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 先生的經歷與書印藝術
先生楊寶如,原名毓錱,字立葊,號江南小迂。六十歲後改號江南迂叟,八十歲後別號瞖叟。齋號:嘯閣、勵精書屋、亦隱廬、燕歸來龕、三研齋。1914年4月1號出生於無錫東郊江溪橋懷德堂舊宅,屬江溪楊氏東祠堂後裔。先祖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公元1111年在無錫建東林書院並講學十八年。楊時之孫楊航曾為常州通判,任滿後留居無錫鴻山後宅雙板橋,後一支遷居江溪橋(江陂)。台灣學者沈映冬在其著作中提到:「江溪橋是楊時後裔最早居住地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沈映冬來訪先生時曾經與先生討論過楊氏宗譜事宜,此時先生已經卧床不起,而且經過戰亂、文革,手邊已無宗譜的實物資料,因此無法深談,祗知道無錫江溪橋(江陂)楊氏宗譜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楊熊飛(先生曾祖父)纂修為止。(宗譜現藏吉林大學、日本、美國等地)
先生少小聰穎、好學。受過新舊兩種學堂教育。1925年無錫第三師範小學部高小畢業後,曾經師從許晉卿先生研學國學兩年,打下了古文底子。1928年至1930年在無錫堰橋胡氏公學初中部學習,畢業後考入私立無錫中學高中部。1933年畢業後離開家鄉奔赴南京,開始了一生的闖蕩求職生涯。初到南京求職於南京建設委員會首都電廠,工作之餘參加香港大學函授學習,苦讀三年畢業。1937年後,先生進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電工器材總公司工作,歷任辦事員、科員、秘書、總管理處管理師兼課長。期間因勤奮好學、博聞強記,再加上寫得一手好字,受聘為公司總裁著名電機專家惲震先生的秘書多年。深得惲震先生的關愛與賞識,成為忘年之交,友誼長達五十餘年。解放後,先生參加華東工業部干訓班學習後,分配到上海機修總廠工作。1958年奉調至上鋼五廠籌建處工作,建廠後留廠工作直至1975年退休,回歸故里無錫。
先生一生多才多藝,追求至真,寄情藝術。詩、書、印無一不通,酷愛京劇、評彈。尤精於書法、篆刻。先生自幼秉承家學,得到父親楊光熙及姻丈張守彝的啟蒙與影響。學齡時書法受業於江陰繆海岳、吳江陳天一兩位老師,先生有志學書便始於初、高中這個階段。據先生自述:「在小學時字寫得很蹩腳,那時八房的毓珊哥字寫得最好,經常吃『甲』,我大概『丙上』『丙下』之間,能夠吃『乙』就算了不起少有了。但我管它甲乙丙丁,毫不在乎。等到在初中時繆海岳先生說我的字很有骨子,將來一定在書法方面有成就,於是自己才對書法看重起來,那時是學的趙字《福神觀記》。在初中時寫字比較認真。後來到高中,國文老師陳天一,對我的字很讚許,由於他是寫北碑的名家,我就對碑學也發生了興趣, 開始想到要寫寫隸書和魏碑。總之,在初高中時期,我對寫字是愛好而有興趣的,書法當然是全班的數一數二。」(見先生《與大寧書》)自此開始,先生悉心學習研究先秦兩漢以來各種書體,走上了一生鍾愛的書法之路。據先生自述:「書法早期致力鷗波、北海,旁及二王、懷素。……篆刻方面,自十二歲起,以家藏印譜臨摹漢銅印開始。」(見先生自書《書法簡歷》)抗戰時期,先生在昆明從吳門鄭偉業研習篆刻。其時的昆明以及西南,文化藝術名人彙集,先生得以向徐悲鴻、于右任等大師請教書法、篆刻,並承蒙于右任先生嘉許、獲得於先生所書印譜題籤。抗戰勝利後,1946年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性第一次書法競賽上,先生的書法作品經評判列入職業組第四名,並獲優勝紀念獎狀。五十年代,先生又受教於沈尹默、王福廠、馬公愚等先生門下,真、草、隸、篆以及篆刻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先生自述在書法上「五十以後對商契文字及章草有所偏嗜」(見先生自書《書法簡歷》),在篆刻上則「對明、清以至近代各開宗立派的大家欽慕尊敬,但並不專攻一家。……所以祗求欣賞諸家特長,例如讓翁之流動、黟山之挺勁、悲廠之新奇多樣、缶老之渾樸自然、古泥散木之巧於章法安排、宋白元朱之刀法細密精工,都喜愛而師承其法,不求有升華為自己面目的奢望。」 (引文同上)先生在書法、篆刻上不求聞達,祗求滋養,因此對於各種書體以及各種印風都是悉心研習,以求進益。