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壹基因CEO王軍一:做疾病風險基因篩查領域的NO.1

壹基因CEO王軍一:做疾病風險基因篩查領域的NO.1

「做疾病風險基因篩查領域的NO.1」,這是王軍一給他的壹基因定下的目標。離開華大基因三年後,王軍一依然在基因測序的江湖裡續寫自己的傳說。下一步,他想讓每一個人都能了解壹基因,「讓基因測序為每一個人的健康服務」。

作者|崔艷

編輯|小魚

微信公眾號ID|Xtecher

離開

經歷了3個月的痛苦和糾結後,王軍一決定離開華大基因。

那是2014年,是基因組學由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的元年。

在西非幾內亞,埃博拉病毒爆發,一支頂尖科學家團隊展開了埃博拉病毒DNA的實時測序工作。幾個月後,研究者們用基因組學成功闡釋了病毒起源和傳播;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Illumina公司推出HiSeq X Ten使1000美元基因組測序夢成為事實。距離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才10多年的時間,但是其價格已經降到了十萬分之一以下;

在中國深圳,全球最大的人類基因檢測機構——華大基因的董事長汪健被《人物》雜誌評為年度「科學面孔」,入選理由是「他們的研究和臨床應用使得普通人也能負擔起基因檢測的費用,有望藉助這個方法極大地增進健康、延長壽命」。

生物基因領域內的所有人,都不由地屏住呼吸,聽著浪潮到來前的聲音。

王軍一的離開像一滴水落入大海,瞬間被吞沒地無聲無息。

等到業內再次提及他時,他的身份已經從華大基因旗下華大科技高級副總裁變成了壹基因創始人兼CEO。

2015年4月成立的杭州和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寄託了王軍一的野心,他想藉助它在這片海洋里找到下一個浪潮。

「我想讓基因為每一個人的健康服務」。

探路燈

「我看《歡樂頌》的時候都為安迪著急,真想讓她來壹基因做一次基因檢測!」

王軍一想讓安迪做的基因檢測是壹基因三大產品中的健康風險基因檢測。劇中安迪的家族有遺傳性精神疾病,安迪為此每天疑神疑鬼,生怕自己生病。

安迪的煩惱其實只需要十分鐘就可以解決。下單購買一盒採樣盒,到貨後用盒內拭子棒輕刮口腔內壁,採集口腔黏膜細胞,結束後將拭子棒包好寄出,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註冊,等到檢驗結果出爐,可以通過微信第一時間收到通知。

檢測類別既包括腫瘤、心腦血管、遺傳病,還包括代謝、精神心理、自身免疫,甚至還覆蓋營養吸收、個性特質以及天賦潛能。

「1/5 Seem healthy(看起來健康的人),這是前段時間題出現的新名詞,是說在我們這群目前沒有疾病的seem healthy中,至少有1/5是帶有遺傳基因缺陷的。」

被稱為「人體的設計圖紙」的基因,上面隱藏著一切生命生老病死的密碼。甚至有些人從誕生的那一刻,他的密碼可能就無解。

所有健康的人,在真正進行基因檢測前,都只能被稱為seem healthy。

「美國的癌症五年生存率接近70%,但是在中國只有30%。差在什麼地方?主要原因就是在美國疾病發現地比我們更早。」

基因檢測就像是一盞燈,「讓你看見前面哪條路上有哪些坑,你可以提前避開這些坑」。

王軍一自己的坑是胃癌,他為此戒掉了從前愛吃的腌制食物,調整飲食結構,開始定時補充維生素,正在小心翼翼地繞過這個大坑。

「基因+」時代

如果一不小心踩進坑裡,又該如何拯救自己?

腫瘤精準用藥檢測,這是壹基因和醫院合作的項目。根據抗腫瘤藥物對應的特定靶標進行基因檢測,分析腫瘤患者對該藥物的敏感度和毒副作用差異,幫助臨床醫生制定最優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

精準用藥能夠有效地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美國醫療系統每年因不必要和沒有效果的治療造成的浪費高達7500億美元,相當於醫療總開支的30%。腫瘤精準用藥指導基因檢測產品將根據患者血液或組織中基因突變信息,高效地指導患者腫瘤靶向用藥和化療用藥。

精準醫療,是一塊亟待挖掘的富礦。到2022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880億美元,2015~2022年,預計該行業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2.6%,北美和歐洲將成為精準醫療市場的領頭羊。

2016年初,國家衛計委聯合一批科學家擬定中國版「精準醫療計劃」。王軍一想要抓住這次機遇,儘快把壹基因打造成中國最大的基於基因大數據的疾病精準防治和治療平台。

基因檢測在國內的認知度不高,是整個基因檢測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現在中國每年都有三百萬人來做基因檢測,但是很遺憾這三百萬人中絕大部分做的是胎兒的先天性缺陷篩查」。胎兒的先天性缺陷篩查是通過孕婦的血液檢測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征,但是對於孕婦自身沒有任何意義。

不過王軍一認為,基因檢測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數據顯示,2011年時,胎兒的先天性缺陷篩查項目剛剛在全國普及,只有1萬名用戶願意進行檢測,等到2016年,這個數字是300萬。

