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除非有人迴避他的孤獨。

作為導演,從第一部電影至今的二十多年間,姜文的作品屈指可數。

作為演員,姜文塑造了諸多經典人物。

他力爭完美,詮釋了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最稀缺,也是最珍貴的電影態度——寧缺毋濫。

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6 歲以前都在那裡度過。

那時,農村戶外電影的特殊氣氛,給人難以言說的感動——「幾天以前就期盼著,到了那一天,從早上就等著天黑。有時候是在另外的村子裡放電影,於是大家一起走夜路。路上要過青紗帳,黑暗中有人用手電筒放在下巴底下嚇唬人。」

在唐山的時候,母親經常帶姜文去看露天電影電影——《紅燈記》、《兵臨城下》,還有紀錄片《珍寶島的故事》等。童年的這段時光,姜文記憶深刻,他對唐山的感情之深,從 1998 年執導的影片《鬼子來了》中就可以看得出。

由於父親是軍人,6 歲至 10 歲的時候,姜文與母親一起隨父親所在部隊輾轉貴陽、武漢等地。

1973 年,10 歲的姜文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 5 號大院,隨後進入北京 72 中(已不在)就讀。12 歲的英達與他同班,並且經常一起在大院里抽煙、彈吉他、唱蘇聯歌曲......,慢慢的,在這代背景相似的少年之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大院文化」。以王朔作品《動物兇猛》為藍本,姜文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講的就是在「大院文化」成長起來的幾個「紅色」小青年的故事。

顯然,少年時期四處遷移的生活和部隊的特殊環境,對姜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姜文與夏雨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期間

在 72 中一讀就是 6 年,英達從這裡直接考進了北京大學,姜文卻落榜了。「我很希望姜文也能上大學,於是就向他提議考中央戲劇學院。」姜文在英達的鼓動及其父親英若誠的朋友輔導下,最終走進中戲。

雖是就讀表演系,但姜文的導演天賦在此期間已有所展現。在學校里,老師要求學生做觀察生活的練習並且寫劇本,每周交一個。如果劇本寫的不錯,則需要排演,可能是自己演,也有可能自己做「導演」請別人演。「記得有幾回在四樓排練,別人說我導演得比導演系的還好。我就問為什麼,他說你調度得好。當時我不明白什麼是調度,我覺得人物他該在哪兒就讓他在哪兒。」

姜文的觀察能力同樣出色,畢業前開始演話劇,呂麗萍演他的老伴,劇本上寫的是叫她"老伴",姜文覺得彆扭。經過琢磨以後,他竟改叫呂麗萍"我說",有人說這改的很絕,姜文得意的說這是在生活中觀察到的。

畢業後,姜文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儀。為了這個角色,他查找了很多歷史資料,還專門去拜訪了溥儀的弟弟溥傑。

1986 年,姜文出演謝晉作品《芙蓉鎮》中的秦書田一角,這是一部內容與形式俱佳的經典之作,他把一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中年知識分子演繹得真誠感人。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芙蓉鎮》中的姜文與劉曉慶

1987 年夏天,姜文進入《紅高粱》劇組。面對第一次當導演的張藝謀,因為角色塑造等問題,他與張藝謀從頭吵到尾,最後吵出了一個轟動世界的大作。後來張藝謀回憶說:「我在拍《紅高粱》的時候,姜文給了我很多幫助,包括他對戲的設計,在表演方面達到的東西,以及(在表現)《紅高粱》中那種張揚生命的活力,蓬勃的熱情,義無反顧的那種勇敢精神(方面)……」

之後姜文出演了很多角色,也包括鄭曉龍和馮小剛聯合執導的《北京人在紐約》,但所有這些都無法滿足他內心深埋已久的導演夢。

在決定要拍《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姜文寫了 9 萬字的劇本,劉曉慶則東奔西跑找錢。初為導演的姜文按捺不住表現心中圖景的衝動,電影開場幾分鐘的機場送別鏡頭竟拍了三個多小時的原始素材。攝影顧長衛曾在拍攝時提醒姜文很多鏡頭最終必然要被剪掉,但他執意要這樣拍。

在姜文的設想中,《陽光燦爛的日子》最終需要 4 個小時的時長,不過在這一點上,他做出了讓步,刪繁就簡後剩下兩個小時左右,所以我們看到的最終版主要是馬小軍十六七歲的經歷。

姜文的這部處女作,被《 TIME 》雜誌評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首。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電影《鬼子來了》

1998 年,姜文自導自演了《鬼子來了》。這部影片在未通過審查的情況下,私自參加了戛納國際電影節,雖然最終榮獲了評審團大獎,但由於「違規參賽」,姜文受到了「五年內不能擔任導演」的處罰。

這部影片反叛而又清醒,消散了中心卻處處鋒芒。

有人曾問姜文,為什麼把悲劇(《鬼子來了》)拍得特別可笑?

