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可悲!明朝打了上百年的倭寇,其實是中國人

可悲!明朝打了上百年的倭寇,其實是中國人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本文作者|劉 永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可悲!明朝打了上百年的倭寇,其實是中國人

明朝海盜王直在當時是個名人,勾結日本浪人殺人放火、騷擾沿海百姓、對抗官府,無惡不作的形象成為日後人們對他固有的描述。然而,這其實是對他的誤讀。

王直出生在安徽歙縣一個商人家庭,小時候的王直很聰明,在封建時代,要想有出路唯一的選擇就是讀書。但他似乎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覺得做生意比讀書更有意思,於是便跑到東南沿海一帶闖蕩。由於每天跟五行八作的人打交道,王直練就了善於察言觀色、能說會道的本領,也結交了一幫鐵哥們。

他聽說在寧波販賣私鹽的生意很火,就懷揣著辛苦攢的一點積蓄到寧波加入了販私鹽的隊伍。從此,王直的人生便與走私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由於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造成中日之間的正常貿易被阻斷,寧波一帶的走私貿易十分紅火。而且由於走私商品獲利豐厚,所以許多人紛紛鋌而走險,沿海的富商大戶十之八九都做走私生意。王直心中的發財夢也被點燃了,畢竟販賣私鹽的利潤比起跨海走私實在是蠅頭小利。於是王直聯合一幫鐵哥們也加入到了走私的行列之中。因為王直膽大敢幹、為人豪爽仗義,所以沒過多久,他率領的走私船隊就成了寧波一帶地下走私的翹楚,許多貧苦農民都來投奔他,王直的實力迅速擴大。

嘉靖年間,在浙江一帶主要有三個走私集團:許棟集團、徐海集團、王直集團,其中最大的是佔領寧波雙嶼島的許棟集團。雙嶼島在當時被稱為「海洋天險」,由於深處海防最前線,所以從明初開始,大量居民被強行內遷,島上杳無人煙,成為走私的天堂和樞紐。

為了增強實力、抵禦風險,王直率部下加入了老鄉許棟的海上武裝集團。王直入伙後,靠著精明強幹,馬上被許棟任命為整個雙嶼島的財務總監,後來又被提拔為船隊的隊長,成為集團內部舉足輕重的人物。

正當雙嶼島走私貿易如火如荼的時候,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浙江新來了一位叫朱紈的巡撫。前幾任地方官對雙嶼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棟也不忘時常孝敬這些官老爺。可這位朱巡撫一身清廉,是個油鹽不進的主兒,還愛較真。他認為,既然朝廷宣布海禁,就必須認真執行。當他看到治下百姓因為巨大的利益誘惑,連三尺童子都把雙嶼島的走私販子視為衣食父母時,深為震驚:長此以往,這還得了,走私集團這是在和政府爭奪民心!

為了震懾許棟走私集團,他一上任,就嚴禁商民下海,並積極整軍,在嘉靖二十七年,用武力打掉了這個走私大本營。為了永絕後患,政府軍還把雙嶼島上的房屋、船隻全部焚毀,把進入雙嶼島的航道用大石塊堵死,昔日繁華的雙嶼島變成了一片焦土。

可悲!明朝打了上百年的倭寇,其實是中國人

可許棟集團的被滅,並沒有讓走私商人們偃旗息鼓,政府的圍剿反而成就了另外一個人,那就是王直。在慘烈的雙嶼島大戰中,王直沉著指揮,率領余部成功逃出了雙嶼島,被眾人推舉為新的集團領袖。逃出雙嶼島後,王直率領殘部,東渡日本,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當時的日本正值戰國時代,各地諸侯相互征伐,諸侯們為了獲得軍費,紛紛做起了走私生意,而實力最強大的王直便成為他們最好的合作夥伴。到達日本後,王直在當地招兵買馬,許多沒有生計的日本浪人也紛紛加入,成了王直手下的打工仔。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走私集團恢復了元氣。為了拓展走私渠道,王直又開始迅速向明沿海一帶擴張,並佔領了舟山群島的瀝港。那時往來的船隻都需要來瀝港拜碼頭,給王直這位帶頭大哥上供,才能確保在海上平安無事。一時間王直聲名大震,成了名副其實的海上走私王。

隨著王直集團實力的逐漸增強,大明王朝感到了極大的威脅,於是新的圍剿開始了。嘉靖三十二年,名將俞大猷奉命圍攻瀝港,大勝。而王直不得不再度率部突圍,逃往日本。兩次與政府的較量,讓走私集團元氣大傷,王直更是憤恨地對部下表示要與明朝鬥爭到底。

