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姜建強:喜歡被人議論的日本人

姜建強:喜歡被人議論的日本人

| 姜建強

認識你自己——德爾斐阿波羅神廟上的名句。

在這個世界上,認識自己勝於燔祭的恐怕就是日本人了。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這個追問的一個結果是:日本第50代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古代朝鮮百濟王國的王族(武寧王)中的人。日本人在遭遇尷尬的同時,又有一種莫名的被人矚目的快感。

確實,日本人很喜歡被人議論。這裡又分兩種。一種喜歡被有教養的外國人議論,一種喜歡被本國人議論。這種議論多了,成文成型了,日本人便冠以一個學術之名:日本人論。沒有聽說有美國人論,也沒有聽說有法國人論、英國人論、德國人論,當然更沒有聽說有中國人論。但日本人說這是他們的文化特質之一。

葡萄牙傳教士佛洛伊斯1563年來日本。這位最後死在長崎的最早的西方人,見過日本人心中的「神」織田信長,當然無疑是一位日本通了。他在1585年寫下《日歐文化比較》一書,書中列舉了15條比較論,這裡錄下四條:

·我們對殺人的事感到可怕,但對殺牛殺雞殺狗則不感到可怕。但日本人看到殺動物則感到仰天,但對殺人則感到很普遍。

·在歐洲追求語言的明了,避開曖昧的語言。但在日本曖昧的語言是最好的語言,最應被重視的語言。

·我們收受禮物的時候,不在贈送人面前打開。日本人則為了表示親昵,當場試食。

·在歐洲,女兒或女孩是否是處女,是件很大的事情,嚴格地執行。在日本,女孩不經過大人同意在外面過夜的很多,一個人到喜歡去的地方的也很多。

現在看來雖然都不是什麼恭維話,但日本人就是喜歡這樣的議論。他們的思路是,即便是被別人講壞話,也總比沒有人議論你強。如果說佛洛伊斯的日本人論還僅僅限於表層的話,那麼,父親是愛爾蘭籍的軍醫,母親是希臘人的小泉八雲(1904年去世),當年則在神戶寫下《日本文明的天性》文章,觸到了日本人精神深處。小泉八雲稱日本人不必有傢具,不必有輜重行李,只須有少少一些清潔的衣服,只須小小的包裹布里放置木梳、牙籤、牙刷和剃刀便能生活下去的能力,使得日本民族具有天然的優越。這種優越也正好顯示我們西方文明中的真正軟弱之處。

因為我們必須要有皮革、麵包和牛油才能生活;要有玻璃窗和火爐才能生活;要有帽子,白襯衫,羊毛內衣,靴與鞋才能生活;要有被單和毛毯才能生活。所有這些東西,日本人都不需要也照樣生活得好好的。100多年過去了。對照日本社會今天的「斷舍離」風潮,日本人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文明天性竟然早在百年前被人所揭破。

當然還令日本人臉上有光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基恩。這位1922年出生的美國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以90歲高齡歸化入籍,表白自己對日本的一往情深。而他喜歡上日本的一個機緣則是在二戰時,自己是美國海軍對日的情報官。

搞笑的是他說在審訊日本戰俘的時候,喜歡上了日本。這位易名為「鬼怒鳴門」的西方人日本通,在司馬遼太郎的筆下是「在那宛如小鳥柔毛般美麗的睫毛下,是一幅時刻能展示少年那種容易驚愕的眼睛」。他出版過《日本文學史》《百代之過客》《明治天皇》等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描述自己第一次接觸日本細膩的美感,以及它對生命短暫而哀傷的接受。他說這種心緒「縈繞著他的餘生」。

而當西方人在日本發現文明天性的時候,日本人則在西方看到什麼呢?1900年作為第一批公費生到英國去留學的夏目漱石,在1903年寫下《倫敦塔》。作為一個東洋的局外人,他發現了什麼呢?或者他想說什麼呢?結果是令人驚訝的。漱石在小說中寫道:「人血、人肉和人的罪孽的結晶物尚殘留在馬車和火車中的,正是倫敦塔。」一位女子從容地把腦袋落在斬首台上。那個眼睛下瞘,皮膚黝黑,身材矮小的劊子手,「嘿」的一聲拿起沉重的斧子。「當我覺得自己的褲筒上好像濺著了兩三滴血時,眼前的一切景象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顯然,作為西方文明的倫敦塔,在夏目漱石的眼裡則是血與火的「怪物」。而這個「怪物」又是他「前世夢中的焦點」。

