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6月,故鄉還在黃梅雨季,北京卻提前進入了酷暑,苦夏。胖子苦的不只是高溫,還有心情-----長期接觸廣泛而複雜的信息,養成了自己對氣溫變化的敏感性,就像那隻發現江水變暖知道春天已到的鴨子,也是那隻發現江水變冷凜冬已來的鴨子。

這種敏感性,是能追尋一般意義蹤跡軌道的大數據永遠無法解析的。因為它源自內心世界,源自自己獨特的對世界感知的模式,屬於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直覺判斷,沒有科學根據,卻幾乎從未錯判過-----6月回故鄉辦事,與朋友吃飯,朋友說了句話:朱老師,你怎麼這麼早就那麼判斷呢?我們多年前曾共同探討過一個問題,朋友樂觀,我卻悲觀,而如今,朋友也成了悲觀主義者。

面對世道的變化,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我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選擇。「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靈魂,有什麼益處呢?」馬太福音(16:26)這樣說。

即使成了悲觀主義者,即使充滿沮喪的情緒,也不能被絕望控制。在最寒冷的地方都有苔蘚在生長,更何況,我還有自己紮根的土地,還有自己成長的文化在。

蘭斯頓·休斯有首短詩,《夢想》,我很喜歡:

緊緊地抓住夢想

因為夢想若破滅

生命將成為折翅之鳥

不能飛翔

緊緊地抓住夢想

因為當夢想喪失

生命將成為貧瘠的原野

被冰雪凍結

其實,人雖然不會兩次走進同一條河裡,但卻會不斷地重複曾經犯過的錯誤,而且重複的錯誤常常成為鬧劇。

馬克思在他的經典名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開篇即告訴世人:「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科西迪耶爾代替丹東,路易·勃朗代替羅伯斯比爾,1848—1851年的山嶽黨代替1793—1795年的山嶽黨,侄兒代替伯父。在霧月十八日事變再版的那些情況中,也可以看出一幅同樣的漫畫!」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些歷史上召喚亡靈的行動,人們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差別。我們可以通過對先知和哲人作品的閱讀,確證那些召喚亡靈的行動的荒誕和必然成為歷史笑料,儘管也會經歷痛苦的悲劇,但是,我們只能通過形而上的追求,來保證鬧劇出現時自己能夠依然成為一個人,是的,一個人,而不是追隨者和應聲蟲。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被攪進了世界史車輪的孩子們終將會被擊碎。」馬克斯·韋伯1919年說的這句話,我是6月在《海德格爾與雅斯貝爾斯往複書簡(1920——1963)》這本書里讀到的。不僅那些被攪進歷史車輪的孩子,還有各類大小人物,都可能被歷史的車輪擊碎。

當納粹使得全民迷醉的時候,雅斯貝爾斯問海德格爾:「希特勒這種沒有教養的人怎麼能統治德國?」

海德格爾回答說:「教養有什麼重要?你只要看一看他那不可思議的雙手就足夠了!」

「我(雅斯貝爾斯)沒有及時看到整個納粹的險惡,將之看成是沒有什麼危險的,儘管漢娜·阿倫特確實早在1932年就曾將納粹的可能危殆明確地告訴過我。

1933年5月,海德格爾最後一次離開海德堡。我們沒有再見面。」(雅斯貝爾斯《哲學自傳》,轉引自《海德格爾與雅斯貝爾斯往複書簡》注)

《海德爾格與雅斯貝爾斯往複書簡》這本書,我不僅讀到了兩位哲學大師對對方天才的惺惺相惜,更讀到了在政治巨變的時代,他們之間不同的選擇。

當然,也有雅斯貝爾斯於我的啟迪,那就是人上了年紀,精神並非必然要衰老:

「哲學思考並不跟隨著生物學的線路,很有可能正是這個年紀才開始真正地發展。也許,永恆本質的東西甚至只是昭示給年長者。與身體方面的衰退正相反,一條曲線向上沖入了永恆。這並不是自動可以達到的,多數情況下好像絕對不是;這取決於單個的人。

