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辟穀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終極養生之道

辟穀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終極養生之道

道家辟穀術是人類終極延年益壽之道,是歷朝歷代的達官顯貴一直口傳心授密不外傳的玄門秘法。幾千年來,薪盡火傳,從未失傳,足見它在中華養生寶典中獨樹一幟的魅力。

《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為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淮南子·地形》也有類似的記載。

古代道家還說「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精足方能煉精化氣,氣足方能鍊氣化神,神足方能煉神化虛.這也是道家辟穀修練的理論基礎之一。

辟穀的完整概念是「服氣辟穀」四個字,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養生術,它通過道家導引、呼吸吐納、真氣運行等系統功法,讓人從肉體到精神,都回歸空靈的狀態,這就是性命雙修。

最早關於辟穀人物狀態的描述源自於《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如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道家是怎樣認知「氣」的呢?道家一直強調,人有三氣,一是父母精血相搏產生的先天之氣。中醫上也叫腎氣。二是五穀供養之氣,也就是五穀雜糧等食物的給養之氣,是後天之氣。三是天氣,是天地之間的一種能量。

辟穀修鍊是達到缺食奪氣的狀態。辟穀期間,斷絕五穀等食物的給養,所以,如果離開了服氣功法,即離開了向天地要能量的方法,別說內外氣相通了,還會消耗我們的先天腎氣,反而殘生傷性,傷害了我們的身體。

《內經》: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古人認為,能量傳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傳遞,比如電流、食物、電磁波等。另一種傳遞能量的形式是精神,我們經常說精神是一種力量,既然承認它是一種力量,為什麼不承認它是一種能量呢?比如第六感、直覺、腦電波、冥想、祝由等,都是一種能量的傳遞。

對於「氣」的概念,《內經》和《莊子》等著作里都給出了定義。《內經》解釋「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也就是《內經》認為「天氣」是一種能量,而且是「清凈光明」的,是不會受到污染和影響的。它不等同於我們通常理解的空氣,這裡的天氣,是一種周流不殆,運行不止的一種非物質的存在,而且它善於隱藏,不是輕易能夠被人領悟與發現的,所以叫「藏德不止」,並且從未消失過(故不下也)。莊子給「氣」的定義是:「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解釋的很清楚了。它認為「氣」就是生化萬物、感應萬物的根本(虛而待物),「待」是生化、生成、感應、聯繫等意思 。莊子也進一步解釋了「心齋」,心齋是「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莊子同時認為「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只有將「天氣」聚集在心宮,才能達到內外氣想通,復歸於嬰兒的胎息狀態,這就是「唯道集虛」。然而,得到這個「清靜光明之氣」,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心要虛靜,二是肉體需要清空,才能缺食奪氣,內外氣相通,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

《黃帝內經》其實也給出了「真氣運行」的方法,《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之」,意思是說,要想做到「真氣從之」,他的前提條件是「恬惔虛無」。《莊子.德充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就是「恬惔」,「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就是感應萬物,從而達到「虛而待物」、「真氣運行」的目的。

《莊子》裡面共提到兩個辟穀人物,一是「藐姑射之山,神人居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及「單豹,山居水飲,行年七十而有童子色......」.注意這兩個辟穀人物的描述,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居住在山谷,二是避開食物的給養,一個吸風飲露,一個飲山泉。

綜上所述,辟穀至少有三層含義,一是避之于山谷,二是避開五穀等食物給養,三是開闢了另一套能量供應系統,這就是古人為什麼要稱之為「辟穀」,而不是「避谷」,我們古人的智慧,在詞語上就可見一斑。

辟穀的狀態就是真氣運行的狀態,真氣運行的狀態,就是要心齋、坐忘、恬惔虛無。道家辟穀要避之于山谷,意思是免受紅塵干擾,中醫認為消耗身體能量的,甚至會傷害身體的,主要是情志、情緒的影響。中醫理論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說的就是情志對生命體的消耗與傷害。道家同時認為第二大消耗我們生命體能量的是腸胃,我們每每吃完飯的時候,人就特別疲憊,總想躺下來休息,就是這個原因。事實上,我們的腸道有7-10米長,攤開的面積有四百平方左右,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由此可見,這麼龐大的消化系統,一旦啟動,它所要消耗的能量可想而知了。真正的道家辟穀是不吃任何東西的,哪怕吃了一顆紅棗,一顆花生米,都會啟動消化系統,從而無法給身體系統重啟及機體平衡提供能量,《莊子.外物》「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游。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 也就是說,腸胃就像一個房間,如果填滿了傢具等物品,姑嫂之間就會因為空間有限二摩擦不斷,同理,腸胃裡充滿了食物,那麼五臟六腑也會打架。所以《黃帝內經》說「胃不和則卧不安」。腸胃充滿食物,五臟六腑就不停推攘,還會導致情志的紛擾,即便休息躺下來,也是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故莊子認為:「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說道家修鍊很高的境界(真人)的標誌之一,那就是首先睡覺時是不做夢的。

講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我們繁體字的「氣」為什麼是無火之「炁」了。首先「炁」不是我們理解的空氣,大氣層等,它是「清靜光明之氣」,是「真氣從之,病安從來?」的真氣。上面也提到真氣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虛靜(避之于山谷),二是要缺食奪氣,從而內外氣相通,達到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避開五穀)。把情志上的能量消耗及腸胃消化系統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甚至是零的時候,才是無火之炁,「無」下面的四個點,就是代表火,代表能量 。而且這種真氣,就是開闢了另一套能量系統,可以讓人在服氣的條件下,達到不食人間煙火的生存狀態。道家一直說「空空空,空空空,空里好成功」,人只有在「空」的狀態下才能夠通靈。所謂的通靈就是莊子說的「循耳目內通,外於心知,則鬼神來舍。」人是有預知未來和趨利避害的能力的,只是在日日飽食的狀態下,做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漸漸失去了這種本足具有的靈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辟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辟穀可以使人生理年齡年輕化?
老中醫講辟穀的6大原理
揭秘「辟穀節食」養生理念:不可盲目理解為絕食!你一定要看!
《修學記》261.辟穀轉身記之?靜夜思

TAG:辟穀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寒的養生之道
食物中的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之道
中國古代帝王的養生之道
健康族,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平和體質
道醫中的「四少」養生之法
什麼是養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養生理論
養生之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道家養生術——食氣與辟穀
清靜無為返璞歸真,獨樹一幟的道家養生術
學習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健康養生之一:道家思想與養生文化
氣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
養生,也講中庸之道
無為養生之道
離中虛坎中滿——養生之道
枸杞粥 古人的養生長壽之道
精脈養生——獨家養生功法之歸元掌(一)
專家講女性的養生之道
這幾道菜營養豐富,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
《舌尖上的中國3》之葯膳養生 中國人的養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