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做一個非標準化的產品真是太特別了

專訪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做一個非標準化的產品真是太特別了

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我有時下班打個順風車,周圍幾大公司的產品經理都會來接我。因為我用的是真名。」

「我有時下班打個順風車,周圍幾大公司(滴滴、百度、新浪、網易)的產品經理都會來接我。因為我用的是真名。」

說這話的人是俞軍,中國互聯網最早的產品經理之一,前百度產品副總裁,人稱「貼吧之父」。一年多前,他加入了滴滴,擔任顧問。現在,他是滴滴的產品高級副總裁。

作為中國互聯網許多產品經理的偶像,俞軍的「產品方法論」一直為後輩推崇,他的理念和思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產品經理。而他對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理解和招聘要求,同樣有其獨特的價值所在。

這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日臻成熟,產品形態越來越少突破性的創新。在互聯網公司里,市場、品牌和運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對一家真正成功甚至偉大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產品仍然是最重要的。

PingWest品玩(微信號:wepingwest)為此專訪了俞軍,跟他聊了聊著一年在滴滴做了些什麼,以及他對產品和產品經理,又有了哪些新的思考。

在這次專訪中,俞軍介紹了滴滴的產品經理系統。這個系統與百度、阿里等其它大公司的相似卻也不同。他還談到了如何在具體的招聘與晉陞中融入他的人才觀:「一般的產品經理要在一個領域紮根,天賦優秀的則應該多在不同領域積累不同經驗。」

關於滴滴的產品,俞軍說「站點拼車是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根據用戶需求,他這一年的工作主要就是不斷提高產品效率,而之前外界盛傳的滴滴要做的社交方向,目前還只是在排期當中。

俞軍過去不太看閑書,但現在他的辦公室里擺了一堆《經濟學原理》、《經濟發展理論》和《統計心理學》等經濟學專業書籍,這是俞軍的變化,也是滴滴的工作要求的。俞軍認為:滴滴的產品設計與業務模式既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場」和第三方平台;也不是一刀切的「計劃經濟」與企業定價。為此,他要多補一點經濟學的常識。

滴滴出行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

以下是專訪的 Q&A 部分:

Q:此前你曾把產品經理按天賦分為ABC三類,那麼不同的產品經理該如何培養?

但是從整體行業來說,C 類產品經理的提升還是會較慢。從公司的角度,A 類的產品經理難找,B 類的並不難找,但發展快速的產品一般很少用 C 類。

我剛來滴滴的時候,ABC 產品經理的比例是 1 : 7 : 2,現在大概是 2 : 7 : 1。

過去一年招聘入職的產品經理可能有一百多個,但是離開了的也有四五十個,中間實現一定的流動,有十幾個我還是挺滿意的。但好的產品經理還是很難找,這也是我花那麼多心思,平均一個月也只能招到一個多一點的原因。

我其實不太干涉產品經理的業務,而是讓他們自己互相學,感興趣的,能發揮效果最好。因為我們內部有活水制度,如果不願意做了,或者更喜歡別的,可以內部互相轉。

我的觀點是,如果產品經理天賦弱一點呢,你就在某個領域紮根,不斷積累。

但優秀的產品經理不應該這樣,他應該經常換換領域,然後在不同領域積累不同經驗,不管是不同業務還是一個業務上的不同崗位,無所謂的。他只要進來,不管去哪個業務我都高興。只要是優秀的,他在這做一陣,你建議他換一個業務,有可能自己也會成長,而且這個業務經過一個更優秀的人過濾一遍,肯定也會有創造和提升。

Q:產品經理的同理心是天賦嗎?可以培養嗎?

A:同理心跟跑步畫畫寫作一樣,是一個天賦,毫無疑問。但因為同理心在產品上的用途不是像跑步寫作一樣去爭第一,不是要得世界冠軍或諾貝爾文學獎,他只要達到某個程度,工作中就夠用了。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要努力就行了,還輪不到拼天賦的程度。

努力主要從三個字上提高:願、閱、歷。

歷,就是親自經歷。某一種產品用戶感到痛苦,如果你自己親自用過,這個經歷是最紮實的。所以不管你做哪個產品,能自己用就用一下。當然有些產品可能很難自己去用,但這是最有效的,要多用。

閱,就是看別人用。不管是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他們是怎麼表達某個產品的滿意或不滿意,觀察他怎麼用,反正都是這些信息。你也可以從交流、用戶反饋,從其他各種渠道,不管是自媒體或者媒體,都可以。

願,你真的願意去了解別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有些人很冷酷,他可能很聰明,事情都明白,但他可能不願意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他想我跟你根本就不是一個同類,不是一個級別。願意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這個事情特別天生。

基本價值觀和理念,最核心的,還是以用戶為中心,圍繞用戶去做產品。

Q:怎樣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產品經理的天賦?