在日本站穩腳跟後,王直宣布稱王,先是自稱「凈海王」,後改稱「徽王」,儼然成了海外天子。為了報復政府軍,王直不惜花費巨資購買武器彈藥,還建造了龐大的軍艦,浩浩蕩蕩地殺向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鳥槍換大炮的走私集團讓「官軍莫敢攖其鋒」,他們「縱橫往來,如入無人之境」。

當時的浙江高層眼看抵擋不住王直的進攻,為了推卸責任,竟然謊稱「倭寇」來犯,矇騙皇帝,要求朝廷火速派兵增援。其實嘉靖年間政府口中所謂的「倭寇」,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商人和貧苦老百姓,日本人只佔很小一部分,並且還都是打工仔。政府之所以說沿海有倭寇之患,顯然是為了混淆視聽,遮掩其海禁政策給沿海經濟發展帶來的摧殘。連當時的司法部副部長也提到「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

別看政府稱王直集團為「寇賊」,可其在民間卻「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饋時鮮,或饋酒米,或獻子女」。政府反對的,反倒成了老百姓擁護的,老百姓用腳投票,來抗議政府的海禁政策。「三尺童子,亦視海盜如衣食父母,視軍門如世代仇讎」,誰能滿足老百姓的生存需要,老百姓就跟誰走。

明朝政府為剿滅王直集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越剿,「倭寇」越多,政府軍也由開始的優勢轉為了劣勢。只要海禁政策不取消,老百姓就得靠走私生存,商人就得靠此牟利。

王直深知這一點,不斷地通過各種渠道向政府傳遞信息,「他無所望,惟願進貢開市而已」。說白了,他根本就不想造反,僅僅希望政府能讓海上走私貿易合法化,自己能做一個合法商人。然而當時的浙江最高首腦對其「要挾官府,開港通市」的提議置若罔聞,政府與走私集團成為水火不容的死敵。

可悲!明朝打了上百年的倭寇,其實是中國人

然而,在嘉靖三十五年,政府的態度開始發生改變,因為這一年,胡宗憲被任命為浙閩總督。在浙江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胡對浙江的「倭患」有著清醒認識,他認為,擒賊先擒王,只要能夠把王直擺平了,其他的走私商人就好對付了。

第二年,胡宗憲派手下到日本平戶島面見王直,並給他帶去一個好消息:王直的老母和妻兒已經從監獄中釋放出來,並得到妥善安置,生活過得不錯。王直很是驚喜,因為當初俞大猷在瀝港圍剿他時,由於時間倉促,他沒來得及把家人安全轉移,結果家人被投入大獄。如今他懸著的心才落了地。緊接著胡宗憲的說客又向王直保證,只要他肯放下武器回到祖國,將不接受任何司法審判,他的人身安全也可以確保。王直聽到這話,也有所動,對兩位使者大吐苦水:「我本非為亂,因俞總兵圖我,拘我家屬,遂絕歸路」,只要政府能夠放棄海禁政策,通貢互市,「願殺賊自效」。經過多次會談,王直最終同意接受招安。

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初,王直率領弟兄乘戰船從平戶來到舟山群島的岑港,準備登陸和胡宗憲進行談判。為了防止政府背信棄義、誘捕自己,王直提出要政府派一名人質作為談判條件。在要求得到滿足後,王直才率助手上岸,在官軍的護送下到達杭州。他受到了杭州老百姓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一到總督府門口,胡宗憲出門相迎,對王直噓寒問暖。王直也非常感動。

在剛開始的日子裡,王直每天都在享受著好吃好喝好招待的日子。如此一來,王直徹底放鬆了警惕,以為政府很有招安的誠意。他哪裡知道,大禍馬上就要臨頭了。

雖說胡宗憲這位安徽老鄉是真心想招安王直,以此平定海患,可並不是所有人都跟他一個想法,浙江巡按使王本固就是其中之一。別看巡按使是個七品小官,可職小權大,相當於皇帝派到地方的欽差大臣,專門監督地方官員,可直接向皇帝彙報事情。王本固聽說胡宗憲要招降王直,大為不滿,心想官賊不兩立,要求胡宗憲將王直逮捕。皇帝派來的欽差得罪不起,於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剛逍遙沒幾個月的王直就被送進了大獄。

這還不算,王本固還給嘉靖打了個小報告,說胡宗憲收受了王直數十萬兩白銀的賄賂,有勾結賊首之嫌,要求朝廷將王直斬首,同時查辦胡宗憲。而胡宗憲原打算力保王直,聽說此事後也大驚失色,深恐自己受到牽連,只好附和,同意斬殺王直。

王直的部下聽說首領被誘捕後,大罵朝廷背信棄義。為了給明政府一點顏色看,他們在浙江沿海到處出擊騷擾,跟官軍形成對峙局面,一時間,沿海一帶又被戰爭陰雲籠罩。眼見事態有擴大的危險,為了不激化矛盾,明政府決定先不斬殺王直,將其軟禁起來,並加以優待。

