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凡爾登戰役一百周年——陸軍戰術演變及其對中國軍事改革的啟示

原創┃凡爾登戰役一百周年——陸軍戰術演變及其對中國軍事改革的啟示

文┃祁鑫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伍》

東方出版社出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號:zggjls

戰爭史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進攻與防禦的技戰術持續競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優劣勢反覆轉化。某一時期主導的戰術理論或經驗,因為武器裝備、軍力動員、後勤保障、工業能力等條件的變化,往往就不再有效。軍事家和軍隊領袖經常依賴過往的成功經驗,對技術、武器和戰術的變革若不敏感,就可能會導致軍隊在新戰爭中敗北。工業革命以來,軍事技術裝備發展提速,更加劇了這一現象。

普法戰爭影響與武器進步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以軍事動員能力和優秀機動作戰手段,迅速擊敗法軍並俘虜法國皇帝。這場戰爭對歐洲的軍事理念影響深遠:主動進攻是戰爭獲勝的關鍵,因此進攻戰略優於防禦戰略;武器裝備的改進應有利於進攻;利用機動迂迴,發動決定性戰役,戰爭便能夠在幾個星期內結束;勝利最終來自步兵的刺刀衝鋒,戰鬥意志是最重要的。

但是,普法戰爭之後無論是武器裝備、戰術手段,還是一戰前的實戰都逐漸背離上述觀點。隨著連發步槍、重機槍、輕機槍先後問世,步兵的死亡地帶從1870年的300米延伸到20世紀初的2000米。火炮性能的改進不只體現在射程和射速上,由於無煙火藥的使用,火炮發射位置相對隱蔽,不易被敵方發現。1904年迫擊炮問世,迫擊炮彈道弧線較高,可以打擊遮蔽物後面的人員裝備。此外,飛機和化學武器的使用也加大了戰爭的破壞力。

防禦技戰術最重要的改變是鐵絲網的應用和塹壕築壘的強化。看起來很簡單的鐵絲網,卻對步兵衝鋒造成極大阻礙,即使是炮火轟擊也難以徹底清除。塹壕和掩體保護下的機槍火炮構成了強大的火力網,一戰前常用的密集散兵線進攻(兵與兵的間隔僅為一步),會被徹底擊潰。

日俄戰爭

一戰前的進攻和防禦力量,由於武器進步都大大增強。歐洲軍界高層在進攻理論的影響下,忽略了防禦戰術在火力強化下的質變。多數歐洲國家一戰前民族主義高漲,在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下,士氣高昂和獲勝決心更推動了「進攻崇拜」。比如,法國名將福煦認為「決定勝負的將是絕對的進攻和古典戰鬥精神」。俄國軍界甚至認為「在不得已防禦時,火力主要目的是破壞敵軍士氣」。

日俄戰爭:陣地防禦優勢顯現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勝,但代價高昂,最能體現防禦優勢的戰例非旅順戰役莫屬。是役開始階段,日軍投入六萬人,火炮四百多門,俄軍四萬人,火炮六百多門。日軍為減少傷亡,於夜間發動攻勢,但俄軍防禦工事堅固,機槍火炮打擊猛烈。戰役初期,日兵力傷亡三分之一,俄軍不足十分之一。日軍以密集散兵線進攻,充分暴露於俄軍火力之下,傷亡倍加慘重。

戰役後期,日本動用了威力強大的280毫米榴彈炮,向俄軍發射了150萬發炮彈,最終以接近俄軍傷亡人數1.5倍的代價攻克旅順。日軍武器裝備、軍事素質都有一定優勢,卻贏得如此艱難,就是沒有意識到俄軍的防禦優勢。

凡爾登戰役的攻防經驗得失

一戰爆發後,德軍想通過縮小版的「施里芬計劃」從比利時迂迴繞過法軍防線,南下直擊巴黎,這是明顯的主動進攻取向。但是法國總參謀長霞飛利用法國發達的鐵路將預備部隊輸送至進攻德軍的側翼,反迂迴了德軍,德軍則想進一步迂迴法軍。相對於投入的數百萬軍隊來說,從瑞士到比利時海岸的西線戰場並不大,戰略層面實施機動迂迴攻擊側翼的空間本來就有限,雙方反覆運用迂迴策略將戰線拉長並最終連成一線,形成全線對峙格局。1914年底協約國軍與德軍都加緊修壕築壘,進入了僵持一年多的陣地攻防戰。

