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學練太極拳的二十六個誤區,教你清醒的認識,免於空耗精力之苦!

學練太極拳的二十六個誤區,教你清醒的認識,免於空耗精力之苦!

中國傳統太極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太極拳術以其高超繁雜、奧妙無窮的技擊功夫和深奧的哲學內涵名揚天下,歷代不乏高人。本人真切的感受到,向太極高峰攀爬的道路上,岔道何其多也。當今人們對太極拳的認識上卻存在著較多的誤區,為了使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能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免於空耗精力之苦,筆者不揣愚陋,在此簡單歸納一些在學練太極拳過程中使人引入歧途的認知,供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借鑒。

第一個誤區:就是把流行甚廣的「太極操」當作太極拳,致使許多人對太極拳產生了誤會,你看公園裡的許多操練太極操的老年人們,他們能實戰嗎?以此類推:太極拳不能實戰。太極拳和太極操是有區別的。太極拳離不開太極拳的基本理論,離不開其基本的演練形式,離不開技擊意識和功能。太極操不是這樣,它沒有技擊含義,也沒有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沒有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健身。當然。如果從技擊的角度來衡量,現在的太極拳則是體操化了,許多人演練的雖然是太極拳的外形,但是也多不具備技擊能力了,這也是一種太極操。如是太極發燒友就首先應該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真正的太極拳存在於各個流派的少數傳人當中,太極拳的技術高超,理論上比較深奧,因此得到真傳又練出較好功夫的是少數的傳人。

第二個誤區: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是盤架子和推手,他們想通過盤架子、推手來達到成為太極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傾一生之精力,悉心專註於此道,結果練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傳統太極拳的訓練手段還有推樁守樁、接手、散手、抗擊打等等的實戰功課。套路練習中的對敵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實戰中對手可不會站著不動,讓你隨便打。實戰訓練是在雙方接觸中的針對性訓練,是對本能反應、搶點奪位,以及技擊的角度、距離、時間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擊能力的綜合訓練。太極拳訓練體系的每個環節都有其各自的針對性、各自的訓練要求和功能,各種訓練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有把各種訓練模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功效,真正獲得太極拳功夫。

第三個誤區: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能沾著打,因此講「沾」、「粘」、「連」、「隨」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狀態下才能夠發揮太極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稱「太極拳」為「賴拳」,意思是「耍賴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實戰當中變化萬千,對手豈能和你黏糊?殊不知傳統太極拳也講「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見輸贏」的打法。能沾著打,固然好,可以發揮太極拳的長處,不能沾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去沾?難道太極拳的長處就只有沾、粘、連、隨嗎?

第四個誤區:對「積柔成剛」的錯誤理解,積柔成剛的理論本身是不錯的,問題在於對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積了一輩子柔,也沒有見到「剛」為何物,練了好幾十年柔軟的太極拳,愣是沒有積出剛勁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關鍵是在於「柔」的理解上,那麼,什麼是「柔」?其實柔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軟」,張紹堂先生說過「軟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癟,沒有了迴旋的餘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彈性的,你軟他就硬,你硬他就軟,不是一味的軟

第五個誤區:對「松」的錯誤理解,有些人練習太極拳認為「練太極拳就是不使勁,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為了什麼,結果練了一輩子,練成了那種「稀鬆太極拳」,根本就不能夠用於實戰,實在是可悲呀!其實練習太極拳放鬆是正確的,放鬆是為了能使身體的氣血流通,氣血流通了就能達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極拳練習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的原理是有哲學基礎的,有「松」則必然有「緊」,有「柔」則必然有「剛」,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還有的人讀了幾本太極拳的書,就以為懂得了太極拳的道理,還沒有達到「松」,就開始追求「空」。其結果是練習日久,除了動作熟練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個誤區:關於呼吸方式的誤區,有的人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始終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實大錯特錯矣!殊不知太極拳功夫是分層次的,初練者採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必須先練其腹松沉,如果一入手就練腹式呼吸,可能造成憋氣於胸。但是當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堅持自然呼吸就是不與時俱進了。練習日久後,動作熟練了,功夫長進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動作的蓄髮、開合協調起來,改自然呼吸為腹式逆呼吸或腹式順呼吸。通過腹式呼吸,配合拳法,達到以意帶氣,以氣摧力,力達四梢。真正要練到內氣為技擊所用,還必須拳路運行方法、呼吸、意念三者合一,缺一不可。

