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共讀,無所爭

《論語》共讀,無所爭

【共讀內容】

3.0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導讀學者】

鄒 峻:國家開放大學副教授

賀希榮:中山大學哲學博士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滙)

賀希榮:

此章言「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無……,必也……」是一種句式,論語中凡數見。

論語中之「必也」,大概有兩義。「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八佾6」,「何事於仁,必也聖乎——雍也28」,「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子路21」,「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子張17」,這些章裡面的「必也」,都是前置有個否定的判斷,然後表示讓步語氣,意思是「如果非得要……,那麼……」。另一種情況是,「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顏淵1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3」。這種情況下,「必也」並不表示讓步,而是突出強調,必須,必然,的意思。

同樣的用法,孟子中有類似,但格式有所不同。

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朱熹註:「以」、「已」通用。無以,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論語正義:爭者,競勝之意。民有血氣,皆有爭心。君子者,將以禮治人,而恭敬、撙節、推讓以明之,故無所爭也。論語註疏: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孔安國曰:言於射而後有爭也。」為何射而有爭,皇侃論語義疏:於射所以有爭者,古者生男,必設桑弧、蓬矢於門左,至三日夜,使人負子出門而射,示此子方當必有事於天地四方。故云至年長,以射進仕。禮,王者將祭,必擇士助祭。故四方諸侯並貢士於王,王試之於射宮。若形容合禮,節奏比樂,而中多者,則得預於祭。得預於祭者進其君爵土。若射不合禮樂而中少者,則不預祭。不預祭者黜其君爵土。此射事既重,非唯自辱,乃繫纍主君。故君子之人於射而必有爭也。

劉寶楠引射義之孔子語,「若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以明不中有嫌於不肖,故君子必求中。求中即是爭,即爭為賢者。其義可以與皇侃相發明。要之,射有關乎榮辱,則大略是也。

揖讓:許慎解揖讓有兩義。一義則揖、讓義同,皆為推手;另一義則揖為手著胸,讓則為推手。

王肅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也。」揖讓而升下而飲,關於此條句讀,古注多有歧異,竊以為下從上讀似為佳:「揖讓而升下,而飲」。即耦進升階、降階、飲酒皆揖讓,敗者飲酒作罰。

朱熹論語集註: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遜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

此章基本文義如上述。唯「君子無所爭」,愚意尚須有所發明。

鄒峻:

@賀希榮

早上送孩子,剛上初中的女兒告訴我害怕同學與她爭於老師指導作文的機會,於是想"放棄提交老師擬選範文的電子版,令媽媽一早就教訓孩子,為幫你打出來電子版害的沒少睡覺,小小孩兒怎麼能害怕表現自己呢!

我家這件事,是否正好契合君子不爭這段經教呢,唉[微笑]

康有為詳解了作為禮來處理君子之爭的道理

賀希榮: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2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23」。愚謂矜而群、周而和,所以脫於爭而黨、比而同者,以其爭與不爭也。所爭者何?無非名、利二者。爭於名利,則斷不可得群、周、和。則君子無所爭,蓋出於喻義而不喻利、為己而不為人。君子雖自處周旋以「謙卑自牧」、「撙節退讓」,卻並非源出「謙卑自牧」、「撙節退讓」而不爭也。要之,本章夫子意在借「射」而發明「君子無所爭」之旨,以「射」似有所爭,而由「其爭也君子」,歸於「君子無所爭」也。稱「射」之「其爭也君子」,崇禮也;然「君子無所爭」之由,究竟不在於揖讓之文,而在於存心之實。前賢僅以禮解「君子無所爭」,愚意或有所未盡耳。

鄒峻:

我擔心,飲酒禮儀也濫化了君子風度[微笑]

賀希榮:

關於射禮,論語中另有「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16」

孫福萬:

@賀希榮?強調"存心之實",高![強]

竊以為,禮不僅涉及人之上下關係,如以上幾章談到的天子與諸侯和卿大夫等,還涉及不同人群和同輩人間的關係;前者可以說是人之縱向關係,後者則為人之橫向關係。縱向關係要講尊卑,那麼橫向關係呢?此章以射箭這種必得爭個勝負的極端情況為例,說明處理這種關係,依然要將禮(揖讓)放在前面,不能因比賽的勝負而傷了和氣,頗有現在我們所講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意味。

賀希榮:

關於禮射不主貫革而主於中,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孟子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正因為「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所以不爭也。反求諸己,仁也。故愚意僅以禮解「無所爭」,有所未安。

進而言之,君子無所爭,蓋不爭於名、利也。然於仁、道、義,非唯當爭,且當以生死力爭。「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8」,「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13」,「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非如此,不足以言君子也。後世不明孔子之「君子無所爭」,淪於鄉愿老莊而居之不疑,夫子之罪人也,可不戒乎!

