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項羽逃過江東,歷史會被改寫嗎?

如果項羽逃過江東,歷史會被改寫嗎?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在垓下上演最後決戰。一向自居實力派的項羽,終被屢敗屢戰的劉邦聯軍擊潰。無奈之下,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邊,一代英雄就此灰飛煙滅。

面對霸王往事,詩人杜牧揮毫寫下:「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也感慨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少人都認為,項羽如果重回江東,還是會有機會捲土重來的。

那麼,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假如當年項羽渡江東歸,他真的有機會重振霸業嗎?

垓下戰役:楚漢之爭的分水嶺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以項羽和劉邦為代表的兩支義軍,在推翻暴秦之後,為爭奪勝利果實,由此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帷幕。

在長達四年多的時間裡,他們進行了殊死搏鬥。據統計,楚漢間曾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雙方僵持不下。

由於長時間對持,雙方都非常疲憊,公元前203年8月,劉邦派人去楚軍陣前談和,項羽同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

根據雙方協議,「楚漢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這一協議,也就是象棋中「楚河漢界」的由來。

同年9月,項羽率十萬楚軍由固陵方向撤軍,而劉邦也欲西歸。但這時,劉邦手下的兩大謀士張良、陳平卻建議劉邦撕毀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從其背後發動偷襲。

此二人認為,此時劉邦集團已經佔領了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四川、貴州、湖北、安徽等天下的大半勢力,但項羽集團只佔領著蘇北及河南滎陽的小部分土地,並且項羽軍遠離蘇北,不但退路被切斷,糧食也已用盡,正是「天要亡楚」絕佳之機。

(「鴻溝和議」前楚漢勢力範圍圖)

劉邦雖然不善領兵打仗,但他卻能聽從下屬建議。於是,他果斷撕毀和約,遂向楚軍發起追擊戰,還約集韓信、彭越共同合圍。

哪知,韓、彭未如約出兵,孤軍作戰的劉邦集團又一次在固陵被項羽軍打敗。劉邦連忙率軍退入陳下(今河南淮陽縣)。

對於劉邦這種毀約行為,項羽大為惱火,立即率十萬楚軍又一次包圍了劉邦軍隊。

這一結果讓劉邦措手不及。而張良認為,韓、彭二人之所以不出兵相助,是因為沒有利益相許。於是,劉邦再次聽從建議,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

就這樣,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又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合圍,五路大軍60萬共同伐楚。

終於,項羽率十萬楚軍在向南撤退至垓下時,被層層漢軍包圍,這便是史上的「垓下之戰」。四面楚歌的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趁著黑夜率精銳騎兵突圍。最終逃到烏江(今安徽和縣的烏江浦)邊時,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年僅31歲。

隨後,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即位皇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

(劉邦畫像)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作為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垓下之戰結束了秦末混戰局面,統一了中國。這次戰役,劉邦集團可以說羽翼已豐,項羽再沒有實力與之抗衡。

可如果我們做個假設,項羽過江逃到了江東,劉邦會放過他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項羽逃得了一時,逃不過一世,劉邦遲早還是會追殺過來的。且做為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以多打少的圍殲戰,不要說六十萬的五路大軍,僅擅於徵戰的韓信率十萬大軍也足以把江東踏平。項羽想在短時間內翻身,根本沒可能。

捲土重來:江東子弟卻「傷不起」

但是,項羽也不是沒想過捲土重來。

作為司馬遷比較喜歡的人物,《史記》中甚至不惜用帝王「本紀」的規格來描寫項羽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對他生命的尾聲,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據司馬遷記載,項羽被圍攻時,曾率精兵成功突圍,這說明,他本身是打算捲土重來的。

可是,為什麼最終項羽又選擇自刎了呢?

鏡頭再回到那個年代。垓下之戰被圍攻時,項羽深感大勢已去。在送別虞姬後,趁著黑夜,他從大軍中抽調了800精銳騎兵突圍。這部分人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東子弟,可由於黑夜,再加上急於奔命,騎兵隊伍渡過淮水後,只剩下一百多人。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立即派遣五千騎兵快速追擊。項羽一行人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時,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遂即又突至東城。當到達烏江邊時,項羽手下僅剩28騎軍士。

(項羽烏江邊自刎)

應該說到這個時候,項羽也還沒有放棄。根據《項羽本紀》中「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一節記載,項羽本身是打算渡過烏江的。然而,看著身邊僅數幾名狼狽不堪的殘兵敗將,他又萬念俱灰、感慨萬千,開始感到猶豫。

此時,烏江亭長勸他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十萬人之多,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唯獨我有船,漢軍即使趕來,也沒辦法渡江。」

從項羽與烏江亭長這段對話來看,此時,追兵距離還遠,項羽完全可以在亭長的幫助下,渡江後跨馬東去。不過,項羽從被圍後的慷慨悲歌、到埋葬送別美人虞姬、帶八百將士潰圍出逃,再到烏江邊遇烏江亭長,他內心的思想鬥爭是持續不斷的。而烏江亭長言辭誠懇的一段勸話,竟起了反作用,讓項羽徹底認清形勢。他深感大勢已去,氣數已盡,於是,瞬間做出了拒絕過江的決定。

