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都是抗戰史的血色記憶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都是抗戰史的血色記憶

向敬之

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的全面抗戰;十四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開始的抗戰,包含了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兩個階段。

不論是七七事變,還是九一八事變,都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抗戰兩個重要節點。這是血色記憶 !

有人認為要將抗戰的時間前置,提到1894年的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又稱清日戰爭,被西方認為是第一次中日戰爭。但,此戰很快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結束。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時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之林。此後,日本侵略者不斷加入西方列強凌辱中國的行列,如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中國北京,日本派兵8000人,成為諸國派兵最多的國家;一戰前後,日本就在打中國山東和東北的主意,強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戰後以戰勝國搶佔原被德國租借的中國青島,並試圖強迫北洋政府簽訂《凡爾賽條約》,將整個山東納入它的勢力範圍。

日本層出不窮的招式,是赤裸裸地欺辱中國、侵略中國、奴役中國的圖謀。其明治維新的擴張野心,也是盯住了疆域遼闊、物產豐富而距之不遠的中國。

而中國國內這時期內對其侵略的反抗,主要表現為民間民眾自發的零散狀態,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持續性的、帶有打擊性的武力對抗。即便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緣起於北京、上海大學生聲討日本侵略山東,但主要針對的對象還是北洋軍閥政府。

七七事變第一槍

直至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後,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第二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殖民奴役統治。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共抗日游擊隊、農民暴動武裝、抗日義勇軍與部分原東北軍奮起反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產黨員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就是傑出的代表),組成東北抗日聯軍,不畏強暴,抵禦外敵,在廣袤的白山黑水之間,堅持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抗聯戰士們在艱苦卓絕的惡劣環境中,有組織、有紀律、有目標地堅持頑強鬥爭是十四年,殲滅十八萬日軍,牽制日軍七十六萬人,成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作為中國人民有組織的、有規模的、持久的反抗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抗戰新起點,雖去時已遠,但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是不能繞過、值得記住的血色節點。那慘厲劇痛的十四年,帶給中國人民的是無盡的屈辱、悲歌和死地後生、不屈不饒的悲壯。

1932年1月28日,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駐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日軍海軍陸戰隊2300人在坦克掩護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已多次劃為日軍防區)西側的每一條支路:靶子路、虯江路、橫浜路……向西佔領淞滬鐵路防線,在天通庵車站遇到蔣光鼐、蔡廷鍇指揮的中國駐軍十九路軍的堅決抵抗。迫於蔣介石的壓力和何應欽的命令,十九路軍死守五日後,被匆匆調防,將繁華的上海大都市丟在了日軍的鐵蹄下。也正是蔣介石局限在個人權利的追逐,而導致了中國前六年的抗戰,並沒有出現聲勢浩大的大規模戰役,但留給了歷史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悲壯場面。這些,同樣是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抗戰史。

八年抗戰,是沿襲了國民黨固有的對全面抗戰的官方表述,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淪陷東北後,相繼分割華北、侵略上海,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卻熱衷於「攘外必先安內」,下令部隊奉行不抵抗政策,在強敵犯我的危急情勢下,還集中優勢兵力圍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與其他革命武裝,導致了中國的抗戰一直停留在局部抗戰的層面。蔣介石國民黨之所以強令張學良的東北軍不抵抗,這與其參與組建同盟會時宣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歷史局限,是有著很大的關聯的。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所謂中華不過傳統意義上關內十八省,關外的東三省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佔領,他們卻不以丟失國土為恥。這是清末民初中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者局限於滿漢之分的族群偏見與權力政治所決定的,並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客觀現實。隨著中共統戰策略的改變,由「抗日反蔣」而至「逼蔣抗日」,影響到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促蔣聯共」),終至形成國共合作的、始於1937年的全面抗戰。

九一八事變

八年抗戰,是中國政府的抗戰。而十四年抗戰,是中國人民的抗戰。中國人民抗戰始於此前的印記,早已烙印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底里。1949年9月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又名為《義勇軍進行曲》,是詞曲作者田漢、聶耳於1935年2月為故事片《風雲兒女》寫的主題歌,描寫的就是1930年代初,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東北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後,這首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被以國家的名義定為國歌,傳唱至今,傳之後世,就是在警示我們和後人國家的新生來之不易。我們經常唱響的國歌,也在告訴我們不要忘記先輩們抗戰從何時起,如何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其實我們早就有了中華民族抗戰,始於1930年代初的歷史共識。

