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聽梁鴻等五位作家講述鄉土寫作:我們不會只用鄉村的悲痛打動人

聽梁鴻等五位作家講述鄉土寫作:我們不會只用鄉村的悲痛打動人

今天的中國鄉村。攝影/劉磊

8月21日晚,我們邀請了作家梁鴻、南香紅、王小妮、閻海軍和李藝泓,與讀者分享記錄鄉土過程中的點滴。他們如何喚起社會對鄉土議題的關注?我們精神上的「鄉關」又在何處?

今天的鄉土記錄者們

分享/梁鴻、南香紅、王小妮、閻海軍、李藝泓

主持/穀雨故事

編輯/李婧怡

南香紅:穀雨在一段時間裡發表了一些農村題材的紀實作品,這些作品的題材有直接關注農村生育問題的,也有關注城鄉之間問題的。今天我們邀請到的閻海軍、李藝泓正是這些作品的作者。另外我們還請到了梁鴻和王小妮,她們都是書寫鄉土題材的優秀作者。我們請王小妮和梁鴻先談談,在當下中國,鄉土記錄應該關注哪些問題?

王小妮:近些年我主要關注的是來自鄉村的大學生,在《上課記》和《上課記2》里都有寫到。雖然書出來了,但這個關注是持續的。今年秋季開學,我會去貴州畢節,我的一個學生畢業後回鄉做了鄉村教師,我會一直跟進類似問題。

南香紅:王小妮為什麼會關注到這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最先觸動您的是什麼?這些農村來的大學生,他們的不同表現在什麼地方?

王小妮:首先我曾是個插隊知青,對鄉下的教育有很深的印象。這些大學生的特點是單純而所知太少,缺錢而渴望富有。起因不在他們,但卻呈現在他們身上。

南香紅:我們做媒體的有這樣一種感受:有時農村題材並不是特別吸引讀者,農村和現在的社會有種距離感,往往是在媒體曝出比較爆炸性的新聞之後,農村題材才會引人關注。問題提給閻海軍和李藝泓,是什麼吸引您們去主動關注農村題材?

閻海軍:我是農民的後代,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與農村有天然的聯繫,內心情感自然時時不能脫離農村,儘管人進入了城市,但骨子裡會有對故鄉的情感。就是這種聯繫催生出了寫作方向上對農村的關注。我曾在中國出版傳媒商報採訪時聊過這個問題,概括講,對我而言,書寫故鄉是疼痛的感召。

李藝泓:對我來說書寫鄉土是給父輩、給自己、給孩子一個交代,我總是感覺自己快要回不去了。所以我想去書寫鄉村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故事。留下活過的證據,然後才是面向未來的思考。我首先關注的是這些和我相關的人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樂。我的困惑是當我有一天回不去了,我該怎樣去書寫這個村莊,該以怎樣的身份。

南香紅:李藝泓寫了一系列的鄉村故事,包括生育、鄉村老人,還有鄉村傳說,有的時候感覺這些故事很魔幻又很現實。

李藝泓:是的,有時候我也這樣覺得。

南香紅:梁鴻關注農村題材,也是源於對自己家鄉父老鄉親的情感和記憶。這一點大家還是挺像的。因為是自己的家鄉,所以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在。

梁鴻:是的,可能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都有獨特的情感,這情感里不止有愛,也有厭惡、厭倦或者痛苦,但仍然是因為愛,只不過我們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剛好拿起了筆。

南香紅:梁鴻寫過這樣一段話,「鄉村在今天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它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問題與發展問題?我並不認同很多論者的觀點,認為鄉村已經完全陷落,但是,它又的確是千瘡百孔的。我也並不認為農民的處境已經到了最艱難的地步,但是,整個社會最大的問題又確實集中在農民及鄉村那裡。與此同時,政府對於農民工,對於鄉村的種種政策和努力都似乎無濟於事,鄉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著城市的範式飛奔而去,彷彿一個個巨大的贗品。」

梁鴻:是嗎?我自己都忘了,其實可能我想強調一種矛盾的存在。我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鄉村回歸論者,尤其是當你身處一種具體的語境中時,很多問題都很難解決。