老年的柏拉圖,老年的米開朗琪羅、倫勃朗,老年的歌德--他們都奇妙地觸摸到了最深處。他們給我們這些小人物以勇氣。人的精神並非必然要衰老,這是一個秘密。」(雅斯貝爾斯致海德格爾60歲生日)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格倫·廷德的《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問題》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在今天這個時代,這本書里許多觀點會讓人在苦夏中心澄志明。

比如,廷德說,思考是一種對自我的召喚。「所有深刻、認真的思考,都只是靈魂在她的大海上堅韌不拔地保持自由獨立的努力。」廷德在書中引用了赫爾曼·梅爾維爾的話。

廷德談到平等觀念的緣起,突然想起簡·愛的話:

「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同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不是根據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軀同你說話,而是我的靈魂同你的靈魂在對話,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彷彿我們的靈魂穿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就如此!」

我過去理解這段話淺了。按照廷德的意思,這段話可以從斯多噶派到洛克、霍布斯,從宗教到人文主義,一體思考,這句台詞背後其實有太多哲學和宗教的內涵。

廷德說,「人類有一種驚人的、強烈的願望去吹捧一些少數人。中世紀的神父和國王可能已經下台,但是,二十世紀捧出了自己的一些神聖和高貴的權威……」, 二十一世紀何嘗不是! 不僅依然有政治上的,當然更多是商業上的,只要成功,他們便擁有了指點一切的權力,這一點,在我們的社會,似乎從來沒有改變過。

廷德說,我支持自由,不是因為自由為我個人的利益服務,而是因為通過為每一個人爭取自由,我證實了自己普遍的人性(universal humanity )。

廷德說,最大的邪惡之一就是無望地服從於另一個人盲目的、自私的意志。所以人需要思考,思考是一種對自我的召喚。關於歷史和現實的那些政治的觀點,需要的,既有共時性的思考,也有歷時性的追索。雖然對現實政治癒益噁心,但這樣的閱讀,總是能讓自己的腦子盡量不糊塗,不那麼愚蠢。閱讀和思考就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佩索阿是我喜歡的詩人。6月,我讀完了韓少功翻譯的佩索阿的隨筆《惶然錄》,也是一本相當不錯需要用心去閱讀的隨筆,內有許多哲思。

「我的內心是一支隱形的交響樂隊。我不知道它有哪些樂器組成,不知道我內心中喧響和撞擊的是怎樣的絲竹迸發,是怎樣的鼓鐸震天。我只知道,自己就是這一片聲音的交響。」

「我帶著真正的驚駭,再一次看那些生類的全景,幾乎為他們感到恐懼、悲傷以及驚亂。我發現那些沒有恐懼、悲傷以及驚亂的人,正好是生活在他們生活中並且最有權利這樣做的人。」「文學想像的核心錯誤,就是這樣的觀念:別人都像我們,並且必定像我們一樣感受。人類的幸運在於,每一個人都是他自己,只有天才才被賦予成為別人的能力。」

「在現代生活中,世界屬於愚蠢、麻木以及紛擾。在今天,正確的生活和成功,是爭得一個進入瘋人院所需要的同等資格:不道德、輕度狂躁,以及思考的無能。」

佩索阿八十多年寫下的這句話,真是穿越時光而來,心有戚戚。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今年的父親節,我給給太座推薦了趙絪的《孤燈下的記憶》,我也向周圍好幾個朋友推薦了這本書。這本書里故事講述的,是政治也無法徹底摧垮的老派傳統中國人的精神底色,讀來感佩且心疼。裡邊的精神底色,有些類似於趙園的《家人父子》中寫到的那些從溫婉江南故地流放到北地荒野的江南士人家庭。老派的人才能理解這種老派的堅守。

「一個品格端正的人,終究是一個對社會有用、對家庭負責的人,而他們本人也會受惠其中。當他們遠去的時節,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一生盡了他們應盡的義務,也算得上不負此生。」勢利的機會主義者自然無法理解這句話。

別人問我推薦此書的理由,我回答四個字:德行韌性。無論是世家子弟知識階層販夫走卒,無論是黑暗時代還是平常生活,這四個字,就是試金石,它們是作為人尊嚴度日的基礎。而這,其實是古老的立身之道。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漢唐陽光出品的《群居的藝術》,作者輝哥,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書。這本書談人如何在集體中獲得安全感,集體如何獲得安全感。作者梳理功夫辨析能力非常強大,觀點也能邏輯自洽。不過,沒有引征觀點資料的文獻附錄,是一遺憾。