六十年代開始,先生熱衷於碑帖的收藏與考證,學習研究、融會貫通,藝事日進。退休後定居無錫,讀帖、寫字、刻印不輟,創作進入了又一鼎盛時期。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參加上海市、江蘇省以及全國和國際性的大賽並獲獎,作品發表於《書法》雜誌、《書法報》《西泠印社首屆全國篆刻評展作品選》《中國當代書法作品集》等。作品多次為國內的省、市博物館和碑林以及日本、美國的友好城市收藏。先生1962年至文革前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文革後是無錫西神印社籌措創辦人之一,首屆西神印社副社長(後為顧問),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無錫市文聯藝術指導委員。
? 先生的為人與育人
先生晚年定居無錫,雖然以書、印自娛,但德藝之名不播自遠,請益求教、請書求印者紛至沓來。據先生好友書法家周稚雲先生回憶:先生總是「善待藝友、弟子,謙遜談藝。凡請書求刻者,無長幼、官民、貧富之分。常誡曰:『慕名而來,不使敗興而歸。』『作品不可草率,懸之堂室,優則優宣傳,劣則劣宣傳,宜慎之。』」(見周稚雲《太湖吟芳德、西神志雅風——悼楊寶如先生》)在這些請益求教者中,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於1983年春經無錫古籍書店糜本鑒先生介紹得以追隨先生學習書法、篆刻,經一年又蒙先生青睞得列門牆、為先生入門弟子。可以說是倍受教誨近二十年,師恩深重,沒齒難忘。初從先生學習書法、篆刻,我幾乎可以說是個白丁,但先生不以我為愚,每周日(定期)為我指導。一開始,先生就拿出自己多年積存的書法、篆刻資料供我選擇(當時出版物非常少,我幾乎沒有什麼字帖、印譜),而沒有指定範圍,先生對我說:「藝術學習要以興趣愛好為方向,不可拘泥固執、墨守一途」,並說「藝術學習要以探討商量的方法進行,師生之間應該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追求,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與道路。」因此,每一次的教學指導都是我們師徒兩人的對話探討。我每次將臨摹和習作呈上,先生總是會讓我先陳述為什麼選擇這個?為什麼這樣臨摹或創作?為什麼又改換範本?每一次先生的提問,促進我不斷地思考與反思,使我的思路與目標一天天清晰明確起來;而針對我的問題,先生的每一次的解答又使我一天天得到收益與鼓勵。當時,我在學習古典作品的同時,對當代名家的作品尤其喜愛,也加以學習。先生並不反對,甚至還有些鼓勵,並告誡我「學習藝術,不要輕易存門戶之見、古今之防,祗要是好的東西都要學習參考,要像孫過庭說的那樣『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多年以後,我偶然讀到朱熹《鵝湖寺和陸子壽》詩中「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兩句時,馬上就回想起當年在先生書齋中學習求教的情景,由此而生的體會與感悟更深於當日。
1985年初,我在《書法報》上看到了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恢復招收書法、篆刻專業本科生的啟事,不免有所心動。隨後的周日照例去先生的書齋,到達之後我剛要拿作業出來,只見先生擺了擺手說:「今天先不看作業」,隨即指了指早已攤在書桌上的《書法報》說:「這個你看過了嗎?」我表示已經看過了,但又表示想考但沒有信心。先生鼓勵道:「任何事情,你不去努力爭取過,你怎麼知道行不行?」於是,我去信美院索求到了招生簡章,與先生仔細做了研究,招生簡章上告知:專業考試科目為書法(篆、隸、楷、行)、篆刻、古漢語(古代文學、說文解字)、中國畫,要求報考者必須先交五件報名作品,學院評審合格者會發給專業准考證,四月下旬可以選擇赴杭州本院或國內其他地點專設的考場參加專業考試。先生將我的能力與程度對比招生簡章上的要求一一做了分析評估,認為我有一定的希望,並說:「從今天開始,不必拘泥於周日上課的慣例,隨時都可以來看作業。」在先生精心指導下,我提交了報考作品並如願獲得了專業准考證,接著,師徒倆又進入了新一輪緊張的備考階段。