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傀儡戲_非物質文化遺產

傀儡戲_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ⅳ-1所屬地區江西·上饒·橫峰縣

遺產級別省級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人/單位上饒市橫峰縣申報日期2006

概述

許多種類,其中台灣流傳的傀儡戲以懸絲傀儡是最主要的,其他地區還有許多種類,例如:仗頭傀儡、水傀儡等。

文物與歷史資料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戲劇。據說古代葬禮中用來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的關係。

傀儡戲的起源與發展

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數據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劇種。可追溯之年代,一說古代葬禮中用以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之關係,至遲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出現偶戲的表演;另一說則為西漢時代,蓋因一九八○年于山東省萊西縣岱野遺址,出土一批西漢墓穴文物,此為目前中國傀儡偶與懸絲傀儡之最早證據。

此外,在歷史文獻方面,東漢《風俗通》、唐朝段安節《樂府雜錄》、杜佑《通典》、《後漢書》及《舊唐書》等,均有傀儡戲活動的相關記載。至宋代,傀儡戲更為發達,除宮中伎樂外,民間傀儡戲活動更為興盛,《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梁錄》及《西湖老人繁盛錄》等書,均載有北宋末年至南宋時代,汴京與杭州傀儡戲活動。

傀儡戲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梁劉昭注《後漢書。五行志》引東漢應邵《風俗通》:「『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в?酒酣之後,續以輓歌』魁?в?喪家之樂也。輓歌,執用紼相偶和之者。」此為傀儡戲原始社會功能。此外,《舊唐書?音樂志》及杜佑《通典》,均認為傀儡戲起於喪家樂,迄漢末始用之於嘉會,然在喪禮中扮演驅除邪煞的重要功能,一直延續至近代,並成為民間傀儡戲的主要功能之一,此種特殊社會功能,使傀儡戲迥異於其它劇種之表演功能,並具神秘宗教色彩。

傀儡戲在福建地區已有悠久之歷史,其操縱技術與表演形式,均相當成熟;並有閩南、閩西及興化(莆田)三流派。台灣傀儡戲,系隨福建移民渡海來台,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及永定地區。台灣南部及金門傀儡戲屬泉州系統,而北部地區則屬閩西系統或漳州傀儡之支流。至於傀儡戲最早傳入台灣之年代,僅能從台南祀典武廟「武廟禳熒祈安建醮牌記」、台南天公廟靈官爺聖誕例行演戲之記載加以推測。

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

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驅除邪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驅除邪煞變成民間傀儡戲主要的功能之一。這種特殊的社會功能,使傀儡戲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這也是傀儡戲跟其他種類的戲劇非常不同的地方。

日本專業的傀儡戲,又稱「文樂」,這個詞來源於「文樂座」――存活到近代的唯一一個商業木偶劇團的名稱。木偶戲17——18世紀發展起來,又叫做木偶凈琉璃(「人形凈琉璃」),這個辭彙本身說明了木偶劇的起源和實質。「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則是一種伴以三味線演奏的戲劇說唱。

跟歌舞伎一樣,木偶戲乃是江戶時代 (1600-1868)朝氣蓬勃的商人文化的組成部分。木偶戲雖然使用木偶,但是並非兒童戲。木偶劇的許多有名的劇本都是由著名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1653――1724) 撰寫的,近松的高超技藝使得木偶人物形象和情節在舞台上栩栩如生。

傀儡戲的演出場合

台灣傀儡戲俗稱「嘉禮戲」,因漳、泉南北系統之不同,於演出場合、演出形式、戲曲音樂、戲偶造型及戲文方面,均有所差異。台灣北部、東北部的傀儡戲多屬漳州系統,具有濃厚的驅邪祭典功能,從演出場合言,應用於車禍、礦災、弔死及溺斃等之呼引冤魂,或開廟、闢地、開台(劇院及戲台首演)、壓火災(送火神)及送孤(建醮、普度後和搶孤前送走孤魂野鬼)等除煞儀式。南部地區的傀儡戲以祈福的酬神儀式為主,其演出多應用於祭天儀式,如玉皇大帝誕辰,或彌月、結婚及做壽祭拜天公之前的除煞,表示凈壇與祈福。此外,亦用於開廟、入厝與葬禮法事之後的除煞。除宜蘭、台南及高雄地區的傀儡戲外,另外尚有屬於汀州客家語系的傀儡戲,以及掌中戲班兼演「出煞」用的傀儡戲。

