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過午不食」有益健康長壽?

「過午不食」有益健康長壽?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近日,有媒體報道,杭州29歲的小夥子5年「過午不食」,結果胃粘膜廣泛充血糜爛,長了兩個巨大的潰瘍(直徑大於2厘米),還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這些年,篤信「過午不食」的人不少,主要是因為一直流傳的某著名中醫專家說「過午不食有益健康長壽」的說法,而反對此說者也多將矛頭直指中醫。那麼,「過午不食」真的是中醫推行的養生方式嗎?


 

 



 

1




「過午不食」出自佛教而非醫學


 


據筆者考證,醫家最早談論「過午不食」者,當推清初三大名醫之一的喻昌,他在其醫案專著《寓意草》中,介紹一例「血證兼痰證治法」時提到飲食調養的重要性,認為不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飲食時間也與痰濁化生相關,從人體陽氣變化規律看,

中午之前陽氣漸旺,可助脾運化,不易生痰;午後陽氣漸衰,此時再進食,則飲食難化而變生為痰。


 


用現代營養學觀點看,喻氏此說有一誤區,人體是恆溫動物,其消化吸收能力變化與整體健康狀態、活動方式和進食品種、數量相關,和自然界的晨昏晝夜變化並不一致。按照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的三餐模式為:

早餐營養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適量。


 

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過午戒食」談病後調護,與他由儒入禪、由禪入醫的閱歷有關。喻氏在京3年,鬱郁不得志,心灰意冷後,削髮為僧,遁入空門。誦習佛經同時,他還精研醫學,並終於選擇「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路,蓄髮下山,還俗行醫,直至終老。因此,喻氏指「過午不食」是出自佛教,其可信度較高。


 


喻氏之後,多位醫家著述,均有類似論述。而除喻氏外,其他醫家異口同聲直指此說出自佛教而非醫學。如陳岐說

「釋教過午不食」

,王孟英指

「釋氏有過午不食之戒」

,曹慈山講「

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







2




僧人

午後會吃茶羹和「代茶飲」

 

 




所謂

「過午不食」,佛教的準確說法為「過中不食」和「不非時食」。這裡的「午」,並非12時辰制中的午時,而是指正午時分即「可丁可卯」的12點整。按趙朴初先生的解釋,為了珍惜居士供養和有利於清心寡欲,佛教徒一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原因一是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二是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



 


茶羹


佛教徒誦經不能打瞌睡,為了提神可以喝茶。那時人們飲的茶並非清茶一杯,而是茶羹一盞。茶里要放蔥、姜、棗、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一起煮後才吃。別的不提,單說大棗,從現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數看,GI值比葡萄糖還高!多吃倆棗也扛餓。


 


代茶飲


除了茶羹,還有「代茶飲」給僧人吃,內含黃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乾薑、桑根白皮、鼠粘根、生乾地黃、枸杞根、忍冬、菝契、麥門冬和葳蕤等14味,這14味都先搗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搗成細末,吃之前加上少許鹽、橘皮、蓽茇等煮熟,「煎以代茶」。這方子里,茯苓、葛根、薏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多吃幾盞也扛餓。


 


葯食


另外,據趙朴初先生說:「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葯食』。」可見,佛教的「過中不食」也有靈活變通處。


 

 



 

3




 「過午不食」要義是過午少食


 



多位醫家認為,「過午不食」並非過午禁食,而是少食,「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古樂府云: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


 


但諸醫家多反對吃夜宵,「至於夜食尤當屏絕」。早在唐代,醫家王燾就反對夜食:「

人至酉戌時後,不要吃飯。若冬月夜長,性熱者須少食

」。酉、戌時相當於現代17到21點,也就是說,晚上9點之後最好不再進食,即使吃也要少吃。


 


農耕社會民眾的作息習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落山後再幹活兒要點燈熬油,「性價比」不划算,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後就鑽被窩了。中醫認為,如最後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積不化而鬱結成病。


 


「最忌食後就寢,耳無所聞,脾即不磨,肺氣又不為之四布,惟有鬱結成病而已」;「人不得每夜食,食畢即須行步,令稍暢而坐卧。若食氣未消,而傷風或醉卧,當成積聚百疾。」;「胃方納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須強耐之」。


 

 




4




按頓吃飯是文明進化的產物


 

 


原始社會裡沒有餐制,人們茹毛飲血,狩獵為生,逮著什麼吃什麼,什麼時候逮著什麼時候吃。到了農耕社會,人類開始種植谷菜、馴養禽畜,能自定食譜和進食時間了,所以孔子才強調「不時不食」,即不到飯點兒就不能進食。


