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化——影響和制約中醫理論發展的根本原因

西化——影響和制約中醫理論發展的根本原因

1西化現象舉隅

中醫基礎理論現有體系是以西醫學為參照系加以整理的產物。因此,中醫理論「西化」現象其來有自。現僅以臟腑學說為例,對其現狀作一掃描。

臟腑的本義是人體胸腹腔內器官的總稱,在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前,歷代醫家均認為臟腑(包括三焦)指的是人體胸腹腔內客觀存在的臟器實體之本身。這是因為西醫東漸之前的中國古代醫家絕對不可能捨棄人體自身客觀存在的心、肝、脾、肺、腎而另行製造出一套心、肝、脾、肺、腎。直到西醫傳入並在中國學術界逐漸形成了以西醫學作為衡量和評判中醫學是否科學的價值標準之後,匯通學派為了解釋中醫也是「科學」,首先更弦易轍為「非血肉之五臟」,建國後中醫學界自行炮製出了「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這樣一個在邏輯上也說不通的「公認」說法。及至現在,幾乎整個中醫學界,對中醫的臟腑是否指解剖學上的臟腑,竟然也不敢承認。眾口一詞地認為:中醫學是通過表露於外部的「象」來研究和認識「臟」的。但荒唐可笑的是,一方面認為中醫的臟腑不能等同於西醫解剖學上的同名臟器,另一方面卻是每當看到中醫古籍中(包括中西匯通學派的著作)關於臟腑功能的論述,哪怕有一個詞或一個字能同西醫解剖生理學中有關臟器的功能粘上邊,就將中醫臟腑功能的理論解釋往西醫學上硬靠。由此而導致了目前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關於臟腑功能的論述,幾乎每一個臟、每一個腑都存在著「西化論」。如:

「泌別清濁」之本義只是說水液自下焦起始處的小腸下口(闌門)滲入膀胱,渣穢傳入大腸。這其實指的是下焦的功能。但因西醫學認為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為了使之與西醫學關於小腸的功能相符合,遂將其曲解為小腸的功能了。「腐熟」一語,首見於《難經·三十一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很明顯,中焦主腐熟水谷,其義甚明。但「根據西

醫學研究結果……胃液之中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可將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分解,使其轉化為食糜……」,竟然也將其改為「胃主腐熟」了。由於歷史條件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中醫學沒有也不可能認識到膽汁由肝分泌,更不可能發現其消化功能,而是認為來源於胃,主決斷。但因在古籍中有「肝之餘氣,溢入於膽,聚而成精」這麼一句可資引用的「孤證」,遂認定「『肝之餘氣,泄於膽』,表明肝具有製造膽汁的功能……這與現代醫學關於膽汁是在肝臟中合成的內容完全一致……」,並將膽汁的來源,強解為「雖藏於膽,實則來源於肝。」在中醫學中,膀胱與胞是兩個緊密相連但功能不同的器官,膀胱藏津液,胞貯存尿液。而西醫學認為尿液貯藏於膀胱,於是中醫界也說膀胱儲存尿液。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邏輯是:尿液,又稱溺或小便。在《內經》中,溺,凡31見;小便,凡24見。若膀胱儲存尿液,當雲「溺藏焉」或「小便藏焉」,何必說「津液藏焉」呢?

「心主血脈」只是中醫學出於五行歸類的需要而有的一種說法而已,但因西醫學認為心臟是血液循環動力之來源,遂認定「心主血脈的功能,很明顯是通過解剖觀察而認識到的。」同樣地,中醫學自明代以後雖有由「氣能攝血」推導出的「脾主統血」之論,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而「現代醫學對脾功能的認識是造血……破血……儲鐵。產生抗體。調節血量……貯存血細胞。」因「統血」二字表面上可以與西醫學的上述認識相「合」,不僅大力提倡,而且將其發生學原理解釋為「脾竇內含豐富的血液,古人剖而視之,所見多為血,故認為『脾裹血』是統血之臟。」「肝主藏血」是為了解釋五臟何以能夠「藏神」這一五行歸類的結論而提出的,但因「西醫學證明:肝臟為人體一大儲血庫……當機體失血時,肝內貯存的血液可由靜脈竇排出至周圍循環,以補充血容量的不足。」「西醫學認為,血漿凝血因子是止血不可缺少的。人體血漿中共有凝血因子12個,其中8個與肝的合成有關。」於是也認為中醫學已經認識到肝具有儲藏血液的功能,並且還認為肝具有調節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古代中醫學及至清朝末年的王清任,仍有「膀胱有上口,無下口」的「錯誤」認識,因此無法認定腎與水液代謝有關,有時提到水病與腎的關係,實際上是基於腎在五行屬水的認識。而西醫學認為尿液的生成與排泄為腎所司,於是我們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也將「腎主水」解釋為主尿液的生成與排泄了。

2原因分析

中醫理論現有體系中「西化」現象充斥,是有著久遠而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鴉片戰爭失敗的結果,不僅僅是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清帝國的大門,更重要的是西方思想也從心理上對中國人產生了強烈影響。自此,中國開始了向西方全面學習的歷史進程,推崇用西方的思維模式看問題。