(霸王別姬圖)

更加無奈的是,項羽其實也確實沒有了東山再起的資本。

首先,烏江亭長雖說江東有民眾數十萬人,但如果依據秦末戰亂時的人口結構,十萬之眾除去女人、老幼,具有作戰能力的青壯年估計不會超過2萬人。

更何況,能征戰沙場的將士們,當初早已都被項羽帶到戰場上廝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相當嚴酷,基本上是靠硬實力來證明。可以說,垓下之戰以後,項羽軍隊傷亡過重,在戰鬥力方面,他已不再有與劉邦決戰到底的資本。

其次,當初項羽起軍時,是打著「滅秦復楚」的旗號,大批江東子弟背井離鄉追隨他征戰,自然是眾志成城,所到之處才有「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大好局面。

而此時的現狀是,秦政已滅,項羽沒有反秦這面「大義旗幟」,出師無名,難以得到民眾響應。

此外,平心而論,垓下之戰中,項羽幾乎「全軍覆沒」的敗局實在太過悲慘。正如項羽所言,如果八千子弟兵只有他生還江東,百姓會心寒的,他又有何臉面去面對鄉親呢?

更何況,這些兵卒都是有家室的,甚至還有妻兒老小要扶養,即使項羽想再東山再起,江東子弟會聽從他的號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並且,由於連年作戰,江東的經濟實力大幅下滑,甚至普通百姓的溫飽都成了問題,項羽即使能召集一批軍隊,後勤供給也是很大的難題。

天時地利人和都大勢已去,如此看來,項羽的不肯過江東,也是無奈中的必然之舉。

兇狠殘暴:喪失民心的楚霸王

當然,這還不是壓倒項羽東山再起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較於劉邦出身草莽,項羽是帶著「復仇」角色登場的,這也註定了他的歷史使命——反秦復楚。在戰爭中,他不是坑殺屠城,就是燒殺擄掠,這種兇殘使他喪失大好民心,更失去了壯大的機會。

公元前207年,項羽集團軍在巨鹿之戰大勝,降俘20萬秦兵,也鑄就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威名。原先,秦軍對楚國百姓百般欺侮。如今,復仇的奴役者翻身做了主人,為了發泄當年的屈辱,他們也隨意侮辱秦國降卒。

尤其當勝利的隊伍行至新安時,被俘的秦軍將士想到很快就要進入函谷關回到家鄉,心情格外複雜,不免感慨戰爭勝敗之多變,發出一些悲憤情緒。

這下可好,楚軍耳目認為,此舉代表秦軍仍意欲謀反。生性多疑的項羽因此怒不可遏,隨即做出一個「皆坑之」的可怕決定。

而想要坑殺20萬兵士,恐怕沒有人會坐以待斃。根據《史記?秦楚之際》的描述,最後項羽是設計了一套計謀來蒙蔽秦軍兵士,將其殘忍殺之。

據說,楚軍先以勞役作掩護,趁著黑夜把秦軍趕到新安故城外的深壕里,而後又澆上火油進行燒殺。可以想像,無數的長矛鐵槍對準坑內的軀體,並瘋狂地刺殺。鮮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鳴、求饒和怒罵交織在一起,慘絕人寰的血腥之光撕裂長空。

要知道,這些士卒也是有家庭的。保守估計,如果每一降卒有至親四、五人,這一坑殺事件就使項羽與百餘萬秦人結下血海深仇。

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據《項羽本紀》記載,除了坑殺20萬秦軍降卒,項羽還犯下好幾件滔天罪行:

進軍襄城時,久攻不下,項羽就威脅說,如果拒不投降就「屠城」。後來,楚軍果然付諸行動,將數萬秦軍全部殺光;

進兵咸陽後,又殺秦降王子嬰,併火燒秦宮室,三月不絕;

攻打齊國時,殺田榮,坑降兵,還擄婦女,毀城燒房屋無數。

這些事例表明,項羽對戰敗國從不會有一絲仁慈,他對百姓生命極端蔑視也導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但反觀窮苦百姓出生的劉邦,則大不一樣。

比起項羽的殘暴,劉邦更喜歡打「感情牌」。比如,入關後,劉邦深感民間疾苦,每每行事,總是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不但約法三章撫慰百姓,還封存國庫,重用前秦賢才,深得民心。因此,四方豪傑來拜,劉邦隊伍由弱變強,不斷壯大。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歷史的不變規律。賈誼在《過秦論》中認為,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暴政。但項羽非但沒吸取教訓,反而重走以暴制暴的老路。如此看來,即使過了江東,也註定他不可能東山再起。

剛愎自用:謀略不足終失敗

當然,還有一個疑問是:楚漢之爭中大小戰役數以百計,項羽幾乎百戰百勝,劉邦則是屢戰屢敗,但為何形勢大好的項羽,最終還是被劉邦給滅了呢?