傀儡戲的演出形式

傀儡戲是台灣民間最神秘詭異的劇種,一般民間戲曲多為廟會酬神之用,兼具娛神、娛人特色,唯獨傀儡戲以除煞禳災為主要功能,除必要的工作人員及主事者外,並不歡迎一般「閑雜人等」,而除煞儀式所使用的咒語、手訣、符咒及法索、七星劍等法器,也使傀儡戲更具神秘色彩。

除煞儀式之時間多在午時過後或深夜,至於其程序與內容,因場合之不同或劇團之差異,而有不同的表演方式。一般而言,北部傀儡戲除煞儀式有「凈台」、「請神」、「定棚」及「出煞」等程序,所需時間約四十分鐘。「凈台」系演師手持點燃的四色金在戲棚四周揮揚,或以凈水符焚化於碗中,再以柳枝沾水分灑四處;戲棚內外放置生、熟牲醴各一副,生的在外側用以祀鬼,熟的在內側用以祭神。

凈台之後「請神」,調請諸神坐鎮除煞。請神之後為「定棚」,包括敕符與安符,「敕符是在王爺前請神敕符,使符具有法力。安符則是將符安置於特定的地方。」演師須抓起白公雞與白公鴨,並咬破雞冠取血敕符,以增強法力。公雞司晨用以破陰陽,白色及雄性屬陽,用以鎮陰煞;鴨諧音為「壓」,表壓制惡煞。敕符之後將符咒貼於戲棚五方,慎重其事者,尚須於戲棚兩側擺設刀槍,上方安置弓箭,藉以對付惡煞。

「出煞」即「除煞」,程序是演師腳踏七星步,持刀念咒後將刀插於戲棚上,象徵萬煞不入;爾後向四周拋撒鹽米,表示發兵鎮壓凶煞;然後演師手持捲起之草席向地面摔打,意謂驚嚇惡鬼,驅逐邪魔;之後是演師於戲棚上操演鍾馗,警告凶神惡煞不得在此駐留,否則將打入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南部傀儡戲通常表演三出,每出長約十分至十五分鐘之間。演出前,演師先拜天地五方及相公爺,念「路里令」咒:「路里令、路里令,路里里如令,里令里令里如令,路里令,里如令。」每齣戲演出前,均以問卜方式決定戲碼,演出前先由相公爺出場請神,演完後相公爺亦須謝神。正戲之後尚包括「團圓」及「花童戲葫蘆(球)」;「團圓」系由生旦出場戶拜,並跪拜天地,「花童戲葫蘆(球)」則由一童子表演耍葫蘆(球),包括雙手、足、肩及頭部相互交弄葫蘆等動作,失去葫蘆,並四處尋葫蘆之玩笑動作。

南部謝土、開廟以除煞為主,須搭戲棚。儀式方面,首先須在戲棚四角及正前中央貼符;燒化金紙與靈符請神;並在戲棚各方灑凈水。然後鑼鼓齊鳴,開始演戲。入厝須至主家正廳,鋪一大草席,打開所有門窗,在相公爺身上披紅綢布,手持纏有靈符之七星寶劍與硃砂筆,燒化靈符,燃放鞭炮,鼓、吹齊鳴,四角走七星步,安八卦,念咒,巡視各房間,同時燃放鞭炮,以驚嚇惡煞。至於開廟門,須在廟門正對面搭台,使用白雞血符,以具法力;演完戲後,於廟門作法,再以腳踢開廟門,以除惡煞,爾後再進入廟內正廳,走七星安八卦。

傀儡戲的音樂

傀儡戲之戲曲音樂,一般認為目前宜蘭傀儡戲使用北管,當與北管在宜蘭的興盛有關,但宜蘭傀儡戲原始曲調則難以考察。宜蘭「福龍軒」創立者許阿水(一八六○至一九一五),系目前所知宜蘭地區最早的傀儡戲藝人,為台北阿里磅人。大陸傀儡戲團曾於阿里磅演出,許阿水拜該團藝人為師,並曾至大陸習藝,後回家鄉自組傀儡戲班,再遷至宜蘭從事傀儡戲演出。

