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評論的指向與意義——從傅翔評論觀談起

文學評論的指向與意義——從傅翔評論觀談起

題記:寫於2010年01月11 日的一篇短文,文章寫出來之後,就放在博客,再也沒去打理了。近日,重新瀏覽舊作,覺得文章雖寫於多年前,談論的話題仍不過時,特整理重發。

前言

我認為,文學評論的存在依賴於評論家的思想和觀點,也可以說,實際上沒有文學評論這種東西,只有評論家而已。有人可能會質疑這種說法?其實,道理很簡單,沒有評論家就沒有文學評論。文學評論是評論家思維與認識的結果,評論家的邏輯思維與認識,產生和決定了文學評論。因此,只有評論家是真實、具體的,而文學評論只能代表評論家闡述的思想觀點而已.。

既然評論家決定了文學評論,那麼,什麼樣的評論家,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文學評論?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怎麼樣的評論家才是好的?他的文學評論有何主張?是否有一套理論體系?然後遵尋自已的評論觀,站在一個評論家的視角,審視和評判文學作品?這對於文學評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評論家的現狀如何?現代文學評論是否構築在具備明確指向的基礎上?這些課題被列出來之後,我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的評論家差矣!中國的文學評論差矣!但是否所有評論家都很差?那也未必,青年評論家傅翔就是一個有稜有角的後起之秀,他敢於指出評論界的各種劣跡,敢於提出自己的批評觀,傅翔在一文中,針對評論家提出了很有針對性的觀點,他說:「我一向認為,中國的文學批評是很可悲的,也是不值一提的。中國根本就沒有什麼真正的批評,更沒有什麼批評大家。如今已經成為所謂的著名批評家的或正在走紅的絕大多數批評家,他們都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這種名氣幾乎毫不例外地來自於他們的聰明與圓滑,來自於他們的工於心計。他們出名根本就不是憑什麼真才實學,而是憑厚顏無恥地做秀與圓滑世故的做人。當一個個獎項成了利益的相互交換與私情的支付,當一次次會議成了圈佔勢力範圍的協議,成了互相吹捧,共同快樂的約定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文學還會有什麼希望?一個神聖的事業,就這樣成為圈子內自娛自樂的玩笑,這樣的文壇不用說也是非常可怕的,可怕就在於它不僅墮落了,而且墮落了還不知道。大家都在惺惺相惜地維護和瓜分這一點可憐的殘羹冷炙,這就是典型的「圈地運動」,也是一個藝術門類日漸衰落的象徵." 傅翔具有真知灼見的觀點,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評論,研究和分析他的評論理論,在文學評論己經錯位的今天,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當代文學評論的現狀

2006年2月11日《羊城晚報》發表題為《中國批評家墮落的八大形式》文章,可謂一石激起千重浪,《文藝報》、《文學報》、《中華文學選刊》、《作品與爭鳴》、《文藝理論》等報刊雜誌紛紛轉載,該文對中國批評家的現狀作了一針見血的評述,作者就是青年評論家傅翔。

此前,傅翔的評論文章,散見各種文學評論報刊,稍有留意的評論界人士,對他也許並不陌生。他的評論主張,從文章中可見一斑。他始終堅持文學評論,以研究「人」為根本。當他在這個繁雜而浮躁的文學評論領域,面對虛偽的人云亦云,自欺欺人,所謂的評論家的文學評論,在也忍耐不住了。他帶著一份責任和使命,去思考和分辯批評家的現狀,為何會由學術研究的範疇,演繹成功利性很強的「萬花筒」式的大雜燴?

傅翔歸納總結了中國批評家墮落的八大形式,分別是:1).「掉書袋式」的批評---最低能的批評;批評家只會引用前人的成果,以充實自已的淵博與學問,桌上沒有十幾本書是寫不出文章的;2)「搬運工式」的批評----最腐敗的批評;批評家的急功近利,浮躁成性,抄襲成風,只認金錢,不講究做學問;3)「術語大全式」的批評---最可笑的批評;批評家用術語做招牌,文章根本找不到自已的自信;4)「舊瓶裝新酒式」的批評---最臭的批評;批評家慣用一些陳詞濫調,看似真理,或至理名言,放之四海而皆準,套在誰的頭上都能用;5)「讀後感式」的批評---最典型的批評;批評家喜歡說好話,提意見,沒有指向與預見性,沒有發現與觀點;6)「關係網式」的批評---為了表揚的批評;批評家把做學問等同於做人,極盡阿諛諂媚,出盡風頭,不外乎是表揚家或謾罵家;7)「沒有激情」的批評----「役用」的批評;批評家缺失激情,不能發現偉大的作品;8)「沒有思想」的批評---最乏力的批評;批評家思想的缺失,造成批評的乏力,不關心自己的思想,只關心自己的享受,缺失精神底氣等等。

