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吳德昇大師作品

一身盡顯風流的中式服裝,一縷黑白有序的飄逸美髯,乾淨利落的光頭,淡定睿智的眼神以及滿臉的自然和善,無論置身何處,吳德昇大師總是謙遜儒雅,一派仙風道骨的大家風範。一直與玉石相伴,大師的作品與個人的氣質溫潤交融,讓人感受到發自內心的親切與真誠。在當代海派玉雕領域,吳德昇是一位標誌性的代表人物,是業界公認的最具藝術天賦的玉雕大師之一,憑藉中華傳統玉雕的深厚基礎,他博採眾長、推陳出新成為「賦予玉雕人物新生命的第一人」,並以「作品沉穩、工藝精湛、古樸靈動」和「俏色巧雕、作品大氣磅礴、高邁奇古」享譽業界,被尊為海派玉雕「美女鬼斧」、「羅漢三傑」首席領袖,並於2016年被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園、北京上海兩地的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等四家機構特授「中國國匠」榮譽稱號。在「一帶一路」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大背景下,吳德昇更是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近年來藉助論壇、展覽、講學等各種機會將中華的玉雕文化推向世界。


「科班」出生的琢玉人


在60、70年代,上海玉雕廠從小學中,挑選有一些藝術天分,有些靈氣的孩子,進入工業中學學習,開始教授一些繪畫、雕刻的基礎知識,同時也給學生們提供運用不同材料歷練的機會。學成之後,就留在上海玉雕廠成為正式玉雕師。1975年,吳德昇就是這樣被選入了上海玉雕廠的工業中學,從一個有靈氣的小孩一步步地蛻變為業內數一數二的玉雕大師。因為系統地學習過素描、西畫和國畫等,而且還跟著國畫家,玉雕界很尊敬的老前輩蕭海春門下學過畫,這些繪畫功底拓展了他的藝術創作空間。使其在捕捉和表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各種藝術元素時遊刃有餘,揮灑自如。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10月8日,吳德昇在工作室內指導學生創作玉雕作品。


在進入玉雕廠的第五個年頭,吳德昇選擇了離開,1984年至1988年他去了雲南昆明,以及與緬甸交界的瑞麗,利用當地豐富的翡翠原料來琢磨翡翠的巧色雕琢。一方面他是當地玉雕匠人中最為出類拔萃的,另一方面他創作的作品慢慢流入各地,引起了收藏家的注意,漸漸地開始在玉雕界嶄露頭角。「雲南的翡翠材料很豐富,任何奇思妙想的想法都能找到合適的材料來表現。擺脫鐵飯碗的溫柔枷鎖後,他獲得了廣闊的施展才華的機會,這種機會是在玉雕廠里想像不到的。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10月8日,吳德昇(中)和徒弟們在一起。


1989年至1992年吳德昇應邀赴深圳創作大型玉雕《洞天福地》,重達300多公斤,耗時9個多月,雖然是一件大型作品,但每一處細節都精緻、生動。1992年此作品參加了香港深圳精品博覽會並獲得特別榮譽獎。中國寶玉石界權威刊物《中國寶玉石》雜誌曾將其作品作為封面。 1993年「吳德昇琢玉工作室」掛牌成立,他開始系統從事玉雕創作,日漸成熟的他,希望在更獨立的空間中完全自由地發揮他對玉石材質的想像力。2004年他被中國寶玉石協會評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全國僅有53名玉雕人獲此殊榮。


讓每件作品煥發極致之美


吳德昇一直以來以人物見長,近年來,他的作品更是注重創新與探索。一塊塊冰冷、硬性的玉石在他的雕琢下,生出婀娜柔美的線條,那雍容華貴的貴妃、寒江獨釣的漁翁、蓄勢待發的駿馬、神定氣閑的羅漢,還有斗酒詩百篇的李白等,不拘一格的創作思路,巧奪天工的造型能力,恰到好處的藝術誇張,讓抽象的人文思想與具體的質感結合產生出巨大的影響力。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10月8日,吳德昇在展廳內瀏覽自己的部分創作精品。


對於一件玉雕作品的價值如何判斷,吳德昇認為要看四點:第一,題材是否具有特色;第二,作品造型是否與所用的原料合拍;第三,工藝水平,即雕刻手法是否有個性;第四,所用的材料品質優劣。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但要料好,設計更要好。正如他所說:「中國的傳統工藝講究疏密關係,陽剛和陰柔的結合,線條的自然和流暢,猶如人的呼吸順暢。要繼承傳統,更要有自我的獨創藝術,力求擺脫平庸,追求新奇。」無論是傳統題材,還是現代題材。吳德昇認為。最重要的是視覺美感。「玉雕設計的思維,有時要擺脫客觀的自然物象,去尋找線條,組成立體效果和塊面。一件成熟的藝術作品,你會從中享受到形的美感,動勢的節奏,線的意境,面的空間。使你的視覺感受,想像空間再次升華。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女士與吳德升大師(2012年5月14日攝)。