A:在知乎上有一次看到一個回答,回答地挺好的,具體想不起來了,就把他招進來了。我以前就強調以文取人,看他回答這個問題的邏輯,反正不能出錯,你得足夠嚴謹。

我舉一個很特別的例子。因為滴滴所有核心骨幹成員,都得每個月去開車。我有一次跟另外一個同事兩個人出去開車,同事每見到一個乘客都要問他一個問題,站點拼車等待有沒有不滿意。其中有一個人,他說了一句話,我就覺得這個人適合做產品經理。

後來我想了一下自己當時為什麼有這種反應,其實也就是兩方面,一個是邏輯特別嚴謹;還有一個,明顯他回答那個問題時,他想過了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你想要的是什麼,然後他在回答之前也思考,不光是自己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他會站在更上帝的視角,會思考其他人怎麼想,會放在一個大環境中把這個想法概括出來,更跳出問題。所以只要一句話,就能看到他的思維方式不一樣。

有這種思維方式,那做產品經理,反正基礎領域知識都可以學嘛,熟練度可以鍛煉。所以我在知乎上看問題也是兩塊,一個他的邏輯嚴謹,無懈可擊,肯定他自己很多自我批判性思考過;然後說話內容,能感覺到他有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那種同理心。

都有的話,那肯定是好苗子了,叫過來聊一下,確實不錯,然後就讓他挑業務,他本身是產品經理,但是才剛畢業。

有的時候我說這個人潛質高或不高,還要看分母的。同樣能表達同理心和邏輯到一個程度,但如果五年才做到這個程度,跟只要一年就做到這個程度,那明顯天賦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只是大三實習生,能回答成這樣我覺得已經很厲害了,可能另外一個人回答地比他還好,但已經做了五年,就知道年輕的人更厲害。分母不一樣,同等分子下,肯定挑小分母的。

Q:滴滴怎麼建設產品經理體系?

A:大概是三個方向。

1) 內部的培訓和成長。

大一點的公司內部往往都有從低階中階到高階的各種培訓,鼓勵他們自己去總結寫作方法論,跟外部交流,內部的各種案例復盤,這些例行常規的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2)我們的職級體系,比較有意思。

我們現在新人職級是 D5,但是一般一年以後沒被淘汰的話就是 D6。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新人第一年反正不用比職級吧,然後第二年也不用比。基本上要到第三、第四年,你就要挑戰一下看看能不能到 D7。所以前三年你就完全不用把心思花在,我是什麼職級,我要為職級做什麼,選什麼項目或者學什麼,不用想這些。

我覺得這樣的體系能把大量時間省下來。有些公司的經驗教訓是,太多人把太多心思花在如何升職上。那我們這麼設計就是說,你前三四年都不用想升職這個事。就算三四年以後你想這個,你也不用按照職級標準一行一行地看,我要準備什麼,做什麼項目,要發展什麼能力,下次才能升職。

那個沒用的,雖然滴滴一行一行的規則也有,跟有些公司相似,但我們這邊的評審機制本質上是一個大眾評審團。比如說你要申請 D7,那就湊六七個 D8 過來評審,你講完以後他們也會有細項寫下來。

但是最後最關鍵的是讓評審團來評審:我覺得他是 D7 還是 D6,然後在 D7 的多少百分位。比如,我聽了他的評審,我覺得他是 D7 的 20 分位,意思就是他在 D7 里比百分之二十的人厲害,如果在 80 分位就是比 D7 的百分之八十的人厲害,還有的可能認為他只有 D6,但是在 D6 里是比較好的,90 分位,60 分位。

然後把大家的評審結果綜合起來一看,他是 D 幾的多少分位。基本上我們產品委員會不怎麼干涉大眾評審團的結果,其實這個評級相當於大家的一個公投。

而且因為我們這個團隊還不太大,整個公司一共三百個 PM,所以互相的工作多少還有一點了解和交集,這樣你真的不用費什麼心思在評審升職,還是得平時工作做好,大家自然多半都能感受到。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職級體系,是幫大家省時間。大家只要做好工作就行,不用想太多。所謂的跟百度阿里對標也不是完全對標,只是錢能對標,只是一開始大致按這個來的,但是後來因為也一年多了,根據各自情況也有一些變化。