孫福萬:

在解釋作為「元亨利貞」四德之一的「亨」時,《周易·乾文言》曾說「亨者,嘉之會也」,並指出「嘉會,足以合禮」,這裡的「嘉會」,對我們理解孔子用禮處理同輩人間的關係問題可能是有指導意義的。我們先看朱子對這兩句話的解釋:「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為夏,於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 又說:「嘉其所會,則無不合禮。」也就是說,就像夏天萬物生髮、無不嘉美一樣,人們在聚會時如果按照禮儀而行,也將成為「眾美之會」,這樣自然諸事亨通。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大家相遇時,每個人都唯利是圖,不講禮讓,豈能成為「嘉會」呢?再回到射箭這樣的競爭性的活動,禮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錢穆說:「射必爭勝,然於射之前後,揖讓升下,又相與對飲,以禮化爭,故其爭亦不失為君子之爭。」(《論語新解》)而唯有此「君子之爭」,方能成其「嘉會」也!

鄒峻:

君子究竟爭也不爭,數千年爭論不斷[微笑]

我們越來越離遠了夫子的言教。爭的不亦樂乎[呲牙]

只在遊戲和體育中存在爭勝之心,此為學之關鍵[微笑]

賀希榮:

如果談到孔子和儒家,就想到「君子無所爭」,只在「謙卑自牧,無所競爭」、「恭敬、撙節、退讓」下功夫,求「不爭」之文而罔不爭之實,甚且不爭於仁義道德,則失之甚矣。

孫福萬:

@賀希榮?賀老師所言極是,但此以射為喻,射時肯定要以實力為準,其"揖讓"則禮也。爭的是實力,或依仁兄之言,是道義。如以此而爭,再加以禮讓,自為嘉美。如不憑實力而暗中搗鬼,如服興奮劑之類,則不合道義矣!即使表面禮讓,亦成虛文也。~故從全文語氣看, 先賢強調揖讓之義,亦不錯。[抱拳]

鄒峻:

即使遊戲娛樂健身,也要悲憫不勝者,讓飲淡酒以強身心。此君子之仁也,如夫子教導流行,又何有害怕失敗的小人之心[微笑]

賀希榮:

@孫福萬?愚意此章前賢註解,以禮言禮,得之;由禮及仁,有所未盡也。[抱拳]

劉國慶:

孔子這段話,文字的意思雖然清楚,義理上卻不太清楚。君子究竟是爭還是不爭呢?似乎不很明確。

後世解讀這段話,就有了四個方向。

第一是朝「不爭」的方向發揮。

」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皇侃引李充云:「君子謙卑以自牧,後己先人,受勞辭逸,未始非讓,何爭之有乎? 射藝競中,以明能否,而虛心無措者勝負若一,由此觀之,愈知君子之無爭也。」

李顒《四書反身錄》:」文人爭名,細人爭利,勇夫爭功,藝人爭能,強者爭勝。君子學不近名,居不謀利,謙以自牧,恬退不伐,夫何所爭?」

論述不爭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是君子和小人的目標不同。小人爭名爭利,君子不去爭這些。具體處理方法是「禮讓」。

第二個理由是君子不用去爭,也可以獲得同樣的目標。

俞樾在《論語小言》中說,兩個力量差不多的仁才要爭,君子和小人層次不同,不在一個檔次上,當然用不到爭。

第二個方向,是承認爭的存在。賀希榮老師剛才引述過皇侃《論語註疏》中這端:「古者生男,必設桑弧蓬矢於門左,至三日夜,使人負子出門而射,示此子當必有事於天地四方。故云至年長,以射仕進。禮,王者將祭,必擇士助祭。故四方諸侯並貢士於王,王試之於射宮。若形容合禮,節奏比樂,而中多者,則得預於祭。得預於祭者,進其君爵土。若射不合禮樂,而中少者,則不預祭。不預祭者,黜其君爵土。此射事既重,非為自辱,乃繫纍己君,故君子之人於射而必有爭也。」

皇侃的意思,古代把射箭看得很重要,士的成績關係到主君的爵位和土地,怎麼能不爭呢?

