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外遺珍——清代摹抄明寫本《永樂大典》

海外遺珍——清代摹抄明寫本《永樂大典》

清代晚期摹抄明嘉靖間寫本《永樂大典》六冊,現藏玻中友誼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楊李水良先生處。此書蝴蝶裝,每冊20開,規格為37×21厘米;內文版心為19.5×30.4厘米。封面為皮質硬板式,每冊的左側各粘一紙質墨書「永樂大典」題籤。內頁為白色絹本,紅格墨書,每半頁八行,大字佔一行,小字雙行,書法為館閣體;其中書名和作者名稱,用朱書。每一開皆由對摺的兩個半頁組成,夾裱木板,總計120開。此書系摹抄《永樂大典》(殘卷)的輯本,規格比明代嘉靖隆慶間寫本《永樂大典》略小,但在版式、字體、裝幀等方面,保留了原書的大量信息。

此抄本輯有《永樂大典》原書的卷之二千八百七(韻目:八灰);卷之七千五百四十三(韻目:十八陽);卷之一萬一百十二;卷之一萬一千一百四十(韻目:八賄);卷之一萬一百四十一;卷之一萬四千五十二(韻目:四霽);卷之一萬四千六百二十五;卷之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七(韻目:九震)。第六冊卷後有李宗侗題記二則,各卷首、卷尾頁鈐有收藏章十多枚,可辨識者分別為:「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印」、「劉承翰字貞一號翰怡」、「御賜平衡清」「翰怡」、「張文亞」、「振華」、「李宗侗」、「玄伯手校 」「李宗侗藏書 」「意第居珍藏善本書籍印」、「高陽李氏翰雲意第居」、「翰怡汲古」、「人間孤本」、「大連圖書館藏」等。

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從編成至今已經606周年了。《永樂大典》開始編纂是在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解縉等人編輯,翌年年編訖,命名為《文獻大成》。不久朱棣認為該書內容不夠詳備,不符修此書的原意,便又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等參與,重新編修。這次參加編校、抄寫的達2100多人。這部書的編纂共歷時6年(1403——1408年),於永樂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總計近22900卷以上, 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朱棣賜名曰《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一部大型類書 。共採錄典籍七、八千種,上至先秦,下達明初,經、史、子、集、釋、道、戲曲、平話、醫卜、工技、農藝等各類著作無所不錄,搜羅甚廣,資料頗豐。它比英、法國的大百科全書早出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

《永樂大典》原書每冊書高50.3厘米,寬30厘米,約有50頁左右。書頁採用楮皮紙,十分講究和美觀。 全書編排的方式科學,檢索方便,以明朝《洪武正韻》為綱,「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工整楷書,每半頁八行,大字佔一行,小字雙行,每行28字。所輯錄書籍,悉照原著整本、整篇、或整段分別錄入,一字不改。書名和作者名稱,皆用紅字寫出。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因刊印工費浩繁而放棄,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到嘉靖朝,又重錄了一部,又稱為「嘉靖副本」。《永樂大典》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存於皇史宬。因為兩部《大典》 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目前,「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約400冊、810卷。《永樂大典》從編纂到毀滅的600多年間,留下了許多相關的傳說和謎團。從二十世紀初開始,《永樂大典》殘本就不斷被藏書家所摹寫、複製。像傅增湘、嘉業堂這些收藏過《永樂大典》的藏書家和藏書樓,都曾經模擬摹制過《永樂大典》。

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海內外收藏有《永樂大典》的圖書館和藏家計30家,分別是:中國國家圖書館(222冊)、上海圖書館(1冊)、四川大學圖書館(1冊)、 台灣中央圖書館、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34冊)、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天理圖書館(3冊)、日本靜嘉堂文庫(9冊)、日本斯道文庫、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1冊)、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1冊)、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博物館(10冊)、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12冊)、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3冊)、英國劍橋大學(2冊)、英國馬登(9冊)、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2冊)、德國科隆基莫圖書館、柏林人種博物館(4冊)、美國國會圖書館(40冊)、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奈爾大學(5冊)、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4冊)、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1冊)。