另外一首著名的抗戰救亡歌曲《松花江上》,也是音樂家張寒暉1935年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歌曲以呼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控訴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中國東北後的滔天罪行,表達了中國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最後的尾聲,唱出了呼天喚地似的旋律,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反抗鬥爭的力量。這首歌曲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便風靡中華,直指「九一八」。

我們的國歌,我們今天還在唱的抗戰歌曲,早在83年前,就在傳唱中國人民的抗戰,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那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是有充足的材料證明的,是符合歷史真實的。九一八事變後,剛剛受任的黑龍江省代理省主席兼軍事指揮馬占山,以約3個旅的兵力布防於嫩江北岸,血戰江橋。馬占山奮起抗日,親臨前線指揮江橋抗日,打響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消滅日偽軍一千餘人,成為蜚聲中外的抗日名將。這也是值得也應該記住的中國抗戰史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一石驚起千層浪。國家教育最高行政部門一紙行政命令,要求大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將中國人民抗戰時長改為十四年,來得有些突然,但,這是科學的、準確的、切實的對傳統意義上長期存在的史實訛誤,進行了一個符合歷史、尊重抗戰、珍惜生命的清楚更正!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自拘於傳統習慣的歷史概念,或為這樣那樣的意識形態所制約,而有些不情願接受我們早已接受並在傳播的歷史常識。

不可否認,「八年抗戰」是「十四年抗戰」的重要部分,也是更全面的、更激烈的、更殘酷的中國人民抗戰的一個時間段,但它卻無法替代、隱沒、迴避此前六年東北抗聯以及其他革命組織,對日本侵略者展開的愛國主義抗日救亡鬥爭。

難忘勝利那刻

據媒體報道,將「抗戰八年」改為「抗戰十四年」,最早源於抗聯老戰士李敏的建議,卻引起了國家對重大歷史問題重新判定、表述的高度重視。是年9月3日,中國政府舉行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東北抗聯」就作為英模部隊的代表之一,成為了閱兵式上的一個亮點。

白山黑水驅倭寇,甘將熱血沃中華。正是因為有一大批英勇的東北抗聯戰士先於全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存在,將中國人民抗戰起始時間上溯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是在重新銘記歷史、不忘國恥。「九一八」和「七七」,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永遠抹不去的「國恥日」,已為歷史留下的共識!這是尊重以血寫出的中國抗戰歷史!這是尊重那一批批為抗戰前仆後繼、捨生忘死的英雄生命!這是牢記榮耀著中國的人民抗戰史,牢記隱含了無數慘痛的真相和不可磨滅的血色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敬之 的精彩文章:

李太后投桃報李,為何張居正慘遭榮辱巨變?
姚啟聖居功厥偉,康熙帝為何不給他一個好評?
康熙「再活五百年」,歪解了李光地哪句諛頌話?
若無康熙操盤,一小文員怎敢策劃扳倒兩大學士?

TAG:向敬之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說八一三淞滬會戰是全民抗戰的永恆記憶?
中越戰爭中浴血相搏的法卡山之戰,一代中國人難以忘懷的記憶
致敬 | 19歲舉菜刀手刃日本兵 九旬抗戰老兵的戰爭記憶
姥姥記憶里的抗日戰爭
【二戰彩照】殘酷絞斗的戰場 人類文明史上難以磨滅的黑暗記憶
《三國機密》:不一樣的三國記憶,遠離戰場的朝堂之戰
難以磨滅的記憶:百團大戰始末
日本人記憶中的二戰,從另一個角度來感受一下當年的敵人的思想
CF:9年老兵記憶中的神器,現在全部都被遺忘,「野戰軍」上榜!
我記憶中的七八十年代……
《我們曾是戰士》戰爭留給戰士們更多的只是戰鬥殘酷的記憶
美軍如何抵禦神風敢死隊自殺式的攻擊?二戰美軍最恐怖的一段記憶
圖片記憶:一戰百年
【「五一口號」?記憶(1)】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國內形勢
【桐蔭茶話】夏壩亦是下壩,那段抗戰歲月的記憶
四十四年前的彩色記憶 春節前夕的北京生活
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悍的三個國家大排名,美軍至今記憶猶新
八旬紫砂壺藝人倪順生:相伴六十多年的傳承記憶
「的確良」軍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桂林最後的抗戰女兵:70多年後,終於尋回初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