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騰訊互聯網+戰略合作總經理:與醫療機構深層次融合,將是AI醫療決勝的關鍵
雷鋒網按:「目前,互聯網+帶來的各行業改變只是開始,就像『互聯網+醫療』,絕不僅限於手機挂號、打通醫保支付這麼簡單。」在騰訊官方出版的《數字經濟》一書的序言中,馬化騰說道。
如今看來,騰訊的野心確實不止如此。
2017年8月3日,騰訊主辦的「互聯網+」數字經濟中國行·廣東峰會上在廣州召開,上午10點開始的峰會,用接近2h的時間濃墨重筆講述了其互聯網+的成就,11:54時,騰訊互聯網+戰略合作總經理張巍話鋒一轉:「現在我們來談談人工智慧」 ,其後,宣布了AI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成立,並發布用於食管癌早篩項目的第一款騰訊醫療影像產品:騰訊覓影。
騰訊覓影包含有6個人工智慧系統,涉及疾病包含食管癌、肺癌、糖網病、宮頸癌和乳腺癌。其中,其早期食管癌智能篩查系統最為成熟,騰訊方面稱,其實驗室準確率在90%,現已進入臨床前實驗階段。一個月前,深圳南山醫院部署了該系統。
一直以來,騰訊是互聯網醫療的堅定擁護者,雄心勃勃地想要「連接一切」,即所謂的「騰訊提供水、電和基礎設施,主角是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具體到醫療領域,一直聚焦在支付環節,而沒有涉足診斷。那為何這時又做起了智能醫療呢?
在會後的採訪中,張巍稱,「微信、QQ、醫保支付或AI醫療輔助診斷工具都是騰訊觸達大眾的手段。」「我們的整體邏輯是如何應用騰訊的能力、資源與傳統醫療資源結合,從而帶動行業,帶動患者端的體驗。」換言之,在騰訊向合作夥伴輸出平台、服務資源等能力基礎上,多了個AI技術能力。
這時騰訊首次大張旗鼓進軍某個垂直行業,聲勢浩大,至於合作細節方面,在張巍的演講PPT中,與醫院的合作歸入「投資合作」一欄,涵蓋深度合作、創新助推和技術支持三方面。
會後,騰訊互聯網+戰略合作總經理張巍與互聯網+醫療總經理常佳接受了雷鋒網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以下是雷鋒網整理的現場採訪實錄。
「AI醫療是騰訊觸達大眾的一個手段」問:智能醫療在騰訊內部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張巍:毫無疑問,騰訊未來在「互聯網+」、智慧醫療將有一個大的投入,我們的微信和QQ是服務數以億計中國老百姓的,我們在選擇合作行業也是選擇覆蓋面非常廣,非常大的,醫療就是如此。每個人都會生病,每個人都要跟醫院打交道,醫療是每個人需要用到的服務。
微信、QQ、醫保支付或AI醫療輔助診斷工具都是騰訊觸達大眾的手段。
問:騰訊打造的互聯網醫療主要是深入在支付環節,但是智能診斷卻屬於診療環節,這兩者是怎麼樣的邏輯關係?
張巍: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目前的醫療體系其實以醫院為核心,所有的資源,無論是診療的資源、醫生的資源,還是數據資源,都集中在醫院。騰訊做醫療也是以醫院為核心,所以具體到醫保支付、AI影像診療輔助系統、在線診療系統時,我們的思考是如何跟現有的醫院資源進行結合。就像我剛剛演講時說的,騰訊進入一個新產業時,想到的不是顛覆、不是改變、不是完全的創新、不是與傳統模式競爭,我們是想如何讓騰訊的能力更好服務現在的模式。
微信醫保支付,讓大家排隊繳費、挂號體驗提升,但場景還在醫院,不會脫離醫院這個場景。我們今天推出的騰訊覓影也是這樣的,都是跟醫院影像科合作,將我們的系統落在影像科相關設備上,幫助醫院和醫生提高診斷的判斷能力。如果要給所有醫生培訓,無論是食管癌也好,即將發布的乳腺癌也好,把醫生都培養到專家級別要耗費相當大的精力。但是我們有了AI影像輔助系統,把疑似病灶的片子給醫生,讓醫生判斷。
整體來說,騰訊「互聯網+」的邏輯是如何應用騰訊的能力、資源與傳統醫療資源結合,從而帶動行業,帶動患者端的體驗。
問:您剛剛提到騰訊總體是面向用戶,是2C的;但智能診斷是2B的,兩者如何協調?
張巍:騰訊的傳統業務,拿遊戲來說,是我直接買給消費者,而醫療領域是B2B或B2C的邏輯,這就是所謂的「互聯網+」,如果直接B2C就是互聯網業務了,所以,其實就是B2B+B2C,我們提供能力給醫院,讓他們更好服務;提供工具給政府,用互聯網的模式更好服務最終的消費者。
當然,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B2C這一端,醫療服務做得好不好、教育服務做得好不好,最終取決於每個老百姓是不是受益了。所以,無論是騰訊傳統互聯網服務,還是騰訊的「互聯網+」服務也好,B2C的落腳點是不變的。
「用互聯網模式做AI」問:騰訊有幾個團隊在做AI產品?