小妮的《上課記》和閻海軍的《崖邊報告》我都讀過。我覺得大家都在從不同角度記錄,或者有參與這一工作。所以剛才聽到小妮講到可能會去學生支教的地方,真的特別感動。

王小妮:謝謝梁鴻的感動。我在1998年後的幾年,曾多次去過幾個深圳青年支教的地方,重慶巫山、貴州織金、陝西佳縣。

人是鄉土記錄的核心

南香紅:由此,面對鄉村,我們要如何記錄,記錄什麼?我想各位可能都有複雜的情感過程,也有過困惑,當然也有思索,請各位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王小妮:雖然鄉村紀錄必然觸及情感,但我始終感覺要盡量去掉情緒化,才能真實準確。

閻海軍:鄉土書寫在當代可關注的領域很多,比如城市化催生的社會結構變化問題、文化變遷問題、人的適應性問題等等等等。我認為要重點關注的應該是鄉建,因為這個群體不事張揚,埋頭苦做,很多人並不知道。但鄉建是當下最緊迫的使命,有政府推動的鄉村建設,有民間志願者參與的鄉村建設。

前幾天,我們在湖南汨羅剛剛舉辦了愛故鄉鄉土書寫第一次工作坊。韓少功、祝東力被聘為我們的顧問。藝泓也參加了這個工作坊,來了很多一線的鄉土書寫者,大家充滿激情與活力,討論非常熱烈。

我們有一個共識:鄉村建設不僅是建設故鄉,而是要建設社會和國家,以更廣闊的書寫來推動,未來的目標是面向是生態可持續和更多新角度,警惕自娛自樂和悲情自戀,不做靜態的記錄,而是包括城鄉的互動,讓大眾書寫走向大眾。

李藝泓:提到鄉建,我更關注鄉村的內生力量如何尋回和活化的問題,我覺得鄉土文化充滿韌性。王小妮說的我也認同,我覺得對事實的尊重恰恰是更重的一種情感。

梁鴻:李藝泓提出的問題非常重要,這也是我這些年反覆思考並且為之痛苦的。慢慢我自己覺得,個人的生活還在行進,有家庭孩子,也不必每個人都要苦行僧,旁觀或有限的參與並非都是虛偽,這一角度有它的重要作用。

所以,即使身在異鄉,也同樣可以書寫,並不相悖。你的個人身份不應該與你書寫的鄉村絕對對立起來。畢竟寫作有多種渠道,人生也有多種感知,對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彙集。我覺得大家也不必為此糾結。但如果你真的要做某一個群體,那還要身體力行,最起碼在一個時間段內。

南香紅:我看各位寫的內容差異不小,但最終都落在人上,是否要更多關注人的生存狀態?

閻海軍:應該是,人是核心。

李藝泓:任何社會社區社群的核心都是人。我寫生育故事系列就是基於人的生老病死,基於生命本身。我覺得鄉村的未來不在於是否完整地保存維繫那些傳統,而在於每個人是否還有韌性、執著和希望,是否還在抗爭中努力生活。

王小妮:所以鄉村問題不是孤立的,人的問題是人人要面對的。

不能狹義地理解鄉土鄉村

南香紅:感覺現在鄉土紀實方面優秀的作品並不是很多,各位是否有同感?

王小妮:我覺得人們狹義地看待「鄉村問題」,造成了優秀作品不多。

閻海軍:我倒是覺得有人關注這個問題已經很了不起了,過去幾十年主流社會喝咖啡的瞧不起吃大蒜的,鄉土是沉默的角落。

南香紅:可是中國的鄉村是如此龐大,而且近30年的變遷相比城市來講並不算小,城市和鄉村的互相影響前所末有,相比而言關於鄉村的作品是否太少?梁鴻如何看?