他給對方講了一個關於「 13 」的故事——一個傻子在井邊繞圈兒,嘴裡不停地念叨 13、 13、 13……。一個聰明人路過,說你這個傻子真是傻,怎麼老數一個數。好奇之餘,到井邊看看。結果,"咣"一腳被傻子踹井裡了。然後傻子繼續繞,就念叨 14、14、 14......。

姜文每次講這個故事,在場的每個人都樂,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我說你覺得該樂嗎,這不是謀殺也是恐怖的事兒。你根本不該樂。樂跟樂還不一樣,有的樂完就完了,有的樂後緊張。我希望影片的前面有意思,充分調動觀眾,以後再喊 13,就注意點兒了。魯迅寫阿 Q,大家都看,像看熱鬧,譏笑阿 Q。笑什麼呢,其實你也是阿 Q。」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被禁五年後,姜文執導了被很多人稱作看不懂的《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曾坦言,導演是一直在拍心裏面的故事,童年的故事、長大後更深層的故事。顯然,這部影片里姜文的自說自話表現到了極致。「《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它無法複製,而且在精神生活裡面永遠是一個營養。」

相較於後來的《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姜文說:「《太陽照常升起》是尊重了生活的本質,《讓子彈飛》是遵守了電影的本質。」

不過這就是姜文的獨特氣質,他永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態度。

對於電影的背景音樂,姜文的要求同樣近乎苛刻。他曾說:「我對電影里的聲音一直很敏感,畫面中缺一格我都能聽出來,音樂哪兒缺了點尾氣,我也能聽出來。在拍電影時,無論是鏡頭的調整還是場面的設計,我都希望有聲音,否則我看了會很難受。當然,突然的安靜也是一種聲音。這部電影也有很安靜的瞬間,只有鳥叫,只有風聲。我比較迷戀聲音,但我不會為了聲音而做聲音,而是要讓它合適,對於一部電影來說,聲音也是一種心理節奏,就像一個人的呼吸一樣不可缺少。」

姜文:寧缺毋濫,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電影《讓子彈飛》

作為電影人,喜歡閱讀的除了王家衛,另一個就是姜文了,他曾說自己讀書比看電影多很多。

姜文一度給人「狂妄」的感覺,這或許是源於他的自信和對於影片的苛刻要求。他曾說:「我喜歡《教父》,喜歡《末代皇帝》,幾部片子就夠我反覆看了,我每回不留神看了一個什麼爛片,我就把這幾部片子擱進去,重新看一遍,心情就好了,我覺得全世界好電影就那麼幾部。」

有人曾說,《讓子彈飛》的結尾,大家都走了,牧之很孤獨。

姜文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我覺得是這樣,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除非有人迴避他的孤獨。如果說張牧之孤獨,那從他第一句話就孤獨了,他們說「沒打中」,牧之說「讓子彈飛一會兒」,這難道不孤獨嗎?

你還可以看:

新浪微博:LCA的家

郵箱:lca_art@163.com

▼▼ 點擊【閱讀原文】,去 LCA 的手工店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壺藝術與收藏 的精彩文章:

美媒評70年來最讓人討厭的20位巨星,近20年的3位包攬前三,第一預料之中
朋友北漂1年,月薪9000,房租5000,堅持每天自己烹飪美食,攢下的錢不夠相親,他算不算「假生活」
《我的前半生》大結局出爐,被網友神評論笑哭

TAG:紫砂壺藝術與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少數派的獨白:這個時代最缺乏的是理性
專註力,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
這是一個尊嚴稀缺的時代
劉學亮: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一個人,一把壺,一隻杯:獨處,才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生活
郭老驚世名言:這是個打理情緒的時代,而不是宣洩情緒的時代
這真的是最好的時代
這個時代不缺愛情,只缺專情
最壞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
這位把底層失語者演絕了的帥哥,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演員
最虛擲的時代,最無畏的堅持
這不是庫里的時代,這就是庫里的時代
四巨頭時代,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文化的世界裡,造就出胡適的是那個「很棒」的時代
金瓶梅:不是作者沒有發現美的眼睛,而是那個時代過於骯髒
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
樹下野狐:這個大IP席捲的時代,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最壞的時代or還有更壞的時代?
王者英雄:這是個看臉的時代 論顏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