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

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

這一代做父母的,個個都無比焦慮。夏天到了,更容易著急上火。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到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則變來變去,越變越怪異。「中考」之後,孩子就進入了上學期間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他們開始準備高考,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弔膽。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中國的大學又怎麼樣呢?北大、清華、復旦,這算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了吧。碰巧我都去過,要問這些學校究竟怎麼樣?嘿嘿,這麼說吧,他們的樓都蓋得很壯。

我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我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流行的觀點認為,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們當父母的過錯,誰讓你們不重視教育,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呢。從另一個角度去領會,這種觀點還意味著,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你想讓他或她成為的那個樣子。你想讓孩子上哈佛?趕緊買本《哈佛女孩》,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科學家?趕緊把他們送到奧數班。快,快,要不就來不及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一個人的成長是由什麼決定的?簡單地講,一是先天的遺傳,二是後天的環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觀點似乎認為,後天的環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義因此被無限誇大。這一觀點的隱含假設是,孩子出生之後,就是一張「白板」,一張白紙,「好畫最美的圖畫」。著名心理學家平克(Steven Pinker)在《白板》(The Blank Slate)一書中談到,因為生物學,尤其是進化論曾經被像希特勒這樣的一幫狂人們濫用,如今,談論基因的作用成了一個禁忌,似乎這樣就是要鼓吹「命定論」或「種族主義」。認為後天的環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這明明是一種極端的觀點,但卻被當做中庸的主流,認為先天的遺傳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明明是一種中庸的觀點,卻被當做極端的異見。

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難道你沒有在一旁看著孩子玩耍,心中不禁驚嘆:他或她多麼地像我啊,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彷彿都能讓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陣憐惜,因為你知道,如果換成是年少的你,你會和他或她一模一樣。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生物學家道金斯曾經寫過一本極有爭議的書《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寫了那麼多的書,甚至專門寫過一本跟上帝較勁的書,但到頭來還是這一本影響最大—但誤解也最多。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他要鼓吹「性惡論」,不,他不是說人生來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訴我們,我們的很多行為並非出於自已的意願,而是在服從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們是僕人。

心理學家在過去數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與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異,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決定的。如果一對雙胞胎,剛出生就被分開,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性格還會非常一樣。即使是同在一個屋檐下,親生孩子和養子之間的差異,幾乎和大街上隨便抓到的兩個人之間的差異一樣大。

不過,不是還有50%的環境因素嗎?至少有一半的機會,我們能夠把握孩子的命運。流行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好家長造就好孩子。且慢,第一,這些研究確是發現了家長行為和孩子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但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我們怎麼能夠證明這背後的確有因果關係呢?即便是有因果性,會不會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長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愛,不聽話的孩子自然會讓家長更煩躁著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長的反應各異。誰是因,誰是果?第二,這些研究其實僅僅證明了,家長的行為和孩子在家裡的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家長真的知道孩子在外邊究竟怎麼樣嗎?難道這樣的例子還少:家裡的小霸王,到了學校里反而是個受氣包,家裡的悶葫蘆,到了同學那裡卻神采飛揚?

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

環境確實很重要,可惜最重要的不是家庭環境。一位特立獨行的心理學家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寫過一本書《養成假說》(The Nurture Assumption)。她在這本書中指出,在決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環境中,同齡人的社會環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環境重要的多。孩子們知道,聽家長的話是沒有用的,他們早晚要出來混,混的好不好,不在於家長滿意不滿意,而在於同齡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們就會自動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追隨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彷彿是預裝了兩套操作系統,他們會自動地在兩套操作系統之間切換。家長管得嚴,在家自然聽父母的話,但一到了學校,那言行舉止就得遵守孩子間的社會規範了。那是孩子們自己的世界:作為家長,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鑽不進去,幫不了孩子。你所能夠做到的,無非是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讓他或她能夠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會感到緊張,不會受到歧視。「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什麼是適宜的環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個人人都是「牛孩兒」的環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夠聰明上進,他會處處遭白眼。在一個全部都是鄉下孩子的環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裡來的,他同樣會被人嘲笑。

哈里斯談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兒理論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們有多麼荒誕。在傳統社會中,家長對孩子的最大職責是把他們養大,吃飽穿暖,但怎麼教育他們,那不是父母的責任。非洲部落有一句諺語:「培養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孩子們和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到別人家串門,這些社交的經驗,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賈傑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他的新書《昨日的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中也談到,現代社會在哪些地方需要向傳統社會學習。如果說在公共衛生、防範傳染病等方面現代社會要更加先進,那麼在教育孩子方面,現代社會可能比傳統社會還要更加蒙昧。

於是,我們就成了最焦慮的父母。教育孩子本來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如今則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父母幾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結果,卻看不到一點成就。美國記者塞妮爾(Jennifer Senior)在一本新書中感嘆,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樂無趣」(All joy and no fun)的差事。

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

那我們該怎麼辦?難道我們應該對孩子撒手不管嗎?當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員,他們理當得到你的愛。但是,你愛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時候,你愛你的父母的時候,可曾想過要「教育」他們,「改造」他們?如果不能「教育」他們,「改造」他們,難道你就會不再愛他們?內心深處,你難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廂情願,而非孩子的本來性情,來「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後就像訂午餐一樣,預訂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豈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學校還是走讀學校,母親是專門在家帶孩子還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歲的時 候學會說話還是一歲十個月學會說話,到上小學之前會背乘法口訣表還是不會背乘法口訣表,孩子考試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試考了一次不及格,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

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你沒有必要費心跟別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的父母,沒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愛他們的。血脈中無聲地靜靜流淌的就是你對他們的愛,即使別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沒感覺。孩子是在父母家裡暫住的客人,總有一天,他們就會離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你會在睡前給小寶貝講一個童話故事,那只是因為你想要體會這種互相依偎的美妙時光,跟他或她的大腦發育,一點關係都沒有。

文章來源:點燈人教育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孩子犯錯優秀家長只講八句話
教育孩子的6大妙計,層次高的家長都在這樣做!
5個日常對話,告訴你什麼是高品質陪伴

TAG:積極家庭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都說子女是父母的債,但父母無怨無悔的把債背負一生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有不理解父母的孩子
為何有的父母不幫忙看孩子?
不要嫌父母老、爹媽臟,父母的恩是一輩子都還不清的
尊重你做父母的權利,卻痛恨你做父母的行為,這種人不配做父母!
父母不要給孩子養成愛攀比的習慣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不靠譜,孩子受影響,五種不合格父母類型看看有沒有你
被這組父母兒女對比照看哭了,我們終將成為父母的模樣!
養父母與生父母有何不同?
孝順兒子陪父母在深山生活有野味有野果,父母操心的是無結婚對象
幫帶孩子的父母親,應不應該給他們錢?
焦慮,讓你變成最糟糕的父母
愛對比的父母:請尊重你的孩子
孩子的焦慮,往往來自父母的投射
寫給所有的丈夫,不要讓孝順父母成為婚姻的絆腳石!
孩子不信任父母的後果,比想像的更可怕
那些不被父母看好的愛情
孩子不和你親,做父母的就要當心了
如果父母勸不住,我們怎麼辦?——比流感更可怕的,是無法被說服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