我們不妨從傅翔總結的中國批評家墮落的八大形式,分析文學批評的現狀,不難看出,他反映了整個批評家與文學批評最真實的狀況,可以說,這既體現了傅翔對批評家們現狀的強烈不滿,又是給自以為是的批評家砸下當頭一棒!

傅翔歸納批評家墮落的八種形式,就是中國批評家的臉譜,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或兩個臉譜的畫像?其實,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是批評家不願承認的,每一種反映的就是墮落,誰會願意往自已臉上抹黑?但是,現狀就是這麼殘酷,臉皮一旦被撕破,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批評家,變得有些醜惡可怕了。

能不能說,中國文學評論今天的這種狀態,是批評家的悲哀?!有什麼樣的批評家,就會產生怎麼樣的文學評論。於是,傅翔在八大形式的後面,引入八個「最」.這個「最」,反映了中國文學評論的八大「罪」,這些結果都是批評家一手造成的,難道不該對此負責?文學評論籠罩在這種罪責中,對文學藝術創作的負面影響,完全可以預見得到,批評家難道不該深入反省和檢討?

可以說,當代文學評論的現狀是任人擔憂的,沒有一個良性的評論氛圍,怎麼會有推動文藝創作的動力?批評家到底演什麼角色?道理很簡單,評論家真正去吃透「人」,發現作品中的人性,人的心靈,甚至靈魂。因為只有評論家真正進入狀態,才能改變文學評論,其他別無選擇。

二.文學評論的指向----不斷地發現

評論家要跟文學作品在一起,不要遠離作品。他們的眼睛應當注視著圍繞文學作品。只有這樣,評論家的文學評論,才能接近作品,真實、客觀地分辨作家創作的成敗與得失。這就要求評論家不斷地發現,正因為如此,文學評論的指向——就是不斷地發現。

古今中外,偉大作品都是在不斷發現中傳承下來的。不論古羅馬史詩,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還是巴爾托克、卡夫卡的小說,無論時光流逝多久遠,一路走過來,有成就的評論家就是發現瑰寶的探路者和開拓者。因此,評論家不是文學作品的總結者,也不是文學作品的審判官,那些所謂的經驗與歸類,甚至什麼流派的闡述與定義,只能說是一些不痛不癢的小兒科罷了!不屬於有學術研究價值,不能夠給後人借鑒和參考。

我們在看文學評論時,簡單只看文學評論?還是從中看到了什麼?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在文學評論領域,文學評論是評論家的研究成果,但不是評論家導致了文學作品的存在,是評論家的思想決定他在該領域的地位。

正是基於這種關係,如何不斷地發現,就是評論家的首要任務。例如一部小說的故事情節,歷史背景,人物個性,構造成一部文學作品,作家反映內容處於一種隱蔽狀態中,評論家要在不受論何干擾的心態下,去發現作品,真實、客觀地評價作品。傅翔在一文說,當我們以為任何人物都可以進入我們創作視野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己經放棄了對現實最基本的思考,也放棄了對寫作最起碼的尊重。

可不是嗎,那些沒有被社會現實掩蓋的那一小部分,是社會最真實的隱藏最深的那一小部分,是底層的不起眼的小人物,是備受欺侮的不屈的小人物。如德伯家的苔絲,如中的敲鐘人;如的於連;都是如此。這就明確地告訴評論家,一部好的作品隱蔽的內容,並非都是什麼大事件,或是什麼大人物,恰恰相反,在那些小人物身上,更有人性的內涵,評論家應當不斷地去發現。

文學評論不僅僅是代表評論家在某個時期對文學創作的發現,更為重要的是,評論家的這個發現具有了價值。不僅體現在作品的價值,同時還體現在評論家自身的價值,以及藝術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這就是一個卓越評論家留給人類的最為重要的貢獻。也是評論家最有意義的一面。