第三點,是君子有爭,但君子爭的方式,是雍容揖讓,是君子風度。

朱熹說:「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讓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也。」

孟子說:」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唯其不怨勝己者,其爭也乃君子之爭,則雖爭猶不爭矣。」

荀子對禮義在彌爭的作用,論述的更為明確: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

荀子的這段論述,突破了認為爭是負面思維的觀念,認為禮義能夠把人的爭予以恰當的引導,從而「物慾相長」,或者說,能夠互相團結以朝自然進取。

第四個方向,是朱熹的學生陳埴的看法。他在《木鐘集》說:「君子之爭者禮義,小人之爭者血氣。」這和第三種看法有層次的差異。第三種看法談的是爭的風度和規範,依於禮義而爭,而不是沒有底線、沒有規則的競爭。而陳埴談的是爭的對象,即為禮義而爭,為規則而爭。

這點,雖然孔子沒有明確談到,但孔子事實上是一生為禮義奔走抗爭。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總體來看,孔子大概是認為爭是負面的。但在現實中,爭又必不可免,因而,到荀子那裡問題已經轉換成為如何制定義禮,以正面引導競爭,並要政府維護這些規則。雖然荀子自己也沒有解決如果政府本身不去維護規則,而是「與民爭利」,這時候「禮」該怎麼如何維護。

在禮崩樂壞的時候,雖然儒門孜孜以求「克己復禮」,但其力量往往有限,難以左右大局。恰當的方法,是把義涵於每一個人的利中,在每個人為自己爭利的時候,就維護了「義」,這才能夠讓「義禮」被每一個人維護。不過這個話題有點遠了,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展開。

發言完畢,歡迎各位老師指導

張弛弘弢:

本章兩次提到「君子」,其結構——

君子—>爭丨or丨 讓< —君子

[表情] [表情]

以禮化爭 爭義讓利

事事留個有於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

—— 洪應明

天下事不能做到盡頭,留幾分餘地亦見度量。

—— 左宗棠

湯兆寧:

謝謝各位老師分享!!鄒俊老師這句「只在遊戲和體育中存在爭勝之心,此為學之關鍵[微笑]」很提醒人,謝謝。平時說話抱著好學交流的目的,各人看他人之長,就不會感覺爭來爭去火藥味濃了。我覺得重點也還是「謙虛」二字,學習儒家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別人。。謝謝老師們分享!![玫瑰]

馬震宇:

射與爭或讓;射的功用是什麼呢?射的應該是用來獲取或防衛的。

這裡的爭與讓有一個前提,即一個相對固定的組織。

於組織之外是是爭,於組織之內是讓(或禮)。

張弛弘弢:

@馬震宇

射,在本章中只是列舉的一個例子(對弈 蹴鞠)吧。重點應該是教我們,如何在爭的過程中培養君子的禮讓之風。

只有「當仁」時,才「不讓於師」。

柴俊: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這裡的射不只是指射箭,還是指射禮。蠻族勇士往往擅長更依賴體力的近身格鬥,但是面對駕著戰車又擅長射箭的戰士,在到肉搏的攻擊距離以前就被射傷了。所以射箭是古代車戰中貴族最重要的戰鬥技能。貴族以射箭為娛樂方式,也是在娛樂中鍛煉戰技。

孔子說:「君子禮儀要求恭敬謙遜,凡事不與人爭執。只有在射禮中才必須爭勝,但也要先相互作揖後才到堂上去,射完後又相互作揖才退下,互相行禮後再上堂舉杯對飲。這樣的爭才是君子之爭。」

初看這段話,會覺得做君子禮儀很繁瑣很虛偽。但是說到這裡,我想到那句外交家的名言——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爭取這些利益。

