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早長卷畫國寶《女史箴圖》的前世今生

最早長卷畫國寶《女史箴圖》的前世今生

「古典人物畫派顧愷之名作」、「文人遞藏」、「宮廷舊藏」、「英法聯軍」、「大英博物館」、「切成四段不可逆損傷」……當今天的我們提到《女史箴圖》時,總有各種各樣的故事與紛擾,有人看到了早期中國畫中的人物畫法,有人看到了文獻般的中國書畫對歷史的記載作用,有人看到的是一段屈辱的歷史……跟隨喜雅,了解這幅無法復原的珍貴文物,解讀畫中涵義和尋找畫作流失經過,看看它給我們留下的啟示。

」女史箴圖「的定義:

狹義上的女史箴圖:特指東晉顧愷之根據晉時期大文學家張華在公元292年所作的文學作品「女史箴」的內容而創作的書畫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原本顧愷之親筆所作女史箴圖是未見傳世的。

廣義上的女史箴圖: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兩份女史箴圖。它們經過了自宋代開始至今的學者、收藏家們的研究,被區分為唐代絹摹本和南宋紙摹本兩個版本,前者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而後者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兩個版本的女史箴圖的比較:無絕對優劣,一般而言可以認為製作時間較早的唐摹本藝術性上是更甚一籌。

「女史箴圖」的前世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生於公元345年,卒於公元406年,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工詩賦,擅書法,尤精於繪畫,筆法擅用「鐵線描」「高古遊絲描」。作畫力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主張畫人物要有傳神之妙,頗有浪漫主義色彩。

晉惠帝時期,大文學家張華根據歷朝歷代宮婦的事迹作詩歌,以諷刺專權善妒的賈后,並藉此文教育宮廷女性應遵從婦德,此作後並被稱頌為「苦口陳箴、庄言警世」的名篇。「女史」即指宮廷婦女,而「箴」則為規勸之意。如前所言,女史箴圖,是顧愷之以畫面的方式對前朝文人張華的文學作品「女史箴」的再現。

顧愷之原作:涵蓋了12個場景,再現了張華詩中所描繪的所謂後宮婦德的標準,每個場景的前部分都摘錄了張華的詩歌作為註解;

大英博物館的唐摹本:前三幅場景已經丟失;

故宮宋摹本:引言部分已失,其它內容可與唐摹本內容上的補充。

通過南宋摹本看1700年前的賢德觀

第一幀(引言部分)已失

第二到四幀 主要再現古代賢德婦女的故事:

「樊姬感庄」:樊姬是戰國時代楚莊王的嬪妃。楚莊王即位之初,沉湎於打獵。為了勸阻楚莊王,樊姬就斷絕了肉食,她的行動終於感化了楚莊王。

「衛女矯桓」: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在正統的儒家看來是靡靡之音。齊國齊桓公的夫人衛姬,堅決不聽鄭國和衛國的音樂,感化了喜好靡靡之音的齊桓公。

「馮婕妤擋熊」:一天,漢元帝攜帶嬪妃馮媛在虎圈遊玩,一頭黑熊突然逃出獸檻,直撲漢元帝御座。馮媛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擋住了熊的去路。

「班婕妤辭輦」:班婕妤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才女,漢成帝十分寵愛她。有一次,漢成帝出遊,要班婕妤同輦而行,班婕妤卻推辭說:「陛下,古代賢君出遊都是名臣陪伴在左右,只有夏商周三代的亡國之君才由寵妾陪同,今天你要學亡國之君嗎?」 成帝聽後十分慚愧。

從第五幀開始 主題轉變為帶有教導性質的、講述該如何為人的勸誡:

「防微慮遠」:岡巒重疊,虎兔出沒,彩鳥飛翔,日月相望,一位跪射的獵人正引弓待發。寓意是日月有常,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以此來勸誡女史們得寵時也不要傲慢無禮。

「知飾其性」:兩位雍容華貴的嬪妃正對著鏡子梳妝打扮,旁邊的箴文寫道:「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人們都知道修飾容貌,而不知修身養性。是在告訴貴婦們,修身養性比修飾容貌更重要。

「出其言善」:畫面中,夫婦二人正驚愕地望著對方,那位男子竟連右腳的鞋子都沒有穿好,原來這是一對正在床上爭吵的夫妻。箴言規勸女子對夫君也要善言相待,否則即使同床而寢也會互相猜疑、同床異夢。

「微言榮辱」:描繪了妻妾成群、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的情景。右側箴文的意思是,后妃不嫉妒,則子孫繁多。

「歡不可以瀆」:規勸女子不能刻意爭寵,爭寵必生傲慢。畫面上,有相對而立的男女二人,男的正在走開,並對女的舉手相拒。

「靖恭自思」:畫面上,一位嫻淑溫婉的女子正端坐靜思。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貴,必須謹言慎行,尤其要慎獨。

「女史司箴」:宮廷女官勸導嬪妃們要謹言慎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為鑒。畫面上,一位女史正端立一旁,執筆而書。對面有兩位嬪妃正結伴而行,相顧而語。

通過唐摹本看國寶的美物流傳與戰火中的顛沛流離

唐本女史箴圖長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原作部分,長348厘米高25厘米,第二部分為後世添加部分,長329厘米高25厘米,第三部分為乾隆時期所作松竹石泉,長74厘米高24.8厘米。