第七個誤區:有人說太極拳就是圓弧運動,其實不然,太極拳不是那樣簡單的,太極拳的動作包含了許多小轉折的動作,許多細膩的技術就包含在裡面,人體有許多關節,在太極拳的動作里,身體的關節部位都要根據需要而轉圈。大圈套著小圈,高度協調,此即所謂「亂環法」,不懂這個,在實戰中就不能夠柔化對方的力,那就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苦練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亂環法就能把對方的力量化解於無形之中。

第八個誤區:由於王宗岳先師在其經典著作《太極拳論》當中提及「雙重之病」的危害,於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雙重之病」,甚至把雙重(zhong)解釋為重(chong 音:蟲),殊不知「雙重」(zhong )與「偏沉」是對應關係。還有的當今太極拳名家,在其文章當中解釋的頭頭是道、洋洋洒洒,長篇大論,可是觀其表演的太極拳拳架仍然是徹頭徹尾的雙重架子!其實雙重之病是很簡單的,人的身體部分結構是對稱的,練習太極拳陰陽不分就是雙重分出陰陽就必然是一邊偏沉另一邊就偏輕,所以說偏輕不是病。「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何也?乃雙重之病未悟耳!可見避免雙重之病是練習太極拳至關重要的。避免雙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頭和文字中,要體現在所練習的太極拳拳架當中。

第九個誤區:內家拳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太極拳是內家拳,演練和實戰都是溫文爾雅,練太極拳都是猶如行雲流水,神閑氣定,並不講究氣勢。此大錯矣!內家拳長於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發制人,以動制靜,既有行雲流水的文架,也有猶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傾、動靜相兼、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武架。而武架太極拳是很講究氣勢的,一露眼神,恰欲懾敵魂魄,奪神亂志,過去常說高手比武,雙方目光一對,打個照面,勝負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園裡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軟綿綿地練太極操者,想有氣勢,能嗎?

第十個誤區:某名家著書,竟言某某、某某當年隨楊祿禪先生學拳,各得先生一體,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剛發。其實這無意當中是在貶低某某和某某,太極拳乃剛柔相濟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極拳大師,豈能只得一體?練太極拳只善柔化,無異於尋常人只用一條腿走路,此笑話也。

第十一個誤區:常聽人言「太極十年不出門」,此言大謬也!太極拳技術複雜不假,然絕非十年不出門,如果能有明師教誨,能保證系統訓練,保證練功時間,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話,應該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實乃誤區也!假如有些人跟著某「名師」苦練十年後,身上沒有真功夫的話,那麼「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了,所以說此言著實害人非淺!不知耽誤了多少人的大好年華。

第十二個誤區:唯氣。此誤區害處最大,執此說法之人最愛談神談氣,動輒拿出最高境界來嚇唬人,其實毫無實際操作經驗,更不知步驟、方法,萬丈高樓,他從頂層蓋起。凡是太極拳功夫有成之人往往晦談高層東西,並非保守,實是聽者功夫不到,盲目拔高,勉強模仿,畫虎不成,最易導致偏差,走上歧路而不自知。故拳界有句話:一層功夫一層理,真理也。到什麼程度師傅講什麼程度的東西。功夫不息,自然成長,師傅又有什麼好藏?唯氣者:輕者誤人子弟,重者神經錯亂。他說的你練不到,他有的你摸不到。本是鏡花水月,非練武人所為,此種人即神棍,凡好為人師蒙人的,其實最好明辨,自己尚且沒有主心骨,總有前後矛盾之處,學者明鑒。