前人公認,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驍勇善戰。「攻定陶」、「拔襄陽」、「殺宋義」、「攻巨鹿」、「霸咸陽」等,這些無疑顯示出他的豪氣和神勇。然而,他的致命弱點正是他的優勢——過分崇尚打仗。

項羽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卻不懂謀略之道。他雖然在戰場屢屢獲勝,但除了擄奪一些戰利品外,基本沒有太大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他甚至狂妄自大到認為,只有項家軍才能打勝仗,其他雜牌軍是在「拖後腿」。

試想,大小戰役中俘秦將士保守估計也有50萬人,項羽如果將這些俘兵收編、分流到自己麾下,這樣的戰鬥力想要取得天下,將何其容易。然而,項羽卻對俘虜選擇了不是坑殺,就是流放。

(鴻門宴圖)

至於劉邦,在推翻暴秦之後,項羽自認為霸業已定,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以至於鴻門宴上幾次錯失殺掉劉邦的機會。甚至連身邊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已紛紛背楚歸漢時,項羽也仍然沒有意識到劉邦已成為自己的勁敵。

直到楚漢兩軍在滎陽會戰,漢軍奪取了齊地,項羽這才感到劉邦的威脅,但也為時已晚。

這裡還有一個歷史細節充分體現了項羽的剛愎自用:

據《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推翻暴秦之後,殺了子嬰,燒了秦宮。正當他擄寶貨婦女要東歸時,有人曾勸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可項羽卻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說者大為吃驚,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這句話徹底觸怒了項羽,他不但不聽勸,還殘暴的把勸說者活活烹殺。

事實上,這個時候正處於楚漢之爭的關鍵時期,項羽衣錦還鄉的虛榮心讓他錯失良機。由此看來,性情浮躁的項羽確實目光短淺,在他心中,只把「仇秦復楚」看作自己主要的歷史使命,而對「平天下」卻缺少政治眼光和謀略。

這也間接的顯示出項羽領導才能的薄弱。《史記》稱,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士兵有了病,他也很關心,甚至痛哭流淚,但對有功將士,項羽卻非常吝嗇,不願獎賞。不少人認為,項羽領兵打仗可以,管理團隊不行。

出身名門的項羽身上有講義氣、重信用等優點,然而他年輕氣盛,好面子,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為,這種個性是戰場大忌。

相反,劉邦起初表現平平,但他求賢若渴,善於用人,不拘小節。胸懷大志的他雖然屢戰屢敗,但他始終不服輸,從不放棄任何一次追求目標的機會。因此,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即便項羽捲土重來,最終還是會輸給劉邦。

(項羽急躁易怒,遇事喜歡率性而為)

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劉邦曾從用人之道上加以總結。在洛陽南宮的一次宴會上,劉邦與王陵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

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能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所以為我擒也。

對此,司馬遷也作了較為中肯客觀的評價:

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伐功,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

一場楚漢戰爭,劉邦以其勝利而登上了政治舞台,項羽卻以其失敗而戴上了蓋世英雄的桂冠。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的霸氣形象至今令人難以釋懷,尤其他在烏江邊的悲愴自刎的壯舉,更讓人們對他捲土重來充滿想像。

然而,功過是非雖自有人評說,但歷史終究會作出公正的判決。項羽雖說武功蓋世,但他急躁易怒、兇猛殘暴、目光短淺、缺乏管理團隊的能力,這些客觀事實也註定了他在爭霸戰爭中的失敗。如此這般,既便當初過了江東,又能如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鄉里說 的精彩文章:

張飛和魯智深誰強,你們更喜歡哪個?
若虞姬不死,項羽可會過江東?
都說劉備虛偽,為什麼沒人說曹操虛偽!
《三國演義》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十句話排名!

TAG:文化鄉里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袁崇煥沒死,會改變歷史嗎?
如果項羽做了皇帝,歷史的走勢將會是怎樣
如果項羽打敗了劉邦奪得天下,後來的歷史會變成什麼樣?
項羽究竟敗在何處?如果歷史在那裡轉折呢?
如果岳飛把徽欽二帝找了回來,那麼宋朝歷史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崇禎皇帝沒有自殺,歷史會如何發展?
假如大明朝打贏薩爾滸之戰,歷史又會如何呢?
如果項羽做了皇帝,將是怎樣的一個歷史軌跡?
如果當初他跟了項羽,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但是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安祿山為何放過唐玄宗,沒有改寫歷史?終於找到原因了
如果歷史可以改變,哪五件事是你認為的遺憾?感嘆至今呢!
如果宋江沒有被招安而是繼續舉旗造反,歷史會不會發生改變?
如果沒有這對良臣賢主,歷史恐怕要改寫!
如果,明朝沒有禁海,後續的歷史發展會怎麼樣?
你了解黑龍江的歷史嗎?
蔣介石晚年回憶,抗戰勝利後如果張學良被放回東北,歷史會被改寫
玄武門兄弟相殘到底是對是錯?若李建成不死,歷史會怎樣?
李鴻章是怎樣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怎麼改變晚清歷史走向的?
你了解秦朝的歷史嗎?
紅山文化的歷史由來是什麼?它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以及近年來的市場行情又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