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常識】三藏十二部經

【佛教常識】三藏十二部經

佛陀成道後,說法三百餘會,留下無數的身教與言教。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為了避免遺教散佚,同時確立教法,以防日後產生異端,於是經過數次的結集,輯成「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於世。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匯,一般稱為「大藏經」或「一切經」。廣義言之,佛陀所說一切教法,均稱為「經」;狹義而說,則專指十二部經之「契經」,亦即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此為三藏聖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經、大乘經兩種。「經」所闡揚、詮釋的教法,稱為「經教」,記載經教的書籍,稱為「經典」,有了經典的流傳,始有正法住世。



經藏,梵語「修多羅藏」,正譯為「契經藏」;即上能契合諸佛所說的真理,下能契合眾生的根機。「經」,含有「貫穿」與「攝持」的意思,亦即能貫串各種義理而不散失隱沒,並能普遍攝化眾生而無遺漏之意。眾生依循佛陀教法行持,能夠了脫生死,達到自在安樂的目的,所以「經」又有「路徑」之義。
  
「經」還有出生、顯現、繩墨、常、法、結鬘、泉涌諸義。佛經除了由佛陀親口宣說之外,佛陀與弟子間的對話,以及弟子所說,經過佛陀印證無誤者,或由天人、仙人、化人等所說,契於三法印者,皆稱為「經」,此謂「五人說經」。
  
根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所載,佛陀每次說經,有時先入定;又諸經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攝心,即不散亂。若將三藏配於三學,「經」相當於「定學」。依《大乘莊嚴經論》所舉,為對治眾生疑惑,為說戒、定、慧三學,為講說法、義,所以設立經藏,則經應為廣詮三學之教。總之,佛陀說經,目的是要讓眾生「因指見月」,藉著經教,斷除無明,找回自心本性。因此,學佛當如經首安立之「如是我聞」,必須聽經聞法,理解經教,同時更要力行實踐,所以經典總以「信受奉行」結尾。
  
佛教最早的經典是《阿含經》,但根據天台宗的說法為《華嚴經》,所謂「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最早傳到中國的佛經是《四十二章經》,這是一部平易簡明的佛教入門書。
  
佛教中最長的經典是《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內容是闡述「空」的道理;所有經典中最短的經是《般若心經》,只有兩百六十二個字,卻是《大般若經》的心要。
  
《大般若經》與《華嚴經》、《法華經》、《解深密經》等,是屬於義解性的經典,較常用於研究、講說;一般信徒最常讀誦的經典有:《金剛經》、《心經》、《阿彌陀經》、〈普門品〉、《藥師經》、《地藏經》等;《維摩經》譯文流麗優美;《百喻經》、《離睡經》、《減肥經》,善巧方便,生動有趣。
  
佛經的流傳約經過背誦、書寫、印刷三個時代。佛世時,靠口耳相傳;佛陀入滅後,佛教隨著弘法路線分別往南方及北方國家弘傳,而在紀元一世紀的時候,南方的錫蘭開始利用文字記錄佛陀的教法,北方則在紀元二世紀的西北印度開始使用文字書寫佛典。當時紙張尚未發明,使用最廣泛的是以貝多羅樹的葉子刻字,稱為「貝葉經」,後來也有刻在石頭上(例如房山石經)以及刻在木頭上(例如木刻版大藏經),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是刊刻於宋開寶四年的《開寶藏》。在此之前,佛經主要靠抄寫來流傳。
  
佛陀最初在印度弘化時,是以摩揭陀國語言傳述,爾後有梵文記載(北傳)及巴利文記載(南傳)。東漢時代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此後漸漸在中國蓬勃發展,主要得力於經典的漢譯。經典最初由印度流傳到中國時,由於數量有限,而且前人的翻譯也不夠完整,或有所出入,因此三國時代的朱士行便率先西行求法,隨後陸續又有法顯、玄奘、義凈等高僧前往印度,完成取經的壯舉,並將帶回的經典譯成漢文流通。其中在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影響最大的四位譯經家分別是:鳩摩羅什、玄奘、真諦、義凈。
  
東晉道安大師最早把經典加以整理,並做成目錄,稱為《綜理眾經目錄》,這是我國第一本佛典目錄,為整飭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開拓性的重大貢獻。
  
《金剛經》云:「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佛法藉著經典的流布,能令含識有情徹見本性,佛果菩提成熟圓滿,即能出生諸佛。如《雜阿含經》云:「佛言: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由此可見,佛法經教對於佛弟子的重要。《涅槃經》載,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曾為雪山童子,為求半偈佛法真理而舍其全身,足證經法是何等珍貴。在《生經》裡面,佛陀開示弟子阿難:「自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余歸。」以上列舉經中教示,說明人天世間,唯有佛法經典最是寶貴。




何謂三藏?