第十三個誤區:唯拳。此誤區也是學拳路上一大歧路。初學懵懂,不知為何如此這般手舞足蹈。一接觸講拳拆招用法的,有如撥雲見月,以為得窺太極精髓,從此動輒講招法,此招擊人何處要害,此招拿人何處反關節。把一套輕鬆自如的架子扭曲的面目全非。處處使力,則無松。招招用意樹立假想敵,則不靜。鑽研此道深者,大多自改架子,把一套架子變得處處坑窪,凸凹,斷續,正拳論雲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之病症也。圓轉輕靈喪失殆盡,何能轉換如意,支撐八面?談不上內養,也非內家拳,連外家拳也不如了。這裡尤其奉告執迷拿法末學的拳友,拿法實在不能算太極拳中的正經功夫,經常被人握瘸反關節,日久則關節氣機閉塞而不自知,與內家拳講究氣血通暢之宗旨完全背離,實在是丟西瓜揀芝麻的行為。推手中,拿人反關節握瘸,則是違背太極拳陰陽自然周流的舉動,乃是不讓人走化的行為,違背了引進落空之根本原理,因此凡是正門正宗得傳授的師傅,都不握瘸采拿,只教人走化與引進落空。講的是理法與勁路,支持他們的是真功。拿法是一門技藝,初學可淺嘗了解,聊做防身之用,遇到真正太極功夫上身之人,就完全無用了。拿法最易讓人進入唯招的誤區,扭曲拳架。最終與太極真功失之交臂。學者不可不警醒。

第十四個誤區:唯力。唯力者,信力不信松之意。百多斤之人如何能送的出,發的遠?不用力難道靠用力吹大氣吹出?受這個問題困擾之人何止千萬?心中矛盾日深,不信松,則不練松,不練松,則拳論如廢紙也。凡這樣練拳的,有哪個能將拳論貫徹始終,以身證之?關鍵還在師傅,學者相信師傅才與之學,學到後又要下功夫練,不信,自然不會去實施。多少細心學者越學越不明白,越學越矛盾,越學越迷糊,最後離師傅而去,為何?拳與拳論背道而馳,不能互相契合,用功深者,自然問題越大,矛盾越深,學拳連個確實目標也沒,試問這樣還如何下功夫?這些年裡這樣來了、學了、迷茫了、去了的事情見得多了。奉勸學者,鬆鬆松,內氣通!不能放鬆,健體不養其身,技擊渾身不能通透,最後一場空。以養入手,先培育浩然正氣,營衛其身,身體松活通透,節節貫穿,自然練斂力入骨,匯小溪而成江河,放之於外能防身御辱,收之於內能內養其身祛病延年。這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庄大道。

第十五個誤區:唯打。此與唯拳看似一個話題,其實不同。唯打者,立意如此,就跑不出唯力唯招的範疇,信力氣,信打法,自然松不下來,靜不下來,一個養字便再也休提,更談不上內家拳,這一點上年紀之人猶要注意。如果一套拳都不養人,又何談功夫?何當個內家?正統內家拳都是簡單規矩自然,由一個「養」字入手,武術史上多少名家高手不是年輕體弱,本為治病而成就一代大家。因此學拳立意不可不端正,目標也要實際。內家拳學對了路子,能夠調順體內陰陽,達到內在和諧,舒筋活血,沉斂氣質的功效,自然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所謂「武者文相」即是指此。有位太極拳前輩說:練拳不懂養,百鍊功不長。用意練為養,用力練會傷;中和為養,心存打人練為傷;斂神聚齊練為養,片面發勁練為傷。也因此可知,練拳時虎虎生威,臉上做威武雄壯狀的必然未得內家拳真髓。所謂養,除了以強壯身體為本之外,還有一個內涵,那就是要斂力入骨,不重外表,只在內,不讓對手有防備,能讓對手輕敵,處雌守柔,對方挨打時才知道深淺。也有學了幾天拳便以為自己會兩下,走路也生出二分橫意,實在是初學人、年輕人愛犯的通病。因此生出許多事端來,別人發現你會兩下,下手唯有更重而已。常見一些年輕體壯之人本力挺大,打架不吃虧,學拳後執迷招法用法,遇到情況一招一式也用不上,處處受制,放不開,成了為拳所困,還不如未學拳時。豈不讓人心寒?若想求快追求實效,完全可以學拳擊搏擊,本錢好的當月見效。