而比夏目漱石晚22年出國的九鬼周造,歐洲對於他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當過他的法語家庭老師。在德國,他聽過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課。在他的眼裡,歐洲就是初秋與塞納河畔合在一起的雙唇。於是他美學與哲學名著《粹的構造》,就是近代日本知識分子身處西方文化的夾縫中,在其極度焦慮和不安的潛意識驅使下,對母國文化再詮釋再解構的產物。拉下後衣領露出後頸髮髻之媚態,提著和服左裙擺走路,特意露出雪白的腳。這些都是經驗著的「粹」——九鬼藝妓出身的母親,戀上有婦之夫的岡倉天心,最後進了巢鴨精神病院。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但這種現代化對亞洲意味著什麼?對日本意味著什麼?對日本人又意味著什麼?日本人其實並不清楚。最終沒有入歐也無法脫亞,優越感與劣等感並存。但讓新舊並行不悖,這是日本人才有的本事。

日本人並不抹去舊事物並在原地址上安頓新事物。他們總是保留原有的東西,總能為新舊事物找到相應的空間並排擺放起來。神社的宮司和寺廟的住持,彼此之間沒有大的衝突,好像早就心照不宣地商議好的似的。婚禮在神社舉辦,費用歸宮司;葬禮在寺廟舉行,費用歸住持。

於是,日本人也在自問:究竟何為日本人?對此,哲學家加藤周一寫過《何為日本人》,民俗學家柳國真男寫過《何為日本人》,歷史學家山本七平寫過《何為日本人》,文學家中西進寫過《何為日本人》,心理學家宮城音彌寫過《何為日本人》。同一書名,不同知識背景的文化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其目的就是要寫出日本人的獨自性和「孤兒」意向。雖然就其話題本身就有患上潛在的「國粹病」的危險。

何為日本人?永井荷風的妙答是:日本人會在第二天說自己昨晚香檳喝得太多了,喝到頭疼,以此表明自己是上流社會的混兒。而日本酒二日醉即便喝了,第二天也說不記得了或者乾脆恥於啟口。

何為日本人?谷崎潤一郎在1933年寫日本式的《陰翳禮讚》。他一邊懷抱最愛的松子夫人,一邊在冥想西洋女人的白肌。松子夫人的肌色在暮靄下變得渾然變得幽暗,撫摸上去如同將羊羹放入嘴裡般,雖甜甜,軟軟的,但就是無從考察色彩。原來松子夫人的古色古香,推而廣之日本女人的古色古香,竟來自於夕陽西沉時的瞬間幽暗,這倒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何為日本人?早年客居柏林的和辻哲郎,曾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空間性不能成為人類的存在結構而加以把握呢?於是他在1935年寫《風土——人間學的考察》,首次將東亞的日本定義為季風型文化。如果說大雨/大雪是熱帶的/寒帶的,颱風則是季節的/突發的。那麼日本人的性格基本上就是受容的/忍從的。這種二重性,和辻哲郎概述為「深沉而又激情,好戰而又恬淡」的圖式。

當「何為日本人」的話題寫到連日本人也不願寫,讀者也不願讀的時候,日本人就開始轉向寫「XX與日本人」的話題。原本是帶有普遍性,觀念性的東西,硬性地與日本人搭配上,給人的感覺好像這些普遍性與觀念性的東西,被日本人所獨佔唯日本人所具有。但在讀玩這些書的時候,則又感受到在這種「硬性」的下面,確實有日本人獨特性的一面。

社會學家鶴見和子在1972年寫《好奇心與日本人》,說好奇心強盛的日本人,在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裡也保留了原始的人間關係的構造,並有其讓童心持續的裝置;精神分析學者佐佐木孝次在1985年寫《母親與日本人》,說對日本人而言,很少人會想到父親。無論經過多久,腦海里還是會浮現出母親的模糊意象。

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帶感,正是日本人彼此之間連帶感的基礎;文化名人栗田勇在1990年寫《千利休與日本人》,設問茶道的精神領袖千利休與日本人,究竟是個怎樣的關係?是日本人都是茶人,還是凡茶人就是日本人? 此外,望月信成寫過《神佛與日本人》,丁宗鐵寫過《正座與日本人》,小松和彥寫過《異界與日本人》,宮本常一寫過《山與日本人》,山折哲雄寫過《淚與日本人》,武光誠寫過《藩與日本人》,保阪正康寫過《特攻與日本人》,高島俊男寫過《漢字與日本人》,保坂俊司寫過《戒名與日本人》,筒井功寫過《泡澡與日本人》,三橋順子寫過《女裝與日本人》,雜喉潤寫過《三國志與日本人》,吉村英夫寫過《放浪與日本人》,半藤一利等寫過《史記與日本人》,高井尚之寫過《咖啡與日本人》,中西進寫過《古典與日本人》。

2013年日本經濟評論家池田信夫出版《空氣的構造》。這位評論家在書中這樣寫道:不是說日本人是遊離在外的特異者,而是說日本人的思考和行動確實有自己獨特的樣式。如在「你是如何思考的」的國際調查中,日本人在如下的設問中占上位:

·認為祖先有靈力:34個國家中占第1位。

·認為自己什麼宗教也不信:93個國家中占第5位。

·認為不是支配自然而是與自然共存:60個國家中占第1位。

·認為應該避開所有的危險:51國中占第2位。

·認為職場人間關係最為重要:81國中占第1位。

·認為餘暇比工作更重要:79國中占第1位。

·認為總是自己一個人過餘暇:34國中占第1位。

·認為不應該為國家而戰:90國中占第1位。

·認為不應該誇耀自己的國家:95國中占第4位。

可能由此故,日本人又十分在意「XX人與日本人」為題的國際比較論。如僅《美國人與日本人》為題的書,就至少有10多本。此外,筱田雄次郎寫過《日本人與德國人》,萩野弘己寫過《法國人與日本人》,陳舜臣寫過《日本人與中國人》,金山宣夫寫過《日本人與中國人》,松本一男寫過《中國人與日本人》,邱永漢寫過《中國人與日本人》,金容雲寫過《韓國人與日本人》,金兩基寫過《韓國人與日本人》,山本七平寫過《猶太人與日本人》。如此等等。

加藤周一曾設問日本歷史上的七件怪事。其中之一就是為什麼在家裡不坐椅子?他說日本人從中國大陸輸入了很多東西,但為什麼唯獨不輸入椅子文化呢?日本的貴族、武士和町人為什麼拒絕使用椅子呢?這難道不是一種「自虐」嗎?如果是「自虐」的話,那麼日本人為什麼喜歡「自虐」呢?這就聯想到日本人非常喜歡英國的思辨歷史學家湯因比。原因是湯因比首次提出日本也擁有獨自的文明圈,這令日本人大喜。他在1967年首訪日本的伊勢神宮,當他站在蒼涼的千年古樹下面,一陣激情油然而生,用毛筆當即寫下這樣的一句話:我觸目到了形成所有宗教的最基底的東西。那麼這種「自虐」與「最基底」有連帶嗎?如果有連帶,又是一種怎樣的連帶呢?

2004年,亨廷頓寫下《我們是誰?》一書。9·11後的美國人,在流了血之後終究也在痛定思痛:現代語境下的「我們」,究竟是誰?這本書暗示「同一文明」的衝突將取代「不同文明」的衝突,直指美國國家認同面臨危機。這樣來看,一貫喜歡設問自己是誰的日本人,還會將日本人論的話題持續下去。用日本人論的大量消費,化解日本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不安。

事實上,早稻田大學出生的橘玲在2014年出版《括弧里的日本人》,就是開啟新路的「何為日本人」。福音戰士、海賊王、酷日本、純愛與亂交、媽媽黨、孤獨死、失去的20年等新元素,取代了原本的混沌、自然、魂等舊元素。當然「菊與刀」的模式,也不再有原本的奇異與魔力。

【作者簡介】

姜建強|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致力於日本哲學和文化的研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如果羅子君媽媽是典型上海女人,我就把我媽生吞了好伐?
袁征:攝影算不算藝術,試圖給老問題一個答案
陳雪:你可以穿過那些謊言,找到自己的真實
王笛:從城市娛樂行業開始的社會文明史
致那個被揍的爸爸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人最喜歡的中國人,稱其為民族英雄
張學良有多喜歡日本:自述不恨日本人,崇拜製造旅順大屠殺的日本軍人
日本網民:在白人眼裡,日本人中國人韓國人都一樣的吧?
日本網友熱議: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文史宴:日本人竟然是中國人與朝鮮人的後裔
日本人愛鞠躬
美國網友熱議:日本人和中國人學對方的語言,誰比較容易?
沖繩被華人佔領?日本藝人:沖繩本來就是中國的
這四個人背叛了日本人,被日本人罵「賣國賊」卻被我們稱為英雄
這個中國人因為教會了日本人做饅頭,被日本人尊為神,立廟紀念
為了向日本人獻媚,這群漢奸搶奪中國人的土地分給日本人!
此人被譽為民國第一美女,抗日時拒絕和日本人合作,至今讓人懷念
溥儀曾假借日本人之手組建軍隊,卻被日本人強行解散
在澳洲的當地人、印度人、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中東人、希臘人等都是怎麼樣的?
中國男人為何愛娶日本女人
外國人問:為何英國人被稱為白種人,而日本人卻不被稱為白種人?
究竟是什麼情況,台灣人愛給建築物取日本人名?
日本人:若是我們現在道歉,中國人還會原諒我們么?外國網友的評論亮了
如何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美軍這招讓人嗷嗷叫絕!
韓國人說這狗是日本犬的祖先,日本人不幹了,中國人被打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