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觀:茶業發展 需發揚「飲品」、「時代」雙重屬性

李觀:茶業發展 需發揚「飲品」、「時代」雙重屬性

(歡迎廣大讀者免費索取本刊)

李觀

縱觀中國茶產業現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諸多亟待改進的問題:一是產能過剩嚴重,二是產品銷售模式單一,三是過度傳統的小作坊式生產企業較多,品牌化、規模化程度不高。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中國茶葉最大的特點就是產量大、產能大、消費少,導致茶葉市場存量大,產能過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市場上現存的茶,還能滿足我國茶葉消費市場近20年的消費需求。中國人均消耗茶的數量偏低與產量大形成了較大的矛盾,這也說明「茶」作為傳統的「國飲」,在當今社會,卻沒有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導致茶「飲品」屬性淡化的原因之一是國人的茶飲消費習慣:一方面,中國人喝茶講究的器皿、道具、程式相對繁瑣,比如流行的茶道、茶藝,過度強調形式感、過度渲染其表演色彩,在某種程度上,把「喝茶」這件事情雅緻化、小眾化,人們不敢輕易喝茶;另一方面,茶的「文化」屬性和「收藏」屬性得以誇大化,就現階段中國茶葉消費情況來看,高端送禮、收藏茶的銷售市場佔比近60%,而只有40%的茶葉被當作飲品喝掉。

茶的「飲品」屬性缺失和淡化與其「禮用」、「收藏」屬性的誇張放大化形成了尷尬的對比,這是導致中國茶產業不能規範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曾有一款名為「寧夏紅」的枸杞酒,其口感並非頂好,但包裝精美適合送禮,大家爭相購買用於送禮,而最終,它在紅火一時後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究其原因,作為送禮佳品而非快消品,寧夏紅產品的真正終端消費人群不夠,因此很難健康持久地發展。可見,中國茶葉的終端消費力不強,是導致中國茶業不能健康、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其實,茶的本質是健康可口的飲品,喝茶的需求人人都有,只有將茶「飲品」的本質屬性發揚光大,才能引導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回想七八十年代,全國人民都在喝茉莉花茶,茶就是生活的必需品,而現在,各種商家炒作,賦予了茶太多傳奇和傳說,例如,商家利用雲南古樹茶的稀缺性炒作,瘋狂抬價,實屬不良之舉。茶,還是要回歸到大眾,作為飲品和生活必需品存在。

蒙頂山茶葉交易所總裁傅元森提出的「631」工程,將茶葉消費市場進行細分和定位,符合中國茶葉消費層次的發展需求。要想將茶葉回歸到正常快消品層面,需要茶交所這樣有公信力的平台進行正確的引導,並制定好相關利益分配機制。

在茶產銷問題上,中國茶產業到底是進行傳統化生產還是工業化生產,這是個糾結所在。茶既是快消品,也是文化屬性很強的農產品,包容性很強,植入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管美食、服飾等都能在茶文化里得以延伸和包容。過度的工業化生產,會將茶的文化屬性降低;過度的傳統生產,雖能保留茶的文化屬性,但不能進行現代化、工業化、標準化生產,茶便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快消品。」因此,茶既要回歸其本質的「飲品」屬性,又要與「時代」接軌。

茶與「金融」結合,形成茶葉金融平台,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它把傳統茶產品的收藏、消費、金融性三者結合為一體。目前,國內很多平台和茶企都在實踐和運行,如茶交所,它成立的意義一方面是探尋諸多屬性合為一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行業標準的制定和茶文化的推動。茶葉金融平台是茶產業產融結合的重要部分,是創新的茶葉銷售渠道和模式,目前我國的很多茶葉金融平台發展還在初期階段,可謂良莠不齊。作為新興的產融平台和金融模式,茶交所的運行初期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隨著不斷發展和完善,會逐漸導入良性,最終發展為主流的金融平台,向好利好。

茶交所作為連接全茶產業鏈的大宗茶葉交易平台,要在建立標準、發揮資源整合力的同時,實現茶與金融結合的本質,即:真正實現大量茶葉等農產品的交割,而非充當一種道具,浮於表面。蒙頂山茶葉交易所主導成立全國茶產業聯盟,便是一個很有遠見的舉措。茶產業聯盟將茶行業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高度集中,利於產業資源的共享,利於茶行業的企業標準的制定。由茶交所這個國家認可的第三方公眾平台牽頭成立茶產業聯盟,具有更強的公信力,也就能合力眾茶企,獲得更寬泛、更準確、更科學的共享資源,推動茶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如何獲得免費刊物?請在留言區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本刊編輯部將為您寄送近期刊物。註:郵費自付(貨到付款)】

——《茶業金融》——

中國茶業第一全媒體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杯中茶,觀百態人生
澳門皇茶開學暢飲季
柑普茶的功效太強大了,不喝茶的也得進來看一下
孜孜不倦!江西這位茶葉老總讓大家豎起大拇指……
茶評:你是不是壞人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好人!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劉毅:發揚「拓荒牛」精神,開拓新時代之路
續寫《喬家大院》精彩傳奇,張博實力演繹傳承和發揚晉商優秀品質
封面人物訪談:管平潮 |堅持精品創作,發揚傳統文化,弘揚正能量
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發揚文化自信為先
把傳統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發揚張衡科學精神 實施「兩輪兩翼」戰略
童建明在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座談會上強調 發揚光榮傳統 凝聚巾幗力量 奮力書寫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華彩篇章
米芾的書學觀與創作觀,魏晉神韻的發揚者
四代火影開發螺旋丸,鳴人發揚光大,而他的技能最特殊!
明式傢具與民俗傢具,繼承並發揚了宋代文人傢具的風骨
黃養輝:談中國畫傳統的繼承與發揚
刺繡畫上的「敦煌手姿」—刺繡和敦煌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軍報評論:發揚偉大民族精神 激發強軍精神動力
馬化騰:要實現核心技術突破 發揚「數字工匠精神」
發揚運動員精神 做最好的自己
文化的發揚,技術的革新:科隆遊戲展上的那些中國面孔
軍報評論發揚偉大民族精神 激發強軍精神動力
發揚五四精神 勇擔時代責任
文化的發揚,技術的革新,科隆遊戲展上的那些中國面孔
發揚雷鋒精神,做新時代雷鋒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