第十六個誤區:忽視悟道,埋頭苦練的想法。一些習練者相信「苦練出真功」,以為只要自己捨得下功夫就能練成真功,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功夫與道理是相連的關係,講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體做出來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體也做不出來,懂了的道理才能練到身上。苦練是需要的但是這不是唯一的,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練什麼,為什麼這麼練,達到什麼目的。其次要懂法,知道練習的具體方法,這個辦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傳授的,最後才是苦練。明理、懂法都需要師傅的傳授,很多人以為靠視頻靠看書就能學到真功,這是可笑的。說一個例子,相同的藥方治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練習太極功夫,各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需要老師根據你的情況告訴你練什麼,這叫做「調」。像調鋼琴一樣。

第十七個誤區:不分層次,急於求成的想法。太極拳的道理是分層的,初學者、老學者都要對應自己的情況去學習。學習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永無止境,須漸修方能頓悟。但一層功夫一層理,不到一定的境界,憑現有的體會去揣摩太極拳理論,必有隔閡。功夫不到,耳食為知,終屬虛妄。有師傅的當然師傅會告訴你練什麼,沒有師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麼程度,分階段練習,穩步前進才能真正進步。超越階段,急於應用,急於練高級功夫,不僅事倍功半,而且還會弄出問題,影響身體健康。

第十八個誤區:重拳輕功。現在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只會打套路,他們認為太極拳除了套路,就沒有別的功法了。很多人寧願每天練幾十個套路,卻不肯花點兒時間去進行功法訓練。其實太極拳作為一個大的拳種,它必然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有許多功法的。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不打功」。樁功(無極樁功、弓步樁功、馬步樁功、虛步樁功、根勁樁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開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轉胯功)、松肩功、太極步(前進太極步、後退太極步、橫走太極步)、吐納丹田功是傳統太極拳的基本功之重。有了這些東西,學練哪種傳統拳架都是差不多的,因為套路、拳架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而已。但現代人卻買櫝還珠,把核心的東西都丟了。

第十九個誤區:正宗與功夫劃等號。有人認為師承正宗便有好功夫,實際不一定是這樣。有些太極名師、名家的師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並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體悟的差異和練功的刻苦程度。比如在重點名校高中讀書的應屆畢業生,同班有人考上清華、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連大專也考不上的,難道你說考不上大專的人不在這所重點名校高中讀過書?修習太極拳不僅要有名師傳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還是靠習武者自己鑽研、領悟、苦練。太極名家林墨根老師苦練悟道,「寧願餓飯,不願餓拳。」,常這樣對徒弟說:「攀高無捷徑,唯有練練練!」這是他的真傳,因為他老人家就是這麼一直走過來的。

第二十個誤區:高段位的名師或有功夫的傳人就能教好學生或徒弟。所謂的教好學生或徒弟,就是說能使學生或徒弟較快的練出功夫。客觀的說,老師身上功夫是重要的,老師如沒有較好的體悟身知,就是高段位的名師又如何教好學生呢?因為太極拳的傳授重在言傳身教。一位明師,他的價值就體現在學生、徒弟身上。師父能打,還要看傳授和訓練方法好不好。對徒弟起決定作用的,是明師的傳授和訓練方法。部分老傳師有較好的技擊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來的,當今社會很多徒弟可能受不了那個罪哦!