在第六冊卷尾,有此書收藏者李宗侗的一條批註和一則題記,均為篆體、墨書。批註為:「右大典內水經卷十五起油水訖終,後附《玉海》關於水經諸條,當於四庫本卷卅十七油水目,下及卷三十八至卷四十」。題記寫於民國十九年(1930)八月,記述了此抄本的收藏、流傳過程:「右《永樂大典》內《水經注》肆十卷,今年春間得於北平,祈文端公舊藏也。蓋自張石州收得,後代學者未有見之者。再其前八卷,曾藏於蔣孟蘋家,現歸涵芬樓。民國十有九年八月高陽李宗侗識」

李宗侗(1895~1974年),字玄伯,河北高陽縣人。出身於晚清世家大族,為名臣李鴻藻之孫,南皮張之萬外孫。他1895年9月3日生於北平市,早年隨叔父李石曾留學法國,畢業於巴黎大學。1924年返國,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兼法文系主任,曾出任國民政府財政部全國註冊局局長、開灤礦務局督辦等職。還擔任過中央政治會議北平分會委員、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主任委員等職。他在1926~1933年,曾任故宮博物院秘書長,參與故宮文物清理和接收工作。在北京、上海淪陷後,李宗侗匿名居住在上海,中央圖書館來不及轉運的善本圖書也寄藏於其家。抗日戰爭期間,他護送故宮文物南遷寧滬和重慶。1948年故宮文物遷台灣,他參與清點整理,設立故宮博物院,安頓國寶。1948年,受聘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逯耀東、許倬雲、李敖等都曾是其弟子。他歷兼國史館史料審查委員、編譯館編審委員、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顧問、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等職。他對中國古代史頗有研究,在學術上時有獨特見解。執教五十年,尤能提掖後進。著有《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中國史學史》、《歷史的剖面》等書。

李宗侗題記中提到的「祈文端公」、「張石州」、「蔣孟蘋」諸人,皆是晚清的藏書名家。其中的「祈文端公」,即祁寯藻,山西壽陽人。道光年間舉進士,歷官左都御史,兵、戶、工、禮諸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後至軍機大臣。道光十九年(1839)他赴福建籌辦海防,查禁鴉片。咸豐帝即位,更得重用。後自請辭官。咸豐、同治之際,上論時政六事,密陳厘捐病民,力請罷止。同治元年(1862),他供職弘德殿,教同治帝讀書;五年後卒,謚文端。

「張石州」,名張穆,字石州,生於嘉慶戊辰(1808)年。他一生鄙薄仕宦功名,無意仕進。在北京城,他通過多種途徑,結識了龔自珍、魏 源、何紹基、徐繼畲等名流。張穆還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愛國思想家、書法家和藏書大家。今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山西圖書館均有他藏書。

「蔣孟蘋」,名汝藻,字孟蘋,號樂庵,浙江湖州南潯人。清光緒二十九年中舉,曾任學部總務司郎中,參加過辛亥革命。蔣家是藏書世家,自他祖父蔣維基和叔祖蔣維培開始,就搜羅名刻精本,藏書達數萬卷。蔣維基藏書辟有儷籯館、茹古精舍,並編有《儷籯館書目》,據其書目記載,蔣維基藏有宋本22種,元本37種,明本43種,抄本195種。其弟維培同其兄一樣,嗜書如命,有求是齋藏書樓。蔣氏兄弟精於小學,兼精校讎。王國維《傳書堂記》中譽其「大江南北,精槧名鈔,麕走其門」,可見蔣家藏書之富。但好景不長,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入湖州,蔣氏兄弟「挾其書走海門」,不久,蔣維培病歿,書籍毀了大半。後蔣維基亦病死,其子蔣錫紳得其父叔舊藏二十篋,立志繼承父輩藏書世業,苦苦搜尋秘本善籍,並榜其居為「傳書堂」。蔣氏藏書在他這一代有了發展,但真正成為大觀的是到了蔣汝藻。 蔣汝藻和南潯另一位大藏書家劉承干是姑表兄弟,且有著同樣的愛好,即刻書。蔣汝藻每刻一部書,必先選好版本,並請名家校讎,用紙用墨十分精良。蔣汝藻還喜抄書,王國維曾說他的抄書「首尾百餘萬言,無一筆苟簡,綿歷二年,卒潰於成」。

