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性:從演化角度闡釋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

性:從演化角度闡釋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

見識叢書

在碎片化的世界裡

尋找讓我們睿智和篤定的深度知識

安簡·查特吉

選自《審美與腦》

從演化角度闡釋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

老蟬原編錄入

轉載請註明哲學園

沒等我反應過來,這個病人就彎下身,一把抓住我的生殖器。那是1985年的一個深夜,當時我正在一家醫院實習。我一周要工作110個小時,每隔3天值一次夜班,值夜班那天如果能有兩三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很幸運了。

那夭晚上我正在替另一個實習生照顧這個病人。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項任務就是為這個病人插入靜脈導管。我走進她的房間時,裡面很暗。我不清楚她當時的狀況,只是專註於為她插導管。我打開她病床上方的燈,燈光很柔和,然後我輕輕叫醒她。她看上去很平靜。我先讓她將緊繃的手臂放鬆下來,以便我找到一條容易注射的靜脈。就在此時,她一把抓住了我。

即使在缺乏睡眠、食物及性的狀態下,我還是明白她這麼做不是因為迷上了我。她對誰都這樣:以同樣的熱情抓護士的胸部與實習生的臀部。當時我還不是住院實習醫生,不知道她患的是克魯爾-布西綜合征(Kluver-Bucy syndrome)。這一綜合征以心理學家海因里希?克魯爾(Heinrich Kluver)與神經外科醫生保羅.布西(Paul Bucy)的名字命名。他們發現,獼猴顳葉的前部與中部被切除後,它們的行為會發生深刻變化。它們變得很平靜,不再害怕一些原本要避開的事物,將任何東西都往嘴裡塞。它們還變得非常好色,這一癥狀同樣出現在人類身上。那晚我遇到的患者得了傳染病,部分腦區受到感染,受感染的腦區與被布西醫生切除的猴子的腦區相似。傳染病消除了文化及神經系統對她的行為的制約。她不受約束地展示對性的慾望,而性慾是確保人類生存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

性佔據了人們的思想。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做了一次全國性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男性與1/5的女性一天至少想到性一次。更早的一次調查是在20世紀70年代做的,調查人員在一天的不同時段給人們打電話,問他們在剛過去的5分鐘內有沒有想到性。26~55歲的人中有26%的男性與14%的女性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性還可以用來交易,因此網路色情業可以毫無困難地經營下去。據說人們每秒鐘花在網路色情上的錢超過3000美元。可能你會認為,只有人類才會沉迷於色情畫面。但研究結果發現,獼猴也喜歡看色情畫面。杜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雄性猴子會選擇看能激起性慾的雌性猴子的畫面,即使這樣做意味著要放棄果汁獎勵。說句題外話,雄性猴子還喜歡長時間盯著地位高的雄性猴子看。同人類一樣, 對性與權力的專註也根深蒂固地存在於猴子的腦中。

雖然性佔據了我們大部分認知空間與情緒空間,但對性的科學研究還很有限。像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威廉.馬斯特斯(William Masters)與弗吉尼亞*約翰遜(Virginia Johnson)所做的具有重大突破的研究還是極不尋常的。過去對「得體」的過分強調可能阻礙了這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也常常被貼上性變態的標籤。奧吉?奧格斯與賽伊?加達姆根據200萬人在網際網路上的搜索詞研究性慾問題。在4億個搜索詞中,超過1/4的詞與性有關。奧格斯與加達姆合著的一本很有趣的書《十億個邪惡的想法》引起了爭論:一些人為此歡呼,認為這本書為研究性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見解;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本書將文化刻板印象具體化,將性慾中的性別差異簡單化。雖然人們對性這一領域的研究很謹慎,但是有關性的神經生物學知識卻在不斷增長。有些研究主題跟我們對食物的思考相似。

我們可以把性看作三幕劇。第一幕是慾望,第二幕是性刺激與快樂,最 後一幕是餘波,即性慾得到滿足後的倦怠感。關於這幾幕對應的腦部反應,我們知道的情況多數來自對異性戀年輕男性的研究。大學校園裡有大量異性戀年輕男性,而且他們都願意做性研究的志願者。

