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常灸腳上這幾個穴位,不僅能解決上半身所有疼痛,還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常灸腳上這幾個穴位,不僅能解決上半身所有疼痛,還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更多原因及艾灸感受,歡迎各位粉絲在文章底部分享留言。

我們的好文來源於我們大家的親身體驗!

?俗話說,「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對於人類而言,雙腳是非常重要的部位,雙腳有第二心臟的說法,想要健康長壽,我們要做好腳部的護理。

希望獲得更多艾灸養生知識,邊看邊聽王老師的微課堂講解

人久坐或久站後,都會感到下肢酸脹,特別是從事教師和服務性行業的人,上了些年紀更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重者還會出現下肢皮膚色素沉澱、傷口經久不愈等,這是下肢血液迴流不暢所致。人的雙腳支撐著整個身體的重量,最重要的,也是最累的,並且在我們的腳上分布著多個穴位,腳部的癥狀還可以暗示你身體的隱患,所以我們養生保健,腳是不能忽視的部位。

腳,是人體「四根」之本

是人體的「第二心臟」

中醫認為,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腳根。四根的根本是腳根。按經絡學來說,足是陽經之始,陽經之絡。人體12條經脈中就有6條通過足部,腳上的穴位佔全身穴位的1/3之多,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人的失眠多夢以及疾病的產生,都是臟腑功能失調後反映出來的陰陽偏衰或偏盛的狀態。

「人老腳先衰,木枯根先竭」,「寒從腳上起」,「湧泉為人體元氣所在」,都說明腳在人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腳為人體的精氣之源,只有雙腳健康,經絡傳導才暢通,氣血才能順利送往各個器官。因此,說它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一點不為過。

想要健康長壽,除了平時要做好腳部的清潔護理。每天艾灸刺激腳部,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告別亞健康。

艾灸腳部穴位有哪些功效

1、對痛經、色暗、血塊、月經量少、乳腺結節的女性治療效果可達90%以上。

2、對手腳冰涼、腿部水腫、腿部靜脈曲張、寒性體質的女性治療效果可達98%以上。

3、對腎虛腰痛、脾胃不和的人群治療效果可達98%以上。

4、對頸椎病、腰椎病的人群治療效果可達70%以上。

5、對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神經衰弱的人群有明顯療效。

6、可以預防及改善血壓高、風濕及關節痛、膝蓋炎有療效。

7、促進腿部氣血運行,防治痛風症。

8、其他各種亞健康狀況的改善關係。

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溫度較低,且與上呼吸道有密切的神經聯繫,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導致感冒等多種疾病。

艾灸腳上這幾穴,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腳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經常艾灸腳底,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艾灸取穴: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行間穴、太白穴、崑崙穴、太溪穴、里內庭穴。

湧泉穴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湧泉穴的主治疾病為: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大敦穴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大敦穴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來亦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太沖穴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

太沖穴的主治病症為: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

行間穴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行間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行間穴的主治病徵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

太白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為: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崑崙穴

崑崙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或足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崑崙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腹氣上逆、腸結石、下痢等。

太溪穴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

里內庭穴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里內庭穴位於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

里內庭穴的主治癥狀為: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艾灸方法:每晚臨睡前1小時,用較熱的溫水或艾絨先泡腳15分鐘然後將艾條點燃,對準以上,用艾條熏烤。也可以用足底隨身灸,或艾灸足底專業的就更方便了。讓局部有溫熱感但又不至於太燙,直至皮膚出現紅潤為止。開始每次10分鐘,以後20 –30分鐘。一天一次。

護腳5秘方,多活 30 年

1、高抬貴腳——血液迴流——解疲勞

每天將雙腳蹺起2-3次,平或高於心臟,此時腳、腿部血液循環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臟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環,頭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鮮的血液和氧,同時對腳部穴位、反射區也是一個良性刺激。很多部隊行軍後都用此法迅速消除疲勞,此外平時多抬腳也有好處。

2、倒著走路——護腳跟——祛瘀止痛

很多人都會腳跟疼的現象,中醫認為是肝腎虧虛導致的,不妨練習練習倒著走,是保養腳後跟很好的方法。

倒走時,因為是足跟著地,所以能夠刺激足少陰腎經,有益氣補腎、祛瘀止痛之功效。同時倒走可以使跟腱及腓腸肌達到鍛煉,從而改善跟腱周圍炎引起的足跟痛。

3、艾絨泡腳—舒筋骨—通經絡—改善睡眠

所謂「春天足浴可昇陽固脫、夏天足浴能祛暑濕、秋天足浴可肺潤腸濡、冬天足浴使丹田溫煦」,泡腳則是一年四季都要堅持做的事情,這樣能促進血液循環,甚至可能起到改善心臟供血的作用。

