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去做了次心理諮詢

我去做了次心理諮詢

本篇來自讀者魔傑黑啤酒,她寫得很認真,與我數次溝通。而我站在一個「從來沒有做過心理諮詢,很好奇」的普通讀者角度,提出了許多我的疑問,她也一一作了回復,希望可以幫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很欣賞她的態度——助人者天助。面對困惑、痛苦,自己追索,尋求專業幫助,是比怨天尤人無法自拔,更「有用」,更能讓你「快點好起來的」

我為何要去做心理諮詢

我最初開始學習的是育兒學,那些有名的育兒家的書也沒有少看,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不少理念我只能停留在頭腦里,無法融入身心——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情況,我周圍的不少家長都有相同的疑問。於是在一個碰巧的機會,我接觸了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這是我正式接觸心理學的開始。通過閱讀心理學書籍,我才知道為什麼我會對理念出現知道而做不到的情況。也正是通過閱讀心理學書籍,我幾乎解決了在育兒上不能知行合一的情況。

通過讀書和學習,我能夠看懂一大部分自己以及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所以我也一度認為心理學自學其實就夠了,並不一定要去尋求諮詢師幫助。但是實際上自己學習心理學知識是遠遠不夠解決問題的,尤其當他人的問題勾起你自己創傷的時候,簡直是一場災難。說得通俗一些,那些大名鼎鼎的心理諮詢師自己也堅持每周幾次的心理諮詢,他們也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最初我自己想到去諮詢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去應對來自婆家和先生的壓力,曾經一度非常焦慮。我想大家都知道焦慮會讓人盲目,會讓人將自身的負面情緒轉嫁出去,首當其衝受害的就會是小孩子。

我家孩子是女兒,我本身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喜歡孩子,不過這不影響我很喜歡我女兒,只是我是堅決不想要二胎了。但是我婆婆重男輕女非常嚴重,每次見面都在催我要二胎,即使我拒絕了她也聽不到。如果只是我婆婆壓力還沒有什麼,但是後來我先生也開始沒事跟我提二胎的事情。最讓我崩潰的是,我對我先生原本的認知他是喜歡女兒更甚的,對於二胎他並不是想要。可是後來我發現,也許先生只是意識層面覺得女孩很好,但是潛意識他也覺得應該有人養老送終傳宗接代。當我直面這個真相的時候,我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我先生家庭是對孩子要必須精心照料,從衣著食物到磕碰叮咬都非常地計較。女兒臉上兩個傷疤都是婆婆造成的,但是我認為小孩子淘氣磕了碰了很正常,蚊蟲叮咬也是不能避免的,在婆婆自責的時候是安慰婆婆的。包括先生帶孩子出去,孩子發燒幾天不退我也沒有責怪過一句。由於知道我婆婆對孩子是一千個小心,所以當我帶孩子磕碰被婆婆指責的時候雖然不舒服但是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可是當我帶著孩子出門,經歷飛機晚點一路顛簸回到家裡的時候,先生沒有一句歡迎而是劈頭蓋臉指責我的那一剎那我徹底就崩潰了。

每家都免不了吵架,我和先生亦是如此。但是我不能忍受我先生一吵架都把離婚掛在嘴邊這一點。先生和我提到過以前公婆吵架婆婆要騎自行車帶他走的經歷,我也指責過先生說你自己被你家傷害過別來傷害我。

同樣,我先生有問題,我自身也有問題。我小學就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在爺爺奶奶家上學,什麼事情都要自力更生。到了後期,因為學習成績不太好,家裡給我安排了包括上學工作各方面的問題不許我自己有選擇的餘地,我也沒有什麼機會承擔自己行為後果的經驗。所以在結婚的一段時間,我有很多事情是條件反射性地依賴我先生,覺得有他就不需要自己努力了,一段時間甚至感覺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也不想動腦子。我先生因此對我冷嘲熱諷,一點都不像戀愛和剛結婚時期對我的包容。我當時非常不理解是什麼讓我先生變得對我如此挑剔,甚至原本很多事情他都是支持的我,到了現在我想要去做什麼他不至於不同意但是卻是冷冷淡淡表示我在做無用功。

其實這些事情,我都看到了背後存在的原因,但是我卻沒有力量去面對,導致很多小事不知道為什麼就演變成了大爭吵。於是我決定去找一個諮詢師談一談。

心理諮詢長啥樣

如果你去做諮詢就會發現,諮詢師其實不會正面給你一個解決問題的答案。心理諮詢並不是你將問題拋給諮詢師,等待諮詢師幫你解決,諮詢師他做的是對你無條件的陪伴和接納,然後讓你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開始我帶著一肚子的問題想要諮詢,但是和諮詢師真正開始諮詢我覺得我其實最直接地說出了我問題的所在:我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所以我不太懂得以如你所願的方式愛人,有一有機會我會先溺愛自己;我從小不被允許對長輩有任何攻擊的表示,所以我沒有辦法接納別人的對我的攻擊。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個人的力量不足以維持子自身的發展。其實所有人都是一樣,看似存在無數的問題,而中心點卻只有那麼一兩個。