3)產品理念,產品基因。

我希望幫助滴滴有三方面的價值。一是用戶價值理念。其實滴滴的價值觀裡面第一條就是創造用戶價值,它不能保證你成功,但是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這是一個基本的點,沒有這一點就算成功了也做不長。所以我覺得一個是用戶價值理念不斷強化。這不是我給滴滴帶來的,但是我希望這一點不斷加強。

第二可能特別一點,倡導產品經理的 ownership 的理念。你是這個產品的主人,你要把它當作自己的。從全局的角度看,什麼時候該做妥協,什麼時候該做權衡。而不是說我只代表用戶,只代表我這個業務,或者只代表我目前這個層級,這都是不對的。你就是這個業務的主人,你怎樣考慮站在長期發展和各方面的均衡。這個理念可能就不是每個公司都在推行的。

第三是崇尚人才的理念。我會不斷地跟那些核心骨幹的 PM 說,你未來兩三年主成就是取決於你手下的、你招進來的人的水平,是他們的成長速度,而不是取決於你自己多能幹。強調到現在,大家應該都能感覺到變化,會特別在意能否招一個 A 類人才,總想著什麼時候該多招一個A類人才。就是一種重視人才的理念。

除了領導者、核心的骨幹 PM,其他有些 PM 可能會想,厲害的人來會不會跟我競爭。那我一般會去說,我們每個人的產能,不光是取決於你自己的能力,更大範圍是受限於你周圍人的能力。如果你周圍人的能力強,你的個人產能就會增加,如果其他人都是 A 類,哪怕你自己是 B 類,你的個人產能也會很強。包括研發、運營,你這個公司其他人的能力高低,也會影響你。

實際上,A 類人才的比例逐漸提高的時候,你會發現產品文化、產品氛圍會很明顯地提升。如果你這個團隊里只有一個 A 類,那氛圍可能會受其他人影響;但是變成三個A類的時候,你會發現不一樣。如果四個五個,其他人喜歡產品的熱情都會激發出來。

我並不是只想招 A 類,我覺得 B 類的進來,只要對產品有熱情,我也都是很喜歡的。你會發現他的產品成果,和那些 A 類潛力但是產品熱情低的,比起來是 B+的人,可能更好。有熱情和沒熱情,這一點很重要。其實無所謂 A 還是 B,只要有產品熱情,產品熱情是可以通過文化來激發的,激發了以後大家都會成長更快。基本上 D7 以上的 PM 我都會面試,只要幾句話就能知道,他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把這個當成一份普通工作還是真的喜歡產品。

Q:怎麼去定滴滴的產品大方向?

A:一切從用戶價值出發。用戶不滿意的是哪些點,然後用戶想要的又是哪些點。

這方面有很多渠道,反饋非常多。我們自己用的,包括產品經理工程師,其他高級負責人,外部合作夥伴,微信朋友圈,能收集到非常多。只要你篩選、鋪開來,永遠有一大堆的需求詞,然後判斷,一個是痛點在哪裡,一個是想要的點在哪裡。然後去分析每一個點的佔比,它能影響多少人,這些人受影響的程度如何,排影響程度,排完就看那些比較高的。還要看技術資源投入,這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哪些是長期的項目,大概這樣排一排,列出來。

當然這是常規步驟,但對於一個產品經理來說,永遠要在想,最關鍵的、收益最大、能夠引起質變的點在哪裡。因為一個科技公司不可能靠常規的優化維持增長,必須要想真正能引起質變的是什麼,是哪一個痛點或者引入哪一個新要素。

反饋也得做,因為你也會在反饋里激發靈感,也許某一個細節是關鍵點,你不做那麼多事就發現不了。當然也有可能你做了很多事也沒有關鍵點,那正常的優化還得去做。但永遠要留一部分視線一直在找,真正能引起質變和下一個能引起質變的主要增長點是什麼。

滴滴這邊目前來看主要是拼車,但它是一個長線質變,不是說我今天上了明天就很明顯的變化。我知道它一定會質變,但可能需要半年一年慢慢優化,市場滲透率和接受度也需要時間。

Q:滴滴有收集到乘客社交的需求反饋嗎?