傅翔在題為這篇評論中認為,小說寫的是人,而不是簡單的故事。小說要深入地關注人,探尋人性與人的心靈,甚至是靈魂。小說不僅要寫一般的人,更要把人放到極端的情境中去,讓這個人的本性暴露出來。現代的許多小說,只在給讀者講故事,哪些人物和事件,一點含義也沒有。小說離不開故事情節,但有含義的故事都不是筒單的;而是有人性的,能夠滲透到人的心靈,甚至靈魂。同時,傅翔解釋說:好的題材並不是一部小說成功的關鍵,關鍵在於你是否能發現它與你心靈的暗合,併流入你心靈的真實與力量。

傅翔在研究了當代作家後,對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家作一句式的評語:

海子,一個為詩與靈魂而活的真正的詩人,他的精神高度與傑出的詩歌天才讓我們想起了梵高油畫里的生命的燃燒。

路遙,一個逝去的令人不能忘卻的文學聖徒,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學精神與不朽的人生,以及那感動了無數人的《平凡的世界》。

王小波,一個早逝的文學奇才,也許,只有他真正知道了什麼才是純粹的寫作,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學。

北村,一個具有著使徒般獻身精神的狂熱的文學信徒,他那傑出的創造力與直抵靈魂的寫作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文學時代。

賈平凹,一個有著天才的創造力與旺盛的生命力的作家,他的所有才華彷彿都只為寫作而生,他刷新了無數個中國讀者應有的期待與尊重。

陳忠實,一個大器晚成的奇才,一次文壇的奇蹟,他用一部《白鹿原》完成許多人一生都無法完成與窮盡的中國史詩。

張承志,一個新時代的騎士,他寫什麼似乎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展現給了我們一首首生命的頌歌與對靈魂的讚美。

史鐵生,一個靠輪椅行走的高大的身影,他的高度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健全的同行,他對靈魂的叩問與生命的追尋讓我們感動與難忘。

莫言,一個有著奇異的藝術觸覺與磅礴的藝術想像力的天才,他的靈感與天賦來自於厚實的土地與童年的記憶。

格非,一個在智慧與大師間的探險者,他那敏銳的洞察力與準確的敘述讓他始終保持著對社會與歷史清醒的認知。

余華,一個冷峻而凝重的旁觀者,他對人性與社會的觀察始終保待著獨特的清醒與節制,他的敘述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蘇童,一個優雅而平和的記錄者,他飽含對人情世態的溫情與體貼,書寫著小人物對我們的感動與溫暖。

傅翔從那些作家與作品上,發現了最為人性的東西。每一個作家的個性,以及其作品的特點,他的評論非常筒潔而有概括力。如果傅翔沒有下一番苦功,去發現不同作家的創作風格,他是寫不出精銳而恰當的評語的。這就要求評論家,有評有論,就必須花苦功,方有收效。

一部偉大的作品,它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作家本身是否融入他們生活的時代,是否去關注人,探尋人性與人的心靈,甚至靈魂。文學首先是「人」,學,作家是人,他的作品寫的也是人,這就要看作家是否把他最熟悉和最理解的自己寫進去,不是寫與自己無關的故事或事件。因為一部好的小說,它一定與己有關,是把自己放進去的創作,而不是隨心所欲的,甚至隔膜的想像與編造?傅翔的文學評論觀點,鮮明而獨特地闡述了文學創作的基礎,就是要求作家去關注人,他的許多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詮釋了文學評論的指向-----不斷地發現,只有不斷地發現,才有文學評論的意義,才有評論家創造的價值。因此,我認為文學評論在不斷地發現的過程,也正是文學評論的精髓所在。

三.文學評論的意義——在認識中發現

我始終認為,實際上沒有文學評論這種東西,只有評論家而已。只有評論家能夠卓有成效地開展學術研究,發現文學作品中的人性,人的心靈:甚至靈魂。從而促進文學創作的繁榮和發展.評論家應該怎樣評,才是恰當的?我認為,評論家不要習慣于思維,習慣於對文學藝術做出反應,而不管作品的好壞。評論家應當學會去研讀作品,認真研讀會使文學藝術驚人地暴露出赤裸!

