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學,當代人不能不學啊!

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學,當代人不能不學啊!

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學,當代人不能不學啊!

陽明心學的三層辨證

問:王陽明被認為是儒家的「完人」,既是思想巨匠,又是軍事天才,還是一位詩文英傑。他的思想可謂是一個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今天,我們要傳習陽明心學,要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劉偉見: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儒家四聖」,《欽定四庫全書》稱其學問別開生面,事功勛烈高卓,可見其學問造詣與事功實踐之結合之典範。可以說,近500年來王陽明是影響最大的學者之一。

學習研究陽明心學的人很多,有些人認為讀過他的《傳習錄》就能一通百通。這是錯誤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對王陽明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明白三個層次的辨證內容。

首先,陽明心學不是一個橫切面,而是一個有淵源的理學體系。他的思想,如同一條大江大河,從孔孟發源、順流而下。王陽明出身於官宦家庭,生長在富庶的浙江餘姚,突然謫貶貴州,住在陰暗潮濕的山洞裡,周圍是語言不通的山民。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也是一大覺醒。

就在這種困頓的環境下,王陽明悟道了。他發現自己悟出的內容,跟四書五經的內容完全吻合,他自己知道悟到的是真東西。所以,他的心學不是橫空出世,不是截斷眾流,而是在大的傳承體系中、在當時的時代特點裡,悟出了一個為往聖繼絕學之道。因此,王陽明是「以心印經」。我們今天傳習陽明心學,必須回到孔孟之道,必須要有足夠的儒學基礎。

其次,陽明心學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體系。我們能從中學習到很多,對現實的工作和學習都有積極的啟發。

再次,陽明心學不僅是外在的實踐,更注重內心的修習。他說過「殺山中賊易,殺心中賊難」,「內明之道」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學,當代人不能不學啊!

收攝一心的管理實踐

問:很多企業在管理上提倡文化回歸,管理者積極學習傳統文化,以國學精髓管理企業,有的還特意參加培訓班,力圖把西方管理學的內容與國學結合起來。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共通共融的地方?你對「中國式管理體系」有何評價?

劉偉見:你說的這些「國學修習」方式現在確實比較流行。但是,我認為,現在所謂的「中國式管理體系」存在三大誤區:道理大而化之、實踐功利變種、對象掛羊賣狗。

道理大而化之,講的內容雲山霧罩、似是而非。我前面說過,學習王陽明的東西,要有足夠深厚的國學基礎。古人的學問,從生活出發,最後又回到生活,是有很強的實踐性。

實踐功利變種,是說這些培訓也好、修行也好,多是追求一些外在的、速成的效果。很多管理者,想把陽明心學的精髓拿來就用,做成管理體系,使其立馬發揮作用。真正的修行應該心靈在場,最後看你能不能有一個革命性的變化,而不是功利性地現學現用。

還有一點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沒有深入到對象本身,只打著文化的旗號,內里完全不是一回事。是西方管理裁剪中國思想的變種。

再來看西方的管理體系,包括科學管理、人本管理、權變管理、企業文化,教練技術管理等幾個發展階段。當今西方流行教練技術管理,就是一對一地輔導,尊重人權,引導員工內心的積極性。

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已經涵蓋了這幾種模式。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管理之道和西方的管理之道完全可以對接。

問:王陽明一生經歷過多場戰爭,剿滅地方叛亂、清掃山賊,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寧王之亂。他出奇制勝,戰無不利,一生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是一流的軍事家。這正是得益於他的管理智慧。

劉偉見:是的,王陽明的心學有大智慧,帶給現代的企業管理者諸多啟示。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管理授權各得其所。王陽明認為,戰爭勝利的前提就是充分授權,所謂疑者不用、用者不疑。企業管理也是一樣,如果授權不充分,事情就沒法推動,部下員工舉步維艱,名不正言不順也就事不成。充分授權,解決的是管理的外部環境問題。

所以,王陽明在江西打仗的時候,不斷地向皇帝申請決斷之權,整個部隊都由他來管,充分發揮積極性和機動性。

第二,強調管理者本身的修鍊沒有止境。王陽明說:「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意思是作為管理者來說,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一個設定好的標準,不要以為懂了一點就到達了終點。所以,管理不可以有定法,定法不如定心。

第三,如何做到定法不如定心?王陽明建立了一套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這也是其管理思想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我將其歸納為幾句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

問:這些理論聽起來似乎都是大道理,卻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它們是否與管理的理念、方法、評估、實踐、效果逐一對應?