第二十一個誤區:分不清太極拳概念的隨動與主動的區別。古拳譜中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是不能分離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雖動猶靜」,就是凡動都反映為相對的靜,也就是「雖動猶靜」。「雖動猶靜」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以動御靜」,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太極拳在外形上是盡量少動與盡量不動的,這也是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的一個資本。這「盡量少動與盡量不動」的起始鍛煉就是定步推手。或者說定步推手是所有推手學練起步的基礎。然而現在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道理,手的動作都是主動的,既憑臆想認為太極拳應該無處不主動,以為手一主動,身與腳也要主動;有的人還認為「練定步推手是誤區」,主張雙腳不停主動地活動,其實這些行為正是楊澄甫先生所批評的「自動」也就是多動亂動的拳病。而有的又走向了另一個錯誤極端,如認為推手中身體不能轉動,又如將沾粘連隨理解為相互的接觸處始終不變,其實這些都是違反了「隨人而動」這一太極拳根本大法的。而有的名家還提倡兩腳始終不動的互推較力,則更是完全違背了太極拳的「步隨身移」,將沾粘連隨徹底拋棄了。

第二十二個誤區:很多人沒有掤捋擠按的正確概念,不知道掤捋擠按有「沾粘連隨」的與「發勁」的區分,也分不清松沉引起的不丟不頂的「掤勁」與主動引起的「頂勁」的區別。有的將沒有主動用力而產生阻擋作用的「掤勁」誤認為是「頂勁」,以為凡是有阻擋作用的都是違反「不丟不頂」的;又有的人將主動用力的「頂勁」當作了「掤勁」;又如很多人將抓住對方手臂的拖拉當作了「捋」;有很多名家都將「擠」當作是雙臂一主一副使用勁力的招法,其實金仁霖先生指出楊家所傳的「擠」,墊臂是一點勁力也不能用的,可以說這墊臂是攻擊對方的誘餌。又很多人的四正推手其實是立圓打輪,既將掤捋擠按等形式刻板固定化,往往其實連掤捋擠按也是十分含混甚至是不存在的;又很多人只知道立圓四正推手,不知道四正推手還有平圓的,不知道掤捋擠按有隨人而動無數的形式,因而四正推手脫離不了程序化,也往往脫離不了太極拳的大忌主動,以致推手與太極拳的套路、太極拳的散手都難以銜接了。

第二十三個誤區:由於諸多原因,現在的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只知道楊式太極拳唯有慢練的傳統拳架,不知道還有快練的傳統拳架。「慢」好像是楊式太極拳的代名詞,,以至忽視了慢的實質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極拳練快,別人就不相信你練的是太極拳了」,客觀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為了「慢」而慢練,最終將喜歡技擊的太極拳練習者引入了「枉費功夫貽嘆息」的誤區。殊不知慢是為了給快打基礎,慢是練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諺的「慢如抽絲,疾如電摯」。只有在慢練的過程中,才能細心對照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領要求,精神和體力亦容易協調統一。不慢則不能松到位,不慢則找不到細緻和完整,不慢則不好找運動規律,必須先慢練,在穩靜的狀態中周身鬆開,節節貫穿,處處動作找圓圈和理順內在氣息,調整虛實、開合的變化。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中能以慢取勝的,太極拳也不例外。那為什麼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矩(即守規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當具備了以上條件後,就必須追求速度,由慢轉快,這樣才能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太極宗師楊澄浦指出:「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應之法,恐難與外功對敵。急,快也。緩,慢也。如敵來緩則柔化跟隨,此理皆明。如敵來甚速,柔化烏能取哉?」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技巧,「靜」是等待最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靜」最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後發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不講究恰到好處之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於技擊的。

