皇上,你鄭成功手裡不是現成有一個魯王,讓他當皇上吧。鄭成功說,不,那不行,這就得養在深宮,這不是皇上。所以他雖然打著明朝的旗號,但是他堅決地去中心化,所以就保持了他的機動能力。所以和滿清是一直周旋到了最後,所以這是一個去中心化成功的案例。

那今天我們講南明的故事就講到這裡,那到底我們想講一個什麼道理呢?羅胖子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又想講的是,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的應對策略。現在流行一些詞,比如說互聯網思維,那個東西也許太虛無縹渺,落實到最具體的商業環境里其實就是怎麼個事兒?就是中心化的組織面對那些去中心化組織的,那些門口的野蠻人時應對乏術,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其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原有的中心化組織把自己解體,成為去中心化的組織。

這個概念太多,給大家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這兩年在山東青島的海爾,就正在發生著一次大革命,張瑞敏以70多歲的高齡在發動也可能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面對這個企業的劇烈的改革,把所有的中層幹部幹掉。有新聞說,將近兩萬名中層幹部已經失業了,大家都是一樣,變成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海爾搞了一個創客計劃,也就是說我不是什麼領導者了,我也沒有層級機構了,我變成你們的創業平台。聽聽看,這跟我們前面講的八旗那個組織,是不是就有點像了?所有的能人都可以利用我創造的基礎設施,在我這兒各顯其能,你們各自拿到你們創新的那個成功的果實,我作為平台只要分一點點就好。

所以前一陣有一個阿里的產品經理就代步,可以說是駕機起義,自己帶著100萬現金,就跑到海爾的創業平台上去創業,號稱要做一個智能烤箱,這個人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劉百萬。所以一場去中心化的組織改造,正在海爾轟轟烈烈地展開。當然我們沒有替海爾做廣告的義務了,他到底做不做得成,實際上我們心裡也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是你畢竟看得出來,它真正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把中心變成平台,讓更多的能人在自己的基礎設施上進行施展,說什麼互聯網思維,說到最後,思維都是假的,組織變形才是真的。

本期推薦書籍:

《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 杜家驥 著

《南明史》 顧誠 著

《洪業》 魏斐德 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牛羅輯思維文字版 的精彩文章:

TAG:牛牛羅輯思維文字版 |

您可能感興趣

盤點羅振宇《羅輯思維》2018十大問題:你為什麼會上癮?
日本國寶第一號:彌勒菩薩半跏思維像
【真傳一刻】第223期:牛晉桂-淺談中醫針灸臨床思維模式
什麼是公關?果歌談廣告 思維篇031
24種互聯網思維:第十種思維 簡約思維
學而思首次公開的思維訓練教材,抓住3-6歲思維黃金期!
用易經思維來看3.8女神節
美232/301調查聽證親歷:特朗普貿易思維已跟不上時代
38+39+40+41,這就是杜蘭特留勇士的原因,論庫里「老闆思維」
【第202+186天】遊戲化思維
羅輯思維估值100億?羅振宇狂賺30億,知識付費成2018新風口
105歲老人思維依然敏捷,90歲時還堅持鍛煉,睡前一習慣堅持50年
愛因斯坦的10個思維秘訣
12星座思維圖,准到哭
這是2018年的賺錢思維,五招讓你趕走貧窮
3到6歲,才是邏輯思維訓練的黃金期
2018針灸常用穴位思維導圖
3-8歲思維發展關鍵期,決定孩子一生!
蘋果價值1.06萬億的秘密——思維
10個逆向思維小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