如前所述,我們會接近自己渴望的東西,而且杏仁核會幫助我們這樣前一章提過,杏仁核能幫助我們接近喜歡的食物。杏仁核對性似乎也能起同樣作用。動物的杏仁核會激活性反應,這一模式在人類身上同樣可見。當年輕男性在看引起性慾的視頻剪輯時,他們的杏仁核變得很活躍。我們認為,杏仁核的這種活動促使他們接近渴望的對象。在成功接近對象後,男性的陰莖或女性的陰蒂受刺激,杏仁核變得不那麼活躍。因此,杏仁核被激活,促使我們按慾望行動;當我們達成慾望後,杏仁核就會平靜下來。

神經遞質多巴胺在慾望中扮演重要角色。腦幹釋放多巴胺至獎賞系統的多個區域,如腹側紋狀體(特別是其主要組成部分——伏隔核)、杏仁核、下丘腦、隔膜(septum)、嗅結節。如前所述,當我們渴望食物時,這些區域會開始運作。當我們渴望性時,這些區域同樣會開始運作。神經科學家伊茨 哈克?阿哈倫(Itzhak Aharon)與他的同事的研究表明:異性戀男性為了看有魅力的女性的畫面,會付出很大努力;當他們努力這麼做時,伏隔核的神經活動會增強。可卡因與安非他明能增強多巴胺的效果,提高性慾。在性喚醒時,下丘腦的神經活動會增強。而阿撲嗎啡與多巴胺受體發生作用,會增強下丘腦的神經活動。相反,阻礙多巴胺受體的一些抗精神病葯與抗抑鬱葯會抑制性慾。

多巴胺會讓我們對性產生期望,但它本身不會導致極度的性快感。讓勃起障礙的男性服用阿撲嗎啡,再讓他們看能激發性慾的畫面,他們腦內的神經活動會增強,但性快感沒有增強。神經科學家可以在老鼠身上做實驗,觀察多巴胺如何調節性期望,但在人身上無法做類似的實驗。將小導管插入老鼠腦內,測量與獎賞密切相關的腦區的化學反應。用擋板將一隻雄老鼠與願意接納它的雌老鼠分隔開,雄老鼠腦中的伏隔核會充滿多巴胺。 如果允許雄老鼠與雌老鼠性交,那麼它腦內的多巴胺水平會直線下降。但是,如果這隻雄老鼠看到另一隻雌老鼠,它的性慾會再次被喚醒,多巴胺水平也會再次升高。

既然性體驗讓人陶醉,那麼在性喚醒時很多腦區變得活躍就不奇怪了。喚醒時,腦島、前扣帶皮層與下丘腦都開始運作。腦島監控身體的內部狀態,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包括心率、血壓、流汗反應。前扣帶皮層對錯誤進行監控,指導將來的行為。下丘腦調節激素(如催乳素、催產素)的分泌,並將激素釋放到血液中。除了獎賞系統,感覺皮層( sensory cortex)的部分區域也參與運作。

可想而知,研究性高潮時腦的反應是很難的。根據我們掌握的少量信息,男人與女人在性高潮時腹側紋狀體變得很活躍。產生這一反應並不奇怪,因為有很多研究將腹側紋狀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伏隔核——與快樂相聯繫。有趣的是,腦部很多區域的神經活動在性高潮時會減弱,如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前扣帶皮層、海馬旁回( parahippocampal gyrus)以及顳葉兩端。當我們想到自己或想到讓我們擔憂的事情時,腹內側前額葉皮層開始運作。當我們對錯誤進行監控時,前扣帶皮層會運作。顳葉兩端負責組織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我們在討論景色美時論述過,海馬旁位置區表現的是外部環境。這些區域的神經活動減弱了,這意味著什麼?或許意味著在性高潮時,人們忘記了害怕,忘記了自已以及自己對將來的規劃。他們沒有在想某一特定的事情,而是完全融入環境之中。在這種失活(deactivation)模式下,腦正在感受一種純粹超然的體驗,而這種體驗的核心是快樂。

在法國文學中,性高潮的一種委婉說法是「 la petite mort」(小死亡)。弗洛伊德認為,當愛神厄洛斯(Eros)離去後,性高潮為死神塔納托斯( Thanatos)開闢了道路。這些死亡意象表現了性高潮過後的倦怠感,而不是滿足感。滿足感很可能是β內啡肽、催乳素、催產素共同釋放的結果。下丘腦調控催乳素與催產素的分泌。催乳素有助於哺乳期的女人分泌乳汁,是導致性滿足感的原因之一。同時,催乳素對男人在性高潮過後進入不應期(在不應期內,男人不再有性慾)起了重要作用。考慮到偉哥之類藥物的熱賣,人們開始研究抑制催乳素的藥物,希望縮短男人的不應期。催產素是種與信任感與親密感相關的激素,又被稱為「擁抱激素」。將高潮過後的狀態比作死亡的人,忽略了內啡肽與催產素帶來的溫暖的滿足感。若非如此,他們肯定知道一些其他人不知道的、關於死亡的事情。