傅翔在評論作家莫言與他的作品時,認為莫言是一位名副其實"部隊作家」,因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地浸透著軍人那特有的氣質,而且莫言也只有在具備這種氣質下寫出來的作品,才是優秀的。如莫言的、等。傅翔同時指出,莫言一旦離開這種氣質造就的良好的語言直覺,那麼莫言的失敗就己經註定了。除了前期大部分展示著鮮明的莫言感覺的小說外,後面的許多小說或多或少都令人失望。實際上,莫言在意識形態上犯了一個許多中國作家同樣是有的嚴重錯誤,那就是任何長篇小說都想在時間跨度上製造一種橫亘古的氣勢,似乎唯有這樣才能說明問題。傅翔對莫言的評價是客觀中肯的。

人的思維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評論家也不例外。假如一個評論家,只能按某種思維模式,對文學創作進行評論,導致自我主觀意識多於客觀分析,片面性多於個性化,這可是評論家的大忌!習慣于思維,就會習慣於對文學藝術做出反應。這種反應表現在評論中,就存在自我主觀,就會摸糊評論家的視角,難以分辨作品的好壞,出現人云亦云,甚至自欺欺人的評論!習慣的思維反應是評論家的固疾和劣根,這些病態不解決,就很難找到真正意義上的評論大家!

當代中國文壇文學評論的狀況,一團亂麻,不堪入目。如何拯救文學評論?這份責任,當然地落在了評論家的肩上。這裡所指的評論家,是那些負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真正站在學術的角度,深入研究作品,具有真知灼見的評論家。而不是打著評論家的旗號,拍馬諛媚,搖旗吶喊。說假話空話類型的評論家。

文學評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文學評論的意義,就在於評論家通過文學藝術的作品,在認識中發現,只有在認識中發現,才能使評論家對作品的研究,更有客觀性和具體化,只有在認識中發現,他們闡述的觀點才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縱觀當代評論界,稍有建樹的評論家,無不從認識中發現文學藝術價值,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充分客觀地表述和辯論,形成自已獨特的評論觀。

傅翔在中,他對陳忠實的評價,認為是對農村反映得最為地道與紮實的作品。只要認真閱讀過這部小說的讀者,對傅翔的這段評論應當有同感。傅翔指出給人一種大氣沉鬱、凝重古樸、疏緩有致的感覺與回味。雖然有一部《百年孤獨》擋去了不少光彩,但《白鹿原》仍然是獨特的,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它不僅寫得地道好看,而且也極富回味的餘地。 在本世紀初年到本世紀中葉這段歷史敘事中,小說都緊扣白鹿原這塊土地,把所有大小背景及歷史的更變都巧妙地揉進了白鹿兩家的演變之中。從而也使人們在故事的講述中同時看到了大歷史及此背景下農民那豐富的生活細節。可貴的還有它透顯出來的豐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及內涵。當然,鮮明的人物形象及雍容大度的敘事風格都使小說增強了感染力。看過了《白鹿原》,我便實在地看到了中國小說的希望。任何簡單地否定《白鹿原》成就的結論顯然是草率的,畢竟,沒有對白鹿原這塊關中大地的透徹把握及對中國農村歷史現實的深刻領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有如此卓越的表現的。自然,《白鹿原》有它的局限。它不僅迴避了歷史血淋淋的一面,而且也把農村生活簡單化了許多,特別是後半部的處理有些一般化。傅翔對陳忠實這部作品的評價,完全是對研究後,從認識中發現的結果.;

傅翔在對賈平凹的、的評論中認為:無出色之處,至多它只能看作是一部重要的作品。而重要也在於它的獨特以及對現實揭露反映身上。難道不是嗎?主人公找不到著落點的靈魂,正是這個時代人類精神的生動寫照。後來賈平凹自覺地走向了《白夜》。這是一個可喜的轉變。奇怪的是,評論家卻失去了熱情,甚至仍然處在《廢都》的陰影中對它不屑一顧。作為一個優秀的評論家,這種情緒無疑是致命的。《白夜》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故事風格都與《廢都》有相當程度的雷同,但在藝術成就上卻不可同日而語。《白夜》比《廢都》出色得多。由於人物身份的轉變,《白夜》更顯示出作家的藝術才華。雖然它仍舊顯出象牙塔自築的那種書生氣而破壞了城市閑人那種特殊的生存境遇,但它至少關注並寫出了一種現實的深刻存在。主人公那種找不到著落點的靈魂無依感是刻畫得相當深刻的,甚至在某點上可以成為這個時代人類精神的生動寫照。而且,從藝術上說,《白夜》也是出色的。不論是謀篇布局,還是語言與故事,或者鬼戲的穿插,都不造作而顯得貼切適當。更可貴的,當下情境的生存圖景一旦經由作家的筆便出現了一種距離的美,而不會像許多新寫實作家一樣那麼平庸可怕。傅翔給賈平凹的評價是:《白夜》是我所見的最為出色的一部描寫當前城市生活及生存狀況的長篇小說。當然,出色不等於傑出,而問題就在於作家沒有深入城市生活的底層與內幕而過多停留於自築的象牙塔之內(如給主人公及每位作家傾心的人物太多藝術細胞等)。假若能夠深入些面向生存維艱的大眾或者深入些刻畫出金錢與權力及慾望腐蝕下的一張張醜惡嘴臉。那麼,《白夜》註定是一部傑作,自然也就不可替代了。