在獄中,王直還抱有一絲幻想,寫了份《自明疏》來表明心跡,說自己是「與人同利,為國捍邊,絕無勾引黨賊侵擾事情」,希望能夠上呈嘉靖御覽。然而此時,他已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有哪位高官樂意聽他的辯白。

拖了兩年之後,屠刀還是架到了王直的脖子上,然而罪名不是「走私」,而是「叛國」。政府指責王直「背華勾夷,罪逆深重」。嘉靖三十九年隆冬,王直被斬殺於杭州。臨刑前,王直對胡宗憲慨嘆道:「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

可悲!明朝打了上百年的倭寇,其實是中國人

他這句遺言不幸言中。其他大大小小的走私集團一見王直被斬殺,紛紛斷了尋求招安的念頭。一時間浙江、福建沿海一帶刀光血影,走私集團時不時就對政府部隊騷擾一番。「倭患」並沒有因為王直的死而有所平息,而是愈演愈烈,呈腥風血雨之勢。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深陷「平倭」的漩渦中不能自拔。

讓人唏噓的是,王直死後七年,嘉靖駕崩,隆慶皇帝即位。福建省紀委書記上書要求「請開海禁」,這為當時正處於經濟崩潰邊緣的明朝政府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為增加財政收入,緩和社會矛盾,延續了近200年的海禁政策很快被廢止,明朝開始實行對外開放,史稱「隆慶開關」。隨著這一國策的出台,原來獲利幾十倍的走私貿易漸漸走向衰敗,許多商人重新回歸正常的私人貿易,「倭患」的規模也越來越小,最終消弭。

在許多歷史書籍中,一提到「倭寇」,便特指明朝騷擾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抗倭鬥爭更是被大書特書,認為是在進行反抗外來侵略,戚繼光和俞大猷等人也被稱為民族英雄。

實際上,嘉靖年間的倭患,是明朝海禁政策造成的惡果。所謂「抗倭鬥爭」,不過是明朝政府海禁與民間反海禁的鬥爭,「倭寇」首領及成員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這些「倭寇」希冀於政府能夠開市通商,自由貿易。而明朝政府用所謂的「倭患」來掩蓋國策的失誤,不過是慣用的煙霧彈而已。

作為海禁政策的對抗者,海盜王直也算是一位徽商的代表人物。可惜他生不逢時,最終成了明朝海禁政策的犧牲品,背負了幾百年的歷史罵名,實在讓人扼腕。



中國的一項技術機密,沒有人把它當機密,慷慨送給印度,後果很嚴重

一個盜賊投奔朱元璋,被當作蹭吃蹭喝,誰料他征戰十年成開國大將

大明最後的將軍,孤軍奮戰十年後投降,在新朝隱逸十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寵妃驟然淪為婢女,閨蜜做一事落井下石,卻讓她成了皇太后
一個亂世謀士,竭盡全力助文盲造反稱帝,功成後被逼自殺全家殉葬
大清滑稽事:乾隆收到一份真國書,卻看了假內容,還嘚瑟不已
皇帝郊遊突遇意外,回來後通知全國:想當高官,必先自宮

TAG:淘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時期的倭寇大多是中國人嗎?
明朝時期,倭寇亂橫,但這個人僅憑一己之力打退倭寇數萬人馬
明朝抗倭名將被逼自盡:怕的不是倭寇,而是令人憎恨的這些人
倭寇中,日本人只佔三分之一,老大竟然都是中國人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戚繼光時代的倭寇有多少是中國人?
近幾百年來,倭寇鬼子在這個省軍隊面前都吃敗仗,被其打出陰影了
強悍的戚家軍,打倭寇幾乎百戰百勝,為何後來打金人就不行了
明朝說的倭寇都指哪些人,為什麼它成了那時日本人的代稱?
「倭寇」頭領為何全是中國人,朱紈死時一句話,透露明朝倭寇實情
明朝嘉靖倭亂:倭寇不少都是中國人
戚家軍當年對倭寇百戰百勝,為何後來打後金,表現卻很一般
此人身為戚繼光的上司,作戰英勇生吃倭寇心,但晚年卻在牢中自殺
明朝時期倭寇作亂,其實真正的倭寇僅佔三成,其餘全是「假的」!
從戰爭時期到和平年代,倭寇多次假扮國人獲得便利,該如何辨別?
在明朝,倭寇到底指哪些人?戚繼光抗擊的到底是何人?
明軍要犧牲幾個人才能殺死一個倭寇,日本浪人的戰力是什麼水平?
明朝倭寇禍害百姓,人數眾多,為啥宋朝卻沒有?這一條原因最重要
歷史上日本人最怕的一個中國人,斬殺14萬倭寇,讓日本不敢來犯
500年前的明代坦克,曾是倭寇的噩夢,卻被自己人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