當人們的性慾得到滿足時,眶額葉皮層外側的神經活動會增強。當人們的食慾得到滿足時,眶額葉皮層外側的神經活動同樣會增強這一區域的神經活動會壓制我們的本能衝動。眶額葉皮層外側以及顳葉的前部中部受損,會導致性慾亢進( hypersexuality)。這些區域能夠調控行為,是因為慾望已經得到滿足,或因為放縱慾望行事會讓我們陷入麻煩。幾乎可以肯定,那位抓住我的病人的這些腦部區域受過損傷。

快樂不僅僅是對渴望的東西產生的簡單的條件反射。這一原則適用於食物,同樣也適用於性。我們遇到某種對象時所處的情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主觀體驗。例如,痛苦可以轉變為快樂。女人在性喚醒後,對痛苦的臨界值變高。陰道刺激會使臨界值平均增高40%,臨近性高潮或處於性高潮時,臨界值增高100%。雖然痛苦的臨界值發生變化,但是感覺本身沒有變遲鈍,對性的敏感度也沒有降低。確切地說,性高潮時體驗到的強烈感覺不是痛苦。在性喚醒時,腦島與前扣帶皮層會變得活躍。而當人們感到痛苦時,這些區域也會變得活躍。奇怪的是,人們在感受到強烈的痛苦時與在性高潮時,會表現出類似的面部扭曲。在性高潮時,人們體驗到的感覺不是令人不快的。

為什麼腦具有這種機制:保留痛苦具有的能喚起性慾的特性,同時捨棄痛苦具有的令人不快的特性?這種機制的適應意義可能在於重新構建分娩的痛苦。將分娩時「陰道刺激」的痛苦降到最低對女人來說是一件好事。適應機制解釋了為什麼本來是痛苦的刺激在性交時會變得讓人愉悅。這種感覺還是強烈的,而且在性喚醒的過程中並不讓人討厭。為生育而演化形成的一種適應機制被用來享受了。

快樂有助於學習。對動物的獎賞一般是食物或果汁。食物再配上其他中性的東西,可以使巴甫洛夫實驗中的狗一聽到鈴聲或口哨聲就分泌唾液。同樣,性也可以與其他中性的東西聯繫起來。這種聯繫是戀物癖形成的一種方式。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做過一個實驗:讓年輕男性同時看能引起性慾的圖像與高筒靴,之後這些男性會發現高筒靴能激起他們的性慾。將性與中性物體聯繫起來的效果在青春期最明顯,因為此時我們的腦與行為正受到性激素的強烈影響。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沒有戀物癖的人看來,戀物癖顯得很怪異:如果沒有將迷戀的物體與性快感聯繫起來,這個物體所固有的中性特徵使迷戀該物體的行為顯得很奇怪。

利用性快樂進行學習有其陰暗的一面。在醫學治療史上,曾經出現為了某些令人深感不安的目的而利用這類學習的現象。我將要詳細描述的這事件有些遠離這一章的主旨,但是我不得不講,就當是為從事我這一行業的全體人員做懺悔。興趣缺失( Anhedonia)這個醫學術語被用來形容缺乏快樂的癥狀。這是精神疾病的常見癥狀,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都有此癥狀。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研究者在探索情緒的神經基礎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發現用電刺激或化學刺激的方法激活邊緣系統的深層結構,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快感。研究者很可能用這種方法刺激了伏隔核。人體受到這種刺激,會產生多重高潮。精神病專家羅伯特·希思(Robert Heath)運用這種刺激的方法緩解患者缺乏快感的癥狀。希思是一位生物精神病學早期提倡者,他認為大部分精神病都有一個生理基礎(這一觀點直到後來才成為一種普遍的看法)。希思還認為,刺激的方法可以治療同性戀。