快意恩仇是俠客的專利,而君子是領導者,要為更多人負責,就不能由著性子快意恩仇。所以不管面對的是盟友還是敵人,身為君子必須保持謙恭有禮,必須永遠保存一絲合作的可能。但是到了必要的時候,君子也需要用一種合乎禮儀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戰鬥技能——我是個紳士,紳士更擅長戰鬥。

就像當年外國人質疑我們這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能否搞出火箭和原子彈時,曾經留學法國,又擅長作詩的陳毅將軍也會適時地「粗魯」一下「就算脫了褲子噹噹也要搞出原子彈!」

君子當然要保持謙恭有禮,同時一個君子在面對挑釁的時候,也要懂的如何用相對禮貌的方式,表達自己有足夠的戰鬥能力和拚死一搏的勇氣。

我覺得遊戲和體育中的爭勝之心,應該是一種發泄渠道吧。畢竟真實世界裡做不到完全不爭

湯兆寧:

遊戲里的爭競也是存著禮的,也是彼此尊重的。鄒俊老師今天講的這句特別總結性我覺得:「只在遊戲和體育中存在爭勝之心,此為學之關鍵[微笑]」。生活里,講話爭競有時候因為好強因為自尊心或虛榮心。如果每次都把討論看成彼此互相交流學習,就會少爭競的感覺了吧

柴俊:

就象體育比賽,場上斗得再激烈,比賽結束後還是互相擁抱

吳小萌:

關於君子是否可以「爭」,似乎絕大部分人舉出《論語》中孔子的其他言論,而得出「君子不爭」的要求…

我不認為這是孔子模式的精髓。

我認為,孔子模式的精髓是:

第一,要爭!

第二,但這個「爭」,不能破壞和諧,不能為爭而打仗(包括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

這就是孔子模式中「忠恕」所要求的。

為何不爭呢?不爭,哪來的動力呢?

湯兆寧:

學習是否是為了爭競,尤其成人學習。我覺得需要思考。

每個人感受可能不一樣。如果學習模式是互相激勵的,探討,交流,互補,互相啟發,那麼就有「不亦樂乎」的心情了。我覺得學習不是為了別人,應該是為了自我提升,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好地生活。

柴俊:

早上我看到一篇文章,有一個教師在檢討自己,以前一直教育孩子要「不甘落後永爭第一」現在覺得這些觀念不正確,沒有培養孩子正確的人格。

湯兆寧:

一個班級只有一個第一。重要的也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發現學的好的而且掌握的好的,一般都是自己渴求去學的孩子。

柴俊:

現在她認為應該培養孩子對自己自信。自愛、自重;對他人要尊重、關愛、禮讓;對社會要有責任、共享、保護。無論學習成績如何,人人都要有陽光、積極的心態!

吳小萌:

儒家,是努力的一家,不像道家的順其自然;儒家,同時又是不過分努力的一家,不像法家的一直向前。

為什麼我們總是從儒家讀出道家呢?為什麼我們又總是從儒家「躍進」到法家呢?皆因我們尚未掌握儒家的精髓,沒有深諳孔子模式的主體脈絡…我們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在內,要麼在文字上兜圈子,要麼內心深處有其他各家的影子!

湯兆寧:

@柴俊?是的。不過客觀來說孩子時代的學習也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德智體全面發展,這樣的孩子可以成為真正的人才。也許不是什麼大商人不是馬雲,但可能類似孔子這樣的人,幫助周圍的人在社會上儘力的人。

吳小萌:

打仗、變革、革命、混亂、激進、仇視、反抗,都不是儒家所涉及的範疇!

孔子模式不是萬能葯!

湯兆寧:

人各有志,隨心而動。

吳小萌:

然而,在「和諧段「,孔子模式卻是「規律」。

射箭比賽,無論它來自何處(孔子很多時候就是不問出處的,君王怎麼上的台,可以暫不考慮,關鍵要考慮如何使之保持和諧),但通過它,我們可以很好地訓導「仁」之和諧,如何用力、如何對中、如何勝不驕敗不餒、如何上下禮讓,等等…