傅翔的文學評論觀,就是在實踐著文學評論的指向,就是不斷地發現:文學評論的思想,就是在認識中發現的理論,身體力行。所以,才有他的研究成果,讓他在文學評論界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

四.重構錯位的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要求評論家,在文學作品中不斷地發現,在認識中發現。因此,善於發現是評論家要掌握的重要方法,從學術的.做學問的思想指導下,真正用心地投入研讀作品,去粗取精,而不是局限於給文學作品作歸類,更不是做總結或下定義。

一個評論家如何看文學作品,似乎決定了他所要評論的內容,在思維認識上的態度,以及評論的角度的切入。假如評論家不能從作品中,看到什麼,也就是發現什麼,他能夠作出什麼樣的評論?從作品中看到什麼,發現什麼,這是至關重要的。評論家只有弄清楚這一點,他再著手發表評論,才會有說服力。否則,沒有認真研讀作品,或者看了看不出什麼,不能發現什麼,只是滿足於個人利益或裙帶關係的需要,是不可能有好的評論的。因此,就文學評論而言,是認識和發現導致了文學作品的意義,由此產生了評論家。

傅翔在評論作家史鐵生時認為,史鐵生經由殘疾造就了文學的輝煌,但他卻沒能超越殘疾本身。表面上看,史鐵生通過冥想的智慧戰勝了死亡,但在本質上卻沒能超越殘疾本身,也就是說,作家本人太看重了殘疾本身,以致於一直局限於以殘疾人的身份去思考問題。在《我與地壇》等散文篇什中都可以看到,作家一直是以殘疾人身份發問的,作家的冥想及動人的訴說也都是經由殘疾這個載體的。雖然這本身並沒有錯,但卻給人以一種印象:那就是作家一直對殘疾耿耿於懷。這點在《務虛筆記》中特別明顯。應該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值得稱讚的,因為殘疾人並不是都能對人生及生命做出這樣有力的發問,甚至更不能像史鐵生一樣對人生有相當深刻與透徹的參悟。但從苛求的角度而言,史鐵生的作品就更像是寫給殘疾人看的,而對健全人則構不成足夠的閱讀慾望與閱讀享受。在我看來,史鐵生更出色的才華在於散文,而不是小說。他可以是一名非凡的思想家與重要的作家,但決不是偉大與傑出的小說家。

評論家必須有務實精神,不要有過多的私心雜念。研讀作品時,首先要擺正位置,才不會偏離方向,才能發表獨到的見解,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評論的目的。傅翔在評論史鐵生及作品時做到了,不亢不卑,是難能可貴的。

論何一部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傳承下來,就因為這部作品能夠被人們接受和欣賞。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閱讀。人們不是看到精彩故事,就替這部作品喝彩,人們還看到了作品中隱蔽的內涵,有故事情節,有歷史背景,有政治經濟,有哲學思想…..等等價值的存在,這些最為原初的內客,不是孤立存在於作品中,而是涵蓋於作品中。因此,評論家就是要善於去發現這種隱蔽性,分賞出作品內存的真締。