可以用於斷代的證據:

最早:宋神宗 「睿思東閣」印記:睿思宮雖不是用來收藏畫的場所,但其中亦藏有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石刻;

米芾和宋徽宗時期:宣和畫譜記錄,現存添加部分絲綢牡丹繡球外皮也疑為宋徽宗時期所做;

北宋滅亡後:命途多舛;

各朝代多次易手:金章宗,明代王鏊、嚴嵩、董其昌;

乾隆時期:流入宮中 同時宋紙摹本也流傳入宮放於御書房。

據記載,唐摹本《女史箴圖》和李公麟的《瀟湘臥遊圖》《蜀江圖》《九歌圖》被一起被存放在建福宮的靜怡軒,被稱為「四美具」。乾隆皇帝對《女史箴圖》非常喜愛,1746年重新裝裱,加入一些新部分,和大大小37個收藏章。

此卷包首上帶有御題「顧愷之畫女史箴並書真跡,內府珍玩神品」的外皮

畫卷引首乾隆御筆「彤管芳」與書記

乾隆畫蘭花作御題詩

所以這本被稱為國寶的女史箴圖畫卷,不僅僅是唐人對東晉顧愷之原作的描摹,更承載了其自完成後,被歷朝歷代宮廷、私人鑒藏、傳承至今的各種歷史印記,這一種「文獻」屬性,不僅是《女史箴圖》的特例,也是中國傳世書畫獨樹一幟的特點。

國寶的今生今世——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一幅皇家珍藏會流落海外?

結合一把辛酸淚的近代史,和許多其他流失海外文物的信息,很多人誤以為女史箴圖是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遺失,而事實上,據記載,直到同治八年即1869年的時候,「四美具」仍然存放於宮中,所以說至少它是在同治九年以後流失出去的,並非被英法聯軍搶走。根據大英博物館記載,此作1903年入藏,由此可以推斷應當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流失。其實,如很多現在可聞的故事一樣,一位英國軍人在中國因看中此卷畫扣上的玉很精美便將其帶回英國(手段未知),最終以25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自1915年後,女史箴圖一直被保存於大英博物館庫房,且每年只在不確定的某些時間段低調展出一段時間。雖此原作的唐摹本品相已十分糟糕,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畫面分解現象,但當真正站在它面前的時候,每個觀賞者都能從生動飄逸的衣帶筆觸、肢體神態感受到那股撲面而來的古樸之氣,這些視覺與精神的震動,是無法付諸筆力在此形容的。

以下是筆者在大英博物館所攝女史箴圖實物圖:

可以看到,此卷每段都相對獨立,同時又通過題款及人物服飾的處理等手法,使段與段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繫,形成散而不亂、疏密得當的有機整體。圖中人物神態宛然,所畫仕女端莊嫻靜,符合封建箴文內容。線條勻細而流動,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之美,設色典麗秀潤,全畫呈現出「春雲浮空、流水行地」式的運動感和飄逸氣息。

除了筆觸藝術風格上的「古」意,以此作為代表的早期中國繪畫,與後世,尤其是宋元以來的從自我為單向出發點表達的繪畫相比,本質上體現了早期中國畫題材上的「古」:即一種源遠流長的、以對世人「傳經載道」為使命的創作目的,雖然這些經道,多以傳統儒學思想為基,其宣揚之精神難免受封建「道德」糟粕所束縛(如一些對於女性所謂「婦德」的要求),但亦有如《女史箴圖》里「知飾其性」一幀題道的:「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這樣有趣的、即便是到了一千七百年後的今天也依然具有活潑現實意義的箴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女史箴圖》從宮中流散,並最終於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館。入藏後,大英博物館館方在1914-1915年間將女史箴圖切割成三段,並採用日本專家建議裱於木板上保存,這一錯誤手段最後對此無價之寶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壞。國人現在有一種較為普遍的想法,習慣性地認為文物保存在國外會比國內受到更好的保存修護,但從事實來看,顯然不盡然。令人心痛的例子不勝枚舉,每念及此,也僅徒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雅藝術 的精彩文章:

手形錄——關於佛手的一些認知

TAG:喜雅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被英國人「肢解」的名畫《女史箴圖》
《顧愷之 · 女史箴圖卷》宋白描摹本
英國搶走的名畫《女史箴圖》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拒收?
顧愷之《女史箴圖》原作已佚,最經典的唐代摹本現存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英國搶走的名畫《女史箴圖》,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拒收?
顧愷之《女史箴圖》背後的故事
《女史箴圖》,行走的「古代女子圖鑑」!
中國珍寶《女史箴圖》流浪在外的「靈魂」何時能回歸?
中國大學MOOC 顧愷之《女史箴圖》
一個沒文化的英國上尉,以25英鎊將《女史箴圖》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文物介紹——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藏~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賞析
與中國擦肩而過的《女史箴圖》,究竟在講什麼?
「一帶一路」沿線博物館之失落的寶藏|《女史箴圖》
文物放大鏡——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曾欲歸還《女史箴圖》,只嘆那時的我們太弱小
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後題字瘦金體,可不是宋徽宗的手筆!
顧愷之《女史箴圖》: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心我便休
大英博物館藏品700萬件,鎮館之寶女史箴圖出自圓明園,那場戰爭不能忘卻
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曾有機會回到故土,時局卻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