張巍:今天「騰訊覓影」的發布,有優圖實驗室、AI Lab,AI是很熱門的新技術,騰訊內部很多團隊都在做各種各樣的研究,當然,這些團隊之間會有各種不同的方向,對於「互聯網+醫療」平台,我們希望整合騰訊內部所有可能跟AI資源相關的部門,一起做這件事。每一個團隊有自己的側重點,各自的強項都是不同的。食管癌是跟AI Lab合作的,未來的眼底、肺結核和其他相關疾病,會用到騰訊內部其他部門不同的能力,因為醫療市場是非常大的。
「互聯網+」理念不僅是整合了公司內部資源,還有內部合作夥伴,我們願意開放能力去合作,騰訊做「互聯網+」,做數字經濟過程中,心態非常開放,我們希望整合所有行業的新技術、新能力,共同提供一個新的技術手段,為我們醫院、為我們患者服務。
問:盈利問題如何考慮的?之後的發展計劃是怎樣的?
張巍:整體商業模式方面,現階段,我們的AI影像輔助診療系統暫時沒有考慮過向醫院收費,或向合作方收費的模式。互聯網的模式就跟大家用微信一樣,很多微信基礎服務不會向消費者收費。我們希望這種AI影像輔診系統,能讓騰訊更更深入了解醫療行業,為以後的診療發展做基礎工作。所以我們AI影像輔助診療系統暫時不考慮對B收費。
希望今天發布以後,能與騰訊合作的醫療機構、醫院能夠主動的聯繫我們,希望能讓這款產品真正應用到基層醫院診療系統中去,為患者早期發現病灶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我們目前AI影像的整體目標,我們在短期內的一個目標。
問:大範圍應用之前,要取得CFDA的批准吧?
常佳:我們正在申請CFDA的過程中,商業化應用不太著急,因為本身騰訊對這方面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我們認為AI在現在所有領域的應用還處於一個早期或是早中期的階段,長期發展開看,之後會有更多的空間,目前階段,我們還不考慮這個事情。
我們主要做兩個產品:一是科研,一是跟基金會做公益普查。這方面我們是這麼操作的:本身普查還是在醫院中進行,我們只是提供一個輔助工具,其中包含全套流程,我們在汕頭是聯合了汕頭市衛計委和汕頭市政府,也會跟廣東省食葯監局做溝通,做申請,這是未來計劃。
問:產品應用情況如何?
常佳:具體的落實情況,南山醫院已經部署了一個多月了,現在是醫學上的實驗階段,同時,也在和其他醫院溝通,做系統調通的工作。
「與醫療機構深層次融合,是AI醫療決勝的關鍵」問:現在阿里和百度都搞AI醫療,騰訊相比的優勢在哪裡?
張巍: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模式,相對於其他的互聯網公司來說,首先我們的心態非常的開放。
AI技術本身,在純技術的領域大家不會有特別大的差距。所謂的技術領先,靠人才的積累、整個平台的積累,就這方面看,無論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差距並不大。未來哪家能夠做得更好,尤其是醫療AI影像領域成長得更好,我覺得更多的在於數據層面,誰能跟傳統醫院、傳統醫療機構有更好的合作,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整合,這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不評論友商做得怎麼樣,但是騰訊的計劃是:我有這個能力,基於此與合作夥伴進行更好地整合,我們是更多是以生態概念去做這些事情。食管癌、AI絕藝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於很多頂尖起手在騰訊平台上進行對弈。在醫療影像領域也如此,我們有這麼多的醫院合作。
所以,騰訊的優勢首先在心態上,其中包括公司運行模式和文化優勢。


※獨家採訪 | 蘋果首篇AI論文獲獎遭質疑,是價值有限還是實至名歸?
TAG:雷鋒網 |
※醫療+人工智慧前景可期:與醫療機構深度融合是關鍵
※產學研深度融合 匯桔網主辦「機器人+AI醫療大健康」專利技術成果發布對接會
※關於互聯網醫療
※【微新聞】我院認真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戰略,順利完成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現場測評工作
※聯想超融合總裁朱策:邊緣計算落地醫療改革,解決患者分級診療實際需求
※普華資本管理合伙人周密:與產業密切結合是醫療投資的首要邏輯
※復星集團再次押注醫療AI,孵化AI輔助診斷平台「杏脈科技」
※「互聯網+醫療健康」深度融合助資源配置優化
※互聯網項目中針對醫療行業的數據分析和市場變化
※聚焦基礎架構和安全體系,深信服為智慧醫療構建穩定基石
※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大梳理
※關於葯價、醫療、醫保,總理髮話了
※美中宜和醫療集團與BD中國、國控華鴻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對話GE中國總裁段小纓:數字醫療挑戰不在技術,而是商業模式和傳統觀念
※延世大學醫療中心將與SK電訊合作,建設基於AI和5G的數字醫院
※鼓勵創新又包容審慎,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深度融合
※計算機行業:政策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助力醫療信息化需求提升
※英國首次將VR技術應用於國家醫療體系計劃 打造心理健康虛擬療法
※依圖醫療與愛康集團攜手 共同推動醫療AI體檢應用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