諮詢過程中,諮詢師說的並不會太多,更多的是引導我去碰觸自己的內心,和自己建立一個鏈接,和父母建立一個鏈接。其實心理問題不過源自於我們無法與自己,與他人建立連接。無法與自己建立連接,就會出現分裂的自己,從而出現精神方面疾病。無法與他人建立連接,便無法與他人產生感情。

每個人的情況的不同,諮詢次數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只要能與諮詢師建立連接,一定會越來越好。回頭便會發現,你有了力量去解決身邊的問題,有了力量去化解來自他人的對自己的攻擊,更有了力量去包容不同觀點和聲音。我們常說的寬宏包容,一定是指你有足夠的力量去化解他們對你的攻擊,而絕對不是讓你低聲下氣憋著一口悶氣去忍耐。所以,直接告訴別人你要寬容大量是沒有用的,真正的解決辦法是給與他們力量。

事實上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焦慮源自於發現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發現自己有了能力的時候,便不再害怕面對問題了。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應該是對待問題的態度和匱乏的力量感。對待問題的態度和力量感源自我們原生家庭被父母對待的方式,這就比如如果一個孩子的憤怒從來不曾被父母接納,那麼在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他也無法承受來自別人的憤怒。童年的遭遇使得他沒有力量化解來自他人對自己的憤怒,一旦接收到來自別人的怒氣他就會有一種被攻擊崩潰的感覺。可是,如果當這個人接受了心理諮詢,經歷過自己的怒火被諮詢師接納和包容的經驗,那麼慢慢的他便有了化解他人怒氣的能力。

諮詢師不會直接給來訪者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通過陪伴與接納直到來訪者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如果諮詢師直接給與來來訪者答案,這是違背諮詢倫理的,也等同於剝奪來訪者選擇的權利。諮詢師會引導碰觸來訪者的內心,等待來訪者選擇自己的答案。即使在來訪者出現不願意或逃避面對真相,諮詢師也不會「糾正」或「評判」來訪者的選擇,而是繼續陪伴和接納,相信來訪者。有的時候諮詢師也會在原地等待來訪者,慢慢願意接受事情真相。只有在來訪者出現自殺和傷害他人傾向時候,諮詢師才會給與明確的意見。

諮詢師如何選擇及收費

在選擇諮詢師上,我們必須要慎重。由於現在國人對心理認識的提高,又由於國家對心理諮詢市場管理的不完善,很多人在沒有接受足夠正規的諮詢師培訓,帶著一身問題就出來給人做諮詢。

一個真正好的諮詢師,在自身成長上是要花上很大的精力和財力的,遠非那些為了證書而考試的人所能比的,所以好的諮詢師的價格一定不會太便宜。諮詢師價格五花百門,從一兩百到上千的跨度大得讓你覺得一臉懵逼。但是在心理諮詢市場可以遵循一個原則:價錢額外高的未必一定效果真的好,但是價格低得離譜的效果一定不好。諮詢師提供的服務基本上是一分錢一分貨的。我的諮詢師價格是800元/50分鐘,我聽說過的武志紅老師提到自己的諮詢師價格是1000元/60分鐘,叢非從老師1200/60分鐘。當然武志紅和叢非從已經是很出名的心理諮詢師了,價格上千自然有他們的道理。那些標註一次諮詢兩百三百的,不用想,肯定是剛拿了一個證書然後找來訪者練手的。沒有經過良好系統培訓的諮詢師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的,他們不僅不能給來訪者帶來好處,甚至會加重來訪者的問題。

關於諮詢師的選擇,除了看價格之外還有三點需要注意。

1、要選擇和自己匹配的諮詢師,也就是要選擇那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放鬆,信任,被保護的諮詢師,這樣容易建立好的咨訪關係,良好的咨訪關係本身就有療效。所以在選擇諮詢師的時候要了解他的人格特點,個人修養。

2、要了解諮詢師的資歷,資質和專長。最好選擇哪種科班出身,又經歷過良好的系統的訓練,比如說良好的個人成長經歷,嚴格系統的培訓和相關經驗的諮詢師。

3、諮詢師的職業操守也是必須要經得起考驗的,之前還聽說過有諮詢師誘惑來訪者發生了不可描述事情的消息。(當然,這種事情非常少見。)