即是經藏、律藏、論藏。

經藏是說定學,律藏是說戒學,論藏是說慧學。






釋迦佛涅槃之後,由大迦葉尊者率領五百位證果的羅漢在七葉窟結集三藏。阿難尊者將佛一生所說的法,記錄成為「經藏」;優波離尊者將佛所規定的戒律,整理成為「律藏」;大迦葉尊者將佛弟子讀經研律的心得,收集成為「論藏」。






三藏即:



一、經藏:

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即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二、律藏:

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三、論藏:

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又,如精通三藏者,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可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




何謂「十二部」,

即經典的體裁,是佛所說的法,按照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


即:




一、契經:

音譯修多羅,即契於理契於機之佛教經典,又作長行。以散文的形式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二、應頌:

與契經相應,又稱重頌。即是以偈頌的方式重複地闡釋契經所說的教義,這也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理解。




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與古詩相似,這是從梵文、巴利文沿襲而來的文體,一般稱為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複述,故稱應頌或重頌。應者,「順應長行」;重者,「重宣其義」。






三、記莂:

又稱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是指佛陀授記眾弟子未來何時何地成佛,成佛後國土的莊嚴、教化多少眾生等等的預先說明的經文。據《瓔珞經》講有八種授記,《法華經》第六品專名「授記品」。






四、諷頌:

又作孤起。經文全部皆以偈頌的形式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是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五、自說:

就是佛陀平時是有人請法,佛才說法,這裡是無人請法,佛不問自說。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我們知道,佛陀說法,多是弟子先請問,佛再作答,於一問一答中深入開來。而自說一體,是指弟子們不知提問,而佛從大事因緣出發,認為教義重大,即便無人求法請問,也要主動開示眾生。






六、因緣:

記載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之因緣,如諸經「序品」。因緣是有關該經在甚麼情況下,為解決甚麼問題,對什麼人而說的等等記述,屬於交代背景、主題、性質、目的等內容的經文體裁。






七、譬喻:

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簡白的說就用比方來說明經文的義理。






八、本事:

是說佛、菩薩在因地(前世多生)所行的事迹。也就是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有關佛講述某菩薩或某弟子在過去幾生幾世所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迹,此類即稱本事經,如《法華經》中的「藥王菩薩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

即是記載佛陀前世多生為利益眾生、圓成佛九、本生:即是記載佛陀前世多生為利益眾生、圓成佛道,修諸苦行的種種大悲行。如《佛本生經》中就講述了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為鹿、為鷹等動物舍己度化眾生的故事。






十、方廣:

字面意思是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的經文。進一步說,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凡是宣講菩薩道的教理,弘揚菩薩行的法門,均屬方廣,為教化大乘菩薩的大乘經典的通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一、希法:

又作未曾有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說法中顯現出來的種種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之所以稱名「未曾有」,是因為這些瑞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來未曾有的境界,眾弟子同聲讚歎:「未曾有」而得名。如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論議:

記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論議是佛法經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論議,明辯法相。」如佛為聲聞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義理。在文體上顯示為「一問一答」或「直發精義」的兩種,顯示了佛說法的活潑親切。






為了方便後人記憶這十二部經的名稱,古人將十二部經編成了一首偈頌:


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詳如大論三十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此生是我們修行的唯一機會
令眾生墮落惡道的十種惡習
修行中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出家的「家」是什麼家?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TAG:小和尚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教常識】四聖諦
【佛教常識】唐三藏中的「三藏」是什麼含義?
【佛教常識】印經
語文常識寶典分享,三山五嶽、三從四德、四大皆空、五穀、五葷……
普洱茶常識之二十九所謂"曬青綠茶
二十條歷史典故,讀懂中國古代史常識
文化常識二百條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五)
普洱茶常識之二十三普洱茶香之辯
道教誦經常識
傳統文化:國人必知的七十七個文化常識
【佛教常識】何謂「過去七佛」?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及人文常識匯總(二)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及人文常識匯總(三)
關於佛教必須要知道的常識: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 下
【常識】八正道
擇日常識:十二建除
中藥「四大金剛」(常識!請收藏)
常識:肱三頭肌訓練
儒家十三經——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