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常用針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詳解,學中醫的基本操作技能

常用針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詳解,學中醫的基本操作技能

常用針灸穴位的掌握與操作技能

1、手太陰肺經(尺澤、孔最、列缺、魚際、少商)

2、手陽明大腸經(商陽、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陽明胃經(地倉、下關、頭維、天樞、梁丘、犢鼻、足三里、條口、豐隆、內庭)

4、足太陰脾經(公孫、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

5、手少陰心經(通里、神門)

6、手太陽小腸經(後溪、天宗、聽宮)

7、足太陽膀胱經(攢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腎俞、大腸俞、次髎、委中、秩邊、承山、崑崙、申脈、至陰)

8、足少陰腎經(湧泉、太溪、照海)

9、手厥陰心包經(內關、大陵、中沖)

10、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支溝、翳風)

11、足少陽膽經(肩井、風池、環跳、陽陵泉、懸鐘)

12、足厥陰肝經(行間、太沖、期門)

13、督脈(腰陽關、命門、大椎、百會、神庭、水溝)

14、任脈(中極、關元、氣海、神闕、中脘、膻中)

15、經外奇穴(四神聰、太陽、印堂、定喘、夾脊、十宣)

附錄1:常用的取穴體表標誌

脊柱椎體定位時常用的幾個標誌:

1、第7頸椎棘突:頭俯下時,平肩處可摸到的顯著突起。(對應「大椎」)

2、肩胛岡的內側端:平第3胸椎棘突。(對應「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對第7肋或平第7肋間隙。(對應「膈俞」)

4、髂嵴:位於皮下,其最高點約平第4腰椎棘突。(對應「大腸俞」、「腰陽關」)

5、髂後上棘:在皮下脂肪較多的人身上,為一皮膚凹陷,瘦的人則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對第2骶椎棘突。((對應「次髎」)

6、胸骨角:為胸骨柄與體交界處,略為隆起,其兩側接第2肋軟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間隙。胸骨角相當於第4胸椎體下緣水平。(對應「膻中」)

附錄2:十四經脈的主治規律

下面的圖表是十四經脈主治規律列表,每一條經脈的功能和它的氣血陰陽以及循行、臟腑等都是密切相關聯的,這個表可以和具體的穴位功能來對應著比較和記憶,這樣效果最好。後面分經脈介紹穴位時還會再有所提及。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規律同樣也是筆試的考試內容。

附錄3: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種主要題型,而這部分的背誦難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規律。

腧穴的治療規律按照傳統的描述是「經絡所通,腧穴所在,臟腑所屬,主治所及。」「經絡所通」是指穴位主治會涉及到所在經脈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歸經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療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臟腑所屬」是指穴位治療所在經脈對應的臟腑的病症,比如肺經的穴位治療肺系病症,也就是臟腑作用。從這幾方面入手,再看一個穴位的主治,或許就不是那麼紛亂無序了。

腧穴的主治規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點涵蓋。這裡要注意實踐技能考試和筆試的區別:實踐考試基本回答出前3項的部分就可以拿到主要分數,而筆試主要考的是第5項的穴位的特異性或特點性作用。

1、本經腧穴均能治療本經及所屬臟腑病症;

2、表裡經腧穴能治療互為表裡兩經病症;

3、局部經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鄰近病痛;

4、四肢上的經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身性調節作用;

5、某些腧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還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特異性作用。

附錄4:針刺的體位

體位是實際動手演示時可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只是體位的名稱頭腦里要有個印象,能在需要的時候表達出這種標準的體位名稱就好。

1、仰卧位:前身部-頭面,頸部,胸腹,四肢

2、側卧位:側身部-側頭,脅肋,側腰,臀部,四肢側面

3、俯卧位:後身部-頭項,背,腰,臀,下肢背側

4、仰靠坐位:頭面,頸,胸,四肢

5、側伏坐位:側頭,面頰,耳,頸側,上肢

6、俯伏坐位:頭頂,後頭,項,肩,背,上肢

附錄5:推拿手法的總體提要

在推拿手法的描述和演示中,從以下4點來比較手法的不同,會快速的全面掌握:

1、著力點

2、支點

3、運動的肢體部位和運動方法

4、用力方向

一般而言,各個手法在描述的時候,常用的語言是下面四句話,可以背過套用或者具體手法具體展開:

1、壓力適中

2、頻率適中

3、擺動幅度均勻

4、動作協調有節律

常用針灸穴位的掌握與操作技能

說明:

1、穴位名稱後面列出了其所屬的特定穴,目的一,是幫助理解記憶穴位主治(特定穴在主治上是很有規律的),應對第三站;目的二,特定穴是筆試中必考的內容,隨手提前複習不吃虧。

2、本篇末尾,按照穴位在身體的部位進行了二次歸納,這種背誦方法和我們一般的按經脈歸屬背誦相輔相成。並且在穴位後面做了精簡的部位提示,幫助考生方便直觀的背誦大綱要求的十四經脈的穴位,大家複習過一遍之後可以進行嘗試。

3、建議複習方式:口中讀出聲(盡量學著用標準的解剖用語來進行定位),手要同時對著自己的身體做演示,或者想像考試時的現場,做同步的模擬。這樣調動聽覺、視覺、觸覺、肢體運動、語言、思維同步練習,記憶快,而且記得牢固。

1、手太陰肺經

本經主治: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尺澤(合穴)

定位: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取穴。

主治:肺系實熱病;肘臂攣痛;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

孔最(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撓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主治:咯血、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肘臂攣痛,痔疾。

(附:太淵定位: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列缺(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照海-肺、咽喉、胸膈)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法: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肺系病證;頭痛、牙痛、項部強痛、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

魚際(滎穴)

定位: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等肺系熱性病;小兒疳積。

少商(井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根角0.1寸。

主治:咽喉腫痛、鼻衄、肺系實熱證;昏迷、癲狂。

2、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商陽(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五官疾患;熱病、昏迷等熱證、急證。

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頭面五官諸疾;發熱惡寒等外感;熱病無汗或多汗;經閉、滯產等婦產科病。

手三里

定位: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主治:上肢病證;腹痛、腹瀉;齒痛,頰腫。

(附:陽溪穴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上肢病證;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等胃腸病;五官熱性病;癮疹,濕疹,瘰癧等皮外科疾患。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癮疹。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膽道蛔蟲症。

3、足陽明胃經

本經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地倉

定位: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經痛等局部病證。

下關

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閉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頭維

定位: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等頭目病。

天樞(大腸之募穴)

定位:臍中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腹脹,便秘,泄瀉,痢疾等胃腸疾患;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病。

梁丘(郄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蓋腫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症;乳癰、乳痛等乳疾。

犢鼻穴

定位: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棘外1橫指。

主治:胃腸病;下肢痿痹;癲狂等神志病;乳癰腸癰等外科病;虛勞,強壯保健穴。

條口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下肢痿痹,轉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豐隆(絡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痰飲病;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內庭(滎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鼻衄五官熱性病;熱病;吐酸,泄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足背腫痛,跖趾關節痛等局部病症。

4、足太陰脾經

本經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沖脈)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脾胃腸腑病;心煩失眠,發狂等神志病;逆氣里急,氣上衝心(奔豚氣)等沖脈病。

三陰交

定位: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主治:脾胃虛弱諸證;婦產科病;泌尿生殖系統病;失眠、多夢、高血壓;中風;下肢痿痹;陰虛諸證。

地機(郄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病;腹痛、泄瀉等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腫等脾不運化水濕病症。

陰陵泉(合穴)

定位: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主治:水濕病症,去濕要穴: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定位:屈膝,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

簡便取穴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主治:月經病;癮疹,濕疹,丹毒等血熱性皮膚病。

5、手少陰心經

本經主治:心,胸病;神志病,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通里(絡穴)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強不語,暴喑;腕臂痛。

神門(原穴,輸穴)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心與神志病(心痛、心煩、驚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癲狂等);高血壓;胸脅痛。

6、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後溪(輸穴,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

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前尺側,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頭項強痛,腰背痛、手痛。

天宗

定位: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當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取穴。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損傷;氣喘。

聽宮

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取穴。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齒痛。

7、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主治: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神志病,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攢竹

定位:眉頭凹陷中,約在目內眥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定位: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外緣凹陷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主治:後頭痛,項強,肩背腰痛痹證;鼻塞;癲狂癇;熱病

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肺疾;盜汗,骨蒸潮熱等陰虛病。

膈俞(八會穴之血會)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嘔吐、呃逆、氣喘等上逆證;貧血;癮疹,皮膚瘙癢;潮熱,盜汗。

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胃疾。

腎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腎虛病證;泌尿生殖系統病;婦科病

大腸俞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腸病證。

次髎

定位:第2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下與後正中線之間。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主治:腰背及下肢病證;腹痛,急性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秩邊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陰痛。

承山

定位:委中與崑崙連線之中點。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崑崙(經穴)