我的諮詢師是本碩心理學專業,碩士是清華大學心理學畢業的。自己現在在高校做心理學導師和心理諮詢,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工作室,接受個人和團體的心理諮詢工作,和團體沙盤培訓。每年要花一大筆的錢用於自身學習和個人素質的修養上。

但是無論如何,還需要明確一點,諮詢師的任務不是幫你解決問題,而是陪伴在你身邊接納你給你力量。心理諮詢師的能力取決於個人自我心理深度的生命體驗,而不是我們諮詢工具的本身。

心理諮詢的Q&A

雖然近年來,心理諮詢越來越被我國民眾所接受,但絕大部分的人,依舊認為心理諮詢師就是心理醫生,是給心理有病的人做治療的。更糟糕的是,也許剩下的對「心理諮詢」有了解的人,也不一定認為自己需要接受心理療愈。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其中絕大部分問題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這些傷痛或許在意識中已經被我們遺忘,但是實際上它依舊存在我們潛意識當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舉一個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常舉的例子: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尋找伴侶的時候都遵循著這麼一個定律:重複童年的快樂或者修正童年的錯誤。我們尋找的伴侶,其實就是我們童年的父母的影子。如果我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會尋找一個和父母差不多的對象來延續童年的快樂,繼續將童年得到父母的愛的感覺代入戀情中。而如果我們擁有一個糟糕的童年,有糟糕的父母,我們就會尋找一個與父母相似的戀人,立志於將對方改造成我們理想中父母的樣子。我們尋找伴侶的標準,就是原生家庭父母的標準。

再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周圍的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一切強迫傾向,如總覺得門沒有鎖好,需要自己確認幾次才能放心;如有完美主義傾向;又如有一些潔癖等等。(松媽躺槍)

強迫傾向其實是我們潛意識的反應,只不過我們的頭腦根本不知道這些潛意識到底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為了逃避我們受到傷害的帶來的痛苦,我們將很多事情壓在潛意識中,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我們很好,我們很幸福。強迫傾向或許還僅僅是有的時候給自己帶來一些小不便,但是當強迫傾向走向更嚴重的強迫症之時,就連心理諮詢師也不能確保一定可以治癒。強迫症在心理學被稱為:不死的癌症。

列舉了一些在心理諮詢方面常見的疑問,供大家參考:

Q:都是當媽的人還糾結自己的媽媽有沒有能力愛自己做什麼?

A:當然為了更好的成為自己,為了更有力量前行。這個問題有點類似,你都當媽了還XXX?難道當媽的就不是人了么?

Q:諮詢前要做什麼?

A:個人覺得諮詢前最好弄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諮詢,諮詢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如果不知道從何開口,可以先談談自己的一些對事情的感想感受。諮詢時間是一個小時,收費較高,不要把時間花在沉默上。當然,如果能有一些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或者覺知力會更好的幫助自己和諮詢師建立鏈接,讓諮詢師能更好的幫助你。

Q:諮詢的效果如何?諮詢頻率是什麼?

A:這個應該是因人而異,你的狀態好,就能迅速進入狀態,諮詢師就能更快的跟你建立連接。當然,如果有一些心理學常識會讓諮詢變得更有效率。頻率也是因人而異,根據個人。

Q:諮詢為什麼那麼貴?

A:NO PAY NO GAIN,不要做有人能完全無條件為你服務的白日夢。諮詢師的付出絕對對得起它的價格,不然憑什麼要接受你這一身的負能量?

Q:究竟是自己去做諮詢,還是應該帶自己覺得有問題的人去諮詢?

A:心理諮詢的原則是「誰痛苦,誰改變。」,所以最好是能自發地去尋求諮詢師的幫助,因為這樣會讓你儘快與諮詢師建立鏈接,使得諮詢師能更好更快的對你進行幫助。但是若是你想要帶一個非自願的人去諮詢,這個人無論是因為不自願而充滿防備也好,還是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也好,以談話的方式都不容易與諮詢師建立連接。這個時候最好尋找那些會沙盤技術,繪畫心理學技術或者其他非直接性對話技術的心理諮詢師。

Q:什麼時候需要尋求諮詢師的幫助?

A: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是因人而異的,我的答案是你覺得痛苦,或者你想要改變痛苦現狀(無論是你想改變自己還是想改變他人,這都是你想要改變)的時候。

Q:心理諮詢既然那麼好,為什麼去的那麼少?

A:第一個原因是讓人去真正面對「自己其實是有問題」的這個真相實在是很痛苦的,與其面對這個痛苦絕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逃避,我想著應該是國人對心理諮詢有偏見和錯無意識的根本。正是如此,他們越是想迴避自己的問題,越是不願意去做心理諮詢。

第二個原因,好的心理諮詢師價格確實不菲,按照一個程序10到12次,沒有個萬八千是堅持不下來的。咱們國人似乎總覺得把錢花在看不見的地方是一件虧本的事,寧可出了問題再花錢解決,這應該是國人不去諮詢的第二個原因吧。

Q:心理諮詢的任務是什麼?

