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基於美國私立中小學的觀察與思考

基於美國私立中小學的觀察與思考

剛到美國訪學之初,我與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交流時,談及如何儘快了解美國的基礎教育,得到的建議是去一所教育質量較高的私立學校考察。於是,得益於朋友引薦,我考察了一所位於馬里蘭的私立學校。

這所學校位於蒙哥馬利郡的一個小鎮上,佔地近800多畝,多個室外運動場能夠滿足棒球、壘球、曲棍球、足球、馬術、高爾夫等多項室外體育活動的需要。學校招收的學生涵蓋學前到12年級,教師素質相對較高,大部分教師畢業於名校,他們都對教育充滿了熱情。

外在易觀,內在難察。通過與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們的深度交流,我試圖讀懂學校的內在,印象深刻的有四點:一是辦學目標。「為每一個學生的生活和下一步教育做好準備」是學校的教育目標,目標很平實,但又很有力,同時有可操作性。二是教育理念。「為什麼學,如何學與學什麼同等重要」是學校關於教育的認識,發人深思。三是學生觀。學校認為,師生之間親密合作的關係是學生高質量學習的基礎。因此,學校強調所有教師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都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四是教學方法。學校建構了一套自身的教學法,即「質疑、反思、行動」,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整合知識、應用所學的能力。

在系統考察學校課程設置後,我總結出以下幾點:一是課程觀。學校認為,課程的目的在於促使學生獲得全面、豐富、多元、真實的體驗,幫助他們獲取知識、形成習慣、完善自我。二是課程設置。學校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了豐富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以初中學生為例,所有學生都要學習英語、社會、科學、數學、藝術、體育和成功技能等課程,還要參與一系列課外活動。但是,對不同的學生,每個科目學習內容又有所不同。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差異,在內容提供與學生接受之間達到平衡,嚴格實行小班化教學,每個班級不超過15人。三是課外教育。學校格外重視課外教育,強調課堂所學要經過現實世界的檢驗,將日常實習、考察、遊學旅行有機穿插於課堂教學之中。四是體育與藝術教育。學校認為,體育活動和表演藝術可以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為此,學校提供了17門體育課程供學生選擇。同時,學校以藝術教育為特色。以六年級學生為例,學生在一學年中要學習音樂、舞蹈、視覺藝術、戲劇、合唱、合奏等6門課程。五是學術教育。學校對於學生的學術教育也很重視,開設了超出一般學校水平的課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業測試方面也很嚴格,夯實學生有效應對學術挑戰的能力。學校還專門提供了16門大學先修課程,涵蓋人文、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幫助學生在申請大學時建立優勢。

通過此次考察以及後續的跟蹤分析,我認為美國私立學校教育質量之所以高,大致歸納為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數量充足。私立學校規模要明顯小於公立學校,教師配備數量普遍高於公立學校,因此師生比和班額小於公立學校,教師能夠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二是教師成就動機強。私立學校的生源一般經過遴選,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相對較好,教師工作成就感相對較高。三是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私立學校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能夠更為有效地發現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師資、課程與活動加以強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當私立學校擁有更好的理念、優越的環境和師生堅實的行動力時,才能提高教育水平,也才能真正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

(作者單位系教育部教師工作司)

《中國教師報》2017年07月05日第1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意境是詩歌的靈魂
校長應成為師生的精神領袖
有「堅持」才有好教育
師德修養重在情感體驗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學者觀察:美國「謀略」對中國的影響
韓建華:「中國中世紀都城系統」的考古學觀察——以長安城為中心
吳小安 | 從「南洋研究」到「東南亞研究」:一位中國學者的觀察與思考
對邏輯、科學和哲學的觀察
【新書介紹】凡世與神界:中國早期信仰的考古學觀察
美國經濟新觀察
史學連載 | 盛嘉:走入荒野的托克維爾——對美國印第安人悲劇的觀察與思考(一)
中國古代建築微觀察
國際觀察:是否引渡加區前主席考驗德國政治智慧
關鍵在於觀察和思考
海外宏觀周度觀察:一季度美國經濟或溫和擴張,美國欲組團施壓中國貿易
觀察 | 重返中東?俄羅斯 or 美國
美國中期選舉觀察二:基層參與的復甦和溫和務實派的勝利
國際觀察:法國總統馬克龍首訪印度的多重考量
觀察|國內外英語文學專業的差別
教育觀察:中國正在向世界科研大國靠近
美國中期選舉觀察一:民主黨的三駕馬車與實用主義的勃興
留學觀察:沒考SAT,女兒憑何留學華盛頓
美國軍事觀察家說「中國抗戰勝利的希望在延安」?
國際觀察:美軍高層為何集體患上「中國威脅偏執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