傅翔在對作家王蒙的評論中說,王蒙不是純粹的小說家。這位部長級的作家老甩不開被談論的命運已經是註定的,而且王蒙自己也似乎樂於製造這個中心位置。應該說,王蒙的小說有其獨到的風格,和他的隨筆一樣,他在小說中已經慣於冷嘲熱諷,加上當過一回部長,語言充滿霸氣。《暗殺》、《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的發表只能說明王蒙還有的寫」,而在藝術上則沒什麼突破。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都微露疲態與老態,彷彿是為了支撐面子才去完成似的,自然,也就沒有《活動變人形》中的積極與堅決了。這種失敗可能來自於王蒙自視為中心的這種狀態身上,而許多作家對王蒙的這種代言人身份也相當警惕。儘管他已經不是文化部長了,但這部長級的待遇還是令許多作家感到了一種距離。於是,王蒙也乾脆獨來獨往,說話也乾脆尖銳了許多,從而也引發了許多爭論。自然。王蒙也就還在中心,自然也就還裝出一副爽朗與豁達的樣子。不可否認,王蒙的這種特立獨行有他的苦衷。有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他的話很容易被別人所誤解。實際上,王蒙並不想充當代言人的身分,他的許多用意深刻的小說及話語都是證明。但大伙兒都把他往那台上推,那他也就只好不辭了,但於內心卻充滿尷尬與苦楚。對於王蒙而言,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一種不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於小說而言,不幸則成定局。

文學評論的意義,就在於評論家發現了作家及作品的成績與缺陷,評論家具備這種發現,才能真正重構已經錯位的文學評論,否則,別無出路。作為評論家的傅翔,在重構文學評論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拓展。雖然他的評論不夠響亮,在排資論輩的今天,誰在乎一個無名小卒,發表了什麼觀點?他們一概充耳不聞,因為官僚與勢力,從來是不過問學問的!

傅翔認為,文學的價值是啟蒙和引導,而不是娛樂與擺設。文學是人學,關鍵是我們站在哪個角度切入」人」。傅翔同時指出,作家要有敏感的良心,就是要有感受真善美,,辯別假醜惡的能力。就是要有一顆純樸的心,要有愛,有同情,這也就是創作的激情與動力的根基。傅翔主張作家創作要有良知,因為良知就是指證,批判、揭露,是與不公,不義及假醜惡的鬥爭。是聲音,行動與勇氣。傅翔在面對小說家的想像時說:我們作家常常過多地依賴與使用了他們的想像,以為只要道聽途說就可以用他們神奇的想像杜撰出令人信服的真實。不客氣地說,這種蒼白的小說正是對讀者智力的一種嘲諷。

傅翔這種一針見血的文學評論,對於被評論的作家而言,既是交流探,,更是辨析警示。論何一個希望有所成就的作家,他們都不願去寫矇騙讀者的作品。傅翔關注的就是哪些有獨創性的作家,才會進入他的評論範疇。然而,當下平庸的作家與平庸的作品佔了大多數,真正有成就的作家實在太少了。那些所謂的評論家,混雜在這個群體中,混著過日子,左右逢源,沒一點建樹,卻很投緣,也過得很滋潤,完全喪失了作為評論家的本色,他們不因此而汗顏?

變革時代,社會在前進,經濟在發展,而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評論,也應當站在新時代的高度,用發展的思維去認識作品,去發現作品,讓已經錯位的文學評論,重新回歸到學術研究的本原上。要做到這一點,光靠一個傅翔是不夠的。本文只是拋磚引玉,文中所探討的問題,若能引起評論家的關注與反省,讓文學評論的學術風氣有所改變,我就心滿意足了。有些觀點僅是一己之見,不恰之處敬請方家賜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峽詩刊 的精彩文章:

TAG:海峽詩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真誠而又果敢的文學批評——讀楊光祖的評論集《文學世界的探險》
司馬3忌怒懟宋祖德,黃毅清評論區的評論有意思!
陳偉霆演技引爭議!尬演還是真帥?觀眾的評論真是令人意外
張丹峰微博半夜再次發文,網友評論炸翻評論區,顛覆三觀的事實!
如何評價趙薇,網友把微博評論關了吧
如何寫好一篇文學評論?
評論贈書,快來評論啦!
趙振宇:怎樣認識和發展新聞評論
馮小剛評論《我不是葯神》,被網友抨擊,關閉評論
評論 歷史不容褻瀆
文學評論 I 我讀美彬
謝霆鋒微博澄清謠言,網友的一條評論說出觀眾的心聲
李小璐發微博,卻因為輿論壓力關掉文博評論
司馬懿評論諸葛亮,怎麼感覺在評價袁紹
【原創評論】詩心永存
微讀 文學評論家
書畫評論 寄語心鑒
評論裁判敢罰我錢?NBA官方:泰倫盧不會因評論裁判的言論被罰款
古代文人愛在牆壁上題詩評論,堪稱最早的論壇
文學評論︱迷茫中的清醒——評長篇小說《真把愛情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