霞飛將軍,法國元帥和軍事家。一戰初期的法國總指揮。性格沉穩,略顯遲鈍,人稱「遲鈍將軍」。

1916年初德國為打破僵局發動了凡爾登戰役,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叫囂要讓法國人的血在凡爾登流盡。凡爾登要塞是法國東北部的最大要塞,距巴黎僅135英里,一旦被攻破,法軍整體防線被切斷,巴黎東北門戶大開,將極大打擊法國軍民的信心。

法金漢,德國軍事家、步兵上將,1896 年至1903 年在中國服役,參與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施里芬計劃失敗後,法金漢接任德軍總參謀長,策划了「向大海進軍」行動,意圖奪取法國北部港口,切斷英法兩國的直接聯繫, 但未能克盡全功。法金漢因此被解職,興登堡繼任總參謀長。

凡爾登要塞由四條防禦地帶,五個大型堡壘群,幾十個永備築壘構成,本來固若金湯。1914年比利時列日要塞被德軍攻下後,霞飛認為要塞防守沒有意義,遂運走大量人員,撤離了四千多門火炮,包括兩千多門大口徑固定火炮。後來情報部門判定德軍要進攻凡爾登後,霞飛派遣部隊支援凡爾登,不過相比德軍精心隱蔽部隊調動和集中優勢炮火,為時已晚。

100年前的2月21日清晨,凡爾登戰役打響,德軍以空前密集的火炮向法軍發射了至少一百萬發炮彈。數倍於敵軍的德國精銳軍團,在四天內突破法軍三條防線,並佔領了最重要的炮台杜奧蒙堡,凡爾登岌岌可危。幸虧貝當將軍被緊急任命為凡爾登防禦戰總指揮,他穩定住局勢,通過唯一一條與後方相連的公路,在一周內運送了19萬士兵、2.3萬噸彈藥到達凡爾登。貝當將軍及時高效的後勤戰略令法軍數量與德軍匹配甚至佔優勢。同時,貝當將軍擴大了法軍戰略防禦縱深,從而扭轉了危局。

貝當, 法國陸軍將領、政治家、維希法國國家元首、總理。一戰期間因領導凡爾登戰役而出名。在法軍索姆河慘敗後,他在最黑暗的時候重振了法軍的士氣。二戰法國戰敗後,出任維希政府總理,後任維希政府元首,成為納粹德國的傀儡。1945年4 月被捕,同年8 月因叛國罪被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後改判終身監禁。

從整個戰役過程來看,3月初德軍已基本失去攻佔凡爾登的機會,但吸引法國軍隊的目的達到,法軍很長一段時間無力抽調兵力備戰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變為爭奪塹壕和堡壘的消耗戰。7月索姆河戰役爆發,一戰東線的俄軍也發起大規模戰役,凡爾登德軍被大量調往索姆河與俄國前線。9月開始德軍徹底轉入防禦狀態。10月以後法軍奪回了部分失地,12月18日,這場歷時10個月的、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戰役結束。

西線消耗戰的特點是戰壕防禦一旦固化,防禦方可以不斷增兵挖壕築壘,令防線橫寬縱深擴充到無法突破的形勢。進攻方要通過隱蔽兵力部署,發動突然猛烈的襲擊,以求在敵方後備部隊前來支援前突破防線。凡爾登戰役前四天德軍取得的戰果,正是依靠密集火力和行動突然獲得的。好在法國人應對迅速,調集足夠後備力量鞏固防線,也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重火炮很難跟上突破的軍隊,德軍後繼進攻乏力。

凡爾登戰役塹壕內的士兵

凡爾登戰役德國運用的戰役前期密集炮火打擊,在之後的其他戰役中被發揮到極致,不過協約國和德國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協約國的炮火攻擊常常多達數天,消耗無數彈藥,企圖徹底摧毀對方陣地。但長期火炮準備暴露了主攻地點,攻擊突然性喪失,讓敵方有充足時間調集預備部隊,在後方挖掘新戰壕。德國進攻主要以數小時的猛烈密集火力壓制敵方的炮火(而非破壞其工事),製造進攻時間窗口,進攻的突然性並未喪失。