本書鈐印的收藏章中「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印」、「劉承干字貞一號翰怡」、 「翰怡」、「翰怡汲古」、「人間孤本」五種,均系近代著名的藏書家與刻書家劉承干(1881 ——1963年)的印章。

劉承干,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原籍上虞),字翰怡,號貞一,浙江省吳興南潯鎮人。他幼年就讀於當地潯溪書院,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中秀才,宣統年間因連續在各地災賑中捐銀三萬多兩,累獲分部郎中、四品卿銜、四品京堂,所以友人習慣稱他為「京卿」。劉承干對歷史有濃厚興趣,長於古籍版本知識,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和水平。1914年,沈曾植任浙江通志總纂時,曾聘其為分纂。1920年至1921年任清史館名譽纂修。劉承乾花了十二萬元建成嘉業堂藏書樓,購買書籍約三十萬餘元,刻書印書二十餘萬元,加上聘請人員編書、校訂、抄書、鑒定等約花十萬元,總共花的銀元達八十萬。建成這座藏書樓花了十二萬元,購買書籍約三十萬餘元,刻書印書二十餘萬元,加上聘請人員編書、校訂、抄書、鑒定等約花十萬元,總共花的銀元達八十萬。藏書樓鼎盛時期的藏書全部為五十幾萬卷,號稱六十萬卷,共十六、七萬冊。其中:宋、元兩代精槧一百四十九部,其中完整的一百另六部;《永樂大典》珍貴孤本四十二巨冊;《四庫全書》(翁覃溪手纂)原稿一百五十冊。劉承干還特別注重明清兩朝的詩文集,有明代槧本二千種,清代槧本五千種,還有抄本近二千種。此外,尚有全國地方志,從州志、郡志、府志、縣誌、鎮志共收有一千二百餘種,三萬三千三百八十卷,其中海內秘本有六十二種。藏書數量之巨大,使不少藏書家亦瞠乎其後。劉承干不但藏書,而且還自己雕版刻書。前後計有《嘉業堂叢書》、《求恕齋叢書》、《影宋四史》、《舊五代史注》等。另外他還大量地刊刻了被清政府列為禁書的如《安龍逸史》、《翁山文補》等。劉承干1911年攜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滬上,終年82歲。根據本書鈐印的收藏章推知,這套輯抄本《永樂大典》,可能即為嘉業堂藏書之一種。

另外,本書還鈐有「大連圖書館藏」朱文方形印,可知其一度被該館庋藏。按,這裡所標的大連圖書館,全稱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指建於日本佔領大連時期的1907年、時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資料室;1922年改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滿鐵大連圖書館是為滿鐵國策會社業務提供參考的圖書館,該館的設立是日本對中國文化侵略的一個重要舉措。1945年大連解放,由蘇軍接管。1950年大連地方政府接管圖書館,改稱旅大市圖書館,1981年又稱大連圖書館 。

這六冊清代晚期摹寫本《永樂大典》,歷經百年風雨,輾轉流傳,如今海外來,珠還合浦,碩果僅存,嘉惠學林,可喜可賀。

(本文作者於曉萍系:華人海外收藏中國文物迴流研究會副秘書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於曉萍書畫 的精彩文章:

TAG:於曉萍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書法-明代 · 楷書抄本《永樂大典》
書法-明代·楷書抄本《永樂大典》
明朝記憶·《永樂大典》(五)
明成祖與《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本」宋代佚詩文的價值
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
沈津: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二本《永樂大典》
肖伊緋:《永樂大典》殘本兩岸重現記
植物版《永樂大典》:《植物分典》編撰背後秘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大典》的坎坷經歷與珍貴价值
久客思歸——《永樂大典》「湖」字冊重回海內
杜澤遜:《四庫》底本與《永樂大典》遭焚探秘
趙午鴻:古籍《永樂大典》:驚世珍品的曠世磨難
《永樂大典》亮相國圖 觀眾可現場臨摹書葉
永樂宮壁畫《朝元圖》簡介
《永樂大典》手抄卷,工整
國圖邀讀者新春看《永樂大典》
門內門外閱古今 為國寶《永樂大典》插圖填色
到國圖看嘉靖皇帝喜歡的案頭書《永樂大典》
中國文化的符號——《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