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積累資糧要平衡發展

積累資糧要平衡發展

如夢如幻有兩種修法:一種是靠意識造作,另一種是見解本身的境界,至於具體運用哪一種則根據個人的見地來樹立。總之,如是修學能迅速積累二種資糧。

雖然從觀察修的角度已經了解一切皆為空性,但將空性和如夢如幻的真理時時運用到生活中,還需要時時提起正念。

現前有很多弟子說,雖然他在平常修行過程中可以提起正念,即便當時有一些煩惱,內心也不會順著煩惱飄動,可是一旦進入夢境就無法自在,這是什麼原因所致?

從見解本身的角度而言,由於還沒有清凈赤裸心的本性,僅憑見解的力量想影響夢境乃至達到夢光明之境界,恐怕還是很困難的。

但依觀察修,可以把「一切法如夢如幻的感覺」時時運用到生活中,由於習氣能影響到夢境,因此在夢中認識到夢為虛幻,恐怕也不是很難的事。

這也是告誡大家,平常夢中做不到自在的原因,多數還是因為對法的執著太強所致。

如果積累資糧只是站在實執的立場上,只有方便而不具智慧,想要成辦二身之境界不僅緩慢,還很困難。

所以,如夢如幻的空性見解非常重要。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弟子往昔都已求過成熟口訣法,如前行破除心房中,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以及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等,大部分都已經求完了。如果在將自己的見解彙報給導師時,導師已經認可並為你傳講了更深的法,由於具備這個基礎的原因,對於我們今天所講解的智慧,理解起來就不會覺得很困難。

上師是殊勝功德田,因此平常祈禱上師、承事上師的事業等,都是積累二種資糧的最佳方便。

比如往昔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僅僅祈禱上師、承事上師的事業與教言,在經歷二十四個苦行後,如實證悟到上師的密意。也就是說,尊者經歷二十四個苦行的過程,就是在積累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類似這種顯現在歷代傳承祖師中比比皆是。

積累資糧的過程中能積累多少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在於舍心,而不在於供品的大小。

如果內心貪求一切,即便做一些上供下施的行為,也積累不了多少資糧。

相反,內心捨棄一切,即便供品不大,也能圓滿積累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往昔我們舉過一個例子:一位國王供養格薩爾王諸多部落以及眾多金銀珠寶,但不及一位只供養了一隻羊與一米長繩子的老太婆,原因在於何處?老太婆的供品與國王相比,雖然只是九牛一毛,但由於老太婆的舍心更大,所以即便供品小,也能圓滿資糧。因此,我們在以後的修行過程中,要時時擴大自己的舍心,而不能時時貪求世間的一切。

因為不貪執世間一切,本身就是一門供品。若是貪執世間一切,即便做了一些供養,恐怕也積累不了多少資糧。所以,圓滿資糧大小在於舍心大小而不在於供品大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峰寺 的精彩文章:

找回了佛性,做什麼都是個人才!
父母都應該看看——佛陀如何教育孩子

TAG:雲峰寺 |

您可能感興趣

修定要有資糧
前輩子積累的資糧本自具足 實際的質地才重要
提起正念,隨時隨地積累資糧
進入止觀需要四種方便資糧
不要懼怕逆境,它是修行的資糧!
學佛需要資糧,那什麼是資糧呢?
如何懺悔罪障與積聚資糧
這樣做,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資糧
沒有積累廣大資糧,僅僅依靠信願能往生嗎?
你只是資糧很多,但是你不能成為資糧道
往生凈土需要哪三資糧?
一生所積資糧夠去極樂世界嗎?臨終時要斷除這個懷疑
殊勝日請吃素、放生、供燈、誦經、獻花等,多發菩提心,精進修持各種善法,積累廣大福德資糧
你在低谷中受的苦都是資糧
什麼是往生凈土三資糧
要想救度眾生,必須具足這些資糧!
不談修行 先充足好前行八大資糧
菩薩學處之每日發心、心不舍有情、集積資糧——《粹煉精金》
必須警惕惡行損耗我們的福德資糧
你想到極樂世界去,要有三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