在凡爾登戰役前期,炮火準備後的步兵攻擊,與日俄戰爭相比並無多大改善,無論是德軍的衝鋒,還是法軍的反衝鋒,都是兵力相對密集、不顧兵力損失的魯莽攻擊。法國貝當將軍對防禦優勢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主張進攻的總參謀長霞飛1916年4月底將其調到中央集團軍,由尼維爾將軍接手凡爾登的防禦任務。5月下旬尼維爾發動了一系列反擊,法軍蒙受嚴重損失,杜奧蒙炮台得而復失。

1914年西線僵持局面形成時,德國和協約國的陣地防線都簡單原始,是所謂的基點式防禦:戰壕之間沒有交通壕連接,據點缺乏保護,間隙較大,縱深很淺。攻防戰嚴重減員,這促使雙方改進陣地,提高防護能力,交通壕、步兵掩體、機槍巢和避彈所等陸續出現,但仍然沒能有效利用防禦縱深。凡爾登戰役期間,無論是霞飛還是法金漢,都堅持寸土不讓,大量軍隊集中於陣地的第一道防線,這裡正是進攻方的重點炮轟區域,因此造成士兵驚人的無謂傷亡。

基點式防禦陣地

凡爾登戰役平均每月傷亡十萬人,傷亡總數近百萬,進攻密集魯莽、防守兵力配置不當是重要原因。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會戰的這場戰役也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10月中下旬,尼維爾將軍在進攻中充分運用徐進彈幕射擊戰術。在步兵攻擊過程中,炮彈彈幕保持在步兵前面的安全距離上延伸射擊,以殺傷敵方阻擊力量。法國炮兵和步兵精準配合,迅速拿下德軍前沿陣地,直逼杜奧蒙炮台。徐進彈幕是火炮支援的基本戰術,對步炮的協同配合要求較高。

杜奧蒙炮台

此時的步兵攻擊也不再是簡單的密集散兵衝鋒,而是分成不同集群的散兵線,在徐進彈幕和伴隨火炮支援下,一個波次一個波次地攻擊敵方。散兵線步兵之間的距離增加到了四、五步,甚至六步。這樣的衝鋒既在空間上降低密度,以減少人員損失,又在時間上保持足夠的進攻壓力。在尼維爾將軍新進攻戰術指導下,法軍收復了杜奧蒙和沃克斯炮台。尼維爾聲名鵲起,取代霞飛成為法軍總司令。

德國的彈性縱深防禦戰術

德軍總結凡爾登、索姆河等戰役的經驗教訓,於1917年開始應用彈性縱深防禦戰術體系。如下圖所示,陣線防禦縱深加大,原來兵力集中的第一陣線被改為警戒陣地,只派少量部隊駐守,警戒陣地之後才是主要戰鬥地帶,因為距離較遠,隨著英法聯軍炮火攻擊減弱,德軍力量配置卻逐漸加強,五公里左右的後方地帶還有預備部隊,可以隨時支援前方,萬一前方陣線被突破,也能迅速彌合缺口。

德國縱深防禦陣地示意圖

警戒帶的少量守軍並不是一遇攻擊就後撤,而是抓住時機與戰鬥帶的軍隊配合或就地發起反擊。兩個地帶的防禦工事會遭到嚴重破壞,但活著的士兵在反斜坡、殘存的掩體、加強工事和炮擊造成的彈坑裡隨時偷襲阻擊英法聯軍。德軍的炮兵則打擊深入己方陣地的聯軍的身後,切斷他們與後方的聯繫。聯軍部隊看似突破了德軍防線,但身處完全陌生的敵方陣地,遭到德軍精確炮火與處處潛伏的小分隊的聯合打擊。彈性防禦的精髓不在於寸土必爭,關鍵是結合縱深、地形、反擊和炮火殺傷敵軍,令敵軍不能鞏固攻下的陣地。

1917年,尼維爾過於迷信長期炮火準備和徐進彈幕的成功經驗,輕視德軍,對他們的彈性防禦體系一無所知。「尼維爾悲劇」之戰於4月16日開始,法國不到一個月損失134000人,慘重的傷亡激起了法國兵變。整個尼維爾會戰,協約國一共傷亡34萬人,德軍傷亡不到前者的一半。

一戰的結束及其對二戰的影響

最諷刺的是,德國人雖然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禦體系,但他們沒有笑到最後。1918年俄國已退出戰爭,德國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壓力,以為可以趁機一舉擊敗協約國軍隊。德國的進攻戰術比起凡爾登時期有很多改進,但協約國也採納了彈性防禦戰術。1918年3月至7月,在魯登道夫會戰開始階段,德國的進攻取得了重要的戰術成果,但防禦方整體優勢無法撼動,戰術突破不能轉化成戰役勝利,德國主力消耗殆盡,11月宣布投降。