梁鴻:其實,「人」的問題是一個永恆的問題,它由鄉村環境產生,但並非就一定要局限於鄉村。關於鄉村和城市互相滲透的作品並不少,但可能很多都沒有到讀者那邊。1970年代出生的作家如魏微、盛可以、徐則臣、石一楓等,大部分寫的都是城鄉間的混沌存在。虛構文學和非虛構文學之間存在著一個通約和互相信任的問題。

南香紅:梁鴻談到過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希望它(《神聖家族》)能夠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找到一個新的樣態,當然可能沒有成功,我覺得不要把這兩者作為絕對的對立,說虛構的如何好非虛構如何的不好,或者反過來說。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每一種文體都有它自己的方向,一個最高的值,每個作家的任務是去達到並突破那個最高的值,最終創造出自己的樣式。」

李藝泓:我也很好奇這個問題。我們最近參加愛故鄉鄉土寫作工作坊,裡面提到了一個城鄉中國的概念。城鄉不是割接,而是無窮的、連綿的狀態,文化、文明也如此。

王小妮:鄉土是角落,但鄉土更是大地。一個影響相當深遠的農業國,即使鄉村在表面上徹底消逝了,那難言的「混沌」的源頭也不能斷絕。

閻海軍:王小妮說得非常好,那也是我們鄉土敘事的意義所在。

梁鴻:對,當那些表面的問題沉澱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沉入生活每一層面的時候,它就變得非常曖昧,需要作家去真正認知。

王小妮:所以,不能狹義地理解鄉土鄉村......

李藝泓:曖昧,微妙,也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作為生活在城裡的人,當我們走向鄉村的時候,會不會有隔離感?或者我們認知的鄉村和真實鄉村有怎樣的距離?

所以,我們真的有寶貴的財富,就看緣分把我們帶到哪個點,讓我們從哪裡切入,從哪裡開始共振和施展。其實我們如果用心觀察城市,那麼在他的許多角落、許多層面依然能看見鄉村的所在,甚至無處不在。

王小妮:隔離感不明顯,我的感覺。同意緣分說,確實,無處不深埋(苦痛的)寶藏。

梁鴻:距離是永遠存在的,即使你在鄉村生活,你離這一家遠而離這一家近,也會有隔離。也不是全部的客觀的鄉村。所以距離只是相對的。我覺得首先要認識到自己認知的有限性、主觀性,然後,再儘可能去客觀地表達,但不能覺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真理。

這幾天我妹妹來我這裡。我們兩個在聊「梁庄」的事情,補記一些東西,譬如梁庄人口的流失、死亡,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只對梁庄梁姓的人有真正了解,而不遠處的另一姓氏還是陌生,儘管我每次回家都要做一些統計。

南香紅:對一個熟悉題材往往是不斷認識的?也許有時候看到了也並不一定理解?請梁鴻來談談。

梁鴻:我想應該是的,我可能比較悲觀,也有點相對論。如果今天讓我再寫梁庄,我可能就不會那樣寫,因為對人的認識、對那片土地的認識還在不斷產生新的變化。所以最近我又寫了一個長篇小說,寫一個農民,感覺還是沒寫盡。

南香紅:想問問全體嘉賓,當你們在記錄鄉土故事時,你們寫下在外謀生的梁庄人、超生故事、男嬰交易、奢婚等與鄉村有關的社會議題時,你希望達成一種怎樣的社會效果?

梁鴻:還是希望能讓大家有所關注吧,儘管覺得那是一種奢望

王小妮:首先我最希望寫日常,寫普通人為人行事的難處,讀者能體會多少是多少。

李藝泓:我覺得應該放在更縱深的時間緯度上,我有點佛家的眾生和因果循環的觀念。我更願意堅持多年一直去書寫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事件。我覺得時間沉澱的東西,會在你的不斷書寫和不斷堅持中,無損地傳達出來。

閻海軍:我是真誠希望中國在全局進程中能注意到農村的點滴問題。「消費」指責也好,悲情指責也好,我一直要求自己要忠於事實,忠於問題。寫作是為了表達,在今天的傳播媒介面前,寫出來的社會效果自己真的沒法預估,所以也比較審慎。

今天的中國鄉村。攝影/劉磊

鄉土敘事要展現什麼?

@楊聞:我是一名新傳專業的學生,讀過梁鴻的《中國在梁庄》《出梁庄記》,也想記錄家鄉的一些變遷和故事,可是面對熟悉又陌生的親人,有時候想好的問題卻難以開口,想請問各位如何克服這種心理?此外,今日的鄉村,我們應該記錄些什麼?