時間很快到了四月下旬,我開始有了畏難情緒,認為全國有那麼多的報考者,哪會輪到我?於是,我對先生說想放棄算了。平時一向以探討商量為方法的先生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堅持,並且還擔心我如果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他願意來資助我赴杭州考試的食、宿、行的全部費用!我被先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最後的結果是天從人願,我順利地考上了美院,成為中國文革後的首屆書法大學生,後來一直讀完碩士、博士,同時在碩士研究生畢業時留在了中國美術學院任教,成為書法專業的教師。1985年8月下旬,我即將赴美院就讀,先生提議要為我慶祝並餞行,其時因為師母身體不好,所以由先生出資、地點放在先生好友無錫書法家莊瑞安先生家中,並由庄老親自掌勺。兩年後的1987年,同門師妹王麗芳也在先生指導下成功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成為第二屆的書法大學生。也是8月的下旬,我陪先生一起去王師妹家中赴謝師宴,先生在路上特意向我解釋道:「你父母都在外省工作、家不在無錫,所以我要給你慶祝、餞行;王麗芳父母就在本地,所以這個慶祝、餞行我就不代勞了。」先生關愛於我,竟至於斯!至今每當我回憶起與先生相處的日子以及先生的高尚人格,都會聯想到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的一段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後來,我結婚生女,一家三口在暑假、寒假時間,都會去看望先生,並將近作帶去請先生指教批評,先生還是一如既往,直到2002年12月與世長辭。
今年是先生百年誕辰紀念,作為先生入室弟子,才疏學淺,竟不能作一美文以報先生培育之恩,真是慚愧之極,只能借宋代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四句歌詞以表一個做弟子的崇敬之心,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弟子 陳大中於杭州
2014年9月
楊光熙(1863-1938),字宇青,別號清溪庵主、迂翁。精擅書畫。自幼得外祖父華翼綸親授,曾以書畫受知於張之洞,入兩湖總督幕。出任過山東沂州府沂水縣丞,任滿後調回漢皋總辦武漢三鎮供給事。鼎革後與邑人廉泉、俞仲還、丁芸軒等人創辦文明書局於上海。
張守彝,字天帚,別號卷施老人。無錫人。善詩文、擅山水,列海派畫家。
繆海岳,字毓如,光緒三十年秀才。從事教育工作,擅書畫,尤精書法,得孫、米之妙,書名譽滿江南。
陳天一,吳江人。別號求闕簃主,國學大家,精於書法、金石,任教於私立無錫中學,後任教於東吳大學。與胡適、錢穆交從甚密。
鄭偉業,一字梨邨,號仲琦。居恆研究周、秦、漢、魏書跡及篆刻,為李苦禪入舍弟子。
藝官
一起分享世界的點滴


※他是大師,到死都沒進美協(四)
※他,沒出過畫冊,沒辦過個展,累死在畫前的奇才!
※今晚不能去你家睡了,我媽超煩的
TAG:如影隨形雷官人 |
※君子之風,山高水長
※專輯 吳在慶: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緬懷傅璇琮先生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天下隱士之歌
※淺析《山高水長》的大靜之美
※千里巴山,山高水長
※劉力平:勞其筋骨 苦其心智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流年,山高水長
※山高水低
※李秋君作品 山高水長
※林高遠山高水長艱難跋涉 終於走出沼澤砥礪前行
※山高水長,江湖珍重
※山高水長,獨具匠心
※山高水長,後會無期
※人生:一路走來,山高水長
※山高水長,我們繼續漫遊於遼闊的大西北
※走過山高水長後的淡然知心
※山高水長:中國美術學院吳山明教授
※博山小城與法國小鎮安納西 山高水長
※我行過草木炎涼,山高水遠,歲月柔長
※鄧超髮長文回應離開跑男:山高水長,一定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