具體到醫學來說,也同樣如此。西醫學通過建立一整套與西方同步的醫學體制,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佔據了醫學主導地位,並逐漸在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形成了以近代科學(包括西醫學)作為衡量和評判中醫學是否科學的價值觀念。於是,不僅著名的學者(如梁啟超、嚴復、傅斯年、胡適、魯迅、丁文江等)和西醫人士詬病中醫不科學,即使是中醫學者也以「科學」為標準,認為「《素》、《靈》、《八十一難》理論之書,多出於古人之懸揣,不合生理、解剖、病理。尊奉之以為醫學之根柢,自招物議,引起廢止中醫之危機,此大不智也。」(陸淵雷)既然整個社會都以「科學」為指歸,衡量和評判中醫學是否「科學」的標準是西醫,而中醫與西醫相比較,幾乎每個方面都存在著諸多「不科學」的說法,而「不科學」便意味著喪失了立足之本,因而也就只好向在國人心目中符合「科學」標準的西醫學靠攏。在整個近代,中醫界孜孜追求的目標是:企圖通過理論上的「衷中參西」、「中西匯通」及仿西制辦學校、設學會、創雜誌等途徑和方式,使中醫內容科學化,外部形式現代化,實際上卻是「西醫化」。

建國初期,黨和政府興辦中醫進修學校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使中醫科學化——「西醫化」,這樣的做法自然會招致中醫界有識之士的不滿,甚至有人說出了「人民政府是要消滅中醫」、「中醫都老了,十年就可以斷種」等言辭。情況反映到毛主席那裡,引起了他老人家的重視,遂提出「西醫學習中醫」。但學習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則是「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規律」,這與「匯而不通」的匯通學派毫無二致。但這一思路卻成為50多年來「發掘」、「提高」中醫的主流方法,由此而導致了目前整個中醫事業全面「西化」的格局。

3出路探討

截至目前,這個存在著許多違背歷史與邏輯、與傳統中醫理論貌合神離的中醫理論現有體系至少已經培養出了5代人。說得難聽一點,可能我們5代人連入門都入錯了,何談登堂入室?因此,「幾十年來,沒有培養出能用中醫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醫」也就毫不奇怪了。有人形象地將之比喻為「種下龍種,生出跳蚤。」但50年來我們傳授給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是「龍種」嗎?顯然不是,甚至連「跳蚤」種也不是,簡直是沒有種子可言。眾所周知,自近代以來,學校教育成為培養中醫後繼人才的主要途徑,教學的依憑主要是教材,它是傳承中醫的「火把」,是學校教育的經典,課堂教學的範本,是學生在校接受知識與技能,實踐過程與方法,形成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腳本」。而我們的教科書卻攙雜進了大量不中不西、非馬非驢的「西化」論。因此,我認為:這可能是導致「幾十年來,沒有培養出能用中醫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醫」的真正原因。

但由於中醫理論現有體系已經應用了近50年,一些說法甚至已經訛傳了自中西匯通以來的上百年時間,現在我們中醫界所有的專家、學者,不是這個體系的製造者,就是由這個體系打造出來的「接班人」,在他們的腦海里和心靈深處,已經根深蒂固地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現行的經一代又一代專家、學者編寫修訂的教科書中關於中醫理論的論述,雖然可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基本上反映了傳統中醫學的本來面目。要改變這種由積非成是、積習成常的思維定勢所形成的錯誤和偏見,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

但不論如何,現在是到了我們中醫學術界,特別是中醫管理界的學者、專家和領導對我們50年來研究、管理、引導中醫學沿著正確、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前進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可行、合理進行深刻反思並作出必要調整、修正的時候了。而其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回歸中醫,還中醫學之本來面目。否則,「一百年後還有中醫嗎?」的疑問將成為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效霞 的精彩文章:

「神醫」為什麼總是打著中醫旗號行騙
中醫只能開中藥,才能切實提高中醫藥治療率

TAG:張效霞 |

您可能感興趣

茶葯和茶療的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理論、科學與不確定性
中醫理論真的是偽科學嗎?
黃金昶:應以中醫理論指導中西醫結合
全新中醫理論解釋抑鬱症等心理問題
你知道帶狀皰疹的中醫理論治療嗎
沒有基礎的嫁接:中醫理論與科學理論不可通約
世界衛生組織認同中醫理論,日韓爭相跳腳宣誓中醫「主權」
冬病夏治的中醫理論解析
以西醫科學論中醫理論,猶如井底蛙!
何謂「陽殺陰藏」,中醫理論理解經驗之談
用中醫理論指導西醫,醫學才能夠突破!
改良纏足陋習,胡用中醫理論,洋教士也會入鄉隨俗
最最最基礎的中醫理論,入門級!建議大家都看看!
中醫理論系統介紹,不要再懷疑中醫的真偽了,喜歡就學習吧
是青蒿素殺死瘧原蟲治好瘧疾,還是青蒿素按中醫理論治好了瘧疾?
中醫飽受爭議,西醫卻廣受好評,網友:因為中醫理論模糊不清!
中醫理論傳承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系統誤差
如何利用現代科學解釋中醫理論?
愛新覺羅·恆偉老師:從中醫理論詮解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