王小妮:難以開口,可能是首先把自己的寫作看得太重了,嘮家常就是最好的。我不碰別人不想被碰的問題。

@尤文虎:只怕家常太沉痛,偏偏不是他人事。

閻海軍:不好意思開口就先聊別的,瞎扯多了,熟悉了,就可以套著問自己想問的問題。

李藝泓:我是一起忙農耕,一起偷盜木頭,一起喝酒,一起說葷段子。訪談時不要目的那麼明顯,那麼直接,給點時間,多點耐心,不要立刻想得到什麼。

@刺蝟:王小妮老師剛談到說不碰別人不願意被碰的內容,但我覺得精彩往往就在別人不願意被碰的地方。比如我們村有一家人都是農民,男的80年代就在鄉上開了一家照相館,收入不錯,和別的女人有了瓜葛,後來回到村裡把老婆趕走了,他們的孩子都覺得父親好,不覺得這樣對待母親有任何不妥之處。這樣的事實,我該如何迴避呢?

李藝泓:刺蝟,我覺得你先放下你的預設和判斷,先去真正了解他的故事,我們不要輕易做評判者,也不用刻意迴避,或許真實的情況和你想像的不同。

王小妮:刺蝟好,我寫《上課記》時有很多素材沒用到,在「可能傷害到人」和「精彩」之間,我不選擇精彩。當然,這是個人不同的選擇。

@刺蝟:同一個村裡的人,了解是基本做到了,有的話還是他們家成員親口說的,難的是如何取捨。

王小妮:素材的選用取捨,取決於你的大判斷大定位。

李藝泓:看你的寫作意圖和導向。另外取捨問題也是一種結構的問題,看你想建構出什麼

@bcy:如果在採訪中發現有人的性格你很不喜歡,比如覺得對方特別虛偽不誠實,或者特別驕傲自大什麼的,很不想和他繼續接觸下去了,您還會根據選題的要求強迫自己和這個人繼續接觸嗎?怎樣處理這種情況呢?在參與式觀察或者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常常感覺不喜歡對方的性格,就不想和對方聊天了,這樣的情況老師們遇到過嗎?這是不是說明我還沒有開放心胸接納各種各樣的人呢?

王小妮:沒有喜歡不喜歡,只有不斷的問題。能夠和人相處是前提,不只是做採訪。

閻海軍:盡量忍耐他的「虛偽」,完成你的採訪。採訪多了你就適應了。什麼樣的人都有,我的意見是我們採訪者首先要包容、謙遜、放下姿態。

@冰點創意 業餘作者:去年夏天我回老家,見到小時候的同學,發現他還住著老房子,他也仍然是那個連省城都沒去過的老守田園的狀態。進入他的家,我似乎又回到了貧困的兒時,雖然他並不貧困,他有存款二十萬,有種穿越到從前的感覺,心裡不覺產生一種悲涼的味道。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鄉村的變化是巨大的,但我覺得作為非虛構作家更應該關注那些「頑固」不變的東西。我想知道各位老師在寫作非虛構作品時是不是想表現這些悲涼的、疼痛的東西?

梁鴻:冰點好,我也一直在反省「悲涼」這個詞,尤其是作為一個書寫者,有時候悲涼是你自己真實的感受,也不必諱言,因為你寫的就是你的故鄉,是與你自己過去生命相聯繫的。但這種悲涼不可過分放大,它會遮蔽生活的日常行進,那是樸素的活著的概念,也有其韌性、樂觀和意義。

@冰點 業餘作者:非虛構作品中怎麼能做到細節描寫不失真?我做記者時一直提醒自己別加入個人主觀思想,盡量做到客觀寫作,但這是很難的,尤其是文學色彩相對較濃的非虛構作品,可是只是單純地「新聞通訊式的敘述」,這樣沒有細節的非虛構作品又不好看,我想請教梁鴻老師如何處理非虛構寫作中的這個矛盾點。

梁鴻:其實對細節本身的琢磨會使你的認知越來越寬廣,不見得一定會失真。

@小麗娜:關於鄉土寫作我一直有個問題,我關注到有一些非虛構作品是跨越了文化區域的,比如土生土長的江浙人卻能寫巴蜀、平原等鄉土文化區的故事。這個和印象中記錄自己家鄉的非虛構還挺不一樣的。所以想知道作者是怎麼把自己融入到另一個鄉土文化區,以及中間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南香紅:小麗娜你好,一個記者或者作家不應該只能寫自己的家鄉或者熟悉的東西,你需要深入一下題材,去理解你所接觸到的東西,有時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的耐心

@Wlf:非虛構寫作中,一些外國人寫的中國作品,如一個美國人寫的東北紀事,這些作品都輔以照片、視頻等素材,也能夠帶來極大關注,是文化差異使然還是作者的視角?

