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咱能不這麼刻板嗎?
GIF/1.1M
在中國,社會主流輿論仍舊是「什麼年齡就該有什麼年齡的樣」。
知乎、微信、微博,我們經常能看到「20 歲應該讀什麼書」、「25 歲有哪些道理一定要知道」、「30 歲重新開始一切都不晚」之類的文章。
年齡危機所引發的當代人焦慮一直為人們所提起,互聯網把人拉近的同時也讓對比加劇,人們總會時不時地跟同齡人比較。成功和年齡的掛鉤也加劇了這份焦慮。隨著各領域的快速更迭,焦慮越來越年輕化。中年危機外,青年危機也開始被頻繁提及。
「他 X 歲已經 XXX,而我都 XX 歲了還在 XXX,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句式經常能在都市青年口中聽到。當代人介意年齡,並熱衷於給標註年齡的數字賦予市場化的意義。
GIF/3.9M
為了賣「合適」的東西給「合適」年齡的用戶,商家會很自然地用年齡來細分市場或給人群歸類。比如:
Insight Rooms:女性在 zara 購物的峰值年齡段是在 23 到 27 歲,而到 33 歲時,消費者的參與度不足 1% 。消費者開始轉向更加保守和經典的款式。
Earnest: 在二十來歲到三十齣頭這個年齡段,宜家是最受歡迎的家裝選擇,到了 34 歲,人們就開始轉投其他更為成熟穩重的家居品牌。
skynews:35 歲的男人最容易孤獨。
諸如此類的調查和研究似乎表明了「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特定的選擇,即什麼年齡就會做符合那個年齡的事。」但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是,這些行為背後除了小部分的生理因素,更多的是整個社會的一套「流水線式人生」所產生的簡化評判。
「多數人」在 27 歲後逐漸觸及管理層或成為企業內前輩,為了符合社會對「上司應該更成熟穩重」的「正確印象」、與剛入職的初出茅廬新手區別開來,他們開始放棄年輕化的著裝風格,轉向更為「符合身份」的品牌。
「多數人」在 30 歲出頭後經濟逐漸寬裕,大眾化(或者說不夠有品質感)的宜家不適合將自己與過去的「追求性價比」的自己區別開來。三四十歲還用跟二十多歲一樣的宜家,會顯得「成就還跟二十歲一樣」,人們需要一種外化的可感知元素來對自我和他人進行判斷。這些元素可能是身上穿的一身商標、車、房、傢具、護膚品、肌肉、甚至吃的水果。
「多數男性」會在 35 歲左右經歷戀情/婚姻的失敗、親人的離開和朋友的疏遠,因而最容易感到孤獨。
……
然而這些基於個人經歷的調查結果容易變成以年齡為界的刻板印象,隨著從事自由職業人群的增加和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反年齡歧視」越來越被人提起,以年齡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標尺也逐漸遭到人們的質疑。
GIF/1.1M
尤其對包容度極高的 Z 世代(在 1990 年代中葉至 2000 年後出生的人)而言,生活方式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中年人」、「老年人」的表述限制了很多可能性,「某某年齡層專屬」的說法也越來越被排斥。
好奇心研究所的一項名為「這年頭,你都受夠了哪些關於年齡的庸俗說法?」的調查,在 20288 個反饋中,人們對「19 歲 CEO、00 後創業」的噱頭十分反感,類似「XX 行業,35 歲還沒有出頭就不要做了」、「00 後都在看的流行,再不看你就 out 了」、「25 歲再不用眼霜你就完了」等有引起年齡恐慌意圖的說法也很招人煩。隨著獨身主義的興起,「女生年紀大了找對象就會被說是如狼似虎的年紀」、「女人過了 30 就很難嫁了」之類的說法也在年輕群體中常常被視為政治不正確。
此外,不少商家一刀切的年齡細分也把許多潛在用戶拒之門外,許多年輕人表示「愛喝茶,但很煩『茶道』 、『禪意』的捆綁銷售」、「喜歡白酒,但硬套上一大堆『傳統』『陳釀』『品味人生』『大氣典藏』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就不愛買了。」
好奇心研究所另一項名關於「跨年齡消費」的調查,收到 10806 個反饋,結果表明 26% 的受訪者會購買兒童零食。19.1%喜歡兒童玩具,也會為此買兒童套餐。許多讀者表示:
「經常買優衣庫男童 T 恤」;
「zara boys,你值得擁有(我是個大齡女孩紙哼)」;
「嬰兒用的日化品一般都比較好用」;
「我愛喝爽歪歪、AD鈣奶、旺仔小饅頭、咪咪,開心樂園餐」;
「假借孩子之名其實是父母買來玩的樂高」;
「不止一次去兒童區淘鞋子」;
「老人家用的按摩球和不求人啥的,簡直是實用聖器」;
「自從有了廣場舞,我每年暑假回老家,晚上吃完飯,都要和我媽一起跳一個小時的健身操(廣場舞),我 23」;
GIF/1.1M
在日本,曾經流行的「美魔女」,四五十歲的女性通過保養維持二三十歲的容顏,想方設法抵抗衰老。而現在各大品牌都在向「提升 50 歲女性的美麗」的宣言靠攏,人們開始正視年齡,不再否定、掩蓋、無謂挽留。Euromonitor也將「重新定義老年人市場,打破市場對老年人這一標籤的刻板印象」作為未來全球消費趨勢。
如今,審美的多樣化也讓越來越多的大型選美活動上的獲獎得主「跟觀眾認為的美女不太一樣」,如同趨勢研究機構 MGSN 所認為的那樣,「未來設計不再靠季節、年齡、性別和色彩劃分了,而是由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心態來劃分」,對年齡的開放在大眾審美上相信也不會太遠。
畢竟,人們對年齡的介意不是因為不能正視衰老,而是本能警戒他人是否要以年齡為某種標尺對其(能力)進行某種判斷而形成一種年齡歧視。
動圖來自:GIPH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點擊展開全文


※《馬男波傑克》第四季 9 月回歸,主角卻失聯了
※《創意@手繪》美國藝術家用糖盒作畫,打開便是美景
※美女不僅自學成長,還用鉛筆畫下了超寫實……
TAG:好奇心日報 |
※為什麼不減肥,這就是答案!
※連吃什麼都解決不了,你還能幹什麼
※許多男人這樣做,為什麼會說不愛你呢?
※那個合適的人,為什麼不來找我?
※「這些遊戲這麼有意思,為什麼沒什麼人討論?」我們來
※為什麼買了那麼多衣服,你還是穿的不時髦不好看?
※為什麼你的妝容這麼顯老?是因為你做錯了這個步驟
※作為一個吃貨,還有什麼是我不能吃的嗎?
※軍人退伍以後,為什麼這些習慣都改不了?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為什麼你學了那麼多年英語卻還是不敢開口說?答案就在這裡!
※月子餐,吃什麼?怎樣吃?很多婆婆都做錯了!你做對了嗎?
※真相為什麼減肥那麼久,你還是沒有瘦
※為什麼你怎麼換髮型都不好看?洗頭的第一步你就做錯了!
※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存不了錢?
※為什麼很多人畫得那麼差還那麼火?原因竟然是這個!
※你忍了那麼久,為什麼不繼續了?
※老婆,你這是什麼邏輯?如果換做是我這樣要求,你爸媽會答應嗎?
※吃什麼,怎麼吃,在哪裡買?
※生活中為什麼有一些人總是吃不胖?到底是什麼原因?
※她們染的頭髮發色那麼好看,為什麼就是不適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