我們大可不必在為什麼是「射」和為什麼是「爭」上下功夫。

我認為,在此圍繞「爭與不爭」和「射與不射」,都是偏離了孔子模式的抽象軌道。

————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論語正義】

3.0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

o正義曰:「爭」者,競勝之意。民有血氣,皆有爭心。「君子」者,將以禮治人,而恭敬、撙節、退讓以明之,故無所爭也。《說文》:「射,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篆文躾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禮經》言射有四:一曰大射,天子在治朝,諸侯則或在朝,或會盟在天子於射宮,諸侯於大學,卿大夫於郊。三曰燕射,天子諸侯在路寢,卿大夫士亦在郊。四曰鄉射,州長春秋屬民射於州序。天子諸侯皆無此禮。《論語》此文指大射。鄭氏《射義目錄》云:「名曰大射者,諸侯將有祭祀之事,與其群臣射以觀其禮,數中者,得與於祭,不得數中者,不得與於祭。」鄭說大射止稱諸侯,不及天子及卿大夫者,文不備耳。《釋文》「爭,絕句。鄭讀以『秘也』絕句。」然《射義》注引此文「必也射乎」四字連讀。《論語》中如「必也聖乎」,「秘也使無訟乎」,「必也正名乎」,「必也狂狷乎」,「必也親喪乎」,皆不以「必也」絕句,則《釋文》所稱「稱讀」恐誤記也。

「揖讓」者,《說文》云:「揖,讓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推也。從手,襄聲。」許君解「揖」存二義,前義則「揖」、「讓」禮同。「攘」,古「讓」字。見《曲禮》鄭注。「讓」即「攘」,謂推手也。後義則揖是手箸匈,與「攘」是推手異。段氏玉裁《說文》注以手箸匈爲即《禮經》之「厭」。「厭」者,引手是也。鄭注《鄉飲酒禮》云:「推手曰揖。」鄭以凡「揖」皆是推手,故解《周官司儀》以「土揖」、「天揖」、「時揖」並爲推手,則鄭與許前義同也。《聘記注》云:「讓謂舉手平衡也。」舉手與引手相似,但不箸匈耳。此鄭說揖、讓祀之異也。《白虎通 禮樂篇》:「禮所以有揖讓者,所以尊人自損也。」凡賓主行禮,至門至階,皆有讓者,門則讓入,階則讓升也。此揖讓在升階時。淩氏廷堪《禮經釋例》曆引《聘祀》、《士冠》、《士昏》、《鄉飲酒》、《鄉射》、《公食大夫》諸文,皆有三讓之儀,知凡升階,皆是三讓。《春秋繁露 官制象天篇》謂「禮三讓而成一節」是也。「升」者,「登」之偕字。《說文》「登,上車也。」引申爲凡進上之義。升是由階至堂,下是降堂。

「飲」者,《說文》作「」,雲「也。」《釋名釋飲食》:「飲,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射義》「孔子曰:『君子無所爭』」云云,文與此同。鄭註:「必也射乎,言君子 至於射,則有爭也。下,降也。飲射爵者,亦揖讓而升降,勝者袒決遂執張弓,不勝者襲,說決拾,卻左手,右加弛弓於其上而升飲。君子恥之,是以射則爭中。」鄭氏此注全據《大射儀》之文,在三耦第二番射後,所以決勝負也。其文云:「司射命設豐,司宮士奉豐,坐設於西楹西,勝者之弟子,洗觶升酌散,南面坐奠於豐上,司射命三耦及衆射者,勝者皆袒決遂,執張弓,不勝者進北面面坐,取豐上之觶興,少退,立卒觶,進,坐奠於豐下,興揖。不勝者先降,與升飲者相左,交於階前,相揖。適次釋弓,襲反位,僕人師繼酌射爵,取觶實之,反奠於豐上。升飲者如初,三耦卒飲。」此三耦二番射後揖讓之事。《禮》又云:「司射猶挾一個,以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射請以樂於公,公許,司射命曰:『不鼓不釋。』三耦卒射如初。司射命設豐,實觶如初,遂命勝者執張弓,不勝者執弛弓,升飲如初。」此三耦第三番射揖讓之事,並所謂「君子之爭」也。惟飲君則用致爵之禮,若飲賓,諸公卿大夫耦不升,立飲西階上,無揖讓事,所以尊尊也。若以士爲公卿大夫之耦,不勝則亦執弛弓,特升飲,亦無揖讓事,以士賤不敢匹尊者也。《釋文》云:「鄭讀『揖讓而升下』絕句。」然箋《詩賓筵》又雲「下而飲」,此鄭兩讀義皆通。

