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大乘和小乘有什麼不同?

修大乘和小乘有什麼不同?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攝大乘論》,今天我們來講論題。

攝、大、乘之義

(一)「攝」義

言攝者,有含攝、統攝、攝持等義。攝,就是主動地拿過來,取進來。我們現在也在用這個字,比如說攝像機攝像,就是把外面的景象攝回來,攝到裡面來。

可以從兩方面來講。一是以略攝廣。二是以總攝別。《攝大乘論》就是要以簡要的十種殊勝殊勝語,廣攝一切大乘教法,這就是以略攝廣。又世尊說法,每因聽眾根機不同,或於此處講波羅蜜多,或於他處說十地,各個地方講的法不一樣。在《攝大乘論》中就總舉十義,把大乘經中各別的法門總攝起來。這裡就要用最簡潔的語言,把大乘佛法中各種各樣的法門總攝起來,這就叫以總攝別。這裡就講了《攝大乘論》中攝字的含義。

(二)大乘義

什麼是大乘?大者,簡小義,區別於小乘。又大有二義。一、含容大,二、殊勝大。

第一個,含容大者。指大乘可含容小乘,能夠容納它,大乘可以包含小乘,所以是大。大乘佛法裡面有沒有小乘佛法的內容呢?當然有了,小乘是大小乘的共法,這個我們要知道。有些人這樣想,認為學大乘的人,小乘的四諦法就不用學了,這個是不對的。大乘佛法包含了小乘佛法。大乘修行的次第裡面也不能離開小乘的。修行人先要有出離心,然後再來發菩提心,出離心都沒有,又怎麼來發菩提心呢?發不了的。大乘是不排斥小乘的,是要容納小乘,所以叫大。

第二個,殊勝大。是指大乘法所講的境行果,小乘法中沒有,這部分內容就比小乘法殊勝,這就是大的含義。

乘是什麼意思呢?乘就是運載義,是比喻,比如車船等能夠運載人、物從此地到彼地。佛所說法能夠度有情出生死海,從此岸到彼岸,所以比喻為乘。此岸就是生死,彼岸就是涅槃。永遠沒有了煩惱痛苦,達到了解脫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

(三)大小乘區別

大乘異於小乘。小乘唯以自度為目標,不度他人,智慧狹小,慈悲薄弱。當然這個不度他人,也是相對大乘來講。其實小乘比起一般凡夫要好得多了,只不過慈悲薄弱,不耐眾苦,度眾生的心沒有那麼大,堅持不下去。大乘行者就不同了,大乘行者慈悲、智慧廣大無邊,發大心度眾生,度濟有情無有限量。象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限量。菩提心是無有限量的。

大乘人發心都是發菩提心,眾生無盡,我願無盡。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就在這裡。修大乘者不是看你修什麼法門,而是看你發心。不管修什麼法門,只要你發起菩提心,便是大乘行者,大小乘之區別主要在是否發起菩提心。修行大乘的人就叫大乘人,因為發起了菩提心。若人發起菩提心,就可以叫菩薩了,當然這個菩薩是凡夫菩薩。凡夫菩薩逐步依法修行,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逐步修行,通過長劫修行,直至佛果位。

修學大乘,發四弘誓願

大乘行者要發大願。這個大願具體體現出來就有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是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每天都應該想念的內容,也是一個修行的方法了。天天要念,把這四弘誓願從文字念成自己內心的真實願望,最後時時刻刻要有這四弘誓願,把它體現到生命中的每一個地方去。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要用四弘誓願來檢驗自己菩提心是否增長,有沒有退轉。每天要想,自己度眾生的願望增長沒有,是否退轉,有沒有厭棄眾生。眾生,就包括無量無邊、各色各樣的眾生。若是我們劃小一點,有自己喜歡的有情,有自己不喜歡的。不喜歡的人你願不願意度呢?有親人,有冤家。冤家又怎麼辦呢?菩薩應修冤親平等。菩薩的內心是沒有冤家的,但凡夫就有,就要去修,每天要檢查。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因為是凡夫,每天舉心動念,都在煩惱海中。我們是否認識到了煩惱,什麼是煩惱,有哪些煩惱,我們是否對它進行對治了。這些都是要檢查的。