這個增長速度一直為王軍一所津津樂道。他也曾經預測過,在未來幾年內,中國每年進行基因檢測的人會超過千萬,壹基因會在兩年內為100萬人進行基因檢測,並構建基因資料庫和醫療健康資料庫。

「我覺得,基因+的時代已經快到爆髮式增長前的拐點了」。

要做NO.1

在這個拐點到來之前,王軍一希望能把壹基因做到行業的NO.1。

成為行業的NO.1,這種底氣可能源於漫長的實驗室歲月。1998年,因為一句「21世紀是生物科技的時代」,王軍一選擇了生命科學專業,再到碩士的生物系,博士的遺傳系,進入華大基因後的生物信息方向。20多篇發表在《自然》、《自然遺傳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的論文,王軍一形容他把」整個生命科學的東西都涉及到了」。

他最終決定深耕基因科學研究和應用轉化。

「壹基因的基因檢測準確率能達到99%以上」。在這個數字的背後,是王軍一對於壹基因技術實力近乎苛刻的要求。

成立之初,壹基因獲得500萬天使輪融資,王軍一固執地將其中的400萬投入醫學檢驗實驗室的建設。在基因檢測行業內,有實力擁有這個實驗室的企業僅僅是個位數。

在這個總投資超過3000萬元、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的實驗室內,配備了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如第三代測序儀和CFDA認證的高通量測序儀。

除此之外,王軍一覺得自豪的是壹基因擁有一個中國化的資料庫。這個容量接近6萬人的資料庫,是壹基因在不斷實踐中慢慢積累的。

在基因檢測技術剛剛進入行業領域時,絕大多數基因研究成果是建立在西方人種的檢測結果上。

人種的差異非常細微,但是為了提高準確度,壹基因不斷積累中國人的檢測案例,對研究成果不斷進行校正。

「我們採用中國人的資料庫來檢測中國人的基因變化,來判斷中國人的疾病風險」。

時勢

擁有超越同行的眼光,是王軍一在華大基因磨鍊出的一項技能。

2006年,博士一年級的王軍一,對實驗室單調重複的研究生活感到厭倦。不安分的他想要尋求自身的突破,他決定自學當下最熱門的生物信息編程,這是他和實驗室里的前輩們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

去哪學?

華大基因。

把基因檢測的技術成果應用於臨床,其中帶來的成就感超越了王軍一的想像。當時的王軍一感覺到了自己所創造出的社會價值,這完全顛覆了他從前只想做好課題多發論文的想法。

他開始站在行業之巔俯視整個基因檢測的江湖。

2014年,身為華大科技高級副總裁的王軍一陷入了人生中最糾結的時期。他感受到腳下的江湖已經開始風起雲湧,而他抬頭,卻只能觸到事業的天花板。

「讓基因測序為每一個人的健康服務」,這是王軍一進入華大基因後最大的目標,但是8年後,他依然沒有能力去實現它。

大片的市場空白,等待著時勢造出的英雄。

跳還是不跳?

心底的那點不安分又推了他一把。

X 公告

━━━━━

封面設計:楊帥先 排版:陳光 校對:陳光

━━━━━

如果您有國內外科技行業新鮮資訊或獨到見解,歡迎與Xtecher聯繫

Xtecher官網平台現開通認證作者,

(添加好友請註明公司、職位、事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techer 的精彩文章:

科技巨頭紛紛下注AI市場,300億美元投資尋找新機會領域
Facebook計劃推出VR一體機;加洲大學開發手語翻譯手套
「星未來Protechting」深圳賽區報名通道火熱開啟
2017 年度中國 FinTech 創業公司 TOP50榜單徵集

TAG:Xtecher |

您可能感興趣

BTN3A2基因是精神分裂症新的風險基因
基於 SMRT 測序技術對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評估——基因編輯或具有癌症風險
PNAS重磅!中國人的阿爾茲海默症新基因風險位點!這三個基因都和AD相關!
研究發現BTN3A2基因是精神分裂症新的風險基因
J INTERN MED:CAIDE痴呆風險評分與老年痴呆症和腦血管病變有關!
ECCO:IBD引發胃腸癌風險
重大風險:SEC打算將ETH列為證券?
研究:中國CRISPR基因編輯嬰兒可能面臨早期死亡風險
Nat Med:基於CRISPR-Cas9的療法或會增加患者的癌症風險
首個!FDA批准23andMe直接面向消費者的BRCA基因癌症風險檢測產品
ARE YOU READY?分娩前風險解析
ATVB刊登中國CARE-II研究:糖尿病患者的頸動脈斑塊近八成有壞死核,三成為高風險斑塊
ECCO 2018精彩內容搶先看:識別疾病進展因素,降低IBD患者癌症風險
BRAF V600E基因突變甲狀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男女有別」!
科學家通過基因組編輯從DNA中切除主要的心臟病風險基因座
HelloEOS梓岑:EOS唯一的風險就是依然需要BM挑大樑
SCI REP:維生素D與神經膠質瘤風險之間的關係!
陳韻岱團隊公布BRIC-ACS研究:BARC≥2的PCI出院後出血預後差,BRIC-ACS評分有助評估出血風險
ECCO2018精彩內容搶先看:COPD患者罹患IBD風險增加
CAR-T技術有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