閱讀和思考是一種向內在的流亡——我的6月書單

普列策獎得主安東尼·劉易斯的《言論的邊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簡史》是我6月讀過的一本特別好的書。劉易斯梳理了言論自由的歷史演變,正如我們所知,所有的自由都是爭得的。

「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剝奪言論或出版自由……」

圍繞美國憲法里這十四個英文字而展開的對言論自由的邊界探索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造就偉大自由以及強盛的美國的歷史。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就我所觀察到的美國人而言,倘若沒有自我表達的自由,生存將不具有任何意義。」

「當媒體對政府的濫權加以監督時,世界應該為理性與人道最終戰勝了謬誤與壓制而感到慶幸。」1799年,詹姆斯·麥迪遜寫道。麥迪遜在美國建國之初為媒體定下的基調就是,媒體的最高責任是讓民眾知曉政府的所作所為。

自由不是天賦的,也不是寫進憲法就自動實現的,自由是那些不懼怕政治變革的人,那些新聞記者及其他觀點的塑造者,那些充滿理性、人道和勇氣的法官們,麥迪遜、霍姆斯、布蘭代斯、傑克遜……一起不懈努力奮鬥而逐步獲得的,他們使紙面的權利成為人民實享的自由。

同樣,我們在書中也可以讀到,陰謀論不僅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裡極其流行。在美國也曾流行過。理查德·霍夫斯塔德把這稱為「美國臆想症」。早年聯邦黨人宣揚的「法國恐怖論」,尼克松和麥卡錫時代,21世紀布希的做法……

於是,恐懼常常成為壓制辯護的合法理由。其目的只有一個,直接或隱晦地剝奪法律賦予人們的言論自由的權利。

麥迪遜預見到了這一點,他在給傑斐遜的信中寫道:「國內自由的喪失,被歸咎於為了防範來自外國的威脅----不管這種威脅究竟是真是假,這種情況可能會普遍存在。」

秘密和壓制孕育著恐慌,開放則讓我們更為自信,陽光才是最好的消毒劑。

不妨節錄幾句那些睿智的大法官們的觀點:

思想自由「包括了自由說話的權利,也包括保持沉默的權利。」(沃倫·伯格)

「言論和出版自由,乃是共和政體最堅實的守護者。」(麥迪遜)

「那些為我們所痛恨的思想,同樣自由。」(霍姆斯)

「一個有序的社會,不能僅僅依靠對懲罰的恐懼和鴉雀無聲來維繫。」(布蘭代斯)

「強制性地保持觀點一致,所能獲得的只是墓地般死氣沉沉的一致。」(傑克遜)

《言論的邊界》,一本非常好非常值得讀的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學東的江南舊聞錄 的精彩文章:

這些年,我們參與吃垮的著名飯館
在臨沂喝糝
一盤苦瓜消炎夏

TAG:朱學東的江南舊聞錄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對「整本書閱讀」的一點兒思考
人生唯一的捷徑,是閱讀一流的書
閱讀一本心儀的書籍,你需要的是一個好的氛圍
弗朗索瓦絲·薩岡:這四本書,讓我在閱讀中找到另一個人
你出現在我詩里的每一頁,讓閱讀成為一種藝術
一個人的閱讀史
買書就是一種閱讀
每一次閱讀都是好的閱讀!
一個人的閱讀史(6)
過去一年的閱讀:「從一隻甲蟲,一點一點變成人」
反思一年來的閱讀
島嶼來信丨回望六月,那些需要思考的事件與閱讀的圖書
熱愛閱讀的民族是有希望的,百年前的流動圖書館滿足閱讀的需要
馮驥才:每個人都是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極簡的閱讀,在浮躁的氛圍中留存一份閱讀的從容
獄中3年,王欣從自己閱讀過的書里推薦了這17本書
7-14歲閱讀爆發期,別讓孩子一直消耗在沒有深度的閱讀上 | 書單
閱讀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從讀一頁要5分鐘,到一個月讀60本,他找到了快速閱讀的秘訣!
噹噹年中好書榜發布:你的閱讀趣味停留在哪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