A:乘客社交當然也有,用戶群這麼大,總歸會有人提出來。

目前在順風車方面,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比例是有社交需求的。比如司機挑乘客。有些司機反正就是上下班,順手帶了,補貼點油錢,就不怎麼挑;有些司機,比如像中關村和西二旗一帶,他就想挑科技公司的員工,交流交流。

比如我自己,我下班有時會使用順風車,周圍公司的產品經理都會馬上來接我,因為我用的是真名。這也是一種社交。

順風車的社交便利性肯定跟快車什麼的不一樣,有一些,但也不能做的太重。因為還得兼顧其他的用戶需求。所以社交有做,但不是特別大的重點。快車這邊社交需求就比較少了,可能當年滴滴剛出現的時候有些人開著車去故意社交。現在有時我也能碰到一些老大爺覺得閑著沒事出來聊聊天,但那是小眾。

社交方向還有一個,我們做拼車,後面就考慮做定向的企業內拼車。現在拼車是任何人都互相組合的。雖然效率最高,但有些人就不太願意跟別人拼車。但比如說,我們在同一個公司,不管是騰訊、PingWest 還是滴滴,上下班往往還比較一致。尤其這些大公司,大家往往住在回龍觀,如果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大家就願意拼車,那這個社交概率肯定就上來了。這個現在還沒排上,但是往這個方向做了,肯定會出現社交的。

自然而然,乘客和司機有一個互選,順風車就是兩個司乘互選,只有互相 match 的時候才能社交。互相不 match 只有一方想社交,每個男生都想要個美女,那哪有那麼多美女供應?美女還不願意呢。

所以社交大概是這樣,會有一些,但不是主流,對產品的大的推動也有一些。

Q:接下來一段時間,滴滴的產品重點在哪裡?

A:其實還是一個供需平衡的問題。

因為我們這個商業模式很特別,別的大公司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它是一個註定供給小於需求的業務。你說做一個搜索引擎,做一個 feed (動態信息流)新聞,哪怕是做社交做遊戲,做個電商平台,你從來不擔心沒有供給的,可能極少數時令商品水果什麼會缺供給,其他的都是只要越來越多人來用就好。社交也好遊戲也好,內容更是越多越好,商品也是越多越好,他們公司的重點就是找需求找需求找需求,供給組織一下就行了,不是難點。

但在我們這個打車的模式,用戶的需求是無限的,人民群眾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大家都想打車,只要收入增長上來,那更多的需求就會被釋放,所以需求越來越大。但需求的增長速度肯定高於車輛供給和道路供給的速度。所以時間長了,終局一定是供給跟不上需求的。這是一方面,大的趨勢。

然後具體的,有一個時間空間的問題。早高峰一定是供給不足的,因為突然想打車的人多了很多;一下雨,天一熱天一冷,需求又會漲,可能漲百分之 30、50。但供給,司機不會突然多出來的,最多也就是多個三個五個,努力調度一下也就出來了。但是需求可能一下子多 30、50。

這是時間,然後還有地點。同一時間,這邊空的空死,那邊忙的忙死。市中心三環內,人多吧?但司機沒錢,他是不能住在市中心的,都住在五環外或者更遠的地方。早上司機還沒進來的時候,市中心一大堆想要叫車的,肯定是需求遠大於供給。司機也不願意過來,我開二三十公里進來就接你一個客,供給總是小於需求。

有些城市有些階段,供給需求會平衡一點,但這是階段性的,長期而言滴滴的模式跟其他模式就是不一樣,它是很特別的。

那我們就要花很多很多精力去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你供給小於需求,這麼多人,不同的社會環境,他們又不會理解。每天可能有很多人是叫不到車的,那這些人肯定得罵你。雖然也有一部分人是能理解這個模式的,但總歸有人不理解不滿意。

這個壓力很大,我們特別謹小慎微。要解決這個平衡,供給要努力去提升,然後包括供給的效率,派單的效率,還有增加拼車也是一種效率,反正各種能提高效率的做法。

但是效率是一點點提升的,而需求這邊那麼多人要打車,到底滿足哪些需求呢?比如說常客,就是經常打的,會員制;還是說大家就是排隊;還是通過一定的動態調價,價格槓桿;再或者通過一些組合,有一部分人就是可以有優待,比如老弱病殘。

滴滴這邊的壓力很大。動態調價是不是要有所控制?已經有所控制了的話還要找其他方式,去實現需求和供給的,一個是匹配,另外一個其實是挑選需求。總歸每天有很多人打不到車,那讓哪些人打不到車呢?怎麼合理地先滿足部分人的需求,怎麼實現既公平合理、又經濟效率?

