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故事(二)奶奶的韜略
奶奶都快100歲了,對自己沒念過書這件事兒,還一直耿耿於懷。這次去瀋陽,她還念叨,在她最小的外孫女我霄妹兒長大以後,她應該跟小孩兒學點習。其實,她這輩子雖然一個字兒不認識,卻是滿肚子辦法。
奶奶17歲嫁到崔家,當時身強體壯的爺爺每年只靠給別人家扛活掙點零錢,她問她婆婆:「咱們家為什麼不種地?」她婆婆說:「種地得用人幹活,你給做飯啊?」「我做。」從此,開始自己種地過生活。
奶奶嫁到的是一個窮大家,她一輩子養育了6個子女,還奉養了5位老人,給他們養老送終。爺爺在隊里掙工分,她在家負責張羅全家的吃喝拉撒。那年月,過日子難事很多,最難的是飯不夠吃,錢不夠花,孩子們還得念書。
奶奶一邊節流,精打細算過緊日子。念書,給小孩兒買黃紙,1分錢,一張紙裁成兩個本;給上初中的大孩子買白紙,3分錢,訂兩個本。一塊布縫個小書包,大孩子衣服穿小了給小孩兒穿。飯不夠吃,就下地挖野菜,乾飯不夠,稀湯來湊,認認真真把日子過下去。
又一邊開源,想方設法增加收入。養豬、養雞、種菜,編筐編簍編炕席賣。母豬一窩生9個小豬仔,當年不賣,養到第二年長成大肥豬才賣;母雞抱窩,抱多少留多少,到時候小雞會走就松出去,也不用喂,晚上上架都圈上,公雞、母雞長成了一起賣,好能多賣錢。建設遼河大堤時,兩個大土籃子裝滿滿的,挑著去通江口民工多的地方賣汽水、賣麻花,可憐我那小小的老姑,眼巴巴跟著去跟著回,走6、7里地,她媽媽一口汽水都沒捨得給喝。
再難的日子,也要過出希望來。奶奶白天幹活,晚上守著小油燈豆大的火苗做針線活,一年到頭也睡不上多少覺。娘家媽心疼姑娘,幫她紡線、紡麻繩。過年,全家10多口人都能穿上她做的新鞋、她織的新襪子,滿村子都知道崔家這媳婦兒能幹。
苦日子過來了,也難怪奶奶到現在,一看見晚上家裡燈火通明,還啥也不幹,就心疼那電。
但,該花的錢老太太也是真捨得。我父親念到六年級時,沒考上中學,奶奶想來想去拿出4元錢,給大兒子補習一年,考上了縣裡的初中。初中念三年,拿糧食、交學費;再供上高中,再三年,再拿糧食,再交學費;再上大學,四年,買火車票,交學費,外加還要惦記給兒子將來結婚掂對點聘禮。
奶奶至今仍認為,自己最成功的「韜略」就是讓孩子們念書。村裡跟我姑姑們年紀差不多的半大丫頭們都下地幹活,跟男人一樣掙工分,我奶奶一點兒沒動心。她想的是,爺爺當農民出苦大力挨一輩子累,她的孩子以後一定不讓再吃這苦。
於是,她就豁出來自己累,不讓四個姑娘下農田地幹活,一水水都上學,小學念完上初中,初中讀完上高中,高中能再往上考,還供,自己有多大本事,使多大本事,不攔著。
後來,一個個有文化的姑娘都長大了,十里八村兒來說媒的差點都踩平門檻,但,奶奶有一個原則,沒文化的不給。
若干年後,老崔太太領著幾個又帥又有文化的姑爺,大車小輛,風風光光回老家,走在街上腰板把得溜直!
她說:「我在這,不曾丟人現眼,要不,見著一街上的人,準保不敢抬頭!我仰脖挺胸回新立村,讓你們看看!」我姑父們哈哈樂,從心裡佩服這老丈母娘。
作者簡介:
一縷春風,本名崔英春,197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企業高級政工師,文學老女青年.業餘時間喜歡讀點散書,寫點小文,抒發點小情懷.作品散見於各報刊,散文集《從春天出發》。
謝謝您來!與春天同行!


TAG:春天筆記 |
※我的奶奶(民間故事)
※我家的故事之——奶奶
※我的奶奶(情感故事)
※家事春秋:我的奶奶(夏荷)
※奶奶的秘密(民間故事)
※輪椅奶奶的家庭故事
※奶奶的電影(民間故事)
※《氪星》:講訴超人他爺爺和他奶奶的「中二故事」
※長垣最美故事:我奶奶的傳奇故事
※恐怖故事:託夢的奶奶
※我的爺爺奶奶
※鬼故事:奶奶給他託夢
※愛罵我的爺爺奶奶
※記憶里奶奶家的年飯
※奶奶講故事四 乞丐
※李秀云:我的奶奶
※苦命的二舅奶奶
※奶奶的茶
※散文:回爺爺奶奶家
※老奶奶的家在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