1972年,希思與查爾斯·摩恩( Charles moan)一起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用深層電刺激的方法治療一個代號為B-19的男人。24歲的B-19的心理狀態與社會背景都很混亂。他的父親是一個酒鬼,還虐待他。他的母親既孤僻又嚴厲。在他的記憶中,母親從來沒有擁抱過他。到11歲時,他已經被學校開除了3次。輟學後,他找過幾份短期的工作。接著他入伍了,後因「同性戀傾向」而被開除。他被描述成一個疑病症患者與偏執狂患者。他變得沉迷於酒精與毒品,但他說酒精、毒品、性都不能給他帶來快樂。希思與他的團隊在B-19腦中的額葉、顳葉、隔膜、海馬體區域植入電極,發現只有邊緣系統深處的電刺激才能讓他產生快感。希思發現了一個可以「治癒」同性戀的機會(當時同性戀被美國精神病學權威當作是一種疾病)。當B-19的腦部受到電刺激的時候,研究者讓他觀看15分鐘色情片,片中有一對男女在性交。為了測試治療效果,研究者讓一位21歲的妓女進入B-19的房間。B-19能夠與這個妓女性交。經過治療,他與一位已婚婦女有過一段短期的戀情。但他還是繼續與男人性交,因為賣淫可以很快賺到錢(據研究者的報告)。然而,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這項研究的一個重點是證明令人愉悅的刺激對產生新的、適應性更強的性行為很有效。第二年,也就是1973年,「同性戀」一詞不再出現在《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據我所知,類似的研究也沒有再出現。

關於性與快樂,我們有何見解呢?很明顯,從根本上來說,性快樂具有適應性。性快樂能確保更新世的人類祖先繁衍後代,這才有了我們(他們沒有條件培育試管嬰兒)。性快樂如同食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那樣具有不同階段:首先是慾望的產生,然後是為了滿足慾望而採取行動,接下來是沉浸在快樂中。有些系統會使我們的性行為中斷。快樂有助於學習,並且有助於我們與那些本質上不讓人愉悅的對象建立親密關係。最後,性快樂會根據情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痛苦的事情可以變成愉悅的事情,而愉悅的事情如果讓人感到內疚與羞恥,也會變得令人痛苦。像食物帶來的快樂一樣性快樂也很容易受影響。性快樂富於靈活性,這一點很重要,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對美與藝術的反應。我們的審美體驗也會根據情境及個人經歷的變化而發生急劇變化。

快樂具有隨意性。戀物癖這一現象表明,快樂可以輕易地與其他對象聯繫在一起。這些對象包括金錢。有一次,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的一家高檔義大利餐廳用餐。西棕櫚灘是美國最富有的社區之一,我去那裡是為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籌集資金。有幾個教授向超級富有的聽眾做了關於科學的簡短講話,希望他們對學習產生好感,並能在大額支票上簽字,以支持醫學院。這頓豪華的晚餐為募捐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坐在我左邊的是一位衣冠楚楚的男人,將近80歲了。他的女伴比他年輕25歲,全身珠光寶氣。這個男人非常健談,當他知道我對美學有興趣時,我們的談話變得熱烈起來。他說他這些年對繪畫有所涉獵,還曾與畫家費爾南·萊熱( Fernand leger)有過接觸。我告訴他,我計劃寫一本關於審美科學的書。他一邊吃著東西,喝著葡萄酒,一邊聽我說話。然後他將我拉近,告訴我他的看法:「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書賣得好,一定要寫很多有關性的內容這一章以及下一章(關於錢)的寫作,是為了向這位衣冠楚楚的晚餐夥伴表示敬意。他明白性與金錢密切相關。性與錢的關係到底有多密切?這是下章要探討的話題。

往下拉可在留言處發表你的見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卡夫卡:學會與自己對話
生命是什麼
《走進計算機文化史》之七
The Logic of Kant』s Temporal Continuum
他的思想代表了邏輯和語言 《走進計算機文化史》之六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光影魔幻的世界,是人類對美的追求!
從發聲系統和腦的演化看人類的語言能力
與人類崇高的精神對話
從科學的角度談人類的氣場
人類認知工具的演化
上帝與人類和動物的對話!
彭呈軍:人類的三重進化:美好生活的源泉
科幻電影中,人類對科學現實的反思
武器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狗狗和人類的關係
美科學家:基因技術對人類極具威脅性,將導致非預期突變!
人類對海膽丰度的影響
趣味知識: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的基因相似度
藝術其實是人類的良心
從科學的角度看,痛苦和情緒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異形:契約》之後劇情推測,生化人將成為人類最強大的敵人?
人類進化史:遷徙強化
鏘哥說:「藝術是人類嚮往自由、追求自由和享用自由的一種生活方式」
生物進化論的權威遭挑戰,科學家:有股神秘力量在抑制人類進化
英雄無敵、人類進化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