o註:「言於射而後有爭。」

o正義曰:《射義》云:「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正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又云:「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惟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案:此則射中乃君子所尚,必於平時講肄,至射時以不勝爲恥,蓋不勝嫌於不肖,故君子必求中焉。求中即是爭,即是爭爲賢者,故曰「其爭也君子。」惟爭爲君子,故言於身則後有爭也。皇疏引李充、樂肇說,謂於射尤必君子之無爭,非經旨。

o註:「多算飲少算。」

o正義曰:《鄉射記》:「箭籌八十,長尺,有握。」註:「籌,算也。籌八十者,略以十耦爲正。」凡人四算,一耦八算。皇疏:「射者各有算數,每中則以算表之。若中多則算多,中少則算少。」案:算多爲勝,算少爲不勝,於每耦射畢,各就算之多少計之。

【論語譯註】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表情]。」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吧,[但是當射箭的時候,]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箭完畢,]走下堂來,然後[作揖]喝酒。那一種競賽是很有禮貌的。」

【注釋】[表情]其爭也君子——這是講古代射禮,詳見《儀禮·鄉射禮》和《大射儀》。登堂而射,射後計算誰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罰飲酒。

【論語註疏】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

打開字典

【疏】「子曰」至「君子」。[表情]正義曰: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必也射乎」者,君子雖於他事無爭,其或有爭,必也於射禮乎!言於射而後有爭也。「揖讓而升,下而飲」者,射禮於堂,將射升堂,及射畢而下,勝飲不勝,其耦皆以禮相揖讓也。「其爭也君子」者,射者爭中正鵠而巳,不同小人厲色援臂,故曰「其爭也君子」。[表情]注「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表情]正義曰:鄭注《射義》云:「飲射爵者亦揖讓而升降。勝者袒,決遂,執張弓。不勝者襲,說決拾,卻左手,右加弛弓於其上而升飲。君子恥之,是以射則爭中。」是於射而後有爭。[表情]注「王曰」至「相飲」。[表情]正義曰:雲「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者,《儀禮·大射》云:「耦進,上射在左並行,當階北面揖,及階揖,升堂揖,皆當其物,北面揖,及物揖。射畢,北面揖,揖如升射。」是射時升降揖讓也。《大射》又云:「飲射爵之時,勝者皆袒,決遂,執張弓,不勝者皆襲,說決拾,卻左手,右加弛弓於其上,遂以執弣,揖如始升射。及階,勝者先升,升堂少右,不勝者進北面坐,取豐上之觶,立,卒觶,坐奠於豐下。興揖,不勝者先降。」是飲射爵之時揖讓升降也。[表情]注「馬曰多」至「所爭」。[表情]正義曰:云:「多筭飲少筭」者,筭,籌也。《鄉射記》曰「箭籌八十,長尺有握,握素」是也。多筭謂勝者,少筭謂不勝者,勝飲不勝而相揖讓,故曰君子之所爭也。

【論語集註】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飲,去聲。揖讓而升者,大射之禮,耦進三揖而後升堂也。下而飲,謂射畢揖降,以俟眾耦皆降,勝者乃揖不勝者升,取觶立飲也。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遜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

(本文來源【論語滙】,轉載或引用請聯繫微信服務號: xhxwhx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語彙 的精彩文章:

《論語》晨讀,君臣綱義

TAG:論語彙 |

您可能感興趣

《論語》共讀,人而不仁
《論語》共讀,其言也善
《論語》共讀,奢而不孫
《論語》共讀,齋 站 疾
《論語》共讀,居喪而哀
《論語》共讀,至於斯也
《論語》共讀,不保其往
論《論語》難讀之例
讀《論語》學成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論語》共讀,協理天下
《論語》共讀,君子視野
《論語止》開篇:《論語》全提
《論語》「論學」賞讀
讀《論語》札記:「知」與「愚」
《論語》與我們的關係
明代《論語》:中國《論語》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論語》里的悌道
國人為什麼要讀《論語》?什麼年齡可以開始讀《論語》?
《論語》共讀,周公之美
《論語》中的「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