A:認識自己的內、外世界。糾正不合理的慾望和錯誤觀念,學會面對現實和應對現實。

Q:心理諮詢師的任務是什麼?

A:使來訪者學會理解他人,使來訪者增強自知之明,協助求助者構建合理的行為模式。

Q:諮詢師的引導方式?

A:精通不同流派的諮詢師的引導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有些諮詢師會選擇讓你與自己的意象對話;有的諮詢師會從你擺的沙盤和繪畫了解你的內心然後指引你;還有的諮詢師會將事情擺出來讓自己洞悉裡面的道。諮詢師的引導方式與諮詢師擅長的領域流派不同而有所不同。

Q:心理諮詢會解決我的個人/生活問題,解決我的焦慮嗎?

A:諮詢師的任務不是幫你解決問題,而是陪伴在你身邊接納你給你力量。心理諮詢師的能力取決於個人自我心理深度的生命體驗,而不是我們諮詢工具的本身。心理諮詢師是共情,接納,跟隨你,給你力量的人。他們不會從方法上給你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是會從給本上給與你解決力量的問題。你的問題依舊存在,不同的是你會發現面對這些問題你不再痛苦和焦慮(或緩解)。哪怕讓你痛苦的人沒有改變,你有了不被他們牽引情緒的力量,甚至是有了理解他們的能力接納他們攻擊的力量。

Q:為什麼要選擇資歷深,每年都要自我學習和深造的諮詢師

A:心理諮詢師是個助人自助的行業,在療愈別人的時候,會碰觸自己的傷痛的可能,這個時候就非常考驗心理諮詢師的內心能力。若是來訪者碰觸到心理諮詢師的傷痛,不夠強大的諮詢師很可能因此出現其他情況。資深的諮詢師會因為對來訪者的職業上的關注,而從中獲得思考,療愈自己,成長自己。

推薦相關書籍

我去尋找諮詢師,也是建立在我對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之上的,是一個對心理學學習逐漸深入的需要。如果新手上路,還是可以先看看一些相關書籍,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喜歡的。

入門級:

武志紅: 《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中國式的情與愛》

帕璀斯·埃文斯: 《不要用愛控制我》

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母愛的羈絆》

許常德 :《母愛真可怕》

進階級:

約翰·格雷:《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奧古斯都·皮納爾 :《熱鍋上的家庭》

科斯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1-3

武志紅 :《巨嬰國》

當然,關於心理學的好書遠不止這些,我只是提供一些通俗易懂的書單供大家輕鬆零基礎走進心理學。願大家都能從心理學受益,都能有屬於自己的諮詢師,都能有被人看見的機會,都有被愛照亮的人生。

編後:作為一名心理諮詢方面的小白,我反覆問了她幾次心理諮詢的療效如何,她的生活有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么?但是我心裡也清楚,「心理」這個事,必然不是一次兩次的諮詢,就能夠脫胎換骨。與世界和解,與他人和解,與擰巴的自己和解,是個長期的過程。

她說的一句話很好——一次諮詢給我的力量可以足夠我面對現在的情況。或許在日後我有新的問題,又會尋求幫助。但一次幫助,我就看到了諮詢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自己一個人努力就能夠獲得的。

再次用我和她的共識結語——自助者天助。只有自助了,能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愛是一切的源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松媽媽去遊河 的精彩文章:

TAG:和松媽媽去遊河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我要去做心理諮詢?
學了很多心理課程,解決問題還不如一次心理諮詢?
如果你一直做心理諮詢下去,你想給世界帶來點什麼?
長程心理諮詢給我帶來了什麼
做完心理諮詢,為什麼我還是不開心?
出現了這些情況,你就必須找心理諮詢師談一談了
長程心理諮詢給我帶來了什麼2
情感諮詢:我想挽回他,但是他不理我怎麼辦?
去做心理諮詢的人就是病人嗎?
我需要心理諮詢嗎?
我是個學了心理諮詢的碼農,我沒有轉行,卻找到了幸福
我們見過的那些心理諮詢師
淺談一下,怎麼樣算是找對了心理諮詢師?
我們請了3個心理諮詢師,說出他們の育兒故事
為什麼孩子做完心理諮詢會出現討厭父母的行為,心理老師幫你解答
我是心理諮詢師
我為什麼做管理諮詢,又為什麼不做了?
心理諮詢師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好接觸嗎?
如果你想聊心事,就給心理諮詢師打個電話
今天,你來做一次情感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