說到煩惱,有很多人都沒有認到。哪些是煩惱呢?他認為苦悶就是煩惱,這個是不準確的。佛法里講的煩惱和我們平常講的煩惱有區別。平常我們講的煩惱是苦受,或者是憂,是受心所。煩惱不同,有哪些煩惱呢?有六個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不正見。

你發起貪心就是煩惱起來了。貪財、貪名、貪利、貪吃、貪睡、貪色等等都叫貪,都是煩惱。貪起來還很愉快,還很舒服。貪不是都很苦的,這些都是煩惱,舒服也是煩惱。為什麼?因為當下生起貪心,熏習貪婪的種子攝在阿賴耶識中,當來遇緣生現行就結苦果,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不能貪。

嗔,心中有沒有怨恨?對這個不滿意,對那個不滿意,對工作環境不滿意,對社會不滿意,天天抱怨,都是嗔心所的表現。這些我們有沒有,是否進行了對治。

還有慢,憍慢,傲慢,增上慢等等有好多種。慢心我們進行了對治沒有?對人處事,從身業來講有沒有恭敬?從語業來講有沒有恭敬?從意業來講有沒有恭敬?恭敬心可以對治憍慢。

說到這裡,順便說一下。象我們這樣的課堂裡面,同修們相互提問都要相互尊重,該有的禮貌要有,這個也是對治我們的慢。你不能一上來就硬梆梆地甩個問題讓誰來答,這個就顯得比較慢了。我們請教問題也是要有禮貌,別人給你回答了問題,要表示謝意,這樣我們這個課堂里,氣氛才比較好。在良好的氣氛下才有利於問題的探討。因為有些問題確實非常地關鍵,自己搞不懂,就要謙虛謹慎地來提問。這裡有學得比較好一點的同修,自然會把自己的思考和領悟貢獻出來。若是慢心高舉,有智慧的人也不會馬上把答案告訴你,所以也不會有收穫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必定落後」。因為你有慢心,正確的東西你也聽不進去的。

還有,提問有很多種提法。有自己不懂來請教要提問的。這種需要有恭敬心來求教,同修們知道的自然要答。有的是試探性地提問。有些人來到課堂,想試探一下這個課堂裡面的人學得怎麼樣,有沒有見地,這種還是要有恭敬心,還是要尊重。別人知道你在試探,給你回答,也是為了讓你能夠留在這個課堂裡面,大家共同學習。這兩種提問方式都是允許的,都是歡迎的。

還有一種是挑戰性地提問,這種就不允許了。這種是慢心高舉,四處挑戰。凡是有挑戰心的人,可以這樣講,基本上都是沒有弄懂的。為什麼呢?抱著強烈的我執,是不可能把佛法搞清楚的。憑這個我執就知道,離佛法的真義還遠得很。這種提問方式,最好就不要發生了。當然同修們要相互切磋,共同進步,而不能去挑戰爭高下。若是課堂裡面這種挑戰的氣氛太濃厚了,相互增長我執,不利修行。哪怕你的道理搞清楚了,最後我們學習佛法懂得這些道理,要對治我執法執的。不僅沒有對治掉,增長一些知見,便增長更大的我慢,這個就往反方向去修了,這個是不好的。這種方式的問答最好就不要發生,以保證這個課堂正常的學習和大家相互促進。這個也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修學大乘者心胸寬廣,各種各樣的法門

都能容受,也不排斥。其實八萬四千行門都只是一個目標,都是要成就佛道,都是明理,要明佛法所講的真理,我法二空之理。明理之後要破執——破我法執,這個是不管什麼行門都在做的事情。破執為了斷障——斷煩惱障、所知障,斷障為了證真——證真如,最後是要得果——得菩提、涅槃二果。大乘人得大菩提、大涅槃。不管是哪個行門,用什麼方法在修行,都是這樣一個路線,沒有第二條路線的。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這樣一些目標,最後成就佛果,這是不同的法門,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