台灣南部之傀儡戲音樂,通常為南管系統的傀儡調。「新錦福傀儡劇團」梁寶泉及「錦飛鳳傀儡劇團」薛忠信曾指出,台南及高雄一帶之傀儡戲,主要為潮調音樂;但圍仔內大戲館吳燈煌則認為,所使用之音樂為「南系」的「白字戲仔」。

北部傀儡戲班的組織,包括前場演師二至三人,一人主演,另一人或二人擔任助手,後場樂師三至五人,樂器與北管戲班相同,有單皮鼓、堂鼓、大鑼、小鑼、鐃鈸、胡琴、嗩吶等,但「福龍軒」早在二十餘年前,已使用錄音帶(北管及歌仔戲音樂)取代後場。至於南管系統的傀儡調,使用之樂器通常為堂鼓、羯鼓、大鑼、小鑼、小鈸、胡琴、嗩吶、笛及拍板等,今僅使用鑼、鼓及嗩吶三種樂器。

傀儡戲的戲偶與腳色

偶之結構乃由偶頭與偶身組合而成,故民間有「三十六身,七十二頭。」的說法。戲偶內部結構分為頭、身(以竹篾編成)、雙手及雙腳四部分;外部則有披肩、髯口、頭盔及武器等配件。北部傀儡戲戲偶,偶長兩尺半,操縱線有右手掌、右手腕、左手腕、右手?i、左手?i、左腳、右腳、前胸、後背、左耳、右耳等十一條;南部傀儡戲戲偶,偶身長約兩尺,操縱線有左肩、右肩、左腳、右腳、後背、左手?i、左掌背、左指、左指背、左指尖、右手?i、右掌背、右指背、右指尖等十四條。

宜蘭地區傀儡戲,常有文戲演出,腳色分類及行頭較複雜,江武昌認為所謂「三十六身,七十二頭。」系民俗界象徵性說法。一般而言,宜蘭傀儡戲戲偶,腳色分為生、旦、凈、末、丑、動物(龍、馬、虎、獅、飛禽)及話劇中的特別人物。南部傀儡戲戲偶,大致可分為生(小生、老生)、旦(小旦、老旦)、凈(大花)、末(公末)、丑(三花)及花童等腳色。

傀儡戲的未來

台灣傀儡戲延續由來已久的宗教功能,不但具有詭譎的神秘色彩,且為禁忌最多之劇種,劇團數量本較其它劇種為少,再加上傳子不傳女、女性不得登台等傳統觀念;時至今日,真正能搬演傀儡戲之劇團已相當少見,傀儡戲已瀕臨失傳窘境。因此,除有計劃地進行傳承外,在其宗教功能之餘,轉化、加強其展演機會,將是挽救傀儡戲的努力方向。

木偶戲的歷史

時期(794-1185),居無定所的木偶戲表演者「傀儡子」,浪跡日本,挨門挨戶表演換取一定的施捨。 木偶戲的這種街頭娛樂性質一直延續到江戶時期,通常的情形,「傀儡子」手上操控兩個木偶,脖子上掛著的一個大盒子就是舞台。一些傀儡子被認為定居在相當於今天神戶附近的西宮和淡路島。到了16世紀,這些團體中的傀儡子們被召到京都為皇室和軍事領導人表演。正是在這個時候,木偶戲與凈琉璃結合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物網 的精彩文章:

古韻悠然話玉蟬
國家級非遺項目——香港斫琴藝術的優良傳承
海南館藏佛教造像的梵像古韻
淺談雲南新龍半開的幾個問題
清雍正白釉綠龍罐

TAG:中國文物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根雕
歙硯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琺琅工藝
馬召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旅遊風光:沙灣古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繁峙秧歌
屬於甘肅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壺
非物質文化遺產-博愛老虎棒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巧手剪紙傳承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工藝之泥塑、皮影戲、剪紙
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盆景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感受邛崍南寶山羌族非物質文化魅力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製作技藝
晉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摩拳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都江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