定位: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後頭痛,項強,腰骶痛,足踝腫痛;癲癇;滯產。

申脈(八脈交會穴通於陽蹻脈)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陰(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滯產;頭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陰腎經

本經主治:婦科病,前陰病,腎臟病及與腎有關的肺、心、肝、腦及咽喉病、舌病。

湧泉(井穴)

定位:足底前1/3凹陷處。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頭痛,頭暈,目眩,失眠;咳血、咽喉腫痛、喉痹等肺系病;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足心熱。

太溪(輸穴,原穴)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中。

主治:腎虛證;陰虛性五官病;肺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頻數,便秘;月經不調。

照海(八脈交會穴通於陰蹻脈)

定位: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

主治:失眠,癲癇等精神、神志病;五官熱性病;月經不調、帶下、陰挺等婦科病;小便頻數、癃閉等腎臟病。

9、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主治: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內關(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陰維脈)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疾(心動過速或過緩);胃腑病;中風;失眠、郁證、癲狂等神志病證;眩暈等。

大陵(原穴,輸穴)

定位: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胸脅滿痛;胃腑病;驚悸、癲狂、癇證等神志病證;肘臂腕關節攣痛。

中沖(井穴)

定位: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主治:急症(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小兒驚風)。

10、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主治:頭、目上、耳、頰、咽喉病;胸脅病,熱病,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外關(絡穴,八脈交會穴于于陽維脈)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瘰癧;脅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溝(經穴)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便秘;耳鳴,耳聾;暴喑;瘰癧;脅肋痛;熱病。

翳風

定位: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面風,牙關緊閉,頰腫;瘰癧。

11、足少陽膽經

本經主治:肝膽病,側頭、目、耳、咽喉病,胸脅病。

風池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

主治:內風、外風所致的病證;頸項強痛。

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等局部病症;難產,乳癰,乳汁不下等婦產科及乳房疾患;瘰癧。

環跳

定位: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風疹。

陽陵泉(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膽犯胃病證;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兒驚風。

懸鐘(八會穴之髓會)

定位: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髓海不足證;頸項強痛,胸脅滿痛,下肢痿痹。

12、足厥陰肝經

本經主治:肝、膽、脾、胃病證;婦科、少腹、前陰病證。

行間(滎穴)

定位:足背,當第1、2趾間趾蹼上方紋頭處。

主治: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婦科經帶病;陰中痛,疝氣;遺尿,癃閉,五淋等;胸脅滿痛。

太沖(輸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肝經風熱病;婦科經帶病;肝胃病;遺尿,癃閉;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期門(肝之募穴)

定位: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嘔吐,吞酸,呃逆腹脹等肝胃病;奔豚氣;乳癰。

13、督脈

本經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證

腰陽關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病症;男科病證;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門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熱病,瘧疾,外感病;骨蒸潮熱;神志病;項強、脊痛;風疹,痤瘡。

百會

定位: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頭面病證;氣不固攝所致下陷性病證。

神庭

定位: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癲狂癇,失眠,驚悸;頭痛,目眩,目翳,鼻淵鼻衄

水溝

定位: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

主治:急危重證;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閃挫腰痛。

14、任脈

本經主治:腹、脘、胸、頸、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內臟病。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

中極(膀胱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婦科病。

關元(小腸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氣海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主治:各類氣虛病證;腸腑病;疝氣;婦科病證;男科病;泌尿病。強壯穴。

神闕

定位:臍窩中央。

主治:元陽暴脫;腸腑病;水腫,小便不利。

中脘(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黃疸;癲狂,臟躁。

膻中(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噎膈、呃逆等胸中氣機不暢的病證;乳少、乳癰、乳癖乳部疾患

15、常用奇穴

四神聰

定位:頭頂部,百會前後左右處1寸,共4穴。

主治:中風,頭痛,眩暈失眠,癲癇,狂亂;目疾。

印堂

定位: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

主治:痴呆,癇證,失眠,健忘;頭痛,眩暈;鼻淵,鼻衄;小兒急慢驚風;產後血暈、子癇。

太陽

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疾;面癱。

定喘

定位: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

夾脊

定位: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腸病;腰腹及下肢病。

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遊離緣0.1寸,左右共10個穴位。

主治:昏迷,暈厥,高熱,中暑,癲癇,癔病,小兒驚厥。

附錄6:針灸穴位方便記憶法(按身體局部部位匯總表)

1、手部穴位(8個)

手太陰肺:少商(拇指橈),魚際(1掌骨中)

手陽明大腸:商陽(食指橈),合谷(1-2掌骨中)

手厥陰心包:中沖(中指尖)

大陵(腕中-掌長-橈屈)