王小妮:一個寫作者不可能只寫自己的經歷,不能排斥體驗調研,但也不只謀求被關注。

@李林:本人出身農村,現為記者,對老家也算親歷其變化,但尷尬的是,城市的生活讓我感覺自己離農村越來越遠,一年回去幾趟也是匆匆忙忙,如果以我自己看到的、聽到、感受到的來寫農村非虛構,會不會有失真實?如何避免非虛構中存在不實的信息,是不是要像記者一樣去多方求證?有時候想寫一些家鄉的事,又怕存在太多主觀信息,是不是以半虛構的形式寫出來會好點?

南香紅:李林好,可能只憑聽到的、看到的是不行,往往比較皮毛,像梁鴻說的,即使不能經常呆在農村,但至少要呆一段時間,並且帶著問題和思考。

不存在只寫悲痛的作家

@顧彼曦:每次回老家,我時常有種難過的感覺,按道理我應該為她感到高興,因為村裡變得富有了,兒童也不在自己小時候那樣挨餓了。可我看著這繁華卻越發失落。不知道您有沒有這種感覺。

梁鴻:小顧好,可能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都有基本的期待,也有某種烏托邦的夢的寄託,所以才有失落。當然,另一方面,中國的鄉村在近幾十年的變化確實是非常大的,這種劇烈的位移也給人帶來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對中國生活本身的失望,譬如金錢至上,人性的某種喪失,都會在看到故鄉時被激發出來。

@雲淡風輕:我前一段時間參加了一個農村的鄉愁活動,給我的感受是現在的農村鄉土保護是這樣一個情況:一方面年老的人竭盡全力去記錄鄉村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年輕人就儘力逃離鄉村,走向城市。年輕人體驗農村生活就那麼短短几年或十幾年,對農村的生活感受沒前一輩人那麼透徹,在未來幾十年後,您認為鄉村文化、鄉土記憶會繼承下去嗎?還是說這鄉土記憶只會存在於紀念館裡?

王小妮:「鄉村文化、鄉土記憶」不會繼承下去,淡去是必然。

李藝泓:不要只看個案,可以看更多的地方,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來看,有撕扯就說明力量還在,不會輕易消亡。

@Wlf:我有時也寫些鄉土回憶方面的文章,之前也看過一些鄉土作品,特別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莫言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關於鄉土作品,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魔幻現實主義、非虛構作品,我覺得實質還在於揭示過去,反思人生,激勵自己,但有個問題是,這種作品如何能夠更深、更有意義,能夠如何讓別人更引起共鳴,個體故事畢竟是有局限性的?

南香紅:不要從太大的方面,可以從小切口慢慢深入,比如一個農村的小孩,小孩的家庭,一個村子,再到幾個村子。個體的故事需要找到它們所含有的公共性,只有找到了公共性才會有共鳴吧。

Wlf:每次寫過去、故鄉,總是有一種悲痛在心頭,文章總是有一種酸楚在其中,我看到好多作品也是這樣,也許悲痛回憶是一種很好的素材,但是過多的這種作品是否具有一定消極作用?

南香紅:其實當你接觸到生活的時候,會發現它是豐富多彩的,並不一定只有悲痛才能打動你,所以我覺得不存在只寫悲痛的作家。

李藝泓:不完全如此,這個和媒體傳播的導向也有關聯,和作者意圖也有關聯,如果真正想了解和思考鄉村,還有更豐富的作品可以讀,而不僅僅是朋友圈一兩分鐘的鄉愁消費。

王小妮:是,不是去尋找悲痛,是五味雜陳的感覺從看起來不怎麼悲痛的瑣碎中滲出了。

Wlf:在寫作中,任何素材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單一性,有時我比較注意一個人或者群體的個性,特別是在周圍群體中的不同點,比如其堅韌性、苦難以及毅力,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是平平淡淡的,雖然付出很多,也往往還是一個平常人而已,而又不能過分粉飾,如何突出這種作品的差異性,或者如何引起更多關注呢?

