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悠悠我心——重複的意向與微辭的隱喻

悠悠我心——重複的意向與微辭的隱喻

重讀詩三百,感慨頗多。

我先摘抄《大序》,是為提挈,漢儒注詩,成也大序,失也大序。以下摘抄: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成也大序,因為大序點出何以有詩。結草為繩的遠古時代,語言的發明遠遠較早之於文字,而最早的文字,我們知道是甲骨文,甲骨文其實應該給它一個全稱,叫甲骨卜釋文,它是用來記錄占卜結果的,而那時候的占卜,跟現在求一個前程,或者問一個姻緣,是截然不同的,古代占卜是最嚴肅的一項活動,稱為卜筮,往往是問戰伐、雨旱、國運等關係到部族或國家命運的大事,巫筮通天,是自然神靈崇拜下神人溝通的角色,除了鄭重擇日、沐浴、選器具、行卜筮之禮,人們最終採用了文字的形式,來記錄這些來自天神的指示,以及在天神指示下的實踐的結果。從一開始,文字就是鄭而重之的,值得認真對待的。

而詩的年代,採風、作雅、書頌,並不僅僅是」發言為詩」」歌以言志「,更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是漢儒的看法,我認為也是接近集詩成冊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但在較遠古的權利仍沒有固化,禪讓制還是主要權利繼承方式的年代,王更親民,民也更自由,所以我們看到雖然大篇幅的雅和頌,是在行教化讚頌之禮,也有談情說愛的風,讓我們領略初民樸實的生活和感情。很多人讀詩,喜歡風,而疏遠雅和頌,我倒認為也不必如此,我們固然讚頌個人自由的生活,但我們同樣也要承認在人類社會中,組織和制度的重要性,至少從考古學的眼光來看,重建人類社會的圖景與結構,也許最動人處是人性的碎片,但雅與頌所提供的社會風俗、道德規範、政治和權力結構,對外的戰爭觀和對內的治理觀,確是更不可缺少的架構。文人很少喜歡它們,但它們是現實,更是基礎,甚至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雅和頌,值得我們仔細讀,對照其他文獻讀,參考出土文物去讀,方有意義,不需像漢儒一樣穿鑿附會,亦不需像文人們一樣全盤否定。

當然,我們都會更喜歡風。這次讀詩最大的體會,是我開始理解文字重複渲染的意象,和其中微辭變化指向的隱喻。這句話有點拗口,但這確是樸實的詩經,給我的複雜的感受。我以前不喜歡重複,我喜歡推理、喜歡邏輯、喜歡追求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重複是在浪費時間,這是一個考試機器的理性思維。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生活進入一個平緩的階段,中年就是這樣,不斷的重複著,昨天是番茄炒蛋,今天是蛋炒番茄,後天可能加一點冷飯進去,吃起來一樣滋味。而已失去的一些曾經習以為常的重複的片段,如今憶起,總是有很憂傷的一絲甜蜜。這時候我才明白,重複於生活於我的意義,有時候浪費一點時間,得到卻更多。小孩子總是很愛重複,因為他們對世界充滿探索欲和好奇心,而他們也有滿腔的感情要表達,發現了任何一樣新事物,或者新玩意,都要說上一百遍才好,其實他們不是啰嗦,而是感情充沛,每一編重複的字句,都是他們對生活和世界的讚歌,我們應該與他們一起歡呼雀躍,就像詩經里一樣。而成年人總是太少感情,活得乾巴巴的,像一條鹹魚。

《國風·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這首芣苢,通篇每句只換一個字,講的是婦人們相約採摘車前草。這首詩里沒有故事,沒有典故,甚至沒有複雜曲折的情感,它就是純粹的一個社會生活的場景,在重複的採摘的場景,像現代的採茶女,或者采藕女,她們是在做農活,但她們很開心,因為收穫本身對於農業社會來說,就是值得慶祝的事情。所以她們重複一些簡單的歌,只用很少的字,但我們能感覺到,收穫的那種平實的快樂,這就夠了,這就像是孩子們的歌。

所以我想,現代課本對於詩歌的教育,是顛倒的。我們為什麼要一開始就給孩子們讀李白、讀杜甫,他們不懂浪漫主義的狂放,不懂仕途受挫的失落,更不可能懂權利鬥爭背後朝代更替的哀傷,為什麼我們不給孩子們讀詩經,可以是在田間唱的詩,小孩子一定能感受得到那種直接的情感。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國風·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陸遊的這一首,算淺顯易懂,但我自問在我會背誦默寫的年紀,我不懂南宋的悲哀,我也不懂他為什麼風雨大作,就要這樣悲傷,我甚至總是記不住首兩句的拗口詞語。相比黍離,同樣是對一種憂傷,可能如毛注所說,是對宗周行將顛覆的憂傷,也可能不是,但是這個人他走過一片田野,看著那些接穗的作物,他走得很慢,心中搖搖如醉如噎,什麼是醉,什麼是噎,沒有人不懂,小孩子都哭過,都知道那種心堵的感受,他未必能表達,但一解釋肯定明白,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重複的詠歌和疑問,是問天地問自己,非常好記,又值得回味。我覺得詩經比任何唐詩宋詞都更適合做詩歌啟蒙的教育。

而微辭的隱喻,則涉及文學層面的拿捏,因為完全的重複,可能是感情充沛,但缺乏了起伏和曲折,就好像一潭死水,奔騰的河流總是稍稍有些彎曲,這些彎曲處,正是文學的美妙。不必等到推敲的故事,早在初民的遠古時代,詩經已經給我們展現了這種細微精妙而又隱藏在深處的美妙。待到年紀略長,讀詩時帶上了閱歷和感情,體會甚深,不需與第二個人分享。

《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願我們都有《女曰雞鳴》這樣美好的生活與情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流水集 的精彩文章:

TAG:流水集 |

您可能感興趣

溫婉發文訴辛酸的背後,善意調侃蚊子和淤青,婉妹隱喻的是真到位
最好的隱喻即是最好的詩
向太否認微博「隱喻」張柏芝,郭碧婷父親為其發聲:不必外人操心
黃俊茗:生命意識的敘事,痛感的隱喻
我不是葯神好看嗎,最怕的就是看懂王傳君的橘子和口罩的隱喻!
隱喻還是明喻?
說一說我看到《邪不壓正》的隱喻和秘辛
《幽靈公主》:內容隱喻的很好,宮崎駿出品,必是經典!
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色彩背後,隱喻著一個國度屈辱的歷史
轉型期的文化意涵與童年隱喻
你最深刻的記憶,藏著你生命的隱喻
四面黃帝之謎:軒轅神話背後的神秘隱喻,孔子的解釋是錯的
《笑傲江湖》中,劍法和氣功,孰輕孰重,原來金庸早有隱喻
色彩意境—賦予畫作無限可能的隱喻世界
作為百年新文學最重要的隱喻,鄉村如今還是出發之地嗎?
《遺傳厄運》的神秘學和隱喻解釋,看完別害怕
專訪藝術者王睿:碎片的隱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意韻深長
不得不知道的空間隱喻
中東「不倒翁」再豎雕像,背後有何隱喻?
盧禹舜的繪畫:隱喻現代情緒和當代人的內心世界,流美心靈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