如果奔波了一天,感到腳部特別疲憊和酸痛,可以將粗鹽調進熱水給自己做個"足浴",10-15分鐘就行,能舒緩腳部的不適感,促進腳踝和小腿的血液循環,舒展筋骨,改善下肢的僵硬感。

3、按摩腳底——60多個穴位——祛病保健

人體腳步有60多個穴位,因此可常按摩雙腳。可以用雙手搓腳,如將兩手掌搓熱之後用兩手掌輪流搓兩腳的腳心,直到搓紅髮熱為止。這對全身都是一個大保健,可以祛病保健。

另外,泡完腳之後,可以自己做個自助式腳底按摩,再用雙手的大拇指交錯按捏足弓的部位。

4、買大點鞋——解放雙腳——不變形

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就是穿錯了鞋。

一雙適合中年人穿著的鞋首先鞋的長度要比腳長約1~2厘米(大概1碼多),因為人每走一步,腳都會向前移動0.6厘米,只有這樣趾頭才有足夠的空間。中年人的腳本來就容易疲勞,如果讓腳尖空間有狹小感,則更會疲勞。

此外,鞋寬度也要合適,鞋底要軟和,站立時趾間才不會相互擠壓引起不適。鞋的形狀也要與腳形相吻合,最好穿前面比較寬鬆、後跟稍窄的低跟鞋

人到中年以後,就不要穿尖頭鞋和厚底隱形增高鞋了,會使腳趾受壓,令人頭部及胸部的器官反射區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發五官及頸部的病變。

買鞋時間最好在晚上或下午,因為那時腳是最大的。

一些老人以為自己長期穿著的那雙鞋就是與腳磨合的最好的,最舒適的鞋,其實只有輪換著穿鞋,你的腳才能舒服。即使不跑步的人,平時也要勤換鞋。

護好腳,可以讓你多活十年!

這些秘訣別私存,趕緊給大家都看看吧!

本期編輯:艾灸君蘇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帝內經養身智慧 的精彩文章:

讓身體一直年輕的養生3步曲:通胃經、補脾經、摩關元!
臀療為何能助孕?
艾灸印堂三五次,小臉變得白透紅!
為什麼孫儷老愛泡腳?原來泡腳水加點它,這麼多毛病竟然都不見了!

TAG:黃帝內經養身智慧 |

您可能感興趣

身上有疼痛,按這個穴位就可以緩解
男人身上有幾個要害部位,一旦出現疼痛,可能就是大病的前兆了!
身上出現疼痛忍忍就好了?千萬不要這麼認為,3個部位可能是大病
一過50歲,肩膀疼痛難忍,可能滋生了這種病,很多人卻傻傻弄錯
產後同房疼痛,可能是這些沒有做到位!
孕期這種疼痛,就連分娩都比不上,聽著都能覺得疼
警惕!不是所有的肩部疼痛都是肩周炎,還有可能是這3種疾病!
四十歲後,若身體6處疼痛,可能心臟出現問題了,希望你一個不佔
上班族看過來,想緩解上半身疼痛嗎?這4個動作還能瘦身!
這3個部位疼痛,最好去檢查一下,癌症可能已找上你
頸椎不好,按摩這幾個穴位可以緩解疼痛,甚至治癒
腳後跟痛可能是這幾個原因,做好三件事,或能幫你緩解疼痛!
頸椎病只需每天這樣梳一梳,輕鬆緩解疼痛!看你能不能堅持5分鐘
痔瘡的天然「救星」找到了,常吃它,堅持半個月,便血疼痛都沒了
腰疼走不了路,老中醫說按這個穴位就能搞定!2天就能消疼痛
肩周炎疼到不能動?沒事多這樣按按,堅持一個月,疼痛掃光!
肩痛一周後猝死!原來,身上這10處疼痛,有可能是心梗的死亡信號
注意:兩條小腿不一邊粗,出現心口疼痛,你可能只有1小時救命
有「尿毒症」的人,3個「部位」可能會疼痛,不妨了解一下!
緩解腳後跟疼痛有三個方法,我每天都這麼做,一個步驟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