劉偉見:道理雖大,卻都能落實在生活之中,建立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首先,要參透「心即理」。《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王陽明的思想跟孔孟是相通的,他認為,心在不在,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明了世間的理。凡事之所以有價值,都是因為跟你的心有關聯。所以理不外心,心具眾理。

所以,管理者的心與管理之道要明辨主次,心為為管理之源。這是西方管理學尚未達到的高度。

「致良知」,是辦好一件事情的基礎。什麼是良知?孟子曰,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王陽明、曾國藩本是書生,為何打仗時就成為了軍事家?同樣,為何有的人很年輕就能成就一番事業,有的人沒有從商經歷卻一舉成功?

儒家有個基本的設定:每個人都有良知,只要回到良知的體系之中,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王陽明認為,良知就像太陽,喜、怒、哀、懼、愛、惡、欲,諝之七情就像雲彩,雲彩並不會湮滅陽光。一旦七情變成了慾望,就會遮蔽良知。勘破這一點,才是真功夫。所以,管理者要發覺自身法則,保證行為不離開本心,不離開本位。

「知行合一」,則是對管理效果的評估。孔子最早就說過知行合一,要把知和行匹配起來,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可見知行體系自古有訓。

朱熹認為知易行難,孫中山認為知難行易,皆與時代特點有關。王陽明則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一個落點。他說:「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所以,心和理、知和行是一回事。

「事上勘磨」,這是管理實踐的法則,就是要從事上煉心,成就定心之法。王陽明說,每天遇見的事情,都是養心定心的好機遇,每件事情都在打磨你的心,不要去迴避問題。

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學,當代人不能不學啊!

「下學上達」,是管理本領的修鍊。管理者要保證心的歸處,不在具體與抽象上遊離,不離日常生活本身。

以心修鍊成就事業

問:管理者修鍊陽明心學,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提升自己,以達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的境界?

劉偉見:

第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王陽明曾說,人心就像一面鏡子,聖人心如明鏡,而常人心如昏鏡。前人所謂格物,是以鏡照物,但是用昏暗的鏡子能照出什麼東西呢?先生所謂格物,是打磨鏡子,使之光亮如初,這樣的鏡子才能照應萬物。因此管理者要先學會把心擦亮。

第二,明善是誠身的功夫。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容易浮躁,管理者常常處於「身心分裂」的迷失狀態,一定要心正身修,做到「身心合一」。

第三,窮理是盡性的功夫。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有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所謂「合乎天道」就是做事要講道義,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處理好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

第四,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管理者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在下屬面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能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對手。

第五,博文是約禮的功夫。要從經歷各種事情中悟出天理。這個放在我們今天的管理者身上,就是一個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鍛煉,要學會從各種事物中學到新知識,領會複雜與簡單的管理辯證。

最後,惟精是惟一的功夫。管理者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要以不偏不移的務實態度遵循「天道」,化人心入道心,從而守中固善,讓企業沿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問:陽明心學博大精深,在傳習心學的過程中,你自己參悟了哪些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境 的精彩文章:

不要臉以後,我過得越來越好
自卑者最高貴
《論語》智慧:人這一世,最重要的就是對得起自己
人生最高的追求,是不求
50歲,老了嗎?步入「知命之年」,人生現在才開

TAG:禪境 |

您可能感興趣

物理學家李淼:為什麼當代人都得懂點量子力學
宋徽宗怎麼就成當代人的美學導師了?
宋徽宗怎麼就成當代人的美學導師了?
儒學可以為當代人類提供什麼新思想
解惑丨儒學可以為當代人類提供什麼新思想
當代人的通病:做不了狠心人,也做不了孝子
腎氣打不開,腎精漏出來!古人的苦心,當代人能理解多少?
中醫治得好疾病,卻治不好當代人的愚昧!
當代人是如何和「猜你喜歡」鬥智斗勇的
當代人學書法到底有什麼用?
智能馬桶就是當代人的烏托邦
當代人的心裡崩潰,都是悄無聲息的
林懷民:沒有審美力,才是當代人的絕症
當代人不敢談戀愛的原因?因我喜歡的看不上我,喜歡我的我看不上
人類進化成怪物了?手機有多可怕!當代人只認識手機不認識人了!
劉邦為什麼沒有殺蕭何,這一點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
美術學博士李一:生活在都市裡的鄉下人、用毛筆寫字的當代人!
盧禹舜的繪畫:隱喻現代情緒和當代人的內心世界,流美心靈時空
如何重建理想主義的尊嚴?屈原精神可以給當代人以強大的精神感召和示範力量
逆商管理,你聽過么?已成為當代人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