這個東西我覺得能做很多年,而且業務越成熟,越要有足夠多的精力花在這裡。數據,倫理,經濟學研究,我們找了很多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去研究去探索。所以我們這個業務的複雜性很有意思,海外很多華人教授,他們都很感興趣,一聽這個業務模式都願意參與。因為這個對他們挑戰太大了,從來沒有過這麼有意思的東西。

具體的話,目前拼車是比較明顯的一個方向。因為它有多方面的確定性,然後是定價的探索。再比如排隊,目前中關村、國貿等地在試點,原來晚上下班人多的時候,打不著車還在一直等,有不確定性。但是現在就可以排隊,告訴你前面有多少人,你排在第幾位,過不了太久就會全國推行。但是全排隊也不行,有的人可能有急事,你得給他一個出口,用什麼方式去識別,這個也夠探索了。

Q:乘客最關心的還是價格,滴滴怎麼做動態調價?

A:我們的業務模式是非標商品,這也是商業模式的一個特點。你真正提供給乘客的服務,只有一小部分是能感受到標準的。比如 App 的體驗,售後的客服,派單時的效率。

但是很多時間,中間在車上,包括司機接駕,電話溝通,行駛過程的安穩程度和服務態度,體驗是通過這些決定的。每個司機又不一樣,同一個司機他做每一個訂單的時候心情好不好也不一樣。這裡面特別容易起衝突,每一單都不一樣,總會有概率產生衝突,你怎麼去判別公平。

公平性的理解又涉及到無數立場,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請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去參與業務,因為這個很有意思很複雜。規則的公平性總歸要逐漸提高,才能讓業務穩定。一些爭議機器和人工都判斷不清楚的,目前是平台來承擔這部分的費用,比如空駛補償費。

關於動態加價,我們已經建立了封頂機制,但通過價格槓桿可以來識別有些乘客是真的著急。有乘客投訴說,他真正著急的時候怎麼樣都打不到車,他說你別給我這麼多選擇,我就一個選擇,只要能打到車,我加一百塊也願意。

那怎樣滿足乘客最需要的那個需求。這個能做很多年,要各方面的支持,不管技術產品的,還是經濟學的心理學的,還是大數據的。

我們接待過一個大經濟學家,他一來就問滴滴的模式究竟是平台還是企業。平台就像有的電商,是不定價的,反正無數賣家買家在充分競爭中去議定一個價格,但企業就是自己定價。

算來算去,我們這個模式很特別。自己定價效率高,但一旦自己定價,肯定兩邊都得罪。乘客永遠希望價格越低越好,不管你定什麼價,他都認為你定高了,是奸商;司機就永遠希望價格越高越好,不管你定什麼價,你肯定低了,偏袒乘客。所以這裡面的權衡很重要。

也許未來會是組合模式,一部分可以是雙方自由定價,但主流可能還是得中間給出一個建議價。

這不是一個可以充分自由競爭的平台,不是那種無數司機無數乘客有充分的時間互相選的,它是一個短時間、小地域的臨時市場。你發一個單,附近三公里內有一百個人和三十輛車,而且幾分鐘內需要撮合交易。過了這幾分鐘,車就開走了,乘客就放棄或者換其他交通方式。所以必須在幾分鐘內撮合交易,每拖延一分鐘,司機的收益都在損失,乘客也在損失。

它不像大部分商品,早買一天晚買一天,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商品永遠在,買的人不見得那麼著急。但打車這東西大家都是希望幾分鐘內撮合交易的。

提供一個平台給雙方充分議價也可以。順風車其實就是這樣,選擇時雙方都可以看到對方。現在是選擇人,以後還可以選擇價,每一方自由報價,但這個效率就會很低。有一部分對互聯網特別熟練的人會覺得特別好,能選最低價格或者同樣價格最好的車,這個比例很低。

對百分之九十幾的用戶來說,快點打到車是第一訴求。你只能通過綜合運算,推薦出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差不多的價格,考慮到一點供需關係,推薦給他。

我們也在探索,符合某些條件場景的前提下,確實就是可以給大家自由市場的。還有些場景,給一個建議價,允許適當調整。但一定得是乘客發起,因為乘客是付錢方,司機發起的話又會帶來問題。

這些都還沒達成結論,只是說這個方向,然後我們持續在探索。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只能給一個價格,提高效率。早期業務都是搶單模式,訂單出去司機搶。後來發現這個效率太低了,還是派單效率高,雖然派單肯定也有一小部分傷害,但大部分情況下效率是高的,對司機乘客都是有利的。

Q:致力於提高效率的滴滴,能像其他一些互聯網產品一樣與用戶建立情感聯繫嗎?

