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細胞需倫理和管理機構重視

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細胞需倫理和管理機構重視

8月3日,Mitalipov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完成了美國第一例人類胚胎基因修飾的研究,圖片截自nature.com

撰文 | 郭龍華(UCLA生物學博士後)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人類對於自然界真理的探知,就像時間之矢一樣,永遠向前。一個有趣的現象發現,只會引起人們對現象背後原理的探究。一個有意義的技術確立,只會引起人們對其使用潛能的進一步挖掘。當這樣的原理或潛能被揭示,成果公之於眾(即論文發表)後,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就往前走了一步,並且無法後退。而這也正是科學研究的魅力之一。

最近,由Shoukhrat Mitalipov領導的課題組完成的通過Cas9酶在人胚胎中修復疾病基因的工作,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繼中國科學家黃軍就團隊首次報道在人胚胎中進行基因編輯之後,歐洲科學家也陸續開始了這個方向的研究,而Mitalipov團隊的工作則是第一個在美國本土的大學完成的。該團隊的工作通過對實驗策略的改進,對基因修復的脫靶效應和胚胎嵌合體等問題,進行了有效的控制。

與黃軍就團隊的工作披露後,媒體、生命倫理學家和部分科學家們的顧慮和批評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媒體、科學家和生命倫理學家更多的是接受、開放、謹慎的樂觀以及對倫理及管理的重視,這也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的在人胚胎中對疾病基因進行編輯和修復的研究工作。

對人類重大遺傳性疾病進行治療,拯救那些受困於遺傳突變的嬰幼兒和家庭正是科學家一再挑戰固有倫理和管理界限的原因。這也意味著生命倫理研究人員、大學和研究經費管理機構需要迅速地跟進和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技術的發展是無法被阻礙的,如何健康和合理的支持這樣的技術的發展,並進行有效的管理才是更為核心的問題。畢竟,決定如何使用技術是人類自己,這和核物理的發展、核電和原子彈的使用的關係也是相似的。

人胚胎細胞編輯技術的發展,不得不引起對性細胞遺傳的再一次討論。編輯人類胚胎細胞或者性細胞,並讓該編輯的信息傳遞到下一代是被明令禁止的,可以預期的是,如果一個嬰兒接受基因修復後,社會是不能奪走該寶寶在成年之後進行生育的權利,這將再一次挑戰現有的倫理認知。頗受擔憂的是,在利益驅動下,設計完美嬰兒(designer baby)的應用,通過引入外源基因或增強已有的人類基因,從而影響人類的進化。筆者認為這不是人類想看到的應用。

如何區別設計完美嬰兒和治療疾病患兒,以及如何對科學研究人員和臨床醫學工作者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倫理學者、經費管理機構、醫院以及大學必須引起重視的社會問題。

製版編輯:常春藤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張首晟、王康隆爭議「天使粒子」研究,文小剛、戴希評論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英國相關倫理學協會表示基因編輯人類胚胎「倫理上可接受」
基因編輯專家:編輯人類胚胎併產生新生個體,是對倫理的嚴重褻瀆
「基因編輯嬰兒」拷問倫理審查制度
中外媒體:「基因編輯」存在巨大風險 科學探索需合乎倫理法規
基因編輯實驗倫理審查迷霧重重,CCR5編輯技術無法完全避免染艾
《自然》刊文: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中國科研倫理治理創造了機會
新華微評:基因編輯豈能「任性」無視倫理法規
「皮膚細胞造人」前景誘人 英媒:倫理問題值得重視
基因編輯嬰兒: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清華艾滋病專家張林琦評論:對健康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不理智不倫理
從細胞到胚胎 人類生命之源研究難越倫理
胚胎工程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重點匯總
和諧的人間倫理關係是修道的基礎
「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 廣東啟動倫理問題調查
德倫理學家稱有必要建立國際機構監管基因編輯造人
從基因編輯看倫理審查的法律約束
南方科技大學: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項目違背學術倫理
為什麼要重視倫理?
國際生物倫理學者批基因編輯嬰兒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