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咬定青山不放鬆——恆志踐行,福業可期

咬定青山不放鬆——恆志踐行,福業可期

文/陳景展

高人窮理遵天命,深究遠慮避惡徑。理若不合不處事,所以輕易不遭橫。愚夫從來不窮理,處事從欲好任性。此等恰似渾水魚,不分南北與東西。自入王法投落網,後悔難免受五行。

言行與天地之道相合(資料圖)

欲除完了就要究本,所以叫除欲究本。高人生於天地之間,不斷地反思、糾正,使自己的言行與天地之道相合。愚人糊裡糊塗的,不辨善惡,不究善惡的根源。不究善惡的根源就難以去察心,不知道察心就不知道修行,不知道去改正,也不知道禍患和富貴的根由在哪兒,不懂得一切是自己所造,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老天爺只是給了一個規律而已,真正的主宰者是我們自己。正因為高人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不斷地去把握命運,掌握自己,甚至於最後扭轉乾坤。愚人是渾渾沌沌,隨波逐流,在煩惱之中又生煩惱。今世煩惱,抓不住根由,就埋怨,總是在末尾上打轉。這一段文字祖師告訴我們要究本,要窮理,要盡性,這樣子的人才是不枉活於世的人。

昔有一人好做賊,一時醒悟發愧悔。自擎斧頭剁自手,瘡疤未好又做賊。平日未嘗存覺照,不知陰陽有盈虧。常思剁手發恆志,何愁猿馬不自歸。扭轉天機換素行,日久要復聖賢位。

不知陰陽有盈虧(資料圖)

反思之心人人都有,但是立一個恆志很難,我們更多的是在反覆之中,就像一個水中的小舟一樣,在波濤之中上下顛簸。一時悔悟,發一個勇猛,不能持久,又隨波逐流。這樣一種反覆最後難以去成道,所以發恆志,我咬定一個方向,我常存覺照,不離這個根本,任何的千難萬險都不懼怕,持之以恆地去做,這個性子就換了。性子換了,這個身子也就換了,天長日久,你不是聖賢都難。小人是常立志,君子是立長志,區別就在這一點上。修道需要立一個長志,一個勇猛的志氣。在具體踐行上,在長志的基礎上再立一些小志,來兼顧或者說便於實現這樣的一個長志。以三年、五年為限,立一些短期可實現、可驗證的目標,但是他是為了完成一個長久的目標,就是得道成仙。

諸事全忘都放下,身當枯骨肉也化。我輩擎成此主意,因何還有舍不下。知覺了熟徑難忘,前思後想心上掛。三屍六賊攪亂心,耗散精神靜不下。總是我的心未誠,六欲三毒未消化。

清清靜靜(資料圖)

這一段祖師在告訴我們方法,你且當自己死了,這就是個腐肉,這就是個枯骨。或者有時候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想辦法去超越這個時代,超越這樣的一世、一輩子。我想像的是未來,比如說千年之後的一個我,發了後悔,祈願,讓時光倒流。好,倒流到了今年,那我現在有什麼可牽掛的呢?我現在就一心一意地為了完成百年之後、千年之後的心愿來證道,那此時此刻面臨著很多瑣碎的東西就無所謂了,也就不牽掛了。

偶爾有一些緣,緣來了應緣,緣來了了緣,不糾結了,更不會說陷進去了。因為一心一意只看著前方,心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如何去成道。如何去珍惜當下老天爺給的這麼一個機會,讓我時光倒流,到了這一世,又給了我這千年或者說幾百年的時光。這樣子去想,或者還有的時候也可以像董真人一樣,就在當下存想,超出這個肉體,超出這個時空。那用這樣一種方法,我們自然很多東西就能看得很淡,就不掛心了,也無所謂憂傷,也無所謂歡喜,也無所謂得到,也無所謂失去。別人也無從於羞辱你,也無從於榮耀你,你清清靜靜就是這樣一個我,也不去爭了,別人要什麼就給什麼,我只要有的就給出,無所謂了。

(編輯:玄朴)

聲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你是如何「與道結緣」的呢?
財神「命運」的遷徙與「身份」的轉換
7/25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朝修吉辰章
07/24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朝修吉辰章
從燒煉礦物的外丹向復還本真的內丹文化過度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德經》:人生不可違背的三條天規,誠心踐行,富貴可期
《道德經》:人生不可違背的三條天規,誠心踐行,富貴可期!
別光有夢想,卻永不踐行
目中無人、恣意妄為,年羹堯用生命踐行什麼叫「自作孽,不可活」
如何在校園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餐飲?
踐行孝道,不要讓父母擔心
堅持「生態論」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
智慧不爭,穩妥踐行,擁一顆淡泊心
踐行「紅船精神」為民族復興偉業注入不竭動力
看浙江省皮膚病醫院如何踐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患者滿意度!
要想給孩子更健康的生活,踐行環保刻不容緩!
踐行利他模式 我們只用業績說話 恭祝湖北宜昌雅之孕活動圓滿成功!
堅持公益創新,唯品會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曾國藩:人一生有「三慎」需要謹記,持之以恆踐行,就能成就事業
做石材行業的開拓者和踐行者,我們一直在路上!
習慣,是重複踐行的結果
耐心,鼓勵,踐行,打造你的高維行動力!
「稻盛和夫:應該如何定價,擺脫收益的惡化」踐行分享
學佛,不是研究知識,而是踐行智悲
生活中要踐行六度,如何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