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各個朝代龍泉窯燒制的瓷器
被譽為「奪得千峰翠色來」的龍泉青瓷,創燒於三國兩晉,興於五代,盛極於宋元,衰敗於明中葉,清中後期淡出歷史舞台。龍泉窯被譽為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史上最後形成,其文化內涵龐雜而生產地域廣闊和規模最為壯觀的一個青瓷窯業系統。它既是大江南北兩大瓷窯業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範例,也是宋代官窯和民窯不同文化層次相關聯又互相激蕩的產物,乃至可以認作是中國歷代青瓷工藝技術發展的歷史總成。
在釉色、器型、裝飾等方面,龍泉窯的藝術成就均達到了傳統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宋代開創的粉青、梅子青原釉青瓷,其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由此進入了宋代名窯的行列。龍泉窯燒造時間貫穿了整整1600餘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且從未斷燒的名窯。
青瓷之美,當在龍泉,它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渾厚如玉的釉色,贏得了人們的青睞,為世人所矚目。儘管歐窯青瓷曾被晉人譽為「漂瓷」,越窯青瓷被唐人稱作「秘色」「似冰似玉」「千峰翠色」,但其造型與釉色遠遠無法與龍泉青瓷媲美。只有龍泉窯才創造出青玉般的粉青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色,其釉色與質地之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巧奪天工的人造翠玉。本文介紹一組歙縣博物館收藏的五代至宋元明清時期的龍泉青瓷,讓讀者一睹龍泉青瓷的風采。
五代龍泉窯青釉碗(圖1),口徑8.3厘米,底徑4厘米,高4.5厘米。斂口,斜直腹,圈足,碗外壁通體施青釉,內部施釉不及底,底不施釉。腹底有三足。
宋龍泉窯筆洗(圖2),口徑13厘米,底徑6厘米,高4.2厘米;洗敞口、淺腹、圈足,通體施青釉,洗內底飾花卉紋。此洗胎體厚重,釉色瑩潤。
元龍泉窯影青釉高足碗(圖3),口徑13厘米,底徑4.7厘米,高12.5厘米;花口,折腹,平底,高圈足;碗內壁飾纏枝花卉紋,外壁飾蓮瓣紋;足呈竹節狀,內外施影青釉。
明龍泉窯魚簍紋尊(圖4),口徑7厘米,底徑6厘米,高14厘米;平口,豐肩,腹內收至底,圈足;外壁刻畫魚簍紋,肩與腹、腹與腰皆以弦紋隔開,口與底不施釉,其餘施青釉,釉色盈潤。
清龍泉窯青釉暗花紋盤(圖5),口徑31.6厘米,底徑15厘米,高5.2厘米;敞口,菱花形折沿內凹,口沿飾雙線水波紋一周,弧壁作扇骨狀。內壁飾一圈纏枝花卉紋。整器施青釉。


※隨手撿的一坨「糞便」,價值500多萬!
※第四套人民幣將退市?價值漲40倍?趕快收藏起來
※馬未都:「中國還沒有真正的收藏家!」
※小郵票,大價值,一版猴票能買一套房?
※他終生未婚,沒有子女,去世後所有藏品將被拍賣
TAG:樂藏天下 |
※宋朝燒制的瓷器
※唐三彩,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
※順治朝瓷器的燒制工藝特點
※清代最著名的陶瓷藝術家,歷經兩朝,燒制出來的瓷器各個價值不菲
※龍山文化,四千年前燒制出薄如蛋殼的陶器
※瓷器鑒定那些事兒:瓷器的燒制過程
※陶瓷鑒定那些事兒:陶瓷器式如何生產及燒制的?
※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唐三彩你知道就哪三彩嗎?
※景德鎮古窯開窯亮寶,看那些價值五六位數的瓷器是怎麼燒制出來的
※龍泉青瓷 燒制工藝研究
※青楓玉閣:實拍自家的柴窯,燒制瓷器太費木柴了
※清朝燒制的仿生瓷
※柴窯燒制技藝:千年不熄,燒旺「榮昌陶」
※傳承千年燒制技藝,重塑中華陶瓷神韻!
※紫砂藝術的高境界:窯變燒制技法
※「瓷痴」聞長慶:復活千年秘色瓷燒制技藝
※獨特技藝燒制玉溪窯青花瓷器,古樸醇厚、線條流暢、散發藝術魅力
※瓷器是怎麼燒制的?
※鈞瓷燒制:柴煤氣碳各有千秋,雅放逸淡紛呈百色
※宋真宗景德年間,江西一個小鎮燒制的御瓷獲得了皇帝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