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功效,每個人根機不同,情況不一樣,選擇不同的法門,這個是針對自己來取捨了,所以相互之間要包容,不能排斥。但是佛法的教理是通的,大乘佛法有兩個清凈的理論流派,一個是般若中觀,一個是法相唯識。不管學什麼法門,都不可能違反這兩個佛法之正教,若是違反定非佛法。這個我們要清楚,在學習教理的時候,學習唯識佛法就可以通達一切教理。因為唯識佛法有完整的體系,是完整佛法的代表,所以我們就來學習唯識佛法。以此為方便,通達各宗各派,為自己的行門增加力量。這是我們的目的,所以來講唯識佛法。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學《攝大乘論》。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弟子大家都是一家人,因為都有共同的目標。不管走哪條路,都是要成佛的,所以佛弟子應該要和合,要和睦,不能夠相互爭鬥。相互爭鬥對弘揚佛法不好,對正法的護持會產生副作用。大家要相互忍耐,有些學得好一點,有些學得差一點,有些知見正一些,有些偏一些,但都是佛弟子。我們要有耐心慢慢來,讓學得差一點的,隨著學習不斷地提升進步。有些知見有偏差的,這個還在路上嘛,大家幫助慢慢把知見調正,調到正見上來。不管現在知見是正還是不正,這個是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現象。我們知見比較正的同修就要有耐心,慢慢來讓這些知見還有偏差的同修逐步逐步地接受轉變,回到正確的修行上來,這個是我們要發心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定不能相互排斥,更不能嘲笑。

同修們在課堂上發言,不要有那種情緒性的發言,不要相互嘲弄,這樣嘲弄是不好的,只能表明自己學得不好。可以批評,但是要禮貌地批評,要在尊重的前提下來批評對方的觀點,對事不對人。不要把情緒發泄到對方身上去了,特別是提批評意見的時候,更是要有恭敬心,更是要有善護他心的情懷。

因為我們還是想這樣的課堂長久地辦下去,讓更多的人在這裡能夠快樂地學習,希望我們這個課堂能夠充滿祥和的氣氛,大家愉快地在這裡學習。不管我們的知見同與不同,大家都能夠相互地包容。在這裡都能感受到佛法慈悲喜舍的精神。我們這裡就相當於一個道場,大家在這裡來修行了,就是要把這份修行的心帶進來,面對不同的同修來對治自己的毛病,對治自己的煩惱。根本煩惱有貪、嗔、痴、慢、疑、不正見,還有二十個隨煩惱,煩惱都有那麼多。

大乘是以大乘教法為其體,大乘佛法到底有哪些內容?我們下次再來分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

龍老師佛學公開課

緣起性空,唯識無境。

求真務實,堅持理性。

龍緣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老師佛學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會輪迴?

TAG:龍老師佛學公開課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教有什麼特點?
不同餌料掛鉤有什麼不同?
經和咒有什麼不同?
喜歡和愛究竟有什麼不同?
武俠小說和玄幻小說有什麼不同?
古代皇后侍寢,和普通妃子有什麼不同?
你跟池塘里的魚有什麼不同?
水果和蔬菜有什麼不同?
牛排不同的熟度有什麼區別?吃起來口味有什麼不同?
不同的嘴型有什麼不同的性格特點?
山治和索隆有什麼不同?
不同大小的子彈究竟有什麼差別,這些你都知道嗎
不同的眉形,有什麼不同的運勢?
小程序,大變革,還有什麼你不知道的?
有什麼知識量大又好看的小說?
從不做作的三大生肖女,從小就是有什麼說什麼
吃小蔥有什麼好處?
貓咪揣小手坐姿的背後,都有什麼含義?
有什麼不太貴的小眾潮牌嗎?
網路小說與金庸古龍小說相比,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