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基礎科學的評價機制需要改革

基礎科學的評價機制需要改革

作者:萊拉·蘭多夫斯基 單位: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 本文由科學傳播媒介供稿,王雷編譯

改革科研評價機制不僅是中國科技界面臨的問題,而且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期我們刊登一篇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文章,看看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就基礎研究而言,科學家們並不總能看到其潛在的應用價值。事實上,有些應用可能在科學家的一生中都不會出現,例如牛頓肯定沒有預料到他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會應用於現代的衛星技術。以澳大利亞為例,目前基礎研究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那些並不能總能給出確定回答「有什麼用」的基礎研究,存在投入匱乏的窘境。

雖然投資商業產出更明顯和更直接的科學領域,似乎比投資基礎科學更加具有經濟意義,然而市場邏輯不總能運用到科學領域——一些偉大的基礎成果往往始於某個意外發現或者某些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幽門螺桿菌可導致胃潰瘍就是一次「美麗的意外」,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在實驗室技術人員沒及時丟棄的實驗物品中,偶然發現了這種細菌的存在。

在澳大利亞,科研經費不足和論文發表的壓力正在扼殺科學家進行研究的熱情——一個科學家的價值明顯地被量化了,論文數量以及這些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變成了最大權重的判斷標準,但技術技能、教學和指導能力、科研激情和實驗嚴謹性並不包括在這一指標中。這樣判斷是不恰當的。發表多篇論文且其論文被多次引用的科學家,並不一定是成功的科學家,也可能他只是在進行低水平重複研究。

另一個問題是:科學雜誌不願意發表一些只有負面結果或微小發現的文章。實際上,如果這類論文不能被發表,其他研究人員可能會浪費時間、金錢和資源來重複這項工作。近年來,科學界已經意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例如,《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開始收集所有所謂消極、無效和不確定的結果,並稱之為科學實驗的「缺失部分」。

科學研究是一條孤獨的道路。我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每星期工作大約80個小時,而且經常會更多。作為科學家,如果能夠以我們的激情和熱情來評判我們的價值,那麼我們會熱衷於開發新的實驗方法、提出挑戰性的問題並努力掌握真正的科學技能。

當然,改革科研評價體制也是一條漫長的路。儘管如此,我們不能放棄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只要堅持下去,很可能就會有重大的科學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NASA科學氣球助力破解宇宙謎題
火星表面每天生成上億個塵暴
宇宙結構最新調查數據公布
美科學家:探測火星沒必要設禁區
12米望遠鏡為何這麼「火」

TAG:今日科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深化「三評」改革,創新科技評價體系
減輕學生負擔 關鍵是改良教育評價機制
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調控與評價策略
人才評價機制改革重磅意見公布科技人才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
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科技部:評價基礎科學研究不應「數論文」「數評獎」
欒新委員:改革科技評價體系,優化創新環境
要「首發權」還是要「影響力」——中國科研評價機制困境如何破解
強化實戰思維 科學評價激發練兵動力
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擺脫「論文至上」應是學術評價體系改革共識
「中國學術圖書質量與學術出版能力評價」成果發布
周忠和:科技評價體系改革要減少「人才帽子」
《翻譯質量評價的標準與自動評價方法研究》
全新的學生評價系統——素養成績單
「基於結構關係和語義建模的視頻廣告植入技術及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中國礦業大學等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為什麼商品評價需要應用區塊鏈技術?
《科學》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科學工作者們把亞馬遜評價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