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

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

洪鼎芝:形勢與戰略研究工作者,有多個中央機關和國家部委工作經歷,參與過多項重大課題調查研究。

信息時代大國復興的條件

大國文明的復興,是需要諸多條件的。在互聯網信息時代創造新的人類文明,這些條件依然重要。

一要看國家的體量和發展空間以及治理能力,往往是綜合優勢者勝出。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中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其經濟增長都要依託「四個車輪」,即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資本積累(Capital formation)和技術(Technology)。因此,一個國家擁有人口、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等資源的稟賦如何,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日本經濟實力強,體量大,但發展空間小,所以後勁不足;俄羅斯空間大,但人口和經濟體量小,各種資源和力量不容易凝聚起來。中國人口眾多,國土遼闊,經濟產能發達,從空間和體量上都是重量級的,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活動,離開中國都不可能。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新一輪信息化帶動全球化的進程中,規則的決策者、制定者,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家,中美共贏是全世界的福祉。

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程度及治理能力的強弱,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從世界上看,不同國家的治理體系各不相同,治理能力也存在差異。但是,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沒有比較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比較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就不可能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不可能形成國家建設和發展所必需的向心力、凝聚力。

二要看一個國家的能量和信息集成密度。

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在為《文明之光》所寫的序言「大數據時代讀大歷史」一文中指出,要讀懂人類文明史,需要從宇宙形成的原點出發,用大歷史的眼光來看一切。要找到普適於宇宙與人類的第一性原理, 必須從最基本的概念,亦即能量、信息與時空出發。它們的結合,產生了能量密度與信息密度的概念。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都需要能量密度與信息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如人類每次新能源的革命,都帶來了巨大的文明革命。歷史上,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各類戰爭有時會帶來意外的效果,顛覆性地打通了文明交流的新渠道,而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航海、鐵路、飛機與網路,相當於縮短了地球的周長,提高了文明的交流,有效增加了信息的密度。在今天的世界,用鐵路與航海來建立地理的聯絡已不是那麼重要,而建立知識的橋樑,連接不同領域的孤島,才是推進文明的動力。知識跨領域的連接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導致我們網路時代的文明大爆炸。

因此,高質量的信息聚合是引導發展的關鍵。這些年來我們搞了許多高新技術開發區,但沒有科技信息、人才、產業等高質量要素的聚合,難於形成發展效應。而中關村的成功,某種意義上是有效組織了信息聚合,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場能,信息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必然引發各類發明創造成果。

三看民眾的社會文化能否接納並引導科技發展。

開放與學習是決定大國興起的條件。任何一個國家,無論自身的資源和要素稟賦有多豐富,也不可能靠自給自足的封閉發展和故步自封而實現強大。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並善於學習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先進經驗以及制度文明,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和國力強大的必由之路。

從歷史上看,阿拉伯文化曾經為科技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阿拉伯地區的後人在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逐漸趨於保守。基督教文明對推動科技發展有著天然的優勢。中國文化本質上是開放的文化,唐朝時期儒家文化與西來的印度佛教等文化結合,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景觀。但長期根植於農業社會土壤的中國文化,對科技文化開始時有些不適應。好在經歷五四運動「賽先生」「德先生」的教育後,重新以開放、包容、學習的心態積極吸納現代科技文化。但說實話,中國農業文化的歷史包袱很重,追趕了工業文明幾十年,民眾的理性、科學、民主、法治、專業等精神還有待進一步培育發展,否則我們這個國家無以在互聯網信息文明發展中大顯身手。開放性和創造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前途的關鍵因素。

四看能否形成獨特的科學理論體系,或具有顛覆性的重大科技發明成果。

創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是決定大國興起的根本動力。美國著名學者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通過分析五百年來世界大國興衰的經驗與教訓指出:大國興起,起於經濟和科技發達,以及隨之而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巧實力;大國之衰,衰於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度擴張並造成經濟和科技相對衰退落後。

現有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歐美國家發展出來的,有其合理精華,但並不是唯一的、窮盡的。比如西方醫學發展出來的醫療體系普及全球,有其合理成分,但中醫也有理論和實踐體系上的合理之處。歷史上俄羅斯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曾想獨立發展起一套科學理論框架,但都沒有成功。中國幾代精英學習西方科學文化近百年,至今也到了消化吸收西方文化精華、融合傳統文化精華,創立形成新的科學理論體系、話語系統的時候。西方科學學科發展越分越細,或許到了融會貫通的時候,此時,東方文化思維方式或許更有優勢。

近代以來,我國也曾產生過一批科學巨匠,特別是錢學森老人家融合中西方文化,在構建新的科學理論框架體系方面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思想財富。

對人類文明發展最有意義的是重大科技發明創造,一旦成功進入日常生活,便是顛覆性的社會變革,如石油能源及核能的使用,互聯網的發明等。或許今後十多年或幾十年內,人類將學會開發宇宙能,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生活的能源供應問題,各種「場」技術的使用,或許能徹底解決困擾人類的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生活將發生我們還無法想像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如果人類的文明德行配不上科技威力的跳躍性發展,近萬年的人類文明或許就在內鬥中走向終結。

(待續)

往期內容回顧 點擊文字直接閱讀

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42)

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41)

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4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摩別院漢鼎文化 的精彩文章:

人的本性與自私性芻議

TAG:維摩別院漢鼎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工業文明的婚姻制度
讓工業文明回歸自然之美
戰列艦——工業文明的結晶
工業文明,我偏不喜歡
明信片上的清朝手工業、農業
中信證券明明:撥開工業數據被高估的「疑雲」
從19世紀的鐵道之旅,讀懂工業文明巨變
《幻想計劃》記憶追溯:重回工業文明時代
他是《楚喬傳》宇文懷,自曝拍《無心法師》被潑工業染料險些失明
能否在地質記錄中發現人類之前的工業文明?
慕尼黑,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藝術結合得最完美的地方
大搜車姚軍紅:構建基於互聯網的產業協作網,推動汽車產業從工業文明走向數字文明
航空工業沈飛功勛員工代表:忠誠敬業 榮辱與共
人類之前地球上有過工業文明嗎?科學家這麼說
化學工業出版社溫強: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信息不透明問題
工業物聯網的黎明
徐工信息總經理張啟亮:工業互聯網是傳統工業軟體降低複雜度的必然產物
二里頭遺址出土神秘文物,形似現代工業產品,專家也不知道是什麼
深度好文:當工業設計遇上修辭手法?
上海工業遺存的「文化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