第二十四個誤區:參賽獲獎的是高手。為了推廣太極拳運動,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經常舉辦太極拳比賽,以國家規定的套路和評分標準對參賽者評選,確實為推廣太極拳運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一是參賽者不一定有技擊功夫;二是比賽的規則不一定是太極拳高手制定,有些規則甚至很多與傳統太極拳理論相悖;三是比賽評委不一定是太極拳高手。對於如此情況,太極功夫折服韓國國民生活體育全國武術聯合會會長李東豪、曾獲全日本冠軍的空手道高手宮本等人的四川太極拳推手研究會會長林文濤說:「比賽的獲獎冠軍不一定是民間較技的太極高手」。

第二十五個誤區:「低架子顯功夫」之說,是當今太極拳界較為嚴重的誤區。衡量一位傳統太極拳練家的功夫,關鍵在於他是否具有什麼質量的太極拳內功和如何巧妙的運用技擊之法。而很多太極拳愛好者誤認為架子蹲得低是太極拳的高層功夫,其實不然。太極拳功力、功夫與走架下盤的高低沒有對應關係。練習拳架應以沉穩、輕靈、順活、周身協調為主,不宜在初級階段走低架大步的去練,因為容易造成拳勢僵滯、力硬勁斷。況且蹲得太低就很難保證膝蓋不過腳尖,這樣練法不利於對膝關節的保護。練拳多年的太極愛好者有這樣的體悟:走架的沉穩、輕靈、順活、周身協調都是體現自身功力和功夫的硬指標,不苦練還真的練不到。待走架功夫較為紮實了,再逐步、適當的調低一點下盤去強化功夫。部分拳友因為練所謂「低架」而對膝蓋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有些人甚至上樓梯都很困難,這是太極拳圈內的悲哀啊!

第二十六個誤區:有些太極拳愛好者過分迷信「用意不用力」的功效,以為太極高手與其他武術門派之人比武較技不用一點力氣。實際上「用意不用力」是叫我們不用拙力而用已巧力,是體現太極拳技擊用勁的粗細。不是說一點力都不能用,而是借用「意」的協調周身之功和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對方之力。說得明白一點,這是傳統太極拳的一種重要練法。例如舉重,一般初學的人就屏住氣往上舉,不但吃力,並且不討好,甚至還會扭傷。一般人在小孩時期的用力較為協調,也就是相當於所謂整勁,漸漸成長後,在勞動或運動中培養成局部用力習慣,以後就不容易改掉了。在練拳中,所以要「用意不用力」的原因,便是要防止這種條件反射的局部拙力。我們還要用辯證的觀點對待「用意不用力」,雖然太極拳是有氧運動,但在技擊狀態之下也要消耗自己身體內的一定氣力。如果絕對不許用力,多麼瀟洒啊!哪有「打死山東客,累死陳敬柏」的故事?

太極養生堂好書推薦合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肝主情志」、「怒傷肝」 肝臟好不好,看中指根!
七天六夜的武當之行!你,收穫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套太極拳!

TAG:九五太極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練太極拳的四空
太極拳精妙八練,太贊了!
五個太極心得,助你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怎麼練?一些感悟分享給初學太極的你!
掌握了太極拳的五個要領,還怕練不好太極拳?
太極拳的五種練法,獲得太極拳真諦的最重要的途徑內功練法!
練太極拳不了解脊柱,就不懂太極!
練好太極拳的最大秘訣
練太極拳離不開陰陽二字,怎樣認識太極拳之「陰陽」?
練習太極拳吧,做一個懂太極懂生活的人!
太極拳無極樁的練習法!你的腹部沒有這個點是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功力來!
練習太極拳的七個步驟
談太極拳的技擊之「力的誤區」,太極拳的「力」並非來自大家所認識的肌肉力!
練陳氏太極拳抖勁,切忌「拳無功一場空」!
學習太極拳過程中的十大「心魔」,你佔了幾個?
太極拳,一門調控身心的學問!練太極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太極大師王戰軍:練太極拳傷膝?這個鍋,我們不背!
練好太極拳的「聽勁」功夫!
習練太極拳的二十個關鍵問題,值得學習研究!
太極拳十段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