A:肯定是能的,因為我理解的用戶價值就是錢、時間、身體和情感。尤其情感是更複雜,潛在空間更大。以前我們在這一塊是真不擅長,其實優步做得挺好的。

現在基礎還在加強建設中,你要做情感聯繫,但你不能脫離用戶,是不是真的把用戶當一回事。不管是從產品效率,還是從客服,或者產品的功能和理念上,先把這個價值觀做紮實了,再去做情感聯繫就順理成章。如果你產品的基礎存在問題,那你找個品牌大師來也沒用的。

目前情感聯繫這方面我們確實比較弱,這個問題我回答不好,也不是我擅長的,但如果以後公司里同事有好的想法,我覺得我是能看明白的。我能做的就是,在產品功能方面,能讓用戶感到更滿意,更個性化。

比如說評價,除了從一星到五星,不同產品有不同的評價方式。有一些正在做試驗,更人性化、更活潑的也在試,不光為了有效率地獲得數據。另外我們也在考慮,比如一個乘客說我對這個司機不喜歡,他可以選擇以後打車就屏蔽。

由於職業特色,一些司機因為住的近經常在一個範圍內開車,其實重複接到一個乘客的概率也不小,那乘客如果不喜歡就可以屏蔽掉。有些司機對好多乘客的行為也不滿意,那理論上司機也可以屏蔽乘客。這個我們都會去探索,最後拿數據或者市場意見說話。

如果你給了雙方這種不滿意就可以屏蔽的權利,我覺得肯定也是一種收益。

還可以做更多個性化,你喜歡司機打電話還是不打電話,真的有這兩種人的,還有打車喜歡開空調還是不開空調。有的乘客不喜歡跟司機說話,有的不要車裡有音樂,這些都已經扔在需求池裡了。

這些做多了,你再去做產品跟用戶的情感聯繫,就容易多了。上半年我們還做了一個寶貝專車,自帶嬰兒座椅的,量不大。但是有小孩的乘客要出去的時候確實會感覺不一樣。還有殘疾人可以坐輪椅的專車,那個量更小,但是那個方向口碑太好了。這樣的事,我覺得還可以探索很多。

20元限時搶票:最後34個優惠名額!

1天3000人的 HAY! 17 科技嘉年華炸裂首發

10月22日,北京酒仙橋751東區故事

和神秘大咖、潮流品牌、酷炫玩家一起

開啟3000㎡的無限奇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ingwest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為了讓你的Kindle不落灰,亞馬遜中國也是拼了
三星 Galaxy Note 8 亮相:S8 的優缺點它照單全收,就是驚喜少了點
三星將發布智能音箱設備,挑戰蘋果和亞馬遜
蘋果上線中文版Apple Teacher,可將蘋果設備應用於教育

TAG:pingwest中文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歐汶萊執行總裁汪加武:做有前瞻性的產品,迎戰精細品質風口
PRD修鍊真經卷三:一份標準化產品需求文檔的邏輯思路
產品性能和產品美觀,哪個更重要?
收藏:高階賣家的產品描述優化是怎麼做呢?
集合一百多名頂級設計師做出的產品是什麼樣的?
產品|別緻的「呲呲」
敏感專用產品一定是溫和的嗎?
一些神奇有趣的石墨烯產品
創意是一種標準化產品
專註小眾型年輕化特色速食產品,莫慌堅持做「有態度」的酸辣粉
我最喜歡的一個產品經理面試問題:你認為產品經理是產品的CEO嗎?
一些速食產品測評
雷軍:只要做好產品一定能重回中國第一
這些風超大的產品竟然超級難用!這些一無是處的化妝品千萬別買!
這8個經典的產品檢驗你是否真的懂工業設計!
大放異彩的烘焙和零食品類,這9個新產品值得一看
華為p20系列產品將成大驚喜,這一特性真的要競跑業界
為什麼女性一定要擁有一件科技產品?
蘋果要放棄又一個王牌產品 網友評論這是一款純屬反人類的產品
第6篇:什麼樣的產品才是一個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