 


可見,規律性用餐本身就是文明進化的產物,文化修養從餐桌開始且中外皆然,《禮記·禮運》說「禮之初,始諸飲食」,英語文化culture與農業agriculture就差一個代表「田地」(agri-)的詞頭。


 


秦漢以前,一日兩餐相當普遍,人們將出工前吃的飯,稱為「大食」(甲骨文)或「饔食」,吃得相對飽一些;收工後吃的飯,稱為「小食」或「飧食」,這通常是將早上的剩飯用水泡一下就對付了:

「飧,水澆飯也,從夕食」

。因就食時間約定俗成,大食和小食在商代就被定為時辰專名,「大食」指現代7到9點間,「小食」指現代15到17點間。


 


當然,餐制也因人而異,按禮儀,諸侯一天三頓,皇室一日四餐:

「諸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

,可見農耕社會裡,多吃一頓飯也是特權。古籍因此有平旦食、晝食、餔食和暮食之分,12時辰和16時辰制里也有蚤(早)食、餔(bū)食、夜食之說。餔食指申時即15-17點間進食:

「餔,申時食也」

,相當於商代的「小食」時間,都過了午時。城鎮百姓三餐制大約是從兩宋開始的,主要為適應商業活動的需要。


 

 



 

5




飲食有節才是正確的養生方式


 

 


古人養生強調: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其中的「食飲有節」就包括進餐定時、定量和五味調和等。過午不食行不行?不行!


 


「精」和繁體「氣」字里都有個「米」,人就指著水谷來養精氣呢:

「精氣二字俱從米,是精氣又必資乎米」

,半天不吃飯,氣就不足了:

「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傳統中醫在餐制和食量上和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都強調每頓少吃但多吃幾頓:「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像相撲運動員那樣一天只吃一頓,但食量超出脾胃的運化能力仍會傷身,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所以食物總量要控制,「每日飯食只宜八分,不可盡量」;餓過頭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覺飢乃食,食必多」。


 


正確的做法是定時進餐,每餐少食,「常如飽中飢,飢中飽。」


 

 


【本文作者】林殷: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系主任、教授;奚茜: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碩士研究生




文章內容

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

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北京青年報,「食今不昧」微信平台授權轉載,

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



特別推薦葫蘆中醫定製玉靈膏




「玉靈膏一名代參膏。自剝好龍眼,盛竹筒式瓷碗內,每肉一兩,入白洋糖一錢,素體多火者,再入西洋參片,如糖之數。碗口冪以絲綿一層,日日於飯鍋上蒸之,蒸到百次。凡衰羸、老弱,別無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開水瀹服一匙,大補氣血,力勝參芪。產婦臨盆服之,尤妙。」


——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


葫蘆中醫玉靈膏採用蜜制桂圓肉,進口西洋參,嚴格按照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配方蒸制,正規廠家加工生產,保質保量,禮盒包裝,自用送人兩相宜。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搶購買






特別提醒:歡迎添加專屬客服微信,享受實時諮詢服務


郝萬山傷寒傳承【

18201678993


諮詢團購【

18210107567


峨眉醫學傳承【

13552886976




更多團購信息,敬請關注中醫思維十服務號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即團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艾主百病,「三伏天」艾灸正當時
夏季刮痧好處多
劉力紅:致病的五大因素和治病的兩大方法
萬病之源是寒濕,大暑過後濕氣重, 解暑勿忘祛濕
辟穀是古人推崇的養生之道?

TAG:中醫思維十 |

您可能感興趣

「過午不食」的人更易長壽?這3個方法才有助於健康長壽
過午不食,不吃晚飯,能健康減肥嗎?
過午不食會長壽?實不相瞞:長壽的人,晚餐都是這樣吃的!
減肥長期過午不食?身體會出現2大跡象,常喝「它」,吃飯不長肉
過午不食會變瘦,早飯不吃會長肉?
「過午不食」真的好嗎?
想要健康減肥,過午不食?少吃多餐?到底你該怎麼吃?
過午不食真的能減肥嗎 有什麼危害
減肥必須要「過午不食」嗎?
過午不食可以減肥嗎 過午不食的影響
過午不食,為什麼晚餐叫鬼食?
「過午不食」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過午不食能養生 有科學依據嗎?
過午不食是對的嗎?
過午不食的由來是什麼,過午不食有什麼好處?說的好清楚!
過午不食的「午」是什麼時間?
減肥「過午不食」 當心「傷腦」
「過午不食」對身體好?你可能是在「假養生」!
過午不食到底能減肥嗎?
粉碎謠言—不吃晚餐可減肥?「過午不食」存在3大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