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裡缺少的是什麼?是廣為流傳的技巧?」 ──以中歐印刷術發展差異的角度解釋大分流

「這裡缺少的是什麼?是廣為流傳的技巧?」 ──以中歐印刷術發展差異的角度解釋大分流

本文為「量化歷史研究」第167篇推送

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你們想使思想獲得生命,便伏案謄抄,

然而這樣做有什麼功效?

這樣的努力純屬徒勞!

遺忘的陰影將把思想籠罩,

思想將漸漸逝去,如同霧散雲消。

一個器皿怎能容納浩瀚大洋的洶湧波濤?

一捲圖書也不可能容納人類智慧的瑰寶!

這裡缺少的是什麼?是廣為流傳的技巧?

既然大自然能按一個模型造就無數生命,

我也可以照此辦理,進行發明創造!

讓一條真理激起千千萬萬回聲,

讓山鳴谷應的巨響把真理宣告,

讓真理鼓起清晰的雙翼,飛向雲霄!

──恩格斯,1840,《詠印刷術的發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8頁。

無數研究者強調印刷術對於歐洲興起的重要作用,因為其推動了知識和思想的生產、積累和傳播。但很少學者研究為什麼印刷術沒有在中國起到類似的作用。一個比較容易想到的答案是,中國漢字的書寫遠較歐洲拉丁字母的書寫複雜。中文可能有幾萬個漢字,但英文只需要二十六個字母。在活字印刷的情況下,拉丁字母顯然更具有優勢。

Luis Angeles發表在Economic History Review上的文章「The great divergence and the economics of printing」卻對此提出了不同觀點。作者認為,印刷的成本不僅僅包括將活字排版到一起的成本,還包括紙張、墨水和勞動力的成本,以及重新排版或替換磨損、損壞字塊的成本等。通過詳細的量化計算,作者發現,中國和歐洲在印刷成本方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中國在印刷方面的落後不能歸因於供給端,而需要從需求端去尋找原因。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十分輝煌,但工業革命卻產生於歐洲而非中國,這即是廣為流傳的「李約瑟難題」,其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近幾年熱烈討論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也是類似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革命之前,雖然歐洲人均收入的增長相對緩慢,但文化和社會上的變革則很明顯:科學革命、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等,它們共同造就了歐洲的崛起。這些變革起源於1500年左右,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學者,兩者均加快了知識的積累,使其更迅速地朝「現代」觀念轉變,並且最終促進了經濟增長。而印刷術是促進這一系列變革的重要因素。

中、歐印刷術發展歷史存在明顯差異。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老祖宗的這項技術領先了歐洲幾百年,但中國歷史上首先出現並佔主流的是雕版印刷術。長期以來,活字印刷術在中國的使用範圍局限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組織編寫的大型類書,例如銅活字印製的《古今圖書集成》,二是大家族多使用木活字印刷家譜。直到十九世紀西方印刷術逐漸傳入中國後,活字印刷才在中國普及。而在歐洲,活字印刷術迅速成為主流,1480年之後的二十年間,擁有活字印刷術的城鎮從110個增長到236個,雕版印刷則逐漸消失。

活字印刷術對歐洲發展的作用體現在提高書籍產量上。1522年至1644年,歐洲書籍產量為457500冊,中國為31500冊,歐洲大約為中國的15倍左右;如果再考慮人口因素,當時中國人口約比歐洲多60%,那麼歐洲人均書籍產量將是中國的24倍。哥白尼在學生時代很難找到一本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Almagest(天文學大成),不過他很幸運地生活在印刷術迅速普及的年代,在他去世之前已經擁有該書的三種不同版本了;馬克思也說過,印刷術成為了「新教的工具」。但是,印刷術在中國並沒有引起類似的思想文化變革。為什麼活字印刷術在中國不如雕版印刷術普及?中國和西歐印刷術發展的差異能否解釋兩者書籍產量的不同?從印刷術入手,或許能夠揭示近現代中國和西歐發展「大分流」的原因。

Luis Angeles通過經濟學成本分析的視角構建模型,研究了複雜的漢字書寫體系是否可以解釋印刷技術發展的差異。作者發現:中國對於雕版印刷術的偏好強於對活字印刷術的偏好,這可以看作是商業生產者理性選擇的結果;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活字印刷術也會在中國被運用;另一方面,雕版印刷術並不一定會導致中國印刷成本的上升,雕版印刷並不是中國書籍產量低於歐洲的主要原因。