手少陰心:神門(腕-尺屈橈凹)

手太陽小腸:後溪(5掌指前尺)

2、上肢穴位(9個)

手太陰肺:孔最(腕7),列缺(腕1.5),尺澤(肱二橈)

手陽明大腸:曲池(肘外-肱外-中),手三里(陽-曲-肘下2)

手少陰心:通里(腕上1-尺屈橈凹)

手厥陰心包:內關(腕上2-掌長-橈屈)

手少陽三焦:外關(腕背上2-尺橈)

支溝(腕背上3-尺橈)

3、肩、背、頸項穴位(14個)

手陽明大腸:肩髃(肩峰-肱結-三角肌-前凹陷)

手太陽小腸:天宗(崗下窩中-1/3)

足少陽膽:肩井(大椎-肩峰-連線中),風池(斜方-胸鎖-上凹)

足太陽膀胱:肺俞(胸3)、膈俞(胸7)、胃俞(胸12)

腎俞(腰2)、大腸俞(腰4)

次髎(骶2)、秩邊 (骶4)

督脈:命門(腰2)、大椎(頸7)、腰陽關(腰4)

4、頭面穴位(11個)

手陽明大腸:迎香(翼外0.5-鼻唇溝)

足陽明胃:地倉(角外0.4-瞳孔)、頭維(額發上0.5)

下關(頜突前-閉)

手太陽小腸:聽宮(頜突後-張口)

手少陽三焦:翳風(乳突前下-下頜角)

足太陽膀胱:攢竹(眉頭凹),天柱(後髮際中旁1.3)

督脈:神庭(前發中上0.5),百會(後發上7),水溝(上1/3)

5、胸、腹穴位(8個)

足陽明胃:天樞(臍中旁2)

足厥陰肝:期門(乳下肋6)

任脈:中極(臍下4)、關元(臍下3),氣海(臍下1.5)、神闕,

中脘(臍上4)、膻中(4肋)

6、下肢穴位(14)

足陽明胃:梁丘(髂前-髕底-上2)

犢鼻(髕-髕韌帶-外凹)、足三里(犢3橫1)

條口(犢下8)、豐隆(踝上8)

足太陽膀胱:委中(腘中-股二-半腱),承山(腓肌凹頂)

足少陽膽:懸鐘(外踝3腓前緣)、陽陵泉(腓小前下),環跳(股大-骶裂-外1/3)

足太陰脾:三陰交(內踝3脛內)、陰陵泉(脛內髁下凹)

血海(髕內上緣2)、地機(陰陵下3)、

7、腳、踝穴位(10個)

足陽明胃:內庭(2-3趾縫)

足厥陰肝:行間(1-2趾間)、太沖(1-2跖結合部前凹)

足太陰脾:公孫(1跖前)

足太陽膀胱:至陰(足小趾外),崑崙(外踝-跟)、申脈(外踝下)

足少陰腎:湧泉(底前1/3 ),太溪(內踝-跟)、照海(內踝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技術殿堂 的精彩文章:

一湯一粥,養肺化濕!這會吃,合時宜
吃點醋泡黑豆,緩解視力下降、輔助降脂……養生效果多
中藥的寒、熱、溫、涼 四氣和五味
初秋養生, 按穴位按走「秋老虎」
久坐不動,問題多多,沒事還是多走走吧

TAG:中醫技術殿堂 |

您可能感興趣

詳解穴位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操作方法
中醫外治療法,詳解穴位艾灸治療感冒的操作方法
詳解 放射治療在胃癌綜合治療中的作用
支氣管哮喘、慢阻肺、肺結核臨床常用中成藥作用及注意事項詳解
風水、命理基礎:五行學術詳解 收藏必看
針灸治療面癱穴位詳解大全
為了健康,空調黨必看:各種取暖方式詳解和實用技巧
系統詳解:頸椎病的臨床診治技巧!
艾草精油的作用與功效詳解 正確用它好處多
詳解探討「重建語言習慣」在口吃矯正中的本質作用
詳解SSD可靠性影響因素、原理和解決方法
bb霜作用詳解 掌握正確使用技巧很重要
工具原理:詳解PS漸變映射的使用技巧
常用法師出裝及出裝詳解——個人理解
吉二代治療丙肝效果及一個療程費用詳解
頸肩腰腿痛的常用穴位詳解
脫髮原因有哪些?詳解脫髮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CC霜正確使用方法詳解 保濕環節尤為重要
牙根尖周炎能自愈嗎 詳解5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怪物獵人:世界》防禦性能及迴避機制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