王小妮:各人不同,發現平常人身上的不平常才是寫作者的專長,怎樣發現,是寫作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具體話題的非虛構寫作

@刺蝟:我想選取幾個有代表的家庭,通過他們的變化來記錄我們村的變遷。

李藝泓:想法很棒,但是不能太多家庭,其實寫透一個就足夠寫透村莊了。一個家庭就已經能整個和村莊牽連起來了。

王小妮:刺蝟可以執行你的初衷,但在採訪動筆前,你要給自己確定大致的範疇和基調,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然後,你行動起來也比較清晰,可逐漸調整你的定位。

@文德芳:在當前語境下,要從家族記憶的角度去再現中國土改,應該如何把握?

梁鴻:這是一個大話題,首先要搞清楚土改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在中國當代歷史上的位置、作用及其複雜性。一個家族的歷史固然首先是故事,但搞清楚故事的邏輯也是前提,要有某種理性支撐。

@An:我是一名大學生,之前在雲南支教一年,想問問應該從哪些方面切入和深入探討農村教育問題呢?

南香紅:不要從太大的方面,可以從小切口慢慢深入,比如一個農村的小孩,小孩的家庭,一個村子,再到幾個村子。

李藝泓:我建議從教師開始。

@太陽花:我在一所省級師範大學教書,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我發覺他們個體的生活經驗中,折射出家庭承載的社會結構壓力,各不相同又豐富多彩,使得看起來單純的校園生活其實不然。我看過您的《上學記》,我也想記錄他們,但不知從何開始。

王小妮:從任何一天都開始都可以,比如九月就要開學了,就從開學第一天開始。

@太陽花:有時想記錄時,覺得很散,抓不到東西。

王小妮:不好寫,不過不好寫也是魅力。就是很散,怎麼結構都行,一堆凌亂的記錄,我的做法是,記一學期,到假期一點點重新看材料,一點點勾連起來。

「非虛構」作為一種文體

@Amber:請問非虛構寫作和新聞特稿有哪些區別呢?

南香紅:特稿也是非虛構的一種,非虛構的內涵和外延要大於特稿。

@Amber:請問合理想像在非虛構中是否被允許呢?

南香紅:最好想辦法去印證一下你的想像。

@陳子才-記者:《北京零點後》是一篇關注城市的特稿,我的感受是人物記者通過3個月的採訪將採集到的時間跨度更長的故事濃縮到一個晚上,這種方式在非虛構寫作中被允許嗎?老師們如何看待這種處理方式?

閻海軍:我覺得文學化的「非虛構」是完全可以的,但偏新聞的「非虛構」把時間跨度很長的故事集中起來的做法似乎是存疑的。很明顯,國內非虛構之前有兩套人馬,一套是媒體軍團,一套是純文學。

梁鴻:剛又認真看了一下零點後的細節,我覺得是可以的。因為作者並沒有強調是同一天晚上,而是北京零點後的整體生態,它以散點透視的方法寫北京零點以後的普通生活,有點意識流,但每個人物又都是真實存在的,能構成一個眾生相。

ACE-徐世一:我是一名在校研究生,我想請問梁鴻老師,我們研究生平時進行學術寫作的時候,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講好一個故事 ,但我們在講故事的同時,又要能夠抽象總結出一些表面現象下概念的能力,但結果往往是,我們往往故事有沒有講好,然後深層次的學術性問題又沒有發掘出來,那請問如何把學術寫作和我們這種非虛構寫作結合在一起?

梁鴻:學術寫作也要講故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

媒體人如何進行非虛構寫作?

@陳子才-記者:最近正在看南香紅的《眾神棲落新疆》,看得出來南老師做了大量的採訪和資料整合工作。我的問題是:1、南老師在撰稿時是怎樣設計結構和謀篇布局的,如何取捨手中的素材。2、在進行特稿寫作時,對於一個平時並不熟悉的選題,如何切入才能既引人入勝又不失其厚重感。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很多選題都沒有太多時間運作,南老師能否結合職業特點談談?感謝!