「隨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概括吳德昇如今作品中展現出來的對設計元素的把控,各種技法、題材、風格信手拈來,遊刃有餘地自由轉換。例如他的裸女系列,玉乳挺拔、腰肢纖細柔美、略顯誇張的臀部,取材於歐美女人的身材,而往上看丹鳳眼、櫻桃口、低頭時的嬌羞嫵媚卻像極了中國美人。吳德昇善於抓住人物的瞬間神態,將西方的雕塑與中國的玉雕相結合,表現手法及設計理念極具現代感,可謂古為今用,洋為今用。羅漢系列同樣也是吳德昇最為得意的作品之一。羅漢的創作難點在於每個羅漢沒有具體的形象可以臨摹。他在查考了海量資料,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後,準確地把握了每個羅漢的形象特徵,同時也加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對羅漢的理解。在這個系列作品中,吳德昇創作的羅漢個個形象誇張,惟妙惟肖,個個活靈活現、親切自然又靈性十足。


藝術融入生命方能登峰造極


吳德昇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三個階段,從工業中學到玉雕廠的一個階段是基礎時期;離開玉雕廠,獨立闖蕩市場,是融入社會的磨合和實驗階段,他稱那時的自己為一塊璞玉,被社會打磨,去掉嬌氣、傲氣和學生氣,這是他人生的第二階段;現在的他,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個升華階段,不僅要做出社會「應該有的東西」,還要引導社會,創造社會「需要有的東西」。身兼上海同濟大學客座教授、上海公益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中國寶玉石協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的吳德昇一直致力於宣傳推廣玉雕文化、讓玉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命。目前,由吳德昇主導的上海德生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作為玉雕設計研發中心落戶上海寶山區長江軟體園,他將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動玉雕工藝的傳承。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吳德昇(左一)在北京清華大學藝術班為學員授課(2015年6月5日攝)。

善心琢玉 苦心做人——專訪中國玉雕大師吳德昇



吳德昇參觀馬德里康普實斯大學藝術文化學院並向學院老師贈書(2016年4月攝)。


吳德昇坦言,玉雕必須走出中國傳統工藝題材的束縛,激發行業的創新源泉,形成新題材、新思維。在創作中將古代藝術與現當代藝術相結合,傳統藝術與現代學院派的藝術相結合,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推動玉雕創作推陳出新。針對玉雕界的浮躁心態,吳德昇也深有感觸,「真正的藝術家在贏得影響力和社會聲譽之後尤其應該靜下心來,只有回歸創作,才能贏得尊重,也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藝術生命。他用生動的比喻闡明了玉雕創作要切入人的靈魂的觀點:「自古以來,琢玉人的創作就在像在做夢。唯有把藝術的創作與生命結合在一起,琢玉技藝才會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收藏網 的精彩文章:

盤玩橄欖核雕的五大誤區

TAG:中國收藏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譚盾的赤子中國心」人物專訪
專訪迪拜國際金融中心遺囑註冊中心董事肖恩·赫德
丹青妙手匠心人—專訪畫家陸國飛
專訪霍華德:聽過最好的讚賞是「心大」
專訪《無心Ⅱ》李蘭迪:因蘇桃被罵傷心?我沒大家想的那麼脆弱
專訪玉雪君顏創始人候菊女士開啟健康美麗事業
專訪朱天心:張愛玲精神傳人 胡蘭成親傳弟子
環球人物專訪星雲大師:先治好我們的心
精雕細琢,堅守品質路線——專訪元香珠寶創始人趙陽蘭
微博之夜楊冪專訪:張震愛接梗,霍建華不友好,要爸爸安心做網紅
關之琳專訪感激劉德華,華仔對她的愛護好曖昧呀
專訪僑辦主任裘援平:心繫中華文化海外弘揚
國外打羽毛球的心酸你想像不到,專訪美國選手張蓓雯
專訪項城妙筆大師劉好勤:匠心獨運做筆如椽
鷹心雁爪 一片赤誠寄醫海——「最美醫生」劉海鷹專訪
化身銀幕人氣小花「收割機」,歐豪大讚景甜可愛鄭爽貼心丨專訪
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專訪中國瓷雕工藝大師連紫華
在香港保育中華傳統文化之茂盛森林——專訪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
專訪中科院院士姚期智:以熾熱愛國情懷為學為師