作者分析的起點是文字的繁簡導致字塊製作成本存在差異。歐洲文字一般由三十個左右的字母組成,在每一頁書中,這些字母大量重複出現;中國漢字數量龐大,《康熙字典》收錄四萬個漢字,做一些偏僻的漢字活字字塊可能只是為了用一次,用過一次後很少再次使用。歐洲文字可以很方便地採用凹凸模來大量製作字母,只需要做abcd等字母的模子,然後用金屬澆注成型即可。雖然制模的初始成本比較高,但是製成之後則產量極大。相比較於中國來說,歐洲印刷術發展的巨大優勢並不是推廣了活字印刷,而是他們能夠採用標準化方式大量生產印刷字塊。另外,活字排版時,從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中找到下一個使用到的字母,比從成千上萬的中文漢字中找到下一個使用到的漢字(有可能根本沒做出來)要容易的多。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雕版印刷似乎是中國印刷商們的理性選擇。

但是,作者的分析並沒有局限在單純比較兩種文字的製作成本差異,而是將印刷成本抽象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印刷每一頁書時,製作雕版或將活字組合在一起的成本,該成本和不同書頁的數量是成比例的;第二類是對每一頁重複印刷的成本,包括紙張、墨水和勞動力,重新排版或替換磨損、損壞字塊的成本等等,這類成本和印刷的總頁數是成比例的;除此之外,活字印刷還有一種成本是在印刷前製作一套字塊的成本。作者的方法是利用中歐書籍數據,測算兩種成本的係數,即印刷一頁書需要耗費的第一類成本,以及大量複印的第二類成本。

作者利用模型分析發現,在中國,活字印刷術能夠降低印刷新頁的成本,但是一本書印刷次數增大時成本會升高,即當一本書頁數很多卻不需要印很多套時,例如大型類書和家譜,活字印刷術更適合。模型還顯示,當印刷次數不低於一千次時,中國印刷的平均成本更低。

傳統的歷史學觀點認為,供給端的印刷成本因素(文字複雜程度)是導致中歐印刷術發展差異的原因。作者指出,這種觀點值得進一步推敲,書籍需求端也是應該考慮到的因素;一些文化、地理和制度上的原因可能塑造了古代中國的書籍市場需求低下,市場需求低則造成中國印刷術的產出低於歐洲,從而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

文章來源:Angeles, L., The great divergence and the economics of printing.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17, 70(1).

原文鏈接: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和龍登高(清華大學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或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

關注訂閱號的同時,我們也誠邀八方學人發送電郵建言獻策。「量化歷史研究」旨在凝聚一批對歷史研究有激情、有熱情的朋友,共同推動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經濟史,金融史、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各類歷史題材,分享觀點,共享資料。我們的郵箱:lianghualishi@sina.com。期待您的聲音!

輪值主編:林展 責任編輯:彭雪梅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燈下夜談 的精彩文章:

如何有圖有真相的看懂古代織物結構?來,上絲博大圖!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中國歷史以少勝多的最大傳奇
吃人魔王以萬名婦女為食,引狼入室勾結異族屠戮中華文明

TAG:燈下夜談 |

您可能感興趣

比腫瘤更嚇人的是什麼?是這種讓腫瘤發展更快、更耐葯的細菌
感測器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大數據技術推動智能物流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效果?
這些面相的男人小氣摳門,不會有什麼很大的發展!
字體渲染策略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印度能否在發展戰略與巴西所犯的錯誤竟有如此之多的相似!
為什麼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網站比知乎、豆瓣發展得要好,用戶多那麼多?
印度這麼大的國家,為什麼打不過發展程度相似的巴基斯坦?
發展這麼多年,為什麼大陸動漫跟國外的還是有差距!真相在這裡!
舒印彪:再電氣化是破解能源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
電音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主研發能力,為什麼能夠發展這麼快?原因居然是這個
「不能錯失這樣的發展機會」
亞馬遜「放血」,為發展這一品類拼了!
這才是最真實的印度,發展如此快速,真不愧是「開掛」的國家
美國的兩棲打擊能力發展到什麼程度了?一直是地表最強
中國的發展被貶得一文不值?「印度土豪」訪華:髒亂差,無法想像
都是接地氣的歌手,刀郎被打壓,鳳凰傳奇的發展卻是大不同
印度的大國夢還有多遙遠?背後又有著那些大山阻礙在這個古老的文明向前發展的腳步
為什麼要發展浮動式原子能電站?這2點關鍵原因,不得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