南香紅:有的選題是沒有時間運作,但你可以長期地關注,積累。《眾神棲落新疆》我選擇的是從考古的角度寫新疆,這個話題我關注了二十多年,有新發現的時候就去寫,就去研究和積累,所以這些東西都不是記者工作之內的。一個選題能夠做好,需要長時間的關注和研究。

@逃啊:我想問一下各位老師,從事非虛構寫作,除了記者之外,還有哪些出路?或者說如果全身心做這件事,有哪些發展方向?

閻海軍:出路這個東西很難說,比如有人發奮做老闆,生意賠了或許內褲都輸光。非虛構只是一種寫作,有的人不是專業的,但有可能有出路,有的人專業了一輩子,或許成不了。得根據自身具體判斷。

書寫的局限

@尹申申 研究生+自媒體:相比較而言,感覺三農被關注的似乎太少。但現實問題是明知道存在這樣的問題,真正去操作卻很難,需要面對太多的問題。我曾經在滇北山區支教一年,只有一年的時間,所以不好說有多大的感悟,但是回來之後對於這段經歷卻無從開口,因為有些最真實經歷,沒辦法用文字去書寫,也不方面用文字去書寫,所以這是最大的問題,您感覺呢?

李藝泓:尹申申,看到問題,但不必要把所有問題都扛自己身上,一點點也是改變,書寫也是一種行動,甚至可以轉化到未來多更廣闊的農村教育以及對其他村莊的關註上。

王小妮:尹申申,一年時間的支教,能很深入地了解了,動筆之前,一定要先自己想清楚你要寫的是什麼、怎麼寫、什麼是不能寫的。

結語

在這次以鄉土記錄為主題的沙龍上,大家都有意猶未盡之感。關於鄉土,我們能討論的話題、能做的記錄、能留下的文字和思考,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在未來的日子裡,能繼續關注鄉土記錄,並為之略盡綿薄之力。

用梁鴻的寄語概括說就是:寫作和生活是一個永遠往前跋涉的任務,祝大家跋涉開心。

討論

你參加了昨晚的沙龍嗎?最深的體會是什麼?

關於鄉土記錄,你還有什麼問題想要問問各位嘉賓?

穀雨可以幫你轉達!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故事(GuyuStory)」,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故事 的精彩文章:

它叫貧民窟,也叫城中村,它記錄下鄉村通往城市道路上的人生百態
三峽移民回憶故鄉:永遠沉入水底的老城和峽谷里的笑聲
直擊敬老院老人生存現狀 大部分時間在床上度過
這個外國人給賈樟柯、范儉剪片子,他說要做一個盜版出品公司
大躍進年代的小詩人:當年,寫詩也要放衛星

TAG:穀雨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鄉土人才好,但是哪裡找?
褪去《鄉村愛情》的鄉土氣息,原來這些女演員這麼漂亮
真人版《中華小當家》你還記得嗎?畫風鄉土味,連演技都救不了!
搞笑趣圖:感謝你們能讓我吃出些鄉土氣息
水土不服,吃幾把家鄉土就能好?
蜀葵——鄉土植物,在你的家鄉叫什麼呢?
鄉土,鄉愁
輸人不輸陣,鄉土聚會坐莊指南
老子管窺·為什麼說老子的理想是「極端的鄉土社會」?
盆景愛好者:開春了,你的家鄉野外都能採挖到哪些鄉土盆景素材
看不懂的闞清子,胖了一圈還打扮成這樣,鄉土風十足
以鄉情促鄉村教師回歸鄉土
從傅坊鄉港下吳氏祠規看宗族在鄉土社會的作用
鄉土習俗軼事之一:迎神賽會
鄉村振興勿忘「鄉土鄉情」
他筆下的小動物們很有鄉土氣息!
做起PPT來很鄉土,可能是因為你真的不會做……
這樣的鄉土菜 味道絲毫不減
做起PPT來很鄉土,可能是因為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流行什麼……
關於鄉土,總有些書,不得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