一戰時期的坦克

一戰時武器火力的增強同時提升了部隊進攻和防禦力量,由於複雜和縱深的彈性防禦體系令守方優勢顯著。戰爭初期德國和法國的軍隊迅速布滿了西線戰場,戰略上迂迴機動的空間幾乎不存在,因此只能進入拼消耗的陣地攻防戰。

正如尼維爾將軍對過去進攻經驗的迷信,經歷了地獄般戰場歷練,並最終以陣地防禦獲勝的法國一樣掉進了路徑依賴的陷阱。法國軍事思想尤其僵化,他們沿著法德邊境修建了馬奇諾防線,指望這條靜態的防線能像凡爾登要塞那樣擋住德國。雖然英國早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就動用了坦克,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坦克作用有限。一戰後二十多年,法國和英國都忽視了坦克的潛力,仍將其定位於支援步兵,德國認識到了坦克在陸戰中的核心作用,發展出了一套圍繞坦克的完整戰術理論。

坦克技戰術的成熟令主動進攻方重獲優勢。一戰中攻方的縱深突破始終無法轉為戰役勝利,就在於缺乏一種像坦克一樣集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於一體的強大武器,導致突破後的步兵缺乏重火力支援,自身防禦差,而且速度慢,不能迅速擴大戰果。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以閃電戰將坦克優勢徹底發揮出來,僅用43天就擊敗法國。

二戰時期的坦克

戰爭結果並不只由軍事戰術能力決定。雖然普法戰爭以來,德國就勤於總結戰爭經驗,以指導其軍事理論的發展。但其國家層面的戰略始終有欠缺,德國在兩次大戰中都兩線作戰,以其有限的資源和工業與其他大國拼消耗。無論德國的軍事戰術理論多麼先進,軍人多麼善戰,取得階段性成功後,終要面對更為強大對手的「總體戰」戰略。

當今的政治經濟環境下,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很小,但地區局部衝突頻仍,國家軍事力量更多體現於威懾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此種能力所需的現代戰爭打擊手段,仍要以強大的經濟基礎為保障。中國應在民富國強的基礎上,緊跟現代戰爭技戰術發展趨勢,並靈活運用地緣政治和外交策略,保持軍事威懾性,力爭不戰而屈人之兵。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原創┃西班牙,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現代國家
原創┃西班牙猶太人的盛與衰:穆斯林與基督教政權交替中的時代縮影
被埋沒的異姓王——福康安的身世
原創┃《中國國家歷史·柒》封底書脊篇
蒙古鐵騎征服歐亞,為什麼非洲人沒有騎著斑馬去打仗呢?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打造現代化的大國空軍:中國第二代戰機或將提前退出現役!
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大國空軍:中國第二代戰機或將提前退出現役!
美稱中國第二艘航母戰力強大 乃是中國海軍革命性發展
二戰時期中國赴緬作戰遠征軍的最後結局
十四年抗戰中的中國空軍
抗戰中國這個省無一人被俘:發動最讓日軍膽寒戰役 美軍說出真相
中國解放軍將新型戰艦投入使用,從此海軍又擁有了一艘戰略級武器
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稱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 國防部回應
美軍「攪亂」南海 中國艦隊實戰化演練回應
中國新型戰艦亮相,實現電子作戰攻擊對手,國際作戰優勢突出
中國海軍傳奇戰艦魔改即將完成,戰力翻倍還能再戰20年!
中國的春秋爭霸和戰國兼并
中國研發主戰坦克亮相泰國陸軍媒體開放日
一戰德國暴風突擊隊的秘密武器 中國軍人手中的花機關
恭喜!「中華第一艦」重回戰場,中國海軍戰鬥力將更加強大!
中國海軍迎來一員悍將,戰鬥力爆棚,可令航母戰鬥力翻倍
中國海軍殲轟7A戰機攜帶這新武器,意味向全域作戰轉型
【學術動態】 國際主流學術與中國歷史現實:中國經濟史理論的創新——李伯重教授在第四屆思勉原創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紅海行動》展中國軍魂 超